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红宝石鱼 红宝石鱼-基本介绍,红宝石鱼-形态特征

红宝石鱼属非三湖慈鲷类的非洲慈鲷,体形较短鲷大。该种鱼的特点在于全身靓丽的蓝色斑点和尾柄前面的大型黑斑。红宝石的名字来源于在它们繁殖期间会出现艳丽的红色。而实际上本种鱼有一些全身永远艳红的个体,但是在市场上很难看到。原产地:从加纳到多哥的刚果河、尼罗河流域的森林溪流中;食性:肉食性且有鱼食性会食小鱼。活动水层:全部水层,较喜欢在底层活动。产地:非洲尼罗河流域和利比亚、尼日尔、刚果等国。

红宝石鱼_红宝石鱼 -基本介绍

简介


红宝石鱼

正式中文名:双斑伴丽鱼;

英文名:JewelCichlid;

拉丁学名:Hemichromisbimaculatus,Gill;

科属:慈鲷科(又称丽鱼科,口孵鱼科,Cichlidae);

原产地:加纳、多哥的刚果河、尼罗河流域的森林溪流中。

体长:12-15厘米;

水质:对水质的要求并不高。比较合适中性的水质。弱

酸性和弱碱性水质并不太合适。

食性:肉食性且有鱼食性会食小鱼。

活动水层:全部水层,较喜欢在底层活动。

性情:凶暴且地域性强;

物种级别

所谓的宝石就是红尾金龙。


红宝石鱼

红尾金龙幼鱼分为三级,级数以各鳍的红色程度及鳞片亮度

为依据。第一级为特级红尾金龙:七片鳍都呈现红色色泽,尤以后三鳍至为明显,鳞片金亮。

第二级为A级红尾金龙:后三鳍为红色,腹鳍于胸鳍为粉红色带金黄色。

第三级为普通红尾金龙:后三鳍为淡橘红色,而且黑色梗骨及斑纹较明显。

红宝石鱼_红宝石鱼 -形态特征

外形

体呈纺棰形,稍侧扁,尾鳍呈扇形,后边缘平直;体长可达16厘米。

颜色

红宝石鱼色彩艳丽,其背部为绿藻色,腹部为红色,背鳍、臀鳍和尾鳍均有红色的边缘,全身 闪着红蓝色的小亮点,如宝石镶在身上,十分壮观,是著名的观赏鱼之一。

红宝石鱼_红宝石鱼 -生活习性


红宝石鱼

身体强壮,摄食量大,容易饲养,对水质无严格要求,喜欢中性

水,在20℃以上的水温中,它们能很好地生长。红宝石鱼不择食,喜欢吃动物性饵料。

红宝石鱼性情比较暴躁,经常攻击其他品种的热带鱼,尤其是攻击和吞食其他品种的幼鱼。所以,红宝石鱼最好是单独饲养,若要混养,则应该与要求相同的大型热带鱼混养,切不可与小型热带鱼,特别是灯类鱼混养,以免发生意外。

红宝石鱼_红宝石鱼 -饲养要求


红宝石鱼

对水质的要求并不高,比较合适中性的水质,弱酸性和弱碱性

水质并不太合适。繁殖这种鱼并不很困难。这种鱼不同于其他非洲慈鲷,它们不是采用口孵方式而是采用开放方式进行繁殖。繁殖的时候雄鱼会在平滑的石头上打扫出一块产床,并引导雌鱼在其中产卵。卵呈环形布置,数量约为250-300枚。亲鱼会照顾鱼卵大约3天后就可以孵出小鱼,再经过5-6天仔鱼就会自由游动。亲鱼会一直照顾它们知道幼鱼可以自由的捕食。

忠告:

不要混养且不合适养殖于水草箱。本种有挖掘的习惯,应该是来源于其在原产地会挖掘底砂以铺着砂中的食物。 所以饲养这种鱼的时候要有专门的底砂,且种植水草的时候要非常注意,避免种植密度过低被它们钻空子挖掉那些可怜的草。

挑选


红宝石鱼

一挑头背部赤褐色的幼鱼;

二挑第一鳞框明显的幼鱼;

三挑鳞片金属光泽厚重的幼鱼;

四挑金属鳞框已达第四排或以上的幼鱼;

五挑各鳍较宽大的幼鱼;

六挑须长且挺直的幼鱼;移动图片;

七挑头部平滑、口部吻合的幼鱼;

八挑游姿好、活动力强的幼鱼;

九挑后三鳍黑影线平顺的幼鱼;

十挑尾鳍下半部及臀鳍、胸鳍较红之幼鱼。

红宝石鱼_红宝石鱼 -繁殖技术

特性


红宝石产卵阶段

繁殖生物学特性:雌鱼体长达10厘米左右就可以用于繁殖,

雄鱼个体要小一些。生殖期间亲鱼身体的颜色变得更加艳丽,特别是雌鱼。与大多数慈鲷科鱼类一样,它的繁殖特性是自行配对繁殖,且表现出强烈的护幼行为。繁殖的最佳条件为pH值7.0~7.2,硬度7~9,水温25~28℃。喜欢把卵产在平滑的石块或光滑的平板上。红宝石鱼雌雄鉴别比较困难,其主要区别是:雄鱼臀鳍末端比雌鱼尖而长;雌鱼性成熟时腹部较膨胀,体色更为艳丽。

亲鱼选择


红宝石鱼

繁殖用亲鱼雌鱼选择体色艳丽、腹部膨大的个体,雄鱼选择体长在8

厘米以上的个体。先将10对亲鱼放入两个大缸内,让其自行配对,最终配成5对,然后将每对各放入一个繁殖用鱼缸,每天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产卵和孵化

繁殖用鱼缸规格为80厘米×40厘米×50厘米,自动控温和抽提水过滤。繁殖期间pH值7.3,硬度9.2,水温28℃。在缸中放置一块平滑的白瓷砖作为亲鱼的产卵板。亲鱼产卵后,其中3组留下亲鱼让其协助孵化;另外2组将亲鱼移走,让卵自行孵化。

仔鱼的培育

平游后的仔鱼用蛋黄作开口饵料,培育5天后开始逐渐加入配合饲料粉末开始驯食。食性驯化的方法是:把蛋黄和配合饲料加水混合成浆糊状,第一天蛋黄与饲料粉末的重量比为3∶1,第二天2∶1,第三天1∶1,第四天1∶2,第五天1∶3,第六天全部用配合饲料粉末投喂。经过20天全部培育成稚鱼。

红宝石鱼_红宝石鱼 -水产养殖


红宝石鱼

水产养殖生产中为什么要肥水?水产养殖中肥水的本质就是增加水

体内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其作用有两个方面:第一,提高水体本身的增氧能力,促进水体各种物质的循环,保证鱼虾蟹贝生命活动;第二,直接增加了饵料生物的数量,为养殖动物提供营养优良的食物。

我国的水产养殖伴随着品种的增多、密度增加、集约化程度提高,养殖的病害也在不断地增多、扩大和多样化,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很多的困境和损失。根据本人长期从事养殖、防病与治病的体会和经验分析,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的环境关注少,保护不当。

红宝石鱼_红宝石鱼 -疾病防治

预防和检查

热带鱼病一般有慢性与急性两种。如通过水体中有毒气体中毒、吞食不洁或有毒饵料和受病感染,而使鱼体发病,往往病来得急来得重,容易引起突然死亡。而受细菌等微生物病体及寄生虫侵害的热带鱼,发病有一发展过程,如及时观察发现病情,采取治疗效果就比较好。

我们可通过以下方法早期检查发现热带鱼的病变情况:

1.鱼体检查:主要检查鱼体的体表、鱼鳃等,观察有无病变表现。一般细菌性引起的疾病表现为:皮肤充血、发炎、腐烂、脓肿及长有赘生物等;寄生虫性病则表现为:体表粘液增多、出血,出现点状或块状孢囊等症状。如肉眼看不清,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病状,判定病种。如有寄生虫寄生一般能看见寄生虫,可及时摘除。

2.内脏器官检查:主要观察鱼的肠道有无病变,如鱼患细菌性肠炎,肠粘膜就会出血或充血,肛门会红肿。如有寄生虫寄生也可观察到。

治疗方法

1.鱼体药浴: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药浴就是将病鱼放在药液中浸泡一定的时间,用药液给鱼洗澡,然后再放入饲水中饲养。药浴前病鱼应停食12-48小时,以减少耗氧量,药液现配现用。

2.内服药饵:可将药物掺拌在干饵料内投喂,让鱼吃药治病。药饵也要随用随配,以免变质失效。

3.注射治疗:可用药的水剂或乳剂进行鱼体肌肉或腹腔注射,达到治疗效果。

4.手工处理:对患寄生虫的病鱼,可用手工摘除寄生虫,再将患病处涂上药物进行治疗。

患病的原因

热带鱼患病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热带鱼能否患病。这主要看热带鱼自身的健康水平和抵抗疾病的机会就少,即使生活在水质较差,患病因素较多的环境里,也会因其具有较强的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不易患病。热带鱼如果身体不健康,或都抵抗疾病的能力差,遇到病素、病菌等病原微生物和水质较差时,其患病的机会就多。

在热带鱼的饲养繁殖过程中,人们要进行换水、兑水、捞鱼、种水草,刷鱼缸等项工作,如有不慎和操作不当,往往会造成鱼体受伤,鳍条开裂,鳞片掉落等情况,这样的鱼就很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感染而患病。在投喂饵料时,不认真清洗,奖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大量带进水中,也是热带鱼患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喂食过少,造成弱水都抢不上食,喂食过多,造成残渣剩饵沉积缸底,引起水质腐败;缸小鱼多,造成放养密度过大,严重缺氧,水温变化过大,超过热带鱼的适应能力;水质过硬、过软、偏酸、偏碱,不符合热带鱼生长条件等等都是引起热带鱼患病的原因。

除上述使热带鱼患病的原因外,还有一个使热带鱼患病的最常见、最难预防和治疗的原因,这就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对热带鱼的危害。这些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对热带鱼的危害远远超过其它各种使热带鱼患病的原因。由于这些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人们用肉眼看不见的,也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所以在热带鱼饲养和繁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预防由这些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引起的鱼病。

病种分类

细菌性腐败病: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发炎充血;脱鳞;鳍基充血,鳍端烂蚀,鳍条间组织破坏;鳍盖和上下颌常出现红斑,鳍盖表皮有时烂掉,露出鳍盖骨。本病春末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死去。可选用呋喃西林、漂白粉、抗生素等治疗。

烂鳍病:鱼鳍破损变色无光泽,烂处有异物,或透明的鳍叶发白,白色逐渐扩大;严重时鱼鳍残缺或者不能舒展。本病多流行于夏季。热带鱼鳍薄,易碰伤折断而患此病。可选用食盐、抗生素等治疗。

鳃病:一种是被细菌侵蚀鳃丝,病鱼行动迟缓,食欲不振,体色暗淡无光泽,头部发乌,鳃丝发白,最后出现腐烂脱落;鳍盖骨表皮充血发炎,严重时也发生腐烂,露出透明的鳃盖骨。另有一种是被寄生虫寄生引起的鳃病,有细菌侵蚀鳃丝类似症状,如游动缓慢,鱼体消瘦,体色暗淡;呼吸困难,常浮于水面,鳃丝发白、破坏,粘液增多,鳍盖半张等。寄生虫有车轮虫、指环虫、口丝虫、斜管虫、三代虫等。细菌性烂鳃病用呋喃西林治疗。寄生虫鳃病用高锰酸钾、福尔马林、食盐等治疗。

棉口病:又名烂嘴病。病鱼口周围吻部长着白色棉花状菌丝如绒,也称白嘴病。常用嘴触舐箱壁摄食藻类鱼易患此病,容易传染。病鱼难以摄食,游动缓慢无力,以致死亡。要及时治疗处理。用青霉素或金霉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鱼。水族箱、捞鱼网、工具等用0.1%甲醛溶液浸洗消毒。

鳞立病:本病又称竖鳞病、松鳞病。病鱼鳞片张开似松果,鳞片基部水肿充血,严重时鳍基充满半透明液体,后期鱼腹膨大,失去平衡。不久死亡。―般流行于水温低的季节或短时间内水温多变时,老龄鱼、虎皮鱼易患此病、选用食盐,呋喃西林、抗生素等治疗、患处涂抹皮炎平有较好效果。

水霉病:本病又称白毛病;水霉菌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开始寄生于表皮,逐渐深入肌肉,吸取鱼体营养,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丝(肉眼可见棉丝状)。寄生部位伤口发炎充血、坏死、溃烂;病鱼常利用缸壁、石砾或水草摩擦患处,最后衰竭死亡。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早春晚秋最易流行。碰伤、冻伤的幼鱼易患;未受精和胚胎活力差的鱼卵也易寄生,可选用食盐孔雀石绿等治疗。

红宝石鱼_红宝石鱼 -结论

红宝石鱼卵为粘性,淡黄色,吸水后卵径为1.1~1.4毫米,粘在产卵板上,排列成一个圆形。在水温为28℃的条件下,经42小时左右孵化出膜,平均孵化率89.8%。经20天培育成稚鱼,共孵化出鱼苗1097尾,平均成活率达92.5%。 本试验平均孵化率为89.8%,平均成活率为92.5%,总的说来繁殖和孵育的效果很好。在亲鱼协助孵育的前3组孵化率比没有亲鱼协助孵化的4、5组高,孵化率分别为82.2%、95.0%、93.8%和89.0%、89.1%(第1组因为抽水系统的水流太大而吸走了少部分刚出膜仔鱼而影响了孵化率)。


红宝石鱼

笔者认为其原因应该是红宝石鱼有护幼习性,在孵育期间,雌雄亲鱼始终分工守候在卵的周围,胸鳍不停地扇动,增加卵周围水体的流动,使得溶氧更充足;同时,亲鱼还会清除死卵和卵上的杂质,保持卵表面的清洁,减小卵霉变死亡的几率。由实验结果可得出在卵的孵化过程中,留下亲鱼协助孵化的效果更好。在试验中,卵在28℃的水中经过42小时左右就孵

化出膜,102小时后仔鱼平游。

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红宝石鱼 红宝石鱼-基本介绍,红宝石鱼-形态特征

相关资料的介绍要72小时才孵化出膜,这与本试验有32小时的差距,但开始摄食的时间是一致的,即在孵化后的第4天(96小时)开始摄食。这说明胚胎在前期发育较快,可能是由于亲鱼前期培育中用的鲜活饵料中含有许多特殊营养因子,这些因子在胚胎发育的前期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仔鱼的培育过程中,在一段时间内能否摄取到第一口食物特别重要,因为这是决定仔鱼能否渡过生长的不可逆点,即能否成活的关键。红宝石仔鱼出膜后108小时开始摄食,这时其卵黄囊还没有完全消失(剩余10%),这就极大提高了仔鱼在游泳和摄食能力很弱的情况下能够吃到第一口食物的几率,从而保证了仔鱼初期发育的营养需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仔鱼的成活率。红宝石鱼在繁殖期间有很强的占地习性,同一缸中往往有一对首先配对成功,盘踞在缸的一角,把其它同伴驱赶得四散而逃。只要是已配对的个体,雌鱼表现得十分凶猛,即使体型较小,也能敌过体型较大的同伴。在本次试验中就有4尾鱼被同伴咬伤致死。应该注意,最好是让其自行配对,如果人工配对就要用同时发情的雌雄两鱼做亲鱼,否则,雄鱼发情而雌鱼不发情,雄鱼经常咬死雌鱼。而在同一缸内最好只留有配成的一对亲鱼,否则其他鱼也会被追赶咬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80103/112207.html

更多阅读

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藜科 藜科-基本内容,藜科-形态特征

藜科(Chenopodiaceae)是一种开花植物,有大约100属、1400多种植物,单单在中国大陆就已有有39属170种,在华北和西北生长。本科的主要特征:草本,具泡状毛,花小,单被,雄蕊对萼, 子房2-3心皮结合,1室,基底胎座,胞果,胚弯曲。在克朗奎斯特系统里藜科被

声明:《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红宝石鱼 红宝石鱼-基本介绍,红宝石鱼-形态特征》为网友誰能讓忘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