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词语起源,通识教育-发展历史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自16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词语起源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education,liberal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education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发展历史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古代中国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古代西方

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

现代教育


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备受关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例如,较早开展自由教育的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在通识教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通识教育中,也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简介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指通才教育;其二是指全人教育。通识教育作为近代开始普及一门学科,其概念可上溯至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思想,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博雅教育意念。

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大学提出通识教育目标,就是要纠正高校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弊病,是十分必要的。通识教育的实施要结合我国大学的具体情况,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进行。

长期以来,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大学过分强化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强化如何做事的知识学习,忽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人格教育。大学教育的功利性太强,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目标纷纷向市场需求方向调整,过于看重人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这导致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专业领域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基础训练和全面发展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可以说,我们提出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对过去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反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做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早在19世纪初即由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提出,并尝试运用于教学实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区别,主张以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理念,强调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教育,注重培养情操优美、识见通达、知识博雅的高素质公民。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涵义

通识教育在欧美国家中是GeneralEducation,又称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随着人们对大学教育理念认识的深化,现在对GeneralEducation的译法已经基本取得共识,认为通识教育比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更贴近其本意。顾名思义,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一般来说,人们在使用通识教育一词时,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指大学的整个办学思想或观念,即大学教育应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即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另一种是狭义的理解,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作准备的那部分教育。笔者倾向于把通识教育既当作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同时又是大学必须施行的教育实践,即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大学教育的实践中。

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又称为博雅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他认为自由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需求,而是为了心灵的自由。通过发展理性、提升智慧及道德水平,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耶鲁大学在1828年发表了耶鲁报告(《TheYaleReport》),提出维护古典语文教育,排斥现代语文及职业性实用学科,轻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提出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训练和教养,充实具有知识的心灵,而古典文雅学科就是达成这种训练和教养的最好科目,因此应该拒绝实用性科目(1)。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他在《大学的理想》(《TheIdealofauniversity》)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自由教育思想。他认为:“对受教育者而言,大学教育就是自由教育。”纽曼认为自由教育胜过任何专业教育,它使科学的、方法的、有序的、原理的和系统的观念进入受教育者的心灵,使他们学会思考、推理、比较和辨析,尽管他们没有受过任何专业教育,但在接受自由教育以后,他们的理智水平足以使其胜任任何一种职业。

当然,随着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自由教育因为忽视专业教育而逐渐受到社会的抛弃,并逐渐为工业社会中的专业教育所取代。同时,在古希腊时期,自由教育从来只是少数“自由人”的特权,经济自由是学习自由的重要前提,它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早明确提出通识教育概念的是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他指出,美国大学为学生提供的“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的内容,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它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1945年,哈佛大学提出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inaFreeSociety),《红皮书》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能力。

在中国,提倡通识教育最早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他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偏重专科之弊,既在所必革,而并重之说又窒碍难行,则通重于专之原则尚矣。”明确提出了培养“通识”人才的目标。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是生活大于专业,事业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二是通识是一般生活的准备,专识是特种生活的准备;三是从社会需要来看,也是“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四是如果让没有通识基础的专家治理国家其结果不是“新民”,而是“扰民”。著名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三方面把通识教育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从性质角度加以阐述,认为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二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道德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三是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指出通识教育要给学生“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教育观,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它应该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目的

一、通识教育教会你如何思考

1、培养你的思考能力、条理性和智慧。心智就像肌肉,越锻炼就越强壮,越能领会观点,胜任智力工作。不管是文学、社会学还是会计学的具体领域的心智锻炼都将增强你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能力。起初看来很难的东西如注意力集中的习惯、抓住论证思路、区分主次、领会新概念的能力等,在你通过学习不同学科而锻炼和扩展了心智以后就都变得容易了。

你会了解到思考有自身的规范、秩序结构和使用规则。许多学科都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认真学习电脑编程或数学或音乐或逻辑或诗歌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避免地帮助你的知识结构形成和思想的发展,养成系统思考和理性分析的习惯。一旦你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你就能够胜任每一种工作,更重要的是,你的生活会更幸福。你在上了编程课或者诗歌课后,或许永远也不会再编一个程序或写一首诗,但是你可能成为更好的丈夫或者妻子、牧师、商人、心理学家,因为你随身携带了可以应用在任何行动中的系统的解决办法、等级分明的程序、和理性知识。

2、帮助你学会自己思考。你从通识教育中获得的众多知识和掌握的考察和分析工具将使你拥有自己的意见、态度、价值、观念,它们不是来自父母、同伴、教授的权威,不是建立在无知、异想天开、或偏见的基础上,而是根据自己可靠的理解和考察、论证和证据的评价而得来的。你不再是众多琐碎无聊的事实的消极接受者,而是主动寻求知识间关系的探索者。你的多学科学习将促使你看到观点、哲学、主题领域的关系,确定它们各自的适当位置。

良好的判断力像智慧一样依靠善于思考和众多领域的知识。良好的判断力要求你在面对压力、扭曲和过分强调的真理面前坚持独立思考。广告商和政客依靠的就是受到半拉子教育的民众,那些对自己的专业之外所知甚少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最容易上专家的当。这些所谓的专家喜欢用花哨的技术或社会学专业术语,以及一整套的逻辑学和心理学把戏来忽悠民众。

因此,尽管通识教育或许不能教给你如何切除阑尾或者起诉你的邻居,但它将教会你如何思考,也就是说教会你如何生活。单单这个好处就让这样的教育比任何具体的职业培训更实际、更有用。

3、世界变得可以理解了。一旦你拥有了对众多事件、哲学、程序、可能性的知识,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变得连贯有序和可以理解了。意外的、奇怪的事不再是让人眼乱缭乱、困惑不解。看到一个文盲或者除本专业外对其他一无所知的人被一简单的现象弄得伤透脑筋,这是多么让人伤心啊。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不知道这本书在讲些什么”或者“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做这样的事”。包含生物学、历史、人性等任何东西的通识教育将为我们提供众多理解工具。


通识教育

二、通识教育教会你如何学习1、大学提供的是一个望远镜,而不是打开的或合上的书。你在大学获得的真正教育不是在那里掌握的一堆死的知识,而是学习技能本身。不管大学多么有名,教授多么厉害,都不能在四年里教给你现在或者将来需要了解的任何东西。但是通过教会你如何学习、如何组织观点,文科学院将帮助你更容易地理解新东西,更快、更彻底和更持久的学习。

2、学的东西越多,你能学习的东西就越多。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当你学习某些东西时,你的头脑会记住你是如何学习的,必要的时候确立新道路、新类别以便让未来的学习更快捷。学习中使用的策略和养成的习惯也能让你的学习更容易。

同样重要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从一个学科转移到另一个学科。篮球运动员通过举重或者打手球为打篮球做准备的时候,没有人会问“篮球运动员举重和打手球有什么好处呢?”因为很明显,这些练习锻炼肌肉,提高灵活性、协作能力等,这些都可以转移到打篮球上,甚至比整天无休止地练习篮球的效果可能还好些。思想同样是如此。在众多不同学科的练习将增强你的思考力,有利于你准备从事的任何工作。

3、旧知识理清新知识。通识教育提供的笼统知识通过最常用的学习方法“类比法”帮助你学习新学科。正如乔治・赫伯特(GeorgeHerbert)注意到的,人们通过使用熟悉的、已理解的东西来解释不熟悉的新东西,效果往往最好。你知道和熟悉的东西越多,你能掌握的东西就越多,学习也能变得更快更容易。心智在很多时候几乎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创造类比,用熟悉的东西来理解不熟悉的东西。可以这样说,通识教育帮助改善你的观念和理解。(这个过程解释了为什么大学一年级新生因为思维能力和知识的欠缺学任何东西都会很困难。但是在经过一年的斗争后,知识基础已经创立,进一步学习就变得容易了。大脑工作速度提高,因为有了思考的东西)。

4、笼统的知识增强创造性。众多不同学科的知识提供了跨学科观点的孕育,心智的完整性有助于产生新观点,加深理解。那些突然的顿悟、天才的火花、看来没有源头的解决办法实际上是思想对某个问题的无意识工作的结果,或者是使用了因为长期学习和积极思考而储存在大脑中的材料的结果。你的知识储备越多,知识领域越广泛,你的创造性就越大。众多不同知识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微妙和复杂的,结果常常难以预测。当本杰明・富兰克林放风筝来研究电流性质的时候,他并没有预见到后来的精彩发明,那些得益于他的发现的学生制造了洗衣机、微波炉、电脑、雷达装置、电热毯、电视机等。而发明这些东西的人在学习富兰克林著作的时候也并没有预见到这些。

三、通识教育让你看到事情的全部。

1、所有知识的背景通识教育为所有知识提供了背景,尤其是一个人选择的专业领域。正如纽曼约翰・亨利・纽曼(JohnHenryNewman)指出的,每个领域都只给出了人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排他性和过分强调某个专业研究领域将扭曲人们对现实的理解。正如躺在椅子上的哲学家说的“当你拥有的唯一工具是锤子时,你倾向于把任何问题都当做钉子”。所有知识是个整体,统一的整体,每个研究领域不过似乎其中一块儿,是实践这知识的一个角度或者一个方法。因此,看到一个人挑选的专业适用于整体,看到专业研究的背景,通识教育不仅是可欲的而且是必要的。

2、宇宙地图全面的教育,对知识整体的学习将产生智慧的全景图,一张显示事物和观点相对位置的宇宙地图。现实的这种系统论观点帮助人们理解等级和关系,某些东西比其他东西更宝贵或更重要,哪些东西与其他东西有关或是其他东西所引起。这个好处听起来或许很抽象,但是正是这种定位给你一个稳定的基础让你过理性和有秩序的生活。许多人把生命浪费在无休止的困惑和沮丧中,因为他们不了解所遭遇到的事或决定或思想的背景。

3、生活本身是个整体,并不能分成各个专业。大部分工作、大部分事业实际上需要不止一个领域的知识。我们每天都受到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而带来的后果的折磨。高明的心理学家明白病人的众多心理问题有不同的根源,有些是生物学的,有些是精神的,有些是环境的,他肯定有广泛而丰富的知识。如果他从来没有学过生物学,神学、社会学,他能够治疗病人的疾病吗?他会不会简单地写到这个人疯狂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吗?

四、通识教育增进智慧和忠诚

1、笼统的知识种下智慧的种子。它帮助你看到和感觉到自己的缺陷,帮助你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公民、更好的配偶、更好的人。智慧把生活看作整体,意思是要发现充分真理的话,就必须探求每个知识领域。知识让你明智地行动,服务上帝,理解人性。“有知识,得聪明”是圣经的训令。

2、笼统的知识是信仰的盟友。所有真理都是上帝的真理。我们为什么要忽略或者贬低作为上帝启示整体的一部分的盟友呢?你对创造了解得越多,无论是天文学、植物学、物理学、地理学,你就越能赞美上帝创造的奇迹。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怎么能称赞如结晶体、毛细血管吸引、质变、钟乳石等上帝的奇迹呢?

笼统的知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福音,认识到它是如何与人性、人的欲望和需要、灵魂的饥饿、思想问题等结合起来。你对人性、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等了解得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圣经的穿透一切的洞察力和确切证明。有些学生已经指出,他们总是“相信”圣经,但它对人性的描述的深刻和准确一直让他们感到惊讶。

五、通识教育让你成为好老师

但是,你可能说我并不想当老师啊。对此,我想说你要当老师。你可能不是学校老师,但是你可能称为牧师、记者、社会工作者、管理者、主日学校老师、律师、某个活动的倡导者。这些角色中的任何一个实际上都是老师。不仅仅如此,你肯定要称为它他人的朋友、丈夫、妻子、父母。作为朋友、配偶、父母,你是个老师,要把你的人生知识和理解传达给他人,与他们进行日常的亲密的交流。实际上,任何两个人在一起张嘴说话,教学的活动就开始了。态度、观念、理解、总结、推理、信息所有这些都要被表达出来,如果不是讨论的话。尽可能地改善你的教学质量、丰富性和真理性肯定是你的愿望,就像你对上帝和人的义务一样。

六、通识教育将有助于你幸福

1、精心培养的心灵会享受自己和艺术。西方文明广泛的但越来越被忽视的文化提供了快乐和提高的无尽养料。正如传统上说的“甜蜜与光明”(或者贺拉斯的“甜蜜与用途”(dulceetutile),绘画、雕塑、文学、象征主义、风趣、修辞的语言、历史典故、人物与性格、真与美等对那些能理解和欣赏它的人来说是提高修养的手段,也是快乐的源泉。

2、知识让你更聪明,更聪明让你更幸福。最近的研究表明和从前的观点相反,智慧实际上是通过学习和研究而增加的。从统计学上看,受教育的,有智慧的人拥有更美满的婚姻,孤独更少,忧郁和心理疾病的比例更低,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概念论述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通识教育”阐述为:

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门教育有别。1829年,美国帕卡德撰文为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公共课部分(当时包括古典语文、文学和科学课)辩护,认为作为进行专业学习的前提,学生必须学习这些公共课,以得到应有的共同培养,并称这部分教育为通识教育。此后这一概念有所变化。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即哈佛“红皮书”)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两者有区别,但并非相互对立和割裂。报告所建议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文学名著、西方思想与制度、物理科学或生物科学导论课,以及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课程各一。后哈佛大学历年均对本科生提出学习此类课程(称“核心课程”)的具体要求。1992年的要求是:在外国文化、历史、文学与艺术、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社会分析6个领域各修若干课程,其总量应达毕业要求的学习总量的1/4。还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考试或选修某些课程达到规定的“数量化推理要求”的标准。美国其他高等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方式约有三种:(1)与哈佛大学相同,在全体学生均须学习的若干领域内开设一系列内容广泛的课程,并规定学习此类课程须达到的总量。(2)分布必修式。学生须在规定的不同学科领域(一般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至少各修习一定门数或学分的课程。(3)自由选修式。学校对通识教育要求学习的课程不作具体规定,由学生自行选择有关课程组成。通识教育的思想已被广泛接受,这种教育亦已在许多国家实施。
见“自由教育”。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意义价值

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因而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如果对通识教育没有国际化的认同,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话语权,失去国际共识,从而也就失去国际交流的一些前提。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使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以北师大分校为例,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现代大学,大多数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需要大学体制保证来实现,同样需要课程体系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并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瑜伽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词语起源,通识教育-发展历史

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无论是国外与通识教育相关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训练等教育方式;还是中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还有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这种包容体现了中国通识教育即有中国特色,又全面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科、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而通识教育则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也就能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通识教育还能防止因应试教育出现“高分低能”学生。因为通识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北师大为例,他们把能力素养课作为通识教育五大模块之一,强调让学生必选和通选,同时与国家人事系统的专业资格证书自愿培训相结合,从而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内涵外延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首先指的是一种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大学的办学理念,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基础教育

词语定义


基础通识教育是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通识教育,由素质教育专家里京创立。

创立背景


由于中国基础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学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以及应试教育的长期导向作用,使基础教育在单一学科教育上越来越深入,学科分化加剧,基础教育功利性越来越明显,而在人文、心灵和智慧等会通教育方面却越来越弱化。基础教育已经走向思想单一、思维狭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创造性思维的模式,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培养非常不利。
为改变这种基础教育态势,里京先生毅然辞去省政府等公职,全身投入到基础素质教育研究实践中。经过多年调查研究,里京将全人教育划分为“灵性与情感教育”“技能教育”和“创造教育”三个层次,认为从少年儿童的学习心理和思想发育来看,基础教育正是“灵性与情感教育”的主要建构阶段,包括情感、艺术、语言、思维与思辨思想基础,也可以说基础教育就是灵性的教育。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更需要给少年儿童提供一种普适的灵性教育,在这种普适的灵性教育中去发现天赋,而不是培养预定的天赋。里京认为,我们当前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是一种学科单一模式化的定型教育,是一种首先赋予了成年人强烈功利性的设定“天赋”培养的教育,大大挤压了灵性教育的空间,不利于思辨和创造性思维培养。里京认为,适合基础教育的普适的灵性教育最基本的知识体系应由本民族的文史、全人类的文史和基础科学人文思想构成,这是一个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底蕴。所以,在未来的基础教育中,应该加强不分学科的具有基础教育特性的会通教育或通识教育,即加强基础通识教育。
为实践基础通识教育,里京汲取人类发展史中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科学、人文精华,借鉴传统启蒙韵文编写形式,创作出一套主体为四字一句,双句成韵,通篇押韵,为学习者提供一套易于上口、博导联想的通向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会通、科哲会通、思想大成的基础学习典籍,名为《英才通识・四字经》,并创立基础通识教育模式,使孩子在无压力的韵文诵读中,在琅琅上口、铿锵悦耳的文学美感中,潜移默化地承悟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精髓,为孩子们打开思想之门,在辽阔的思维空间中播种思辨、创造性的种子,开拓一条少年精英思想基础教育之路。
明末大科学家、中西会通第一人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先会通”。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过滤与基础“会通”越来越重要,因此基础通识教育必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成功的关键。

代表著作


《英才通识・四字经》里京(著)
英才通识・四字经

中华文史世界文史
科学人文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翻译传承

80年代中期,台湾学者翻译得来。

generaleducation

曾译

一般教育

普通教育

通才教育
拉丁语(stadiumgenerale)词源含义

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

general

不是“普通”“一般”“平常”,是“forall”,为所有人而设。

牛津英语字典“general”解释

解释:非专门的、一般的、普遍的;普遍的、全面的、整体的

揭示通识教育特点

对整体产生影响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与专门教育相对应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基本理念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

大学的办学理念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教学内容

广义

除专业教育之外的所有内容通识教育课程

1、共同必修课

2、其他形式的通识课程

非正式课程

1、大学生活指导

2、社团

3、社会实践

4、校园文化

5、讲座

狭义

语言

1、本国语言

2、外国语言

数学

1、训练人们严密、清晰的思维能力

2、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其他科学的基本工具

计算机技术文学与艺术

1、鉴赏能力

2、判断能力

3、鉴别艺术品的眼睛和耳朵

历史与文化

1、获得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知识

2、正确认识宇宙、社会以及我们自身

3、学会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看待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社会分析

1、了解社会

2、把握社会运行的机制和规律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道德思考

1、了解自身的存在

2、探索生命的意义

3、科学与技术

4、体育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教育模式

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教育理念和目标通识教育(美国)

1、优先考虑个人发展

2、个人主义和民主主义

3、重视人的协调发展和能力培养,培养健全的人

4、旨在为职业生活打基础,做准备

专业教育(前苏联)

1、优先考虑社会发展,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

2、重视人的智力发展和传授知识,培养只会工作的工具人

3、旨在培养高度熟练的专家

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通识教育(美国)

1、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注重理工结合,文理渗透

2、以基础教育为主,知识面较宽,强调适应性

3、学生中心,社会中心

4、重视科研,通过研究实践学习

专业教育(前苏联)

1、特别重视自然科学,重理轻文

2、以专门教育为主,专业面窄,强调适用性
3、课堂中心,学科中心

4、以教学为主,通过课堂教学学习

培养制度等通识教育(美国)

1、实行学分制,较自由灵活的学习制度

2、重视综合性大学和学校的综合性,多样化的管理体制

专业教育(前苏联)

1、实行学年制,严格统一的教学管理

2.、以专门性学院为主,由各工业部门主管

中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

1940-1952

1、通专结合

2、革命通人+技术专家
1952-1978

1、专业教育模式

2、通识教育“销声匿迹”

1978-1995

1、纠偏专业教育

2、通识教育在孕育中

1995-

1.从文化素质教育到通识教育的探索

2.文化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文理分科、重理轻文、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割裂导致的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等现象

人文素质教育

1、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

2、文科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教育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必要性

17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空前的繁荣,但也给人们带来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面对的一切问题。科学知识的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因而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成为教育活动的追求,在这种教育活动中,人被当成了学习的机器和承载知识的工具。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指出:“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感情的,有思维能力的,有精神的,教育活动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升华,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培育、精神的培养,只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只给学生一些死的教条,那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成为完整的人。进行通识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平衡的心智,开阔的视野和开朗的个性,继而培养完善的人格。通识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同时在通识教育中加强科学教育,引导学生以一种人文的观照关注科学的发展,也使他们在科学精神感召下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通识教育关心的是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科技动物。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狗熊的嗅觉是否灵敏,先后两次把掺有烧碱、硫酸的饮料,倒在动物园的熊身上,导致数只黑熊受到严重伤害;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为孤僻、多疑、猜忌,竟杀死四名同学,这看似幼稚却疯狂的举动,显示了单纯科学教育的偏狭和人文教育的重要。通识教育超越专业和职业的限制,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注,将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享有更多的自由,实现更加完美的人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大学的人才培养还是在工业化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受工业生产的批量化、标准化的影响,主要是为了培养适应工业化生产需要的技术性人才。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共性和统一性,却对人的个性和多样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培养重视不够。专业教育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某一专业领域,在短时间内积聚起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快地适应生产的需要,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一是严格划分专业方向,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被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学生难以走出各自专业的小圈子,而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不是按专业排列的,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使学生经常力不从心,导致学生社会适应性差;二是过分强调专业,会导致学生学术视角单一,学生认识不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虽然学习的专业科目不少,但雷同相似的知识比较多,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非常接近。

现代科学的重大进展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相互借鉴与支持,在多学科的渗透和转移中,现代科学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即使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也需要广博的知识为后盾。进行通识教育,就要改变把高等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的观念,一方面教育的内容要不断地拓宽,在当今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愈益加强的时代,随着认识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一个学科内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并且问题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为了研究某一类问题,必须凭借一些特殊知识、特殊的方法和技巧,于是一些新的学科就诞生了。但是,就科学发展来说,知识分化了,理论分化了,而世界是一体的,社会是一体的。过早地偏执于某一学科、某个专业,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了通识教育,学生可以避免过早地进入到狭窄的专业领域,可以在丰富多彩的知识面前,保持选择权,同时也可以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率越来越高,他们从小到大都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由不得他们自己,因而学习主动性不够,这是因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情况从基础教育一直延续到高等教育,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对专业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学学习,即使发现所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也别无选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只是消极被动地在进行学习。通识教育是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使人摆脱各种奴役成为自由、自主的人的教育。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实行的一二年级不分专业,这种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逐步过渡到专业教育的方法,一方面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充分体现出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识教育不仅着眼于改善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而且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教给学生现存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得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即不仅要“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这在学习型社会中表现得尤为重要。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实现的,在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过分专门化的教育导致社会成员的主体性丧失。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但是,又出现了新的主体性迷失的情形。具体表现在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荣辱观、是非观的混淆,公德心的缺乏,个人行为失范以及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抬头。通识教育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心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相对客观的而非急功近利的态度,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各种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识教育将学生作为主体性的社会成员来培养,使学生在将来社会生活中拥有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能够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实施途径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逐渐为我国大学所接受,在构建与通识教育相适应的大学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推进实施。

一是要根据我国大学的具体情况推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在一些西方国家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并非都是成功的经验,所以我们不能够直接引用,而是要根据我国大学的现状,针对我国大学生的特点,现有的思维方式设置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坚持按学科大类招生,在大学一、二年级不分系,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要加强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的学习,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要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主动接受新知识的知识结构体系,养成自我学习、自我钻研的能力。改革现行学习成绩评价办法,在考试内容上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考察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形式上可以多样化,课程成绩可以考试与考查、开卷与闭卷、笔试与口试、考勤与作业、讨论与论文等形式取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课外学分实施办法,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学生科研小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要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我国大学推行的通识教育应是严谨的,而不是松散自由的,更不是自由教育。以为通识教育就是悠哉、游哉,不需付出艰苦劳动就能取得成功,甚至让学生把一些时间花在漫无目的闲散杂学之中,既浪费了时间,又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推行通识教育、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非说专业教育不重要。大学培养的学生一定是具有某方面专长的人。因此,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永恒的目标,只是我们把专业教育的时间推后到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加强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更丰厚的土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也要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在学习和工作中要不断地扩展知识领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里也要注意一种倾向,以为通识教育就是通才教育,于是在课程设置中,采取“拼盘式”,搞“小而全”,导致教学课时的无限膨胀,这与通识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反倒影响教学效果。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通才教育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通识教育正逐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在不远的将来必定会引发一场深刻的教学改革。

三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提出:“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重要。”而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原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也曾指出:“课堂讲授、研讨会、学生自定进度的指导――至少与课程同等重要。此外,我还认为,作为起模范作用的教师也是通识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一个具有高标准和善于关心人的教授在道德行为方面肯定会教给学生更多的超过该时限的东西……课程只是骨架,而它的血肉和精灵必须来源于师生之间难以预料的相互影响和交感作用。”教师不应该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基础上进行交往和对话,为学生提供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情境;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这样,学生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与技能本身,而是科学知识背后所蕴涵着的科学家们的辛勤劳动、坚韧的毅力、大胆的创新以及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这往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2002年5月14日在北京大学以“什么是一流大学的特色”为题的讲话中指出:“让我对知识进行一个总的评价,这就是,你根本没有办法说出最有用的知识是从何而来,你无法预测它来自何处;你也无法设计一些程序来找到最有用的知识形式是什么。……正因为我们不能预测到哪一类的知识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我们才能有信心地预言,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和聪明的想法对我们的未来是很重要的。”目前的通识教育多数是通过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来达到目的,教师只限于本学科的内容进行授课,而如果教学科研人员本身就具备文理互通的教学能力,能够对学生加以引导,则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各国及地区发展情况

中国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国内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有关“做人”的教育,专业教育是有关“做事”的教育,似乎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其实他们说的通识教育可能是指自由教育。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很难理解传统的具有浓厚专业教育色彩的欧洲大学教育,难道不同时也是有关“做人”的教育吗?欧洲大学之所以不像美国大学那样强调通识教育,正像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方案制定者罗索夫斯基所说,并不是因为他们不重视“做人”的教育,而是因为欧洲中学教育比美国中学教育更为重视通识教育,所以用不着大学来过多地为通识教育补课。

国内还有学者将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等同起来,这更是一种片面的见解。我们不否认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否认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里最重要的成分,但如果因此而将科学教育排斥在通识教育之外,显然是不正确的。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科学的思考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广泛影响着人类活动。完整的通识教育必定是包含科学教育的成分在内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自二战结束以来国外几乎所有知名大学,只要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其通识教育中必定包含科学教育的成分,而且近年来加强科学教育还成为了一种共同的趋势。

法国

巴黎政治大学是一所培养法国精英人才的名校,从1872年成立以来为法国培养了大量的精英人才。其育人理念是以经济、法律、社会学和历史学作为基础学科,以广泛的知识面、国际眼光和与职业实践相结合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美国

美国的常春藤名校基本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甚至跨越文理分科,称其文凭为“文理学士”。

台湾

台湾的现代通识教育开始于台湾大学。出任台大校长的虞兆中认为,现代大学和传统儒家教育观一脉相承,学生人格养成应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于是1982年在台大成立“通才教育工作小组”负责规划通识教育课程,次年在台大开设“社会科学大意”和“自然科学大意”两门课程,再一年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比较文化”、“社会与哲学分析”、“数学与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等五类通识领域增设多门课程。随后,台湾各大学相继推出通识教育课程。中华民国教育部乃于1984年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

香港

香港早期沿用英国的预科和大学制度,大学只有三年制,故较强调专科知识,对自己学科以外的知识不屑一顾,较会着重通识教育的是原来实行四年制的中文大学。后来通识教育越来越受重视,香港大学、其他三年制大学及中学预科亦慢慢引入,由2009年开始的新高中学制亦将通识教育列为必修科之一。

香港高中教育的通识教育(LiberalStudies),被认为是小学常识科的延续,然而所提及的内容和主题都普遍比小学常识的更专门。尽管通识教育将会是香港未来的学习重点,但香港学生在中学修读的通识教育一科在英国并不获承认。

通识科在2009至2010学年正式落实,香港教育城也设立通识教育网。不少媒体如经济日报亦提供通识相关资讯,如各大报章通识版、非牟利活动《通识沙龙》等。

通识教育_通识教育 -观点

陶冶情操克服功利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大学教育并非仅仅要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种职业技术人才,而是要从道德情操、审美怡情等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以满足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需求为旨归的教育。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容易引导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单纯以应试为目的,虽然考试制度是人才选拔的必要制度安排,而其弊端也早就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大学阶段正是矫正各种功利性教育的重要时期,如果简单地用专业化教育替代应试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总易产生各种偏见,无形之中增长了较强的功利思想。情商与智商的不匹配、人文与科学的互不理解、基本道德共识的逐步下滑等等,都表明以功利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应是大学教育的目的。这不仅压抑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还阻碍了社会共同体的建构。在这种情况下,通识教育理念在我国得到提倡,及时回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通过对青年学生实行去功利化的教育,通过陶冶情操来增进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正是通识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和优点。

增广见闻避免狭隘

随着现代知识的高速膨胀,大学制度中的学科划分也日益细化,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深入了某个知识领域,另一方面又树立起与其他方面之间的知识壁垒。由于精研专业知识必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如果在教学安排上不能提供一种拓展知识和见闻的空间,将导致学生对专业之外的事物丧失兴趣、漠不关心、缺乏判断,并逐步走向狭隘。

通识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优点正是要力求增广学生的见闻,避免狭隘性。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设计两方面着手。在教学内容上,涉及的范围极广,内容极具特色,既包括学生平日知晓但并不熟悉的方面,也包括学生从未听闻的方面。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求知冲动,正是通识教育所预期的效果;在教学方式上,通识教育力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参与意识,因此,传统的大班教学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尽力创造条件,进行不同规模的小班教学或分组讨论等,为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提供一个同台交流,互相了解的平台。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以不同知识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

博而不精通才难育

当前中国通识教育也存在一些亟待克服的问题。随着通识教育理念得到社会各界的迅速认同,各大学也纷纷根据自身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开设通识课程。学生也面对丰富生动的新课程欢欣雀跃,有的学生往往一个学期选修多达十几门通识课程。这种情况就容易造成学生在纷繁的课程中来回穿梭,虽然看似广博,却难以有效把握。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设置的通识课程往往课时较少,要在10到15个课时之内将一门课程的精髓充分传授和把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较高,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要求也较高,普通的高等院校难以达到;另一方面,通识课程的教学形式往往是脱离书本材料或实践材料的课堂讲授,教师根据自制的教学提纲,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简略的介绍,这对学生来说,难以形成印象深刻的教学效果。

各种客观因素造成通识教育在表面上热闹非常,实际上却往往使学生博而不精,离真正的通才还有较大的距离,这成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难以克服的弊端。

学而不好惰性依旧
时至今日,通识教育的模式仍处于不断探索之中。中国的通识教育起步较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因此在推进通识教育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更为复杂,通识教育自身所附带的一些弊端也较为突出。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以及所对应的学习风气,是推进通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我国高校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无兴趣,修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赚学分,拿文凭,主动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弱化。在通识课程推行之后,由于修课数量和成绩仍然直接与学分挂钩,甚至与评优、评奖学金等方面挂钩,这种制度设计又将学生选修通识课程的目的导向功利,学习却并不喜好,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难以激发。这正与通识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了。

通识教育对于中国大学制度的完善、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兴利除弊正需要各界人士共同研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80103/113239.html

更多阅读

高温瑜伽的好处和坏处 高温瑜伽可以减肥吗

标签:瑜伽,高温,练习,身体,动作,环境,塑身,练习者,的人,瑜珈,水分,效果,疾病,摄氏度,体内,慢性病,呼吸,患者,坏处,好处简介:热瑜伽的好处和坏处热瑜伽又称作高温瑜珈,是时下流行的塑身方法之一。热瑜伽不仅有减肥的好处,是不少人采用的

1.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大理扎染的简介

第一章扎染的概述第一节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教学目的:通过扎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扎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扎染作品,使学生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引发他们对扎染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1

关于诗歌的起源和发展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一,诗歌的起源以及诗、歌与舞、乐之间的关系作为文学样式的诗歌,它的起源应该是最为古老的。诗歌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同时进步的。诗歌的起源与上古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并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同时进步的。远古时期,人类

必看!!!瑜伽的好处和坏处 空中瑜伽有什么坏处

必看!!!瑜伽的好处和坏处瑜伽的“病”近期出现很多练习瑜伽的学员得病的消息:    “近日一项研究指出,部分长期练习瑜伽者出现脊椎软骨(椎间盘)退化、磨损问题,有30多岁的修练者脊椎已退化如60岁。”  “最近有关专家提醒,练瑜伽本是

声明:《瑜伽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词语起源,通识教育-发展历史》为网友别拿青春赌明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