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产生与发展

弦乐四重奏(StringQuartet),顾名思义,就是"由四把弦乐器组合而成的室内乐形式"。它包含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是目前最主要和最受欢迎的室内乐类型。弦乐四重奏由于在音色上相近以及结构上的严谨,对弦乐演奏家来说都是非常严苛的考验。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成,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也是室内乐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经典的组合,虽然在这种组合中找不到交响乐般庞大的气势,看不到歌剧中宏大的场面,但这种体裁的音乐以精致抒情为本,能营造出人与人之间亲切交谈式的音乐氛围。

四重奏_弦乐四重奏 -产生与发展

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成,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也是室内乐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经典的组合,虽然在这种组合中找不到交响乐般庞大的气势,看不到歌剧中宏大的场面,但这种体裁的音乐以精致抒情为本,能营造出人与人之间亲切交谈式的音乐氛围。它最初仅限于家庭、沙龙范围,是贵族雅士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随后在历史的流变中,它从贵族庭院走向世俗舞台,发展成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最深刻、最细致的重要器乐体裁。

历史成因

18世纪是弦乐四重奏形成的重要时期,它的形成主要受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欧洲中世纪到巴罗克时期,教堂的弥撒曲和世俗的康塔塔及重唱大多为四声部音乐,它们恰似弦乐四重奏的四个声部,四声部的合唱、重唱为这种室内乐体裁提供了创作上的参照依据。

(2)18世纪初,室内乐主要以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为主,它采用两把小提琴和演奏通奏低音的乐器,后来这种体裁在巴罗克音乐向古典主义音乐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由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组成的弦乐四重奏形式。这就是说,三重奏鸣曲的衰落使弦乐四重奏的形成成为必然。

(3)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前者是复调音乐性质,后者是主调音乐性质。从历史现象来看,在18世纪上半叶古典主义音乐的形成过程中,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之间曾出现一个衔接上的间隙,正是由于弦乐四重奏的出现,使这两种

不同风格的音乐得到了平稳过渡,这种既善于表现复调音乐又能尽现主调音乐魅力的体裁,恰如其分地充当了连接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的桥梁。

确立与发展

里赫特(1709―1789)是首先运用弦乐四重奏组合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而最终确立弦乐四重奏形式的是海顿,从1760―1802年这四十二年间,海顿共创作了84首弦乐四重奏作品。古典乐派使弦乐四重奏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在里赫特、海顿、莫扎特、博凯里尼(1743―1805)等音乐前辈们凿山铺路之后,贝多芬这位功绩卓着的大师将弦乐四重奏发展到光辉灿烂的巅峰,他虽然只作有十六部弦乐四重奏,数量远不及海顿(84首)和莫扎特(23首)等人,但是这十六部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折射出他的功力、经验、创新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体现了刚劲的气质、哲理的深思、质朴的世俗以及对彼岸的祈盼,他赋予了弦乐四重奏音乐最高的理念、最精致的结构和最丰富的情感,并用这种音乐形式编织出意味深长的乐思。

承接与徘徊

19世纪,弦乐四重奏处于低谷徘徊时期,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贝多芬在弦乐四重奏上构建了巨大而令人眩晕的成就,使其后浪漫乐派的大师们面对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时,只能望洋兴叹;二是,浪漫主义音乐含有多种人为的主观色彩,旋律具有强烈幅度的变化,缺乏声部均衡的稳定感,弦乐四重奏不适应这些动荡不定的因素,阻碍了它的发展。所以在众多浪漫主义大师中,只有那些接近古典主义的作曲家,还能在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上有所建树,如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柴科夫斯基、弗兰克(1822―1890)等。在整个19世纪弦乐四重奏领域,贝多芬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柏辽兹、瓦格纳、马勒等音乐大师干脆回避室内乐、回避四重奏,以免与“乐圣”产生碰撞。

千与千寻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产生与发展

创新与回归

20世纪时,弦乐四重奏通过近一个世纪的“酝酿”,终于又放射出了光彩,以巴托克为中心的音乐大师们,如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欣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等,把弦乐四重奏推向奇光异彩、风格各异的舞台。

纵观弦乐四重奏三百多年的历史,从海顿的创立,贝多芬的发展,巴托克等人的创新,到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归,我们看到了一条古典―现代―古典的发展轨迹。

美国弦乐四重奏

由小提琴家彼德・微若哥拉德、劳瑞・卡尼,中提琴家丹尼尔・阿夫夏洛莫夫和大提琴家罗夫安姆・科瑟尔组成的 "美国弦乐四重奏"被公认为美国最佳的四重奏组合之一。

今年他们庆祝了成立三十周年。周年纪念中最突出的是此四重奏与arabesque唱片公司首次合作,并录制了一系列全新的唱片,其中包括了著名作曲家理查德・丹尼奥普尔的四重奏和与其它艺术家合作演奏的完整布朗姆斯弦乐室内乐乐曲。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他们曾遍及美国全部五十个州做巡回演出,并在世界各地每一个重要的音乐厅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完整演奏的贝多芬、舒伯特、勋伯格、巴尔托克以及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曲赢得广泛的赞誉。1998年此四重奏使用一套史特拉地瓦利的名琴演奏,并与musicmaster唱片公司合作录制了莫扎特弦乐四重奏全曲,该唱片被公认为此曲演奏的典范。

近年来,美国弦乐四重奏对音乐会编程的独特见解和创新安排赢取了他们在数多院校的驻校教授头衔,包括在密西根大学的“现代的贝多芬”、在阿斯本音乐节与果奈理四重奏合作的六大莫扎特中提琴四重奏(全国实况转播)、在普林斯顿大学四年教授头衔,并与其他特邀音乐家演出莫扎特和勃拉姆斯的四重奏和六重奏。 该小组从1974年起常驻于阿斯本音乐节。1984起年驻于纽约的曼哈顿音乐学院。此四重奏也是taos音乐学院,皮巴蒂音乐学院的驻校教授,以及van cliburn国际钢琴大赛驻地作常规演出。他们参加了各种场合的演出;如在许多国际国内的电台和电视台的实况演出,也曾赴东亚巡演,还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和纽约芭蕾舞团以及费城乐团合作演出。

作为现代音乐的先锋,该小组对许多新曲作品做首演。近来首演的作品包括理查德・丹尼奥普尔的四重奏第四号、科特・卡斯俄波的“来自遥远的声音”等。这些录音均有阿拉贝斯秋标签。该组还录制了肯尼思・福克斯作曲的三个四重奏,该录音由albany唱片公司于2001年发行。

与此四重奏合作过的唱片公司包括:albany, cri, musicmasters, musical heritage society, nonesuch 和 rca labels。由于他们非常受国内电台听众的欢迎,此小组曾是密尼嗖达州公共电台圣保罗星期天早间栏目和国家公共电台all things considered节目的特邀嘉宾。

该组早在1974年成立,其最早成员只是朱丽亚学校的学生。他们早年在科曼大赛和同年的那泊格大奖赛中夺冠。除了四重奏外,其成员也单独出场做独奏演出和授予大师课。

6四重奏名曲

海顿的68首乐乐四重奏,特别是晚期的艾尔德迪四重奏,作品76。

莫扎特的23首弦乐四重奏:他献给海顿的六首(K. 387,421,428,458,464,465,作品10)被普遍认为是古典弦乐四重奏的顶峰之作。C大调第19号《不和谐音》,K. 465以其不调和的前奏著名。

贝多芬的16首弦乐四重奏声誉甚隆。弦乐四重奏1-6号,作品18展示了他自海顿和莫扎特以来对弦乐四重奏发展的总结。之后三首,弦乐四重奏7-9号,作品59 也非常流行而甚至今天也是,因为这些作品大大地扩展其表现形式和吸收了新的情感和戏剧性。接下来也有弦乐四重奏10-11号,作品74《Harp》和作品95《Serioso》。最后,弦乐四重奏12-16c和大赋格,作品127,130-135,这最后五首弦乐四重奏和大赋格为作曲家最后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充满着不妥协的斗志,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作品,但是相比起贝多芬中期写下的浪漫诗篇,诸如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普及程度还是稍逊一筹。

舒伯特的d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还有A小调第13号弦乐四重奏《Rosamunde》和他最后的G大调第15号弦乐四重奏。

孟德尔颂的六首弦乐四重奏。

史麦塔纳的e小调第1号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涯》。

勃拉姆斯的三首弦乐四重奏。

德沃夏克的F大调第12号弦乐四重奏《美国》。

柴可夫斯基的第1号弦乐四重奏,作品11,特别是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鲍罗丁的D大调第2号弦乐四重奏,特别是第三乐章"夜曲"。

德彪西的g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

荀白格的四首弦乐四重奏。

拉威尔的F大调第弦乐四重奏。

杨纳杰克的第1号弦乐四重奏《克罗采》",灵感来自托尔斯泰的小说克罗采奏鸣曲,其小说灵感来自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No. 9,克罗采奏鸣曲。

Frank Bridge的第3号弦乐四重奏。

巴托克的六首弦乐四重奏。

贝尔格的抒情组曲,作给弦乐四重奏。

马提努的协奏曲给弦乐四重奏和管弦乐团

萧斯达高维契的十五首弦乐四重奏,特别是c小调第8号弦乐四重奏,作品110。

艾略特・卡特的五首弦乐四重奏和近年受到赞扬的系列。

菅野茂的六首弦乐四重奏《Dietro il Pontecello》。

武满彻的第1号四重奏给弦乐《A Way a Lone》。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80103/112390.html

更多阅读

千与千寻:宫崎骏影片21P+3V

杰瑞:“汤姆,今天给你带来动画片千与千寻。”汤姆:“太好了,我还没有看过,但听同学们常常议论。你先帮我介绍一下吧。”杰瑞:“《千与千寻》是日本国宝动画巨匠宫崎骏勇夺奥斯卡杰作。影片剧情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个冒险故事。首映时间: 2001

《千与千寻》观后感 千与千寻观后感500

《千与千寻》是日本动漫家宫崎骏的得意之作,与2001年上映。千寻[2]是一个瘦小的十岁小女孩。《千与千寻》的故事从她的身上开始展开。千寻跟着父母从这个城市搬迁到另一个城市,途中所发生的一段奇妙旅程。《千と千寻の神隠し》的主要

宫崎骏——《千与千寻》解读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

河神:被污染的自然无脸男:罪恶和孤独无助的人神灵们:贪婪享乐的人猪们:无知,爱占小便宜却自己倒霉的人白龙:即使渺茫也的确存在的希望的所在千寻:成长的人汤婆婆:贪图利益,有权有势的人锅炉爷爷:善良却深藏不露的人宝宝:无知,但心地不坏的孩子玲

声明:《千与千寻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产生与发展》为网友你的笑的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