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的角色定位 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成员,武汉城市圈-特色定位

武汉城市圈,简称为"武汉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武汉为城市圈中心城市,黄石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武汉城市圈_武汉城市圈 -成员

团队成员的角色定位 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成员,武汉城市圈-特色定位
正式成员
共有1个副省级城市、5个地级市、3个省直辖县级市、7个地级市辖县级市和15
武汉城市圈个县。
武汉市
黄石市(包括大冶市、阳新县)
咸宁市(包括赤壁市、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
黄冈市(包括麻城市、武穴市、团风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
孝感市(包括应城市、安陆市、汉川市、孝昌县、大悟县、云梦县)
鄂州市
仙桃市
天门市
潜江市
城市圈观察员
荆州洪湖市
荆门京山县
随州广水市
荆州监利县
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政府两型办)领导下的武汉城市圈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即“两型社会”),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为城市圈中心城市,黄石市、孝感市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湖北9市(武汉、黄石、咸宁、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天门、潜江)政府部门主动拆除市场壁垒,搭建合作平台。工商、人事、教育等部门承诺在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子女入学、居民就业等方面,建立一体化的政策框架,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洪湖市、京山县、广水市、监利县作为观察员先后加入武汉城市圈,四县市将比照城市圈成员单位享受相关政策待遇,参加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会议,及武汉城市圈有关协作互动等活动。

武汉城市圈_武汉城市圈 -特色定位


“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区是指中国的山西、河南、湖北
、安徽、湖南和江西六省。这六省处于中国的地理中部,好比是中国的心脏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中部地区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19.5%的GDP,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这一背景下,2004年3月“两会”召开时,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2006年2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自此,“中部崛起”正式成为国家战略。
2012年7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会议指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内的中部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要继续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更加注重转型发展和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激发中部地区内需潜能,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实现中部地区全面崛起。[2]
在“中部崛起”这一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下,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群――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河南中原城市群、山西太原都市圈以及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应运而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中原城市群4个中部的城市群,“入围”了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这些“次区域”进入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视野,成为“国”字号。其中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起着领跑“中部崛起”的作用。首先,从地理上讲,湖北可谓是中部的中部;其次,从行政级别上讲,作为湖北省会武汉又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再次,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是中国中部长江中下游的特大城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其地位可想而知。
东北、武汉等我国主要的老工业基地以及整个中部地带,是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这给中部最大的城市武汉以及武汉城市圈,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如何利用好这个历史机遇,需要武汉及武汉城市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明确自己在全国区域经济体系中的正确定位。
―――充分发挥“居中”的区位优势,努力把武汉和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满足内需为主的生产要素和产品服务市场中心。
内需型经济绝不是封闭型经济,只是指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导向上,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内需型经济同样需要对外开放,需要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同时,也不排除向国外出口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加入WTO,国际国内市场日益一体化之后。
―――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尽快提升武汉和武汉城市圈优势制造业的能力,使武汉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重要的重工业制造基地。
国家开始重视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对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第一批改造项目100个,投资达610亿元;第二批项目也在申请中,不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额都将大大超过第一批。武汉市应加紧向国家争取对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扶持,尽快在钢铁、汽车、重型装备、环保设施等重型制造业领域形成具有更大竞争优势的产业基地。
―――加强分析武汉城市圈建设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例如内陆意识和体制上的束缚还相当严重。民间企业家精神有待提高,创业氛围还待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民营企业家还比较缺乏;政府职能转变尚需加快步伐。干部的思想解放也很重要,发展城市圈是大战略,要有大思路、大手笔、大胸怀,勇于屏弃一些落后观念。
希望能借助这次武汉城市圈建设,进一步加速武汉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使武汉城市圈真正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

武汉城市圈_武汉城市圈 -由来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加快湖北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2年6月10日)
俞正声
同志们:
......
(五)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布局、城市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武汉作为全国特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襄阳、黄石、宜昌、荆州、十堰等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增强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功能,扩大承载能力,形成区域特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其他中小城市应力求做优,在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着力提高建设质量。以县城和条件较好的少数建制镇为重点,积极稳妥发展小城镇。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按市场经济的办法建设和管理城市。加快改革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消除政策性障碍,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县域经济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继续加快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要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以吸引内外资为主、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发展特色工业为主,着力抓好县域经济的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巩固脱贫成果,尽快解决尚未脱贫群众的温饱问题,加快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小康建设进程。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
(摘自《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试验区
2007年12月14日,湖北、湖南两省接到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文,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发改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通知》中称,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从各自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投入各个领域的改革。同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国家发改委要求两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并尽快将方案报送国家发改委,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一小时交通圈
2012年12月31日零点始,汉鄂高速公路通车,武汉至鄂州的车程仅需半小时,较原来经武黄高速公路节省一半时间。
至此,汉孝、汉洪、汉蔡、武麻、武英、青郑、和左等7条武汉高速出口路以及互通的城市圈高速公路已全部通车,武汉“1+8”城市圈1小时交通网格局正式形成。
汉鄂高速公路起于武汉左岭,接和左高速公路左岭新桥互通,与武汉中北路、欢乐大道、三环线、武汉火车站、绕城高速相连,经鄂州葛店经济开发区、华容镇、临江乡、蒲团乡、杜山镇、泽林镇等地,止于花湖镇,终点接大广高速公路鄂东大桥南岸引线花湖枢纽立交互通,全长约54.75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该项目是我省首条采取公开招标投资人建设的高速公路,总投资35亿元。
据了解,武黄高速日均通车6万辆左右,压力较大,汉鄂高速通车后预计将分流三分之一的车辆,成为贯通鄂东城市群的一条新的快速通道。
中国第四极
两型社会”的改革试验任务,给政府带来的更多的是责任,给企业和百姓更多的是期盼和憧憬。昨日,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同时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的消息,成为上至政府机关、下至市井百姓热议的话题。
省市有关部门表示,将发展和改革并重,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增长极,逐步消除城乡和区域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示范区。
此间不少专家认为,两大城市圈地处长江中游,两个城市群联手,有望合力打造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后,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
企业界人士表示相信,在金融创新、产业对接、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国家已为武汉指明了大方向,此中商机众多。
更多的城市圈内的市民则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8个字可能带来的变化满怀渴望。此外,户口、人才流动、生活环境、交通通讯的便捷......都令百姓充满期待。

武汉城市圈_武汉城市圈 -分工机制


首先要确立中心城市的定位。当前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是以住宅、汽车、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拉动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中间行业,然后再拉动电力、煤炭、石油等基础性行业。这种增长格局正好覆盖了武汉市的所有主导行业,可以说武汉工业的发展正逢其时。要充分发挥武汉市作为圈域经济增长极的乘数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采取集群方式优先发展以汽车制造为主体的产业链长、辐射面宽、带动作用大的现代制造业和以冶金、石化、建材为主的对城市圈经济有较大支撑作用的基础性行业,利用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发展以光纤、光电子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行业。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制造业行业群、基础行业群和高新技术行业群。
“1+8”产业分工
◆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龙头,发挥其区位、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基础等方面比较优势,建成为中部崛起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及产业化基地,以金融、物流、现代商贸、信息、科教、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黄石、鄂州:依托邻近武汉、沿长江和高速公路与铁路的区位及交通优势,重点建成以冶金(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建材为主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与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产业对接、互补,积极发展生物医药、金属深加工、汽车零部件、专用机械及港口物流业。
◆孝感及仙桃、潜江、天门:发挥连接武汉、宜昌、襄阳“金三角”的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建成为优势粮、棉、油、畜牧、水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纺织服装工业、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汽车零部件、医药、专用机械和生活用纸生产基地。
◆咸宁、黄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立绿色农、林、水产品及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轻纺、机电、中医药等生产基地,以及面向武汉市及城市圈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经济融合
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的战略视野上应具备开放性和远瞻性,可从三各层面逐步扩展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
一是省内融合。建立和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以襄樊和宜昌为副中心,以及黄石、十堰、荆州等六个大城市为支撑,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竞相发展、互相促进的区域经济格局。把襄樊建成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把宜昌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中国最大磷化工生产基地,使两市分别成为秦巴经济走廊和辐射鄂西南、连接渝东地区的中心城市。支持荆州加快发展轻纺和汽车零部件产业,荆门壮大延伸石化产业链,十堰建成中国重要的商用车生产基地,随州加快发展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和高新技术产业。
二是国内融合。首先是与中部融合,中部正在出现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与中部城市群融合发展,形成一个更大的经济圈,不仅可以拓展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空间,更能提升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其次是参与国内经济竞争,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的战略视野上,应该眼睛向东和向南,承接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
三是国际融合。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时代,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协作,是提高武汉城市圈工业品位,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方式。
城际铁路
随着水陆空的投入加大,城市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在公路方面,将建成以武汉市大外环和环城市圈高速路构成的“两环”,以及由13条以武汉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和快速路构成的公路主骨架网,形成以武汉为中心,通往城市圈8市市区的“1小时交通圈”。并在城市圈形成天(门)潜(江)仙(桃)、黄(冈)鄂(州)黄(石)两个主要的区际环网,并与武汉外环高速连成一体。武汉“出城难”也将逐步化解,武汉将完善出口通道的建设,加快内环到中环和中环到外环的通道建设,实现武汉区域任一点20分钟内到达武汉外环。
计划到2017年,先后建设武汉至黄石、鄂州、黄冈、咸宁、孝感、仙桃、潜江、天门等城市的城际铁路专用线,形成城市圈轨道交通网。2013年将率先开通武黄城际、武咸城际、武冈城际,汉感城际。在民航方面,将加速完成天河机场扩建及配套工程,使之成为华中地区最大国际航空港,而圈内主要城市到天河机场的快速通道的建设,使圈内城市到天河机场都有捷径;水运网则以长江、汉江及其支流组成,打造武汉长江航运中心。
综改方案
2008年9月27日上午,湖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复。湖北省省长李鸿忠说,这标志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对湖北的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总体方案》确定改革试验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与沿海三大城市群相呼应、与周边城市群相对接的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
到201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0%、1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9%以上,主要河流、湖泊水库III类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服务业比重增加3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
国务院在批复中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支持武汉城市圈开展有关专项改革,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相关的改革事项,要优先放在武汉城市圈先行先试。并希望武汉城市圈为全国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提供经验和示范。
湖北省政府表示,在当前全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时,《总体方案》得到批复恰逢其时。湖北省将以此为抓手,细化“两型社会”建设的专项措施,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
工业发展
近几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圈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劲动力和有效方式,其发展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经济界的普遍关注。经济一体化的城市圈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2002年6月,在湖北省八次党代会上,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要发展战略,并要求充分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通过城市经济圈建设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在随后历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将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建设武汉城市圈,促进城市规模结构合理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启推动湖北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不仅能使湖北的发展始终走在中西部的前列,而且对于湖北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意义重大。
武汉城市圈,是指武汉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市,又称“1+8”。该圈域占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城市密集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域。2004年,武汉城市圈贡献了全省59.4%的GDP,65.3%的财政收入,吸纳63.4%的投资,承载62.5%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是湖北经济实力最强的核心区域。
虽然历经谋划、联姻、分工、定型、起步和发展,武汉城市圈经济迅速成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但与全国其它城市圈相比,武汉城市圈无论在城市群规模、中心城市规模、城镇体系、城际联系、产业发展、吸引力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武汉城市圈_武汉城市圈 -发展描述


基本情况
1、规模与发展。武汉城市经济圈工业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显示出了作为湖北工业核心增长级的良好发展势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武汉城市经济圈完成工业增加值1218.03亿元,占全省工业的60.1%,与2000年相比增长52.3%(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35.48亿元,比2000年增长55.2%,年均增幅11.6%。
2、比重与地位。武汉城市经济圈以其特有的区位优势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奠定了在全省工业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集中度高。至2004年底,武汉城市经济圈工业企业单位数已达17946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6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02家,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数的57.8%。资产4110.07亿元,占全省工业的51.5%。其中固定资产2637.72亿元,占全省工业的50.4%。二是总量比重大。2004年,武汉城市经济圈完成工业总产值3196.19亿元,占全省工业的60%。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3072.4亿元,占全省工业的60%。三是经济效益贡献突出。2004年,武汉城市经济圈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40.34亿元,贡献了全省工业利润的50.3%。圈域工业在企业集中度、生产总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处于显著地位。
结构特征
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武汉城市圈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单位数所占比例超过六成,其中私营企业10428家,占58.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605家,占3.4%。公有制企业单位数所占比例不足两成,其中国有企业460家,占2.6%;集体企业3080家,占17.2%。规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2317家,占12.9%。其他各类型企业数占5.8%。与单位数构成情况不同,在工业总产出指标中,公有制企业占据份额最大,是圈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2004年,武汉城市圈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79.8亿元,占圈域工业总产值的30.7%,其中中央企业完成总产值835.94亿元,占26.2%;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完成总产值549.4亿元和460.04亿元,占17.2%和14.4%;私营企业完成总产值545.58亿元,占17.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总产值507.68亿元,占15.9%
政策市场
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中心区域集约发展。湖北省各类生产要素资源有限,要促进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经济的发展,较适合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通过配置规模较大、增长迅速,且具有较大地区乘数作用的区域增长极,实行重点集约发展,来带动整个城市圈和全省工业的发展。武汉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具有较高的首位度,其支柱行业也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符合中心城市集约发展的良好条件。从历史条件看,由于历史发展的结果,武汉市在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从技术经济条件看,武汉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更适合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从资源条件看,武汉市在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区位优势明显,具备作为增长极的支撑环境。

武汉城市圈_武汉城市圈 -产业集群


优势产业群代表着区域经济特色,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优化区域工业结构,可以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武汉城市圈优势产业群必须根据其产业基础、发展前景以及竞争力水平来确定。武汉城市圈应重点建设六大产业群
机械制造
以汽车制造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武汉城市圈工业的主导行业,也是现代机械制造业中加工度高、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大的行业。2004年,武汉城市圈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位居第3位,占圈域工业的比重为8%,但行业区位商仅为1,行业优势并不突出,因此优先建立和发展以汽车制造业为重心的现代机械制造产业群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要利用现有的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来构建现代机械制造产业群,进而提高行业结构层次主要是后加工水平。要抓紧利用新技术,特别是自动控制技术、新材料技术来改造和提高产品性能。要紧快提升武汉及武汉城市圈优势制造业的能力,使武汉成为中国内陆地区最为重要的重工业制造基地,在汽车、重型装备等重型制造业领域形成更大更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基地。
优势能源
武汉城市圈具有明显的能源和原材料优势,2004年,圈域内冶金、电力、石化、建材等行业所占比重达51.6%,是城市圈工业的支柱行业群,在城市圈工业的稳定增长和健康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冶金和电力行业分列城市圈工业的头两位,行业区位商高,分别达到2.79和1.49,是圈域工业的“龙头”和优势行业。要巩固已经形成的冶金和电力行业优势,加快钢铁工业的产能扩张和技术、产品升级。
高新产业
武汉市大学院密集,知识、技术和人才储备优势明显,具有发展高新技术行业的关键性和基础性条件。武汉市高新技术行业起步较早,光纤、光电子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医药等制造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当前,要充分利用武汉科技人才优势,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行业。要重点抓好显示器、光电子材料、新兴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和性能升级。要确立武汉作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重要地位,并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与科研院所为后盾的多层次、网络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网路。
农产品加工
上世纪80年代,农产品加工业曾经是我省五大支柱行业之一,虽然经历近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竞争,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优势不在,但是其发展条件和基础依然雄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源优势和市场条件的改善,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开始显现出发展潜力。因此,要紧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契机,以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作为载体,促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再次复兴。
建设轻纺产业群
与农产品加工业相似,我省纺织行业也经历过发展的低潮期。武汉城市圈纺织业复苏势头明显。2004年,武汉城市圈工业中纺织业所占比重已升至4.9%,居39个大类行业的第5位,已成为圈域工业的主导行业之一。当前,随着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国内市场扩大,轻纺业已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要充分利用我省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嫁接以新技术和新工艺,在新高起点上振兴轻纺业。
环保产业群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深入,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和层级。而这一过程给环保产业的发展拓开了广阔的前景。环保类行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2004年,武汉城市圈环保类行业完成总产值3.4亿元,占圈域工业的0.1%,但在全国的区位商高达4.47,为39个大类行业之首,显示该行业未来预期发展前景良好。因此,武汉城市圈环保类行业应抓住契机,抢占先机,率先发展。环保类行业涉及面大,其发展应从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两大市场的需求来规划考量。一是要根据生产领域对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设备需求量的增长,大力发展环保专用设备制造业。二是要根据生活领域对人类生存环境改善和提高的迫切要求,积极推进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的发展。

武汉城市圈_武汉城市圈 -大事记


2002年
2002年初,《发展“大武汉”集团城市的构想》和《“大武汉”集团城市发展方略》两篇论文发表,两篇论文被公认为是武汉城市圈理论的奠基之作。
6月10日俞正声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武汉市要着眼于提高综合竞争力,构筑在国际竞争中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基础设施框架,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形成武汉经济圈,更好地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2003年
湖北省先后组织召开了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研讨会和专家座谈会,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
11月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出席了湖北《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理论研讨会》会议。会后,武汉城市圈正式进入了中央高层的视野。
2004年
4月7日,省政府下发《关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基本思路。
2005年
“中部崛起”10号文件,“武汉城市圈”被列为中部四大城市圈之首,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省政府明确提出武汉城市圈建设“四个一体化”基本思路。2005年完善为“五个一体化”。
11月25日武汉城市圈农业经济协作第一次会议在汉召开。圈内9城市达成共识,将依托武汉,积极参与推进城市圈的农业发展。
2006年
6月
6月12日举行的省政府第七次新闻发布会透露,武汉城市圈建设将重点推进11项工作。这些工作重点的主题词是:对接、共享、集聚和一体化。
6月30日武汉城市圈联席会议在汉召开。会上,各城市还就建立武汉城市圈建委主任联席会机制和联络员制度、建立城市建设、规划和房地产互访机制、开通武汉城市圈电子信息平台、建立建筑业市场合作、建立建筑业科技合作机制和城建人才培训机制等问题联合签署了《武汉城市圈建委主任联席会合作协定》。
12月
国家发改委把武汉城市圈列为了重点跟踪考察点。
2007年
1月
由武汉城市圈9市工商局、武烟集团联合主办的“武汉城市圈首届商标品牌战略促进黄鹤楼论坛”在汉举行。
武汉图书馆承办全省市州图书馆长会,武汉城市圈内所有城市图书馆长参加会议,交流讨论办馆经验。
4月
下旬,武汉市科技局、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孝感市科技局共同举办“武汉城市圈技术难题洽谈会”。
4月30日,武汉市政协主席叶金生率市有关部门赴英山县考察,与黄冈市、英山县领导进行了座谈。
5月
组织蔬菜集团、飘飘食品等企业到孝感市考察,与孝感市相关单位签订了3.9亿元的合作项目。
武汉市委顾问殷增涛,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袁善腊和部分企业负责人考察了咸宁的赤壁市,就咸宁明清一条街、生物发电、茶场开发达成了投资意向。
7月
我市邀请国家发改委领导来汉调研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申报工作,在国家发改委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确立并上报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框架方案》。经过多方努力,
9月
市政协召开十一届四次常委会,专题协商讨论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苗圩,市政协主席叶金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经协办、武汉市科协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2007中国科协年会系列论坛活动之一“中部地区崛起和城市群发展论坛”在汉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加快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开展研讨和交流。
“武汉―孝感科技合作项目签约暨科技成果交易网络视频系统开通仪式”在孝感举行,武汉市科技局和孝感市科技局签订了“汉孝科技合作协议”。
10月
武昌区21家企业组团赴咸宁咸安区“相亲”,与当地企业寻求合作,实现产品对接或规模扩张。这是继8月双方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企业间最大规模的对口交流。
11月
市政府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推动武汉城市圈通信市场一体化武汉鄂州或孝感等市试点工作请示》,现已在鄂州开始试点。
在武汉市政府国际咨询顾问团第五次会议期间举办了“武汉城市圈专题互动座谈会”,与会国际顾问和友城代表针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难题,积极建言献策。
11月23―24日,由中国体改研究会与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改革论坛暨中国体改研究会年会”在汉举办,与会代表积极为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出谋划策。
12月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苗圩率武汉市党政代表团赴咸宁市考察,两市领导共商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加强两地合作大计,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开发区与咸宁经济开发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两市企业签订了9个投资合作项目。
12月12日,省工商局同意《武汉市工商局、鄂州市工商局关于武汉东湖开发区与湖北葛店开发区市场主体准入一体化的意见和建议》。
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报请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2月12―16日在汉召开的第十六届“食博会”,设立了武汉城市圈名优工农业产品展示专区,邀请8城市的130家企业参展,宣传推介了圈内城市的企业和产品。组织武商量贩、中商平价、中百仓储等13家连锁超市在汉南区军山果菜批发市场联合举办了招商洽谈暨农超对接活动,加大了对圈内城市名优农副土特产品的采购力度。
12月17日上午,湖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国家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2008年
8月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批准洪湖成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
9月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批准京山县成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
2009年
2月
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批准广水市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这是继洪湖、京山之后,武汉城市圈的第三个观察员。
2010年
1月
继北京中关村之后,国务院批准东湖高新区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城市圈的科技知识能力得到肯定。
3月
武汉城市圈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区域,武汉被国务院批准成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为中部城市群起到积极的领头作用。国务院批准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湖北省的第二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4月
武汉城市圈将着力推动8项重点工作。着力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西湖区综合性示范区、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示范区、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等五大国家级或省级示范区;加快推进圈域产业优化整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城乡市场繁荣和公共服务均等化5项工作重点。
6月
黄石、黄冈、鄂州、孝感鄂东四市统一通信区号工作启动(已获国家批准)。

武汉城市圈_武汉城市圈 -最新动态


2012年9月20日至21日,武汉城市圈政协主席论坛在天门市举行,围绕“‘三化’并举,协调发展,打造富强城市圈”的主题建言献策,省政协副主席涂勇出席论坛并强调,推进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是加快构建中部战略支点和省委、省政府“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城市圈各市政协要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扎实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等一体化建设多献计出力。
涂勇指出,武汉城市圈各市政协处在服务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的第一线,处在团结凝聚广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力量的第一线,要切实做到各地党委政府的工作推进到哪里,人民政协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发展的力量就汇聚到哪里,齐心协力,以政协组织独特的优势,在打造富强城市圈中有所作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80103/112491.html

更多阅读

教师的角色定位 味独珍“无店经营”的角色定位探讨

     我们所说的茶叶行业的无店经营,是指茶企没有开设线下传统茶叶店实体店的经营方法,去年8月国内知名财经期刊《销售与市场》有报道过武夷山金针梅茶叶公司的无店经营模式,对其“单品走天下”和生产商与品牌商的角色定位给予了

石廷洪:央企董秘的角色定位

     规范董事会建设,是国企决策体制改革的生命线。此间,董事会秘书亦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央企的董事会秘书,该如何进行角色定位,有效履职呢?中国恒天集团董秘石廷洪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  “董事长在公司治理、母子公司管控方面

唐僧团队的角色定位 代理商角色再定位

    对话主持  庞文强 庞文强国际教育训练机构创始人  对话嘉宾  李佳程 大连诚丰信科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学民 轩之亭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于承震 哈尔滨元通商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汤占峰 哈尔滨亨通商贸发展

销售人员的角色定位 销售精英自我角色与职责的八种定位

 在传统的营销观念中,一个销售员的基本职责是完成销售目标、回款和管理客户。笔者当初在一个私营企业做销售经理的时候,老板亲自做的业务员职责最主要的3条就是完成销售目标、回款和管理好自己的客户。但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消费

刘红兵:直销领导人的自身定位与团队管理

  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经说“领导”就是叫人做一件原本不想做的事,但事后却会喜欢它。一语道破:“领导”不只是个职位,而是一种影响的过程。团队成员并不会追随一个职位,他要追随有能力影响他的人。因

声明:《团队成员的角色定位 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成员,武汉城市圈-特色定位》为网友如胶似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