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属(学名:)为眼镜蛇科一属,其成员大多被统称为眼镜蛇。虽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类的名字包含"眼镜蛇"(Cobra)一称(如眼镜王蛇、水眼镜蛇、唾蛇),但它们因演化亲缘性不足而并不归为此属。眼镜蛇属目前约有20多个已确认物种,但分类学上经常就物种的独立性问题而存有争论,因此某些资料也可能有所出入。 此属的成员主要分布于中东、东南亚、非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在民间的俗称是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具冬眠行为。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繁殖期6-8月,每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 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
眼镜蛇_眼镜蛇 -形态特征
孟加拉眼镜蛇
眼镜蛇科主要特征:上颌骨较短,前端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
系前沟牙类毒蛇,毒液含神经毒为主。本科蛇类不爱活动,头部呈椭圆形,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区别。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瞳孔圆形,尾圆柱状,整条脊柱均有椎体下突。中国只有4属8种左右,如银环蛇、蝰蛇、眼镜蛇、五步蛇等主要剧毒蛇。
剧毒蛇的颜色多种多样,从黑色或深棕色到浅黄白色。与无毒蛇不同,毒蛇的尖牙不能折叠,因而相对较小。多数眼镜蛇体形很大,可达1.2-2.5米长眼镜蛇毒液为高危性混合毒液。眼镜蛇最明显的特征是其颈部皮褶。该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吓对手。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皮褶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事实上很多蛇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膨起颈部,而眼镜蛇只是更为典型而已。
眼镜蛇_眼镜蛇 -生活习性
眼镜蛇
眼镜蛇头颈不易区分,眼小或适中,瞳孔圆形;前沟牙后有2~4个小牙。脊鳞扩大,尾下鳞单行,无颊鳞,背鳞光滑,均15行。已知约12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我国有2种。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在我国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腹鳞203~221,躯干部环纹31~50个,尾部8~17个,分布于中国华中、华南、西南地区和台湾,以及缅甸、老挝;眼镜蛇云南亚种,腹鳞213~231,躯干部环纹20~31个,尾部7~11个,仅产于中国云南西南部。全长1米左右,通身背黑白相间的环纹。腹面全为白色。背鳞通身1行,正中1行鳞片(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全为单行。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处;傍晚或夜间活动,,常发现于田边、路旁、坟地及菜园等处。捕食泥鳅、鳝鱼和蛙类,也吃各种鱼类、鼠类、蜥蜴和其他蛇类。卵生。5~8月产卵,每产5~15枚,孵化期1个半月左右。幼蛇3年后性成熟。眼镜蛇毒性很强,上颌骨前端有1对较长的沟牙(前沟牙)。人被咬伤后,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眼镜蛇成体供药用。孵出7~10天的幼蛇干制入药,称“金钱白花蛇”,有怯风湿、定惊搐的功效,治风湿瘫痪、小儿惊风抽搐、破伤风、疥癣和梅毒等症。眼镜蛇胆可治小儿高烧引起的抽搐。是著名的食用蛇种。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栖息于海拔180~1014米的平原或低山,植被复盖较好的近水处。夜晚活动。吃蛇,偶尔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动物。卵生,5~6月产卵6~14枚于腐叶下或洞穴中。由于此蛇分布范围较狭窄,数量本来就不多,野外已极稀少。
眼镜蛇_眼镜蛇 -分布范围
眼镜蛇
眼镜蛇分布范围极广,除了欧洲和马达加斯加外,在世界大部分的温暖地区都可以发现它们。
眼镜蛇分布于从非洲南部经亚洲南部至东南亚岛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沙漠地区,东南亚岛屿。
在我国,眼镜蛇主要分布在南方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尔可见,尤其以湖南永州的量多。
眼镜蛇_眼镜蛇 -亚种分类
种名学名及命名者亚种数地理分布南非眼镜蛇Naja anchietae(Bocage,1879)0安哥拉 、 纳米比亚 、 赞比亚 、 津巴布韦 东部喙眼镜蛇Naja annulifera(Peters,1854)0马拉维 、 莫桑比克 、 南非 、赞比亚、津巴布韦阿氏射毒眼镜蛇Naja ashei(Wüster and Broadley,2007)0埃塞俄比亚 南部、 肯尼亚 、 索马里 、 乌干达舟山眼镜蛇Naja atra(Cantor,1842)0中国、越南埃及眼镜蛇Naja haje(Linnaeus,1758)2贝宁 、 喀麦隆 、 中非共和国 、 刚果民主共和国 、 乍得 、埃及、 加纳 、 几内亚 、 科特迪瓦 、 利比亚 、 马里 、 摩洛哥 、 尼日尔 、 尼日利亚 、 阿曼 、 沙特阿拉伯 、 塞内加尔 、 苏丹共和国 、 坦桑尼亚 、多哥、乌干达、 也门孟加拉眼镜蛇Naja kaouthia(Lesson,1831)0孟加拉、缅甸、 柬埔寨 、中国、印度、 老挝 、马来西亚、泰国及越南马里眼镜蛇Naja katiensis(Angel,1922)0贝宁、喀麦隆、加纳、几内亚、科特迪瓦、马里、 冈比亚 、 毛里塔尼亚 、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多哥缅甸眼镜蛇Naja mandalayensis(Slowinski & Wüster,2000)0缅甸非洲森林眼镜蛇Naja melanoleuca(Hallowell,1857)0安哥拉、贝宁、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埃塞俄比亚、 加蓬 、加纳、冈比亚、几内亚、科特迪瓦、肯尼亚、 利比亚 、塞拉里昂、索马里、苏丹共和国、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射毒眼镜蛇Naja mossambica(Peters,1854)0安哥拉东南部、马拉维、 莫桑比克 、索马里、纳米比亚、南非共和国、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印度眼镜蛇Naja naja(Linnaeus,1758)0孟加拉、 不丹 、印度、 尼泊尔 、 巴基斯坦 、斯里兰卡斑马射毒眼镜蛇Naja nigricincta(Bogert,1940)1安哥拉、纳米比亚、南非黑颈射毒眼镜蛇Naja nigricollis(Reinhardt,1843)0安哥拉、贝宁、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科特迪瓦、肯尼亚、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塞拉里昂、苏丹共和国、坦桑尼亚、索马里、多哥、乌干达、赞比亚黄金眼镜蛇Naja nivea(Linnaeus,1758)0博茨瓦纳 、 纳米比亚 、南非努比亚射毒眼镜蛇Naja nubiae(Wüster & Broadly,2003)0乍得、埃及、尼日尔、苏丹共和国中亚眼镜蛇Naja oxiana(Eichwald,1831)0阿富汗 、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土库曼尼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红颈射毒眼镜蛇Naja pallida(Boulenger,1896)0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坦桑尼亚菲律宾眼镜蛇Naja philippinensis(Taylor,1922)0菲律宾安达曼眼镜蛇Naja sagittifera(Wall,1913)0印度 安达曼群岛萨马眼镜蛇Naja samarensis(Peters,1861)0菲律宾中南半岛射毒眼镜蛇Naja siamensis(Laurenti,1768)0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马来射毒眼镜蛇Naja sputatrix(F. Boie,1827)0印尼苏门答腊射毒眼镜蛇Naja sumatrana(Müller,1887)0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南部眼镜蛇_眼镜蛇 -咬伤
毒理作用
眼镜蛇
1.对神经系统的毒性:眼镜蛇毒对人或动物是以神经毒为主的混合毒,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广泛、复杂的,且常出现双向性作用,即由于剂量不同,或动物个体差异,或神经系统敏感性差异而表现兴奋或抑制作用。
2.对循环系统的毒性:呼吸麻痹虽然是眼镜蛇科毒蛇咬伤致死的首发原因,但是轻度中毒病人或呼吸尚未遭受抑制以前, 大多数病人已呈现心肌损害和心肌炎的心电图变化,而且眼镜蛇咬伤中毒较严重的病人,甚至在呼吸遭受抑制以前已经出现严重休克;因此对循环系统的毒害也是中毒致死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视。
3.酶的作用:蛇毒本身含有很多酶,可对机体起严重的毒害作用。
中毒症状
早期症状包括眼睑下垂,复视,吞咽困难,晕眩,面瘫,呕吐继而逐渐出现呼吸肌麻痹。
毒蛋白-Cobrotoxin作用于运动神经支配的横纹肌,使其痉挛而麻痹,与箭毒素作用相同。
中毒医治
眼镜蛇
眼镜蛇咬伤的一般医治办法为使用抗蛇毒血清,并可能需要做人工辅
助通气(例如气管插管术)直到毒液降解,病人可以自主呼吸。如医治无效病人多于咬伤之后6-12小时死亡。死因多为呼吸麻痹(例如膈肌麻痹)而窒息。
眼镜蛇_眼镜蛇 -保护级别
是省级保护动物
文件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濒危原因
1.人类为食用,药用,观赏等乱捕滥猎。
2.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造成其栖地的破坏。
中药应用药 材 名:眼镜蛇
拉 丁 名:Naja naja(L.)
别名:膨颈蛇,蝙蝠蛇,五毒蛇,扁头风,琵琶蛇,吹风蛇,吹风鳖,饭铲头,饭匙头,万蛇
名称考证:膨颈蛇(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