连震东(1904年-1986年),台湾的政治人物,字定一,台南市人。为前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父亲。历任中华日报社社长、董事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五组主任,台湾省政府建设厅、民政厅厅长,台湾“内政部”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总统府”资政。是国民党第九届中央常委。
连震东_连震东 -生平简介
连震东与父亲连震东(1904年4月23日―1986年12月1日),字定一,台南人。1929年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科毕业,回台欲入《台湾民报》未果,遂入《昭和新报》,后赴中国。抗战后任重庆国际问题研究所组长,参与台湾革命同盟会,并在中央训练团台湾干部训练班受训。战后任台北接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任行政长官公署参事,台湾省参议会秘书,1947年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执行委员兼总务处长。
1948年当选国大代表,1949年兼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土地处处长,台湾新生报社董事。1950年任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为16名委员中唯一台籍人士。
1953年任国民党第五组主任,1954年起任台湾省民政厅长,秘书长,1960年任内政部长,多年参与台湾经济建设,土地改革,兵役制度之确立,以及地方选举政务之策画执行,1966年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976年获聘总统府国策顾问,1980年获聘为资政。
连震东_连震东 -早年生活
1904年4月23日,连震东出生。
1964年,连震东(左二)的独子连战结婚,严家淦前来道贺
1929年,连震东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科,回到台湾欲加入台湾民报,但是由于连横发表“鸦片有益无害论”,导致台湾民报拒绝连震东,遂加入日方色彩较重的昭和新报。1931年,连震东父亲连横不甘于其独生子连震东受日本奴役,于是命连震东投奔张继(字浦泉,是国民党创党元老,北伐时的监军二老之一,另一位是吴稚辉)。当时张继任国民政府委员(主席为林森),可见张继在国民政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连横将独子连震东托付给张继,让连震东在宦途得到照顾。
连横于1931年4月作书张继(当时张继任国民政府委员),命连震东持函前往大陆,投奔张继,报效国家。连横告诫儿子:“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建设祖国,我为保存台湾文献,暂忍居此、你既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我和你母亲也将到大陆定居。”连震东到大陆后,即随张继在北平西安等地工作。
连震东于1931年“回国效命”,并且在张继的提拔下加入国民党。1932年,连震东加入国民党,同年淞沪战起,张继前往西安,力主设西京筹备委员会,建设西北,作为抗日基地。连震东亦随同前往并被安排在陕西省西安市任“西京筹备委员会”专门委员。(当时国民党有筹设“五京”之意,除首都南京之外,拟设西京、北京、中京等“筹备委员会”)。1934年7月,连震东与赵兰坤结婚,在西安居住了九年。赵兰坤出身于沈阳的名门世家,1910年出生,毕业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宗教学院服务科。其姐赵兰坪是当时国内著名的经济学者。
连震东、赵兰坤和儿子连战
连横于1936年6月逝世,他预见中日不免一战,逝世前交待预为孙儿(女)命名曰“战”,战则国人奋起抗日,台湾复归有望,“战”是对孙辈奋斗进取,为国驰驱的教勉。1936年8月27日,连震东的妻子赵兰坤在西安生下连战。在连战两岁时,连震东开始在西京市筹备委员会工作,任秘书;期间为躲避日军轰炸,曾于西安市雁塔区杜城村暂住。连战1至9岁的童年都在烽火下成长。回忆那段童年岁月,连战曾自述,他最深的印象是“躲日军轰炸的防空警报”,而喝白水渗盐太平洋汤、吃混着砂石的八宝饭、穿着缝缝缝补八卦衫的生活;年纪小小的连战不懂得苦,只记得母亲到学校教书担心他乱跑,总是拿个小板凳、画了小圈圈叫他坐着,若是母亲回家后发现他曾跑出圈外,逃不了一场好打的教训。在这期间,连震东曾任西京(即西安)筹备委员会专门委员,西京市政府建设委员会科长,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第一组主任。
在这期间,连震东曾任西安中央战时工作训练团少将政治官。在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第四团(简称“战干四团”)编印的《通讯录》中,《本团现任教官》一栏记载连震东为上校教官。《通讯录》封面注明“第一、二、三、四、五期教官在内”。该团于1938年9月在西安成立,地址在西安东厅门(今西安高级中学)。
1939年,连震东35岁时在西京筹备委员会任专门委员职务。1941年,连震东37岁时任事务组秘书职务。
1944年连震东赴重庆任军事委员国际问题研究所组长。1945年4月西京筹备委员会奉命撤销。日本投降后,连震东先奉命先回台参与接收工作,赵兰坤则带着连战开始返乡行程,先坐船由重庆南下,经过长江沿岸各省到达上海,住在姑父林伯奏家中,再与亲戚们带着祖父的遗稿与灵骨一同坐船回到台湾。
由于连横信佛、遗言火化,连战是自上海东本愿寺取回骨灰返台。但祖母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