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小说简介 《半生缘》[小说] 《半生缘》[小说]-简介,《半生缘》[小说]-内

《半生缘》这部长篇小说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顾曼璐这一形象的刻画,让我们得以窥见了在上个世纪的旧社会,女人们是怎样的在社会上挣扎和生存的残酷一面,曼璐由纯真走向堕落这个过程,具有格外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给文章笼罩了一层格外凄凉的色彩。

半生缘小说_《半生缘》[小说] -简介


《半生缘》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

半生缘小说_《半生缘》[小说] -内容

简介

《半生缘》着力表现的是张爱玲最为得心应手的男女情感纠葛。小说从男主角沈世钧的立场回忆往事,以沈世钧与顾曼桢的悲欢离合为轴心,描写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在乱世睽隔中阴差阳错。世钧的良善和软弱,曼桢的痴情和不幸,还有曼璐的自私,祝鸿才的无耻,在小说中无不栩栩如生。

概述

《半生缘》着力表现的是张爱玲最为得心应手的男女情感纠葛。小说从男主角沈世钧的立场回忆往事,以沈世钧与顾曼桢的悲欢离合为轴心,描写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在乱世睽隔中阴差阳错。世钧的良善和软弱,曼桢的痴情和不幸,还有曼璐的自私,祝鸿才的无耻,在小说中无不栩栩如生。

一个原本漂亮单纯的女生,最终变成了旧上海一个歌舞厅里的三流女郎;一个原本已经和一位正直善良的男人订婚的女人,最后却嫁给了一个流氓无赖,经常出入歌舞厅的嫖客。一个和自己的亲妹妹情同手足的女人,最后却设下陷阱,陷害妹妹,最终被妹妹抛弃的女人。这是一个怎样堕落的女人?这是一个经历了怎样命运坎坷的女人?这又是一个怎样复杂悲惨的女人……

这是一个让人感觉分外寒冷的故事,它的残忍仅仅来自于它的真实。这样的故事,在过去的旧社会,有可能发生在每个穷苦女孩的身上。因为真实,所以感动,因为真实,所以凄凉,因为真实,所以愤怒,因为真实,所以沉默……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旧上海的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一家七口人,过着平常的再不能平常的日子。但是这家的男主人死的早,于是家里只剩下母亲,年迈的奶奶,和四个孩子。可奶奶年纪大了不可能出去赚钱,而且还需要母亲的照顾,而母亲不仅要照顾老人,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们,其他的三个孩子还小,所以家里赚钱的重担自然就落到了长女顾曼璐的身上。但是曼璐当时的年纪也才十六岁,不可能做很多繁重的工作,可是做的工作少,赚的钱就根本不可能养活着一大家子,于是被迫当了舞女,变成了旧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际花。后来她年纪大了,想金盆洗手,老老实实找个男人把自己嫁了,可是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稍正派点的男人都嫌弃她,鄙视她,最后她只好嫁给了一个叫祝鸿财的穷无赖。自从她嫁过去后,他们的生活似乎开始往好的方面转变,祝鸿财也开始财运好转,后来竟搬进了豪华别墅,还买了部车子。于是祝鸿财夸她有帮夫运,母亲看见自己的女儿最后总算有个归宿,算放心了。
可是时间长了,祝鸿财对她厌倦了,开始到处在外面找别的女人,这让曼璐感觉很伤心,最要命的是,曼璐生病了,医生说她不能生育了,这更像把锋利的尖刀,深深扎进了曼璐的心。女人不能生育是很可怕的,况且又是在那个旧社会。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其实就代表着自己成了废物,人生从此结束了。

为了拴住自己的丈夫,曼璐想起母亲对自己曾说的“借腹生子”一事,或许这样就能把祝鸿财给牢牢套在手里了吧。于是她开始想办法,她观察出自己的丈夫对妹妹曼贞是有真感情的,每次祝鸿财看见她,都激动兴奋不已。又因为是曼贞是自己的妹妹而不是外边别的女人,容易控制些。最后她终于和丈夫合伙,拆散了妹妹和她男朋友世钧的婚事,把罪恶的手伸向了自己善良的亲妹妹!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曼璐和曼贞的亲情从此决裂,曼贞逃跑隐居都了一个她找不到的地方,而曼璐因痨病最后在自责和孤单绝望中死去……

读完这个故事,很多人都会憎恨曼璐,斥责她的恶毒与残忍,为善良的曼贞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但有没有人想过,是什么让一个原本和自己的妹妹同样善良的女孩最终变成了这样一个凶狠的女人?罪魁祸首是这个不公平的社会!在那个年代里,人就像没有思想和灵魂的木偶,任凭社会给自己分配角色,把人变的势力,残忍,懦弱,麻木……有时候爱,如亲情,在这个残忍冷漠的社会里力量是弱小的,是不堪一击的,爱很容易消。

评析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青了。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九、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半生缘小说_《半生缘》[小说]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编后记

半生缘小说_《半生缘》[小说] -人物刻画

作者对曼璐这一复杂人物的刻画可谓是费尽心机,刻画的入木三分。文章一开始,曼璐第一次出场,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她穿着一件苹果绿软缎长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际只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那是跳舞的时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衣裳上突然出现这样一只淡黑手印,看上去有点恐怖的意味。头发乱蓬蓬的还没有梳过,脸上却已经是全部的舞台化妆,红的鲜红,黑的墨黑,眼圈上抹着蓝色的油膏,远看固然美丽,近看便觉得面目狰狞。”而她的声音也让人觉得恐怖:“‘――放屁!我要他陪我!’她笑了起来,她是最近才采用这种笑声的,笑的哈哈的,然而很奇异的,那笑声并不怎样富有挑拨性;相反的倒有些苍老的意味。而作者还用衬托手法,从侧面写道:“曼贞在楼梯上和姐姐擦身而过,简直有点恍恍惚惚的,再也不能相信这是她的姐姐。”“曼贞真怕听到那声音。”然而曼璐心里的那份纯真还是有的,当她见到她的初恋情人慕谨时,她又穿上了那件浅紫色的旗袍,只因为慕谨曾对她说:“你穿这件紫色的旗袍时最好看。”他比她小,所以以前经常叫他紫衣姐姐。可是后来当慕谨再看见她穿这件衣服时,什么表示也没有。他把从前的一切都否定了,她所珍惜的一切回忆他已羞于承认了,于是她愤怒了,顿时觉得芒刺在背,浑身就像火烧似的,恨不得把那件衣服撕成破布条子。她突然觉得恐惧害怕,她知道一切都已回不到从前了。

对于曼璐借妹妹的肚子生孩子的事情,她也不是一开始就想这样做的,当她刚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她突然想到自己是不是疯了,他竭力把自己那种荒唐的思想赶走,足以见得开始曼璐还是有良知的,她并不想这样做,只是这个冷漠的吃人的社会逼迫她变疯了,失去了理智,那恐怖的想法就像一个黑影,一只野兽的黑影,它来过一次就认得路了。又找到她这里来了。当妹妹怀了自己丈夫的孩子时她把曼贞囚禁起来,逼迫妹妹把这孩子生下来,还跪在妹妹脚下苦苦哀求,只因想留住自己的丈夫。这是一个多么微弱的需求,却让一个女人如此大费周折,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足以见得女人在过去的社会地位是多么的卑下。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实!令人无语的事实!

半生缘小说_《半生缘》[小说] -人物四叹

第一叹:沈世钧

叹他性格之懦弱,对爱情还是不够坚定,执着!若是他对足够强烈的爱着顾曼桢,那么他就不应当那样轻信曼璐的那些欺骗他的话。即使他真信了,他也应当一定要与曼桢见上一面。试想,曼桢曾经那样的对待他,怎么可能连见他一面都不肯,而把戒指给她姐姐,如此绝情呢?因为沈世钧性格不够坚强,所以才轻易放弃了继续寻找曼桢的决心,而又那么快的与别人结了婚。他与曼桢的爱情,哪怕是要终结,也一定要亲自见面说明白才行的。如果沈世钧稍脑子想一想,就应该发现在他找不到曼桢的那段时间,一定是有事情发生了。可惜他放弃了!沈世钧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此人有点小心眼。比如他吃张豫瑾的醋便可说明。这原本可以是一个成大事的人,如果他与曼桢在一起的话,他会找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会努力拼搏;可是没想到,那个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居然会这样的平凡。没有抱负,最后只是成了普普通通的市井之民,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没有任何感觉的老婆。而且这个老婆的心里还藏着另外一个男人――他的好朋友叔惠,真是可笑呐。

第二叹:顾曼璐

叹此人命苦,有奉献精神,也叹其愚蠢,头脑简单。她为了家人而去做了舞女,这一点的确显出了她的奉献,刚烈精神。可是她为了自己的一个没用的丈夫,竟然协助他害自己的妹妹,既害了了她妹妹的幸福,更伤害了她们之间的感情,一辈子会心里好过么?如果说她妹妹欠了她什么,也绝不应该用这种方法来要求自己的妹妹来报答自己。更何况,她的老公实在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将自己的亲妹妹活活的给害了,。更可笑的是她的出发点,想要她妹妹借腹生子,以此来稳住老公。试想,就算曼桢依了她,给她借腹生子,她又会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她又怎能得到老公的心?这个人真是愚蠢至极。也可以说,整个悲剧的产生,她是最关键的人物了。

第三叹:顾曼桢

叹她的悲剧人生,也叹她的软弱无助。这个人是可以让人真正同情的一个人!她对爱情的执着要远胜于沈世钧。她有性格刚强的一面,但仍然摆脱不了作为女人的软弱的一面。她不应该那样随便的将沈世钧给的戒指轻易当着他的面脱下来;我认为,曼桢与世均之间应该多沟通,其实当初吵架的事根本不会弄的那么僵,只是当初没有人肯体谅对方。

第四叹:除了上述三人之外的所有人

这些人虽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但他们毕竟也是不可或缺的人。他们或可恨,可笑,可同情,或愚蠢,或不值一提。然而没有了他们,便也没有了完整的故事了。他们之所以也值得别人感叹,我想是因为他们都没有拥有完美的人生吧!一篇不能让人回味的小说肯定不是一篇好的小说。我因了一些对《半生缘》的回味,便生出了一点感叹----虽然故事离我已经很久远了。当然,若故事真的按我的所叹发生,故事也便不成为故事了。但好的小说不能仅仅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它总得反映一些东西。我想《半生缘》所要反映的,便是-----人有时候有现实面前真的会很软弱!

半生缘小说_《半生缘》[小说] -小结

《半生缘》这部长篇小说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顾曼璐这一形象的刻画,让我们得以窥见了在上个世纪的旧社会,女人们是怎样的在社会上挣扎和生存的残酷一面,曼璐由纯真走向堕落这个过程,具有格外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给文章笼罩了一层格外凄凉的色彩。我们可以从顾曼璐身上听见女性急迫解放自身的强烈呼喊。而只有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防止此类悲剧的发生。

半生缘小说_《半生缘》[小说] -作者介绍


张爱玲

简介

张爱玲,笔名梁京,海派作家,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矶,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

主要作品

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自传《小团圆》。

诗歌《雨》。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曾在美用十年时间细品《红楼梦》。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从《半生缘》看张爱玲

看张爱玲的小说,有种倚在旧上海暗红色的窗口,静静地看窗外人事变迁,待抬头,早已物是人非,原来不过梦一场的感觉。

张爱玲是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她思路敏捷、才华横溢,也非常自傲。同时,她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在她的作品里永远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的文章灰暗、颓废,似乎永远看不到希望,却让人拿起便不忍放下。通过她的笔触,或许能够明白许多事情,特别是在一个人真正感受到虚无弥漫在心中,无为的痛苦咬啮着心口伤痛的时候。

喜爱张爱玲的作品,犹爱《半生缘》。记得开篇那段:“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爱玲把人一生的时光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她以她特有的视角,表达出独特的人生感悟。尤其那句:“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奈人回味。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人性阴暗复杂的那面在她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浸透着一种无法言语的悲凉。就像书中曼桢感慨的:“要是当初我找到了世钧,平平静静的过几年日子,或是养几个孩子,这也就不成其为一个故事……”

张爱玲本身就象朵寂寞的玫瑰。美丽、傲气、时时透出凄美气息。

她自己的爱情也是历经挫折,虽然付出甚多,最终还是无果而终。那种绝望感觉溶入到她的笔中,在写恋爱、恩怨、欲念时,总挥之不去那种惘然、苍凉之感。有种世纪末的的情怀。

曼帧最后说的那话:“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不也正是作者心底那声长长的叹息吗?

掩卷屏息,感觉到,有一种美,让人心碎。

半生缘小说_《半生缘》[小说] -审美风格

《半生缘》是一部爱情小说,但绝不是一般的爱情小说,它是一部能让人长久地把玩体味的艺术作品,正像贾平凹所说:“明知读它只能乱我心,但偏还是要读。”《半生缘》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你一旦触及就欲罢不能。解读《半生缘》,体会《半生缘》的妙处,或许找一个参照物做一个大概比较会更好些。我自然想到了琼瑶的一系列爱情小说。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把琼瑶的某一部作品与《半生缘》做仔细的比较,因为琼瑶的作品中没有一部能与《半生缘》相提并论。我们想做的只是把琼瑶的作品作为一个总体的参照物来凸显《半生缘》的审美特点。

《半生缘》的含蓄蕴藉

与琼瑶的爱情小说相比,《半生缘》里的爱情描写是含蓄的。如果琼瑶是一杯烈酒,喝下去容易迷醉;《半生缘》则好比是一杯浓茶,回味的时候才会感到香甜。琼瑶笔下的爱情像炎炎夏日,像凛凛寒风,来得迅猛;《半生缘》中的爱情故事则温暖的时候像春天,荒凉的时候像秋天,来得绵长。读琼瑶的小说,时而笑,时而哭,但是笑过哭过也就过去了,不会记在心里;《半生缘》则不同,它会让你的心跟着一起难受,那种滋味就像长在心里一样,久久不能拔除。读《半生缘》是会心一笑,是无奈的感伤。这是《半生缘》给人的一种整体感受。

我们看琼瑶的小说,通常是男女主人公“你爱我、我爱你”之类的话不绝于耳,他们会炽热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甚至海誓山盟,所有这些都是作者把信息明确地传达给读者,所以读者来不及亲自去体味,就已经有了明确答案。而《半生缘》里的人物关系则很含蓄,人物之间关系的明朗化有一个过程,就像是蒙了一层纱让你看不真切,必须去反复地猜想,体味考察论证一番,然后才有答案。小说中叔惠和翠芝的爱情就显得扑朔迷离,似是而非,真是像雾、像雨、又像风

。正是这种含蓄的描写,朦朦胧胧、似是而非,才让读者有了想象和联想的机会。正像李健吾在《边城》一文中所提到的观点:“有些人的作品叫我们看,想,了解;然而沈从文先生一类的小说,是叫我们感觉,想,回味。”我想《半生缘》应属于后者,它与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恋人们之间含蓄地表情达意的方式也很有意思。世钧和曼桢的爱情故事是采取水到渠成的方式,不存在谁追求谁的问题,所以两个人有一种默契在心里,从一开始就不太需要用语言传达感情。他们之间更多的是用眼神、表情,用心去体会,猜度对方的意思,在主人公互相猜度的游戏中,读者也感受到了快乐和甜蜜。曼桢的几次脸红,虽不说话但多少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意思。这或许在世钧眼里像徐志摩诗里的“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吧。就算在最关键的时候(世钧向曼桢表白的时候),都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小说中是这样写的:

曼桢倒真有点着急起来了,望着他笑道:“你怎么了?”世钧道:“没什么。……曼桢,我有话跟你说。”曼桢道:“你说呀。”世钧说:“我有好些话要对你说。”
其实他等于已经说了。她也已经听见了。
世钧的欲言又止,将说未说,在间歇的静默中更有深意,在这静默中两个人已经心照不宣,彼此心灵相通了。这样的描写让读者大可玩味,回想,琢磨,比大声喊着“我爱你”之类的话更能打动人心。

《半生缘》中,即使是用语言来表达,也是十分隐讳曲折的。豫谨到上海来,住在曼桢家里,渐渐喜欢上了曼桢,他的表达也是很含蓄的。有一次他和曼桢对面坐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很希望你能够去玩一趟,那地方风景也还不错,一方面你对我这人也可以多认识认识。”言外之意已经很明显,可是又不明说,通篇没有一个爱字,爱意却已经弥漫其中了。

而《半生缘》最能让读者动心的地方,应在于它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那种仿佛时空都已凝固的气氛,这气氛就像一个磁场把读者全都拉进来,使读者身陷其中,如临其境。作者用了许多篇幅非常细腻地描写世钧和曼桢的恋爱情境。你看他俩给人贺寿出来,世钧要送曼桢回去,曼桢也不推辞,又有一种默契,不进家里。“既然不打算进去,其实这么一趟是毫无意味的,要坐电车公共汽车,路上还可以谈谈,现在他们一人坐了一辆黄包车,根本连话都不能说。仿佛内中也有一种乐趣似的”。

还有一次是世钧要回南京,曼桢来给他送东西,有这样一断描写:
她坐在那里,他站得很近,在那一刹那间他好像是立在一个美丽的深潭的边缘上,有一点心悸,同时又感到心里一阵阵的荡漾。她的话早就说完了,他还没有走开。也许不过是顷刻间的事,他自己已经觉得逗留得太久了,她一定也有同感,因为在灯光下可以看见她脸上有点红晕。
这些描写到后来也许会使人悟到原来只是平常的铺垫,好叫人在天旋地转之后,“隔着那幽幽岁月”望去,倍生怅惘之感,但是当时读来,却如品香茗,如聆一段轻慢的音乐。
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描写是多么的细腻传神,她的含蓄大概是受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她的细腻则可能是源于女性特有的品格和她自身敏感的气质。

梦一场的苍凉感

琼瑶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往往是爱得如胶似漆,死去活来,爱情是天,是一切;为了爱,什么都可以忘却,可以抛弃;除了爱,什么都不重要了。疯狂、壮烈、惊天动地是她的主旋律。《半生缘》里的爱情则既不疯狂,也不壮烈,它有的是那种爱不成的无奈和苍凉,加之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在《半生缘》里,爱情对于人们并不是全部,没了爱情,人们照样得生活。虽然爱情的创伤也让他们悲伤,但只是心伤而已,并不影响他们的行为。

曼桢不在了,世钧就与翠芝结婚了;豫谨追求曼桢不成,也找人结婚了;叔惠虽然喜欢翠芝,可是考虑到家庭背景悬殊,也只好作罢,去了美国结了婚。这世界永远不会有人一直在原地等着谁,因为每个人都要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说,《半生缘》写的不只是爱情,而是真真切切的人生。当十四年后两对恋人重逢,埋藏多年的情感一触即发,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千百种滋味纠缠于心,可是大家不得不面对现实,重回过去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大家都没有勇气改变现在的生活,只能重温旧梦而已。我们看世钧和曼桢重逢的场面,两人抱头痛哭,世钧说“我下了决心了,没有不可挽回的事。你让我去想办法”。可是他心里却清清楚楚的知道“今天从这里走出去,却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所以曼桢才会哭着说“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半生缘》曾经被改编为电视剧,结尾是这样的:世钧和翠芝一家与曼桢在马路上相遇,彼此匆匆而过,对面不相识,昔日甜蜜的恋人今日却形同陌路,想想当年的甜蜜,再看看今日的景象,让人不由得一阵伤感,苍凉的感觉袭上心头。费勇曾经说张爱玲可能是现代女作家中惟一的一个将男女之间的“爱”还原得透彻明白的人,水晶先生也曾经说张爱玲是近于自然主义的作家。拨开了爱情美丽的面纱,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只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这或许对于那些纯情的读者是不适合的。

《半生缘》的苍凉感还在于作者叙述的调子,那种特有的回忆的调子。小说一开头这样写道: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短短一段话,已经把整个小说的调子定下了。读张爱玲的作品,总想起小的时候,在古老的临河的大墙门前,在月光下,听老爷爷老奶奶讲从前。讲的人是眷恋的、哀伤的,听的人则是萧瑟的、恍惚的。张爱玲曾经说过:回忆是令人惆怅的,过去的美好只会使人感到一切都已完了,而过去的烦恼,只会使人再度烦恼。在某种程度上讲,张爱玲是有点残酷,读《半生缘》这样的书会把那些沉浸在过去美梦当中的人叫醒,在感到一阵阵凉意之后无奈地面对现实,面对真实的人生。

我们从《半生缘》含蓄的爱情描写中体会到甜蜜,从真实的近乎自然主义的现实描写中也感受到苍凉,甜蜜和苍凉看似对立,实则相互映衬,张爱玲的好处就在于把二者融合得恰到好处,个中妙处,还需读者细细体会。

半生缘小说_《半生缘》[小说] -结尾精读

“我们回不去了……”这是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的结尾

事如烟,随着时间的改变,有很多的事情,再也回不到过去了。相应的,世界在变化,人也改变了,也许人之所以会改变,也并不是他们自己心甘情愿,试想,谁不渴望永远呢?谁不渴望拥有一份真真实实天长地久的感情呢?但是,生活也不会因为你不想怎样,就不会让其发生,难道不是吗?

虽然,曼桢的话很容易让人感伤,但是,这何常不是现实呢?是时间让他们相遇,相识,相知;然而也是时间让他们分开,分别,分离。最后,同样是时间,让他们再次重逢,可是,一切都晚了,这一刻的到来,也永远永远的迟了,他们再也不能在一起了,因为,他们有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孩子了。最后,“有些话来不及对你说,就这样擦身而过”,曼桢也只能用《擦身而过》这首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甘与无奈。曼桢和世钧,也只能默默走开,向着相反的方向…。

现实中,又有多少人相遇了,而最后也只能是擦身而过呢?这样的结局又发生在多少人的身上呢?他们是不幸的,可是,现实中,也许有些人比他们更不幸,他们相遇了,可是却由于没有及时感知到,最后,也只能独自落泪,独自飘零。

缘份,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却又多么令人沮丧的词,如果不是它,两个人可能这一生也不会遇见,如果不是它,两个人也可能永远都不会受内疚的煎熬。因为,相识是缘,但是,你不珍惜,缘也就不得不离你而去了。人们都知道这些,可是,为什么我们却又总是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叹息呢?是我们不懂吗?不是的,我们都懂,只是,很多时候,也许,我们都自以为自己身边的人,今生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有什么变化的了,久而久之,我们也就不自觉的忽视对方,最后,也只能让缘份又一次擦身而过。这不是缘份的错。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已经遇到了今生所坚持的爱,这一生一世永不变的真缘,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缘,不经意的错过就成为了偶然,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是一生一世的真缘。愿你好好的珍惜缘分吧。不要不经意的让缘份与你檫身而过。有缘千里来相会,缘牵一线,不要让偶然变为惘然。”

擦身而过,是一种何其的悲,何其的苦,但愿,人世间,人们都不会再和自己心仪的人擦身而过,人人都能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缘份,用心待自己身边的人,相约到永久.

半生缘小说_《半生缘》[小说] -赏析

张爱玲对于曼桢出场时的外貌描写颇为独特,清新淡雅:“她是圆圆的脸,圆中见方――也不是方,只是有轮廓就是了。”

圆脸体现出曼桢身为女性的柔美典雅,这样一个水润珠华的年轻女子,即便样貌并不出众,一样似水,涤荡人心,令人瞧了便觉得舒坦。

是了,曼桢就是这样一个舒坦的人。

说实话,彷佛曼桢和世钧两人一直都在辗转。世钧辗转于顾曼桢和石翠芝,最终和翠芝躺进了婚姻的坟墓,随俗浮沉。而曼桢辗转于世钧、叔惠、鸿才、豫瑾――似乎女人的命运总是比男人要惨淡些。爱玲留给曼桢

结局是孑然一身,陪伴儿子成长,她该是幸福的罢。

以一个作者的视角去看张爱玲的大作,更能领略一方新天地。

她所用的每一个字词句,每一段描写,市井间朴实浊俗的描绘,都是别有用心的铺垫和伏笔。不得不惊艳于那个生活在20世纪的女子的智慧,她那种独立的人格,看到曼桢,彷佛就看到了爱玲。

无论时间怎样流淌,岁月怎样流转,无法磨灭的是曼桢的品格,和她对世钧执着的感情。

感谢爱玲,让我在文字中,认识曼桢,认识世钧。......

犹记得《红楼梦》里,宝玉曾说,女儿家是水做的,男儿是泥做的,所以他看了女儿便觉得清爽。未出嫁的女儿是颗珠子,一旦出阁,便沾染了男人的浊气。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黯淡无华。到最后――就变成了鱼眼睛了。

曼璐,我怜她。

混乱的时代,她娇嫩如花的身体含泪绽放。迎来送往间,她的爱情早已经死亡,化为枯骨一堆,森森惨白,狰狞可怖。......

张爱玲眼梢细长,下巴极尖,菱唇红艳,三者都好似锐利的刀锋,一点点地切开世间情爱,让里面的血淌出来,让所有明眼人都清清楚楚地看到――内里到底裹着金玉还是腐肉,那血是冰冷玄黑还是灼烫赤红。

自认为,爱玲的文字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她写的男女情爱,而是她笔下那些真实、袒露的人性的美与丑。

爱玲……

我轻轻地印上温润的一吻,似是在对这个女子顶礼膜拜。

跨过世纪的鸿沟,越过死生的膈膜,我依然可以闻到你的呼吸,带着上世纪上海滩的气息。

你的每一部作品,处处可见你的清韵倩影。

(以上是节选,原文略有改动。此书评《缘断半生》来自晋江原创网)

半生缘小说_《半生缘》[小说] -读后感

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

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引子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

顾曼桢与沈世均的缘=时间的沉淀

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璐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璐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们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两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任由缘尽……

留下的只有痛……

半生缘小说简介 《半生缘》[小说] 《半生缘》[小说]-简介,《半生缘》[小说]-内

石翠芝与许叔惠的缘=无声的报复

缘,妙不可言。用在他们身上在适合不过了。她,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让他们一见钟情,然而家人的阻挠,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她与世均草草结婚了,他赌气留学美国。

这段爱在尘封了14年之后被打开,那时的他已离婚,而她膝下有一双儿女,但却不幸福。

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声中,她才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却永远无法回到从前……

顾曼璐与张豫谨的缘=黯然的离开

顾曼璐是个令人痛恨却又让人同情的人物。从一个单纯少女到妖媚舞女,最后沦落为无耻毒妇。悲剧的开始源于为了家庭的生计开始的舞女生涯。然而她最爱的还是那个与她从小结亲的张豫谨,最不能辜负的最后还是辜负的张豫谨,她选择了离开,默然地离开,钻进了灯红酒绿。一个舞女被后辈抢饭碗的哀怨,一个年华渐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一点东西的急切,让她抓住了祝鸿才――这根救命的稻草,原以为会就此平静可不曾想一段畸形的孽缘开始了,面对情变,她变得愈加的泼辣,甚至残忍,面对未能添丁而失宠的境地她顿生毒计,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妹妹葬送给祝鸿才这头“禽兽”,而张豫谨在此时选择了死心,明智地找了个女人过上平静的生活。

曼璐走了,张豫谨的女人也在六安沦陷时丧生。当初的有情人,一个堕落、离世,一个则选择离开故土……

是解脱?是逃避?

张爱玲用她那细腻的笔法,冷淡的字句,将骨子里的苍凉贯穿整部小说,以一贯的悲剧结束了这一切的爱恨情愁。

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生命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也许,生命本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吧。

半生缘小说_《半生缘》[小说] -相关评价

宿命是早已摆好的棋子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从各个角度述说着别人无法看到的真实,她站在文字的背后用看似平淡的心和清冷的眼光在看透这一切,这些简单的文字构成了最宏大的场景,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过去和现在,恍然一回头,感觉自己好像也走过了一遭似的,从心底渗出一丝悲哀,年轻的时候总是会把爱情,把人生规划的太过完美,以为遇见了就不会分开了,以为相爱了就会在一起了,以为缘份来了就已是注定的了。可我们总是单纯的忘记了现实,忘记了那些我们不曾看到和体会过人生的突变,没有什么是可以天长地久的,缘份也是有半份的,前半份用来回忆,后半份用来感叹。

曼桢和世钧就是这样的,他们深深相爱了,却又在现实中无奈的分开了,十八年后的再次重逢,早已物是人非,即使再相爱又能如何,又或许真的是相见不如怀念,因为看着岁月在对方身上刻下的印痕,思念的容颜早已苍老,看着一年又一年季节无情的走过,却再也无法回到十八年前的那一天,看着因为曾经的年少轻狂要面对的现状,内心的痛苦与后悔是最折磨人的,就连仅存的那一点希望和梦想也无情的被毁灭,我们不过是一颗无能为力的法码,所有心碎和遗憾都不过如此,终究是敌不过现实的惨烈与人性的黑暗,宿命面前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而又无力,只能让心麻木,强颜欢笑,把眼泪和心碎留给别人看不到的自己,用所有爱的回忆去祭奠这一场爱的盛宴!

小说中的曼桢她是那么的坚强,贫困的家庭,失意的爱情,姐姐的陷害,母亲的不解,姐夫的残害,命运的安排,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情打击着她,我难以想象那么单纯柔弱的她是如何在面对,在小说的最后她应该是心凉了,为了生活她只能选择和祝鸿才这个毁了她所有幸福的恶人在一起,就是这样的选择才让人看了有更心痛,事情的结局越出了人们的可以想象的范围,而张爱玲的目的也就在于此,用最冷静的文字告诉人们,这才是现实和生活的本质。

所有华美与热烈的场景到最后也不过都是这样,全是失望和失意者的身影,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包括翠芝,包括豫瑾,也包括淑惠,所有人离自己的幸福都差了那么一点,可能这个距离只是很短,可是却成了一生的无法改变的命运,一颗棋子又怎么能挣脱宿命应有的安排呢?

半生缘小说_《半生缘》[小说] -从《半生缘》看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原名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80103/11278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半生缘小说简介 《半生缘》[小说] 《半生缘》[小说]-简介,《半生缘》[小说]-内》为网友一眼迷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