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录取是指各种单位、部门、学校向社会公开招工、招干、招生的过程中,筛选掉一部分人员后,做出预备录取人员的决定,它不是正式的录取,也不是正式的淘汰。它是一种法人行为。
预录取_预录取 -简介
考生接到学校的预录取通知书
预录取是指各种单位、部门、学校向社会公开招工、招干、招生的过程中,筛选掉一部分人员后,做出预备录取人员的决定,它不是正式的录取,也不是正式的淘汰。它是一种法人行为。
可是,近来类似某地学生收到多份海外名校预录取通知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一时间,中国学生好像成了国际知名大学争抢的对象。很多学生和家长纷纷致电相关机构,咨询有关“预录取”的真正含义。资深专家针对这个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解读。
海外大学的预录取通知书,英文叫做“Conditional offer”,直译为中文是“有条件录取”,它只是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和考试成绩,评估其是否达到了学校的基本要求,进而判断被录取的可能。收到预录取通知的学生,一般会被要求在接下来的入学考试中达到某一标准的成绩,或在面试中有一定程度的表现,才能正式被录取。海外名校从“预录取”到“最终录取”,有着相当严格的审核标准。
预录取_预录取 -在考学中的解释
在录取过程中,考生档案共分6种状态。 档案首先被投到某个高校,这时档案就变成“院校在阅”,就是说学校正在审阅查看每一位考生的基本情况,这是一个阅档的过程。
当院校将它的录取意见或退档意见在计算机里标明出来时,比如录到哪个专业,或是退档并注明理由,然后再提交到省教育考试院,这时考生的档案状态就发生了变化。已经预分专业的考生叫“预录取”,退档的考生叫“预退档”。 如果省教育考试院同意这个意见,那么“预录取”的考生就变成“录取待审”状态,“预退档”考生的档案就重新回到数据里,变成了“自由可投”。
考生在省教育考试院还有一个纸质的录取表。当省教育考试院把这个录取表经过人工审批后,这些考生的状态就会变成“录取”的状态,也就意味着这些考生被正式录取了。
预录取_预录取 -过程揭秘
华威大学预录取通知书---于鸿天
纵观预录取的过程,既是学生和学生的博弈过程,也是学生和高中的博弈过程,也是高中和高中的博弈过程。因为存在着复杂的博弈,因此整个录取过程安排是很微妙的。
一、推优生的预录取
相对比较简单,因为学生的报名和录是在在考试院安排下进行的,推优生的录取只能按照志愿顺序,由高中选择。因此在志愿填写后,就只剩下学校选择的动作了。所以推优录取不需要网上签约。
特点:学生的痛苦指数大于学校的痛苦指数。首先填志愿就很痛苦啊,高了怕不录取,低了又不甘心。
第一志愿的预录取
对于"四大"或“各区名校”,这个过程简单的很,因为他们一志愿可以选择的推优生很多,并且水平相当接近,因此只要定个选择标准,可以很简单地作出选择,一般会很快决定预录取名单,并且在报考试院的同时以各种方式通知被录取的学生。一次性就搞定预录取工作。
比较复杂的是“排名靠后的学校”,有两种可能:
1、第一志愿报名不足,因此理论上应该全部录取,但是如果很快通知学生,则会影响以后年度的推优报名积极性,因此会拖拖拉拉通知,故意作出很难选择的样子;
2、第一志愿报名人数有多余,这时候会出现学生情况各异,特长各有千秋的情况,如何取舍以保证高考升学质量会在内部有较多的讨论,因此预录取会比较慢,通知的也比较晚。
第二志愿的预录取
没“四大”和“各区名校”什么事情了。
考试院时间安排是网上公布预录取名单是6月2日,就是为了等第二志愿的推优录取结果。第一志愿未被录取的学生和录取不足的学校,开始了又一次的痛苦过程
1、学校:二志愿学生是否足够,如果足够则要安排面试,但是会出现好的学生放弃面试的情况,导致预录取不足,但是也存在因为二志愿的录取不足,但在接下来的第二轮中捡到比较好的学生的可能。
2、学生则要面临去不去第二志愿面试的选择。
第二轮录取
6月2日后未被录取的推优生,还有一次填写(调剂)志愿的过程,从而在未被录取的考生身上重演第一轮录取的故事。
二、自荐生的预录取
学校的痛苦指数等于或大于学生的痛苦指数
当然了,四大名校的痛苦指数是很低的,因为想去那里的人太多了。只有学校选学生,绝少有学生选学校的。但是他们也不会很快通知没被录取的学生你没被录取,因为这样一来,可能这些没被录取但也很优秀的学生就比较集中的去了次一级的学校,从而对自己的高考地位形成冲击。
其他的学校则面临你想预录取的学生,可能人家不和你签约,这样你就可能踏空,并且失去招纳其他好生源的机会。因此各个学校关于预录取的消息,基本是很神秘的,做法是电话通知录取并要求立刻网上签约,但是对于没通知的学生的咨询一概回答还没有通知,这样可以保留学生的期望值而等待,万一出已经通知但是学生不签约的情况,可以及时替补通知。
这时候学校的痛苦就在于有很多学生还在苦等“四大等名校”的录取,迟迟不确定签约。而学生则纠结于摘取已经到手的果实,还是检“名校”的替补录取机会。
选择多了也是一种痛苦,经历了提前录取的家长一定会很同意这句话。
预录取_预录取 -留学须分清与正式录取的区别
拿到了国外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并不意味着一定被录取,因为海外名校的“预录取”和“无条件录取”是有差异的。海外大学的“预录取通知书”,英文叫“Condi-tional offer”,直译为中文是“有条件录取”,它只是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和考试成绩,评估其是否达到了学校的基本要求,进而判断被录取的可能。
收到“预录取通知”的学生,一般会被要求在接下来的入学考试中达到某一标准的成绩,或在面试中有一定程度的表现,才能被正式录取。一些世界顶尖大学,每年发出的“预录取通知书”数以万计,但最后只有少部分学生真正入学,原因就在于海外名校对学生从“预录取”到“最终录取”这一资格的转换,有着相当严格的审核标准。在这类面试中,中国学生善于考试的优势无法发挥,与英美优秀学生相比,其综合能力也不能令苛刻的考官们满意,因此落选比率较高。
另外,一些高校的招生制度完全向本国学生倾斜,像剑桥大学甚至要求必须先招满规定数量的本国和欧盟生源后,才能将剩余名额用于招收外国学生。当然,除了“预录取通知书”外,一些海外大学也会颁发“无条件录取”通知书。接到这份通知书的学生无需接受严格的面试,仅凭“录取通知书”就可直接入学。
预录取_预录取 -温馨提示
留学观展三注意现场获“预录取”不现实。留学市场逐渐平民化,越来越多的国外院校来中国参展以拓宽中国市场。各类教育展为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很多学生和家长从展会上获得了不少有益的信息。
留学教育展很火爆
市因私出国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正月初五开始,该中心就不定期地举办教育展,尽管教育展间隔时间不长,但每次教育展都是人头攒动,异常火爆。工作人员分析认为,教育展受热捧,原因有三。其一,与近日教育部监管网频频发出留学预警密切相关,面对大量良莠不分的留学院校和信息,“教育展可以直接与国外教育机构接触,取得第一手资料”满足了家长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其次,参加教育展的国外院校都经过中介机构的“筛选”和“甄别”,相对比较可靠,这可以让家长和学生节省了“海选”信息的过程,这一点对留学时间表不宽裕的留学家庭来说尤为珍贵。教育展火爆的第三个原因是,不少英语爱好者把教育展上大量出现的老外当成了“语伴”,逮着机会去练口语。
参展时注意三点
展会上的学生比较多,特别是一些名校的摊位常常成聚焦热点,如何在展会上获取有效信息?咨询顾问提醒有三个注意事项。
首先建议学生、家长在参展前对所要选择的国家和学校有所了解,避免参展时问出幼稚或可笑的常识性问题,耽搁双方时间。可以准备有针对性的问题,比如,想申请的院校里有哪些课程设置、导师的情况如何、是否有奖学金、有无实习机会、是否安排毕业后的实习等等,这些问题通常也是参展的院校代表比较愿意回答的问题。
其次,要分清信息虚实。现在,有些留学教育展打出了现场发放录取通知等诱人广告,这让不少学生、家长颇为心动。但咨询顾问告诉记者,对于这样的宣传攻势,一定要保持清醒。由于参展现场人数众多,对正规院校来说,教育代表通常以交流咨询为主,绝不会轻率地选择展会当天面试学生,更不会当场发放预录取。当然也不排除院校代表对较为中意的学生进行“约会”。院校通常的做法是,在展会结束后对符合初评基本条件的学生进行面试。但咨询顾问指出,这样做的院校也不会太多,因为前来参展的院校代表多为招生办工作人员,有些是从院校不同学科临时抽调来的老师,这些代表往往没有权限决定是否录取学生。正规的国外院校,录取一个学生衡量的条件很多,除了学生的语言水平,学历水平,所学课程,还要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对现场发放预录取的做法,家长学生应当多一个心眼。
最后,咨询顾问指出,直接参展与在网络上查找留学信息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建议具备英语交流能力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机会,直接与海外院校代表交流。“没有问题”或“不会提问题”对海外院校代表来说也是非常遗憾的事,因为遇到这样的学生,他就没有机会展现院校的特点,达不到参展目的。所以,建议学生不妨事先做个参展英语模拟练习,通过这种方法提升自信,从容参展。要知道,面对面的了解,常常能获得学校网站或宣传册子上无法获知的信息,一些好的院校代表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你意想不到的建议,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留学计划。
预录取_预录取 -实例
无一人进入南京大学
和往年一样,2011年高考成绩公布后,作为安徽省老牌省级示范高中的无为中学迎来了不少高校的招生老师。喻先生的女儿是安徽省无为中学高三理科班的学生,今年高考,她考了645分,分数出来之后,南京大学招生办的老师就来到了无为中学,鼓励部分高分考生报考南京大学。在填报高考志愿之前,喻先生的女儿和南京大学签订了一份预录取协议,承诺第一批次A志愿填报南京大学,学校就能保证录取她。这份协议一式两份,盖上了南京大学的公章。
关于南京大学的预录取,今年6月份,记者在合肥举行的高招咨询会上曾经采访过南京大学招生办的梁老师,他曾信誓旦旦的告诉记者,签了协议,就可以保证学生被录取。
但是,7月18号,安徽省普通高校招生文理科一本批次的结果出来之后,喻先生的女儿却得知,自己并没有被南京大学录取。而和喻先生的女儿有同样遭遇的,在无为中学,有7名学生。
据了解,2011年,南京大学在安徽招生的最低投档线是648分,这7名学生的成绩都在645分到647分之间。因为当时已经签订了预录取的协议,南京大学的招生老师也给了承诺,因此,这7个孩子在填报B、C、D志愿以及专业的时候,都是随手填的,如今,A志愿南京大学没有录取他们,不少孩子都被后面志愿的学校录取,不是学校不满意,就是专业和自己的想法差距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