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经历 柯云路 柯云路-简介,柯云路-写作经历

柯云路,中国著名作家。人生最大爱好有三:哲学,科学,文学。在文学领域,著有长篇小说《新星》《龙年档案》《芙蓉国》等二十余部,并多次引起轰动。在文学以外,著有文化人类学专著《人类时间》,历史研究专著《极端十年》,心理学专著《焦虑症患者》、《工作禅二十四式》,教育学著作《情商启蒙》《中国孩子成功法》、婚恋研究专著《婚恋潜规则》、《爱情真相》等,皆受到读者欢迎。《破译疾病密码》《走出心灵的地狱》与《破译命运密码》是作者关注当代人身心健康与人生智慧的代表性作品。

柯云路_柯云路 -简介

柯云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柯云路


人生最大爱好有三:哲学,科学,文学。
在文学领域,著有长篇小说《新星》《夜与昼》《衰与荣》《龙年档案》《芙蓉国》《蒙昧》《牺牲》《黑山堡纲鉴》《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等二十余部,并多次引起轰动。


在文学以外,著有文化人类学专著《人类时间》,历史研究专著《极端十年》,心理学专著《焦虑症患者》、《工作禅二十四式》,教育学著作《情商启蒙》《中国孩子成功法》、《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天才少年的十二把金钥匙》;婚恋研究专著《婚恋潜规则》、《爱情真相》、《婚姻真相》等,皆受到读者欢迎。


《破译疾病密码》《走出心灵的地狱》与《破译命运密码》是作者关注当代人身心健康与人生智慧的代表性作品。
对作者,不得不提的是其著作《发现黄帝内经》,该书鼓吹“神医”胡万林,将他胡万林被描述成几乎可以包治百病的“当代华佗”……可见,作家的“家”字应该带带引号!

柯云路_柯云路 -写作经历

1980年开始写作,处女作《三千万》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并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大型文学刊物《当代》刊登并出版其第一部长篇小说《新星》,这部作品立即引起极大注意。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其进行小说连播,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将其改编为广播剧。

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新星》续集《夜与昼》,1987年,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长篇小说《衰与荣》。这两部作品都是以北京为背景,在广阔的视野上描述了冲破禁锢后的中国社会,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有挣扎,有困惑,有痛苦,有欣喜,用一群人的命运折射了一个时代变化。被称为新时期百科全书式的文学作品。

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长篇小说《龙年档案》。这部作品又重返了当年《新星》、《夜与昼》、《衰与荣》的题材,再次描写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重大冲突与众多人物
柯云路。

2002年柯云路因其创作的《龙年档案》,被权威文学研究机构及新闻媒体评为“最会变脸的作家”。

1985年柯云路创作了长篇小说《汾城轶闻》、《孤岛》。《汾城轶闻》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孤岛》由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

1988年柯云路创作了长篇小说《嫉妒之研究》。由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1988年下半年,柯云路开始将大部分精力转向对东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写作。

1989年长篇小说《大气功师》先是在大型文学刊物《当代》分三期连载,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刊载这部作品的三期《当代》全部脱销,书出版后在一年内加印五次。

1996年底,新华出版社出版了柯云路的新著《情商启蒙》。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情商教育的书籍。此书的出版引发了一股“情商热”。大量情商类书籍在1997年成为畅销书。

2000年1月,电影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芙蓉国》。

2000年7月,《花城》杂志第四期发表柯云路的长篇小说《蒙昧》。

2000年9月,《大家》杂志第五期发表柯云路另一部长篇小说《牺牲》。

2000年11月,《花城》第六期发表柯云路又一部以“文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黑山堡纲鉴》。

2001年夏天,《收获》发表柯云路长篇小说《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原名《青春狂》),这是作者自2000年以来发表的第五部以“文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柯云路_柯云路 -作品列表


柯云路_柯云路 -人物访谈

写“文革”是上帝给我的使命总是处在未完成中记者:柯云路你好,这两三年,人们感觉你重新又发出了文学的声音,新华出版社又要陆续推出你的多达十七部的一套文集,登上文坛的成名作到的“文革”系列作品,真是硕果累累。你被称为“最会变脸的作家”,这既指你的写作的剧烈变化,还因为你发表《芙蓉国》时用了“辛克”这个名字――这在当代成名作家中也是极其少见的。你怎么看待这个评价?
柯云路:我既是一张脸,又是多张脸。就好像一个人在生活中总有一个整体的基本的人格,但是也可能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所以一个写作者表现出不同的写作姿态和写作面貌并不奇怪。我的爱好比较多,也可能喜欢变。
记者:为什么想在这个时候出文集,是想给自己做个总结吗?
柯云路:中国当代作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出文集的风气,几乎和我同时代的作家,在我之前基本上都出了,我可以说是出得最晚的了。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一直有人建议我出,也有出版社和我联系,但是我一直觉得不必着急,原因是几个:一个是我一直在赶着写新的作品,没有很多时间能够很好地修订我过去的作品;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了保持自己创作生命的年轻的感觉。
晚出文集是不是好一点?过去好像一出文集,一个作家就觉得对自己是一个阶段性了,一个总结性了,或者说有点功成名就了。我刻意要破坏这种感觉,使得自己总是处在未完成中,老是觉得自己是一点功成名就的感觉都没有。
记者:回首你的文学创作,是否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今天,你怎么评价包括《新星》在内的那批处女作?怎么看你前后期作品的对比,有什么变化?
柯云路:我的文学创作其实是有几个阶段:第一个文学创作阶段就是《新星》《夜与昼》《衰与荣》这个阶段,那个阶段是我刚刚步入文坛,处在一种创作的锐气中,对当代社会的文明进程的热情也很高,总是想很壮阔地来做一些活儿,比如对当代社会的剖析,对人物众生像的描写等等。当时,中国文坛处在各种文学潮流中,不断有新的开拓,我自己也是随着这些潮流不断地跟进――这实际上也是在跟进世界的文学潮流。再往下写的一些作品,比如说《嫉妒之研究》《陌生的小城》《成功者》《东方的故事》《超级圈套》,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我觉得对社会的描写有了更多的距离感。一方面,对社会的热情有一种成熟和沉淀;另一方面,在艺术上更加超脱和达观。这个时候描写生活,就希望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多方面。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写了五部关于“文革”的小说,包括《芙蓉国》《蒙昧》《牺牲》《黑山堡纲鉴》《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这段历史是必须浓墨重彩描写的。“文革”是全民族共同制造的悲剧
记者:所以你说:“写‘文革’是上帝给你的一个使命。”
柯云路:我觉得起码说是上帝给我这一代人的使命。写这五部书也算在心里头对自己有一个交代。
记者:面对这一段不光彩的民族的历史,不少年长的人们总在控诉自己所遭受的苦难,而不少年轻的人却表现出无知甚至冷漠,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柯云路:我觉得“文革”这段历史,根本不能用一个“苦”字来概括。经历的人说苦,没经历的人觉得好玩,都是非常不成熟的。“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在里面,我觉得绝对不是某一个人造成的,它是全民族共同制造的一出悲剧。
记者:为什么说是全民族共同制造的?
柯云路:“文化大革命”可能跟某些领袖人物的错误判断有关,可当时普遍存在着个人崇拜,这种东西在“文化大革命”中表现得非常充分,而个人崇拜实际上是几千年来旧文化的积淀。如果没有这种积淀,你想,任何一个伟大人物他能操纵潮流吗?如果一个伟大人物他一挥手、一说话,底下都沉默,他能搞成什么事呢?他搞了。所以说伟大人物能够造成一个很大的历史潮流,是因为这个历史潮流本身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着基础。记者:那么面对这段历史,文学能做些什么呢?你的“文革”题材的作品与同类题材的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有何特别之处?
柯云路:我觉得造成“文革”悲剧的历史原因不仅要从经济、政治中去寻找,更要从我们漫长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一个作家描写那段历史,一定要深入种种活生生的人性,因为人绝对不是概念化的,也绝对不那么简单。要把在那个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的悲欢离合、七情六欲,他们在政治上、生活中、感情上的各种挣扎、各种活动――有的是处心积虑的活动,都表现出来。文学应该用真实的、不粉饰的、入木三分的笔墨来描写各种各样的人性。
记者:对于“文革”,当下还流行着一个词――“忏悔”,不但自己要忏悔,还要求别人忏悔,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忏悔”对于反思“文革”有怎样的意义,什么样的“忏悔”才是诚实有效的?
柯云路:我想通过自己的两部作品来简单说明。在《蒙昧》中,写了一个已经成名的年轻诗人。他在“文革”中是一个小学生,当时顺应了潮流,参与了迫害老师的行为。但是后来这个孩子自己也破落了,因为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有问题。在极端困难的时候,这个老师收留了他。这个年轻的女老师和这样一个小男孩在一块,共同经历了一段悲欢离合的命运。最后这个老师还是由于命运的迫害死去了。当这个年轻诗人长大后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想他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他迫害的是一个非常爱护他的、养育他的女人。那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我想让人们去体会。
还有一部小说《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说的是工读学校的一群学生把他们的男老师当作流氓在“文革”中打死了。当时给他罗织了很多的罪名。可是事隔多少年之后,所有的人都跑到这个老师的墓前悼念他,这个时候,都把老师当作了圣人。但是回忆那段历史的时候,老师是如何被打死的?所有学生的说法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人的说法和别人相同,所以至今还搞不清楚这个老师当时是怎么死的。也就是说,没有凶手,都是纪念他的人。
我觉得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是有问题的,我发现所有人在描绘那段历史的时候,都在有意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篡改自己的记忆,对于一个民族,这是十分可怕的事。
忏悔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自己认识到和意识到罪恶感,起码是一种错误感。忏悔为什么发生?他是想平衡自己的心理,使自己的良心得到安慰。忏悔从来不是为别人做的,是为自己做的。只有强烈的不安,无法忍受下去了,他才会忏悔。如果没有忏悔,是因为众多因素把人们的心灵麻痹了。忏悔是一个社会的调节机制,如果没有对错误的不安,人类社会就没救了。有没有忏悔的意识和忏悔的行动,对于一个民族是一种考验。

柯云路_柯云路 -人物轶事

文学路
他的文学道路从高中开始。那是当时北京最好的一零一中,第一次当堂作文课,语文老师站在柯云路身后看了半天,课后问他,是不是对文学很感兴趣。柯云路说,有一点。“文革”伊始,这位吴姓语文老师因当过右派被学生批斗,受其赏识的柯云路也被牵连,成为“修正主义黑苗子”。
“那天这个老师在宿舍吊死了,宿舍就在学校里,她的尸体被抬出去,人们围观的一大堆,我就远远地看着。那时候的心情大概跟我以后当作家有点关系。”
1966年底,柯云路在北大看到一张大字报,《致林彪同志的一封公开信》,信中对林提出反驳。他认为这张大字报说得正确,便找到了写大字报的两位农大附中的学生。后来两人被抓,柯云路也被抄家。“打倒我的大标语从动物园贴到圆明园。”
1968年,柯云路到山西绛县插队,在农村呆了四年。“挣工分,种地,养猪,磨豆腐,犁地,耙地,扬场,摸爬滚打”,他说他一直在观察着这个社会,“那几年的生活跟我后来的写作有很大的关系,没有这个我怎么能写《新星》呢,写县、乡的干部也写得不像啊。”
1972年,柯云路到位于榆次的山西锦纶厂当工人。1980年,他的处女作《三千万》在《人民文学》发表,并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1983年,柯云路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从我写作开始,如果说我有什么特点呢,我非常地单独,非常地独立,单独,孤独,独立,甚至用一个‘独’字也可以。”
柯云路说,他无党派,而“我加入这些党派都是有机会的”;他曾经是山西省政协委员,“再往下很可能升到全国政协委员了”,因从不去开会,这一职务没有得到保留;他身处作协,从不参加任何作协会议。山西作协曾经为十个有贡献的作家分房子,别人一番抢,“出去十分钟上个厕所回来可能就没了”,柯云路不要。他仍然住在榆次一间破平房里,没有卫生间,没有水龙头,家里一洗衣服他就去提水,骑自行车上街,在城乡交界处散步,跟农民聊天,图的是“那地方比较安静,离太原远,没人打搅我”。
“作家里面有很多群体吧?每个作家都可能有一群志同道合人际关系比较接近的朋友,每个作家都可能在苦难的时候呼救,写出比较好作品的时候会有人给他来捧场。我没有。我最困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作为朋友来帮助我,我成功的时候也没有人来给我喝一下彩,我完全都是独立行动。没有一个作家能做到像我这样。”
这个特立独行的作家自称“人生最大爱好有三:文学,哲学,科学”。

柯云路_柯云路 -人物评价

陈建功(中国作协副主席):柯云路是当代文坛十分活跃、具有较强创作实力的作家,他关注现实,紧扣时代脉搏,致力于对改革开放的书写,他的创作历程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文学创作,柯云路是一个绕不开的作家,而《新星》也是绕不开的作品。

白烨(著名文学评论家):如果说“柯云路现象”,“变”是一个话题,但他也有“不变”的地方。所谓“变”,是他总能够根据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热点,根据他自己的兴趣,找到新的题材。再说“不变”,柯云路对于“文革”的写作在当下作家中是少有的,从《蒙昧》到《芙蓉国》,五部作品一部与一部不一样,表现手法和题材都有很大变化。从文学的角度上说,通过好的文学作品让年轻人对生活有一个再认识,再启蒙,文学的这个功能始终是存在的。而能够担得起这个责任的,或者说起到这个作用的,柯云路是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雷达(blog)(著名文学评论家):柯云路在当代文坛来说,是唯一的一个连续全景性记录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作家,十七部小说从不同的社会层面、人性视野展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何镇邦(著名文学评论家):《柯云路文集》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变化,从《新星》到《夜与昼》再到《龙年档案》,从《孤岛》到《嫉妒之研究》,再到《芙蓉国》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和不可或缺的纪念意义。

阎晶明(著名文学评论家):《新星》、《夜与昼》、《衰与荣》等作品在新时期文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现在写政治的作品很多,但《新星》系列第一次把政治斗争的正义和非正义都摆在了前台。应该说,《新星》为后来的官场文学确立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贺绍俊(著名文学评论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观念由单一的意识形态转向多元化,由对社会政治性的关注转向经济、文化等方方(blog)面面,这些变化都在柯云路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阅读《柯云路文集》,可以看出作者始终警惕地保持着独立的个性与品格。作为一个作家,这种独立人格是弥足珍贵的。

张陵说(著名文学评论家):柯云路的小说创作与改革始终是血脉相连的,《新星》中的李向南就是一个直面改革的典型,这是新时期文学不可缺少的人物形象。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么多作品过去了,能留下的为社会记住的文学人物没有几个。柯云路站在了改革大时代的制高点上,对中国改革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汪兆骞(著名文学评论家):柯云路的作品文化、精神底色十分丰富,尤其是他的政治小说惊心动魄、充满激情,有着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这与政治的阴暗、斗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而他那种前台式的、明朗的创作风格使其在改革文学史中成为绕不过去的门槛。柯云路在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独行侠。

宋建民(文联出版社社长):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我们有理由重新阅读、理解和评价柯云路的作品。重读柯云路的长篇小说文集,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人用文学记录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及前改革背景,让我们重温了历史,还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如何通过一个作家个性化的创作变成文学。

朱辉军(文联出版社副主编):
柯云路的超文体创作,不仅在改革文学上,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是开创先河的。今天重读柯云路的小说,仍然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使人激情澎湃。《柯云路文集》的出版帮助我们重新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年。

柯云路_柯云路 -创作年表

(1980-2013)

文学类

我的写作经历 柯云路 柯云路-简介,柯云路-写作经历
1980年,处女作短篇小说《三千万》在《人民文学》发表,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1984年,《当代》刊登首部长篇小说《新星》,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播”播出《新星》,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改编为广播剧。
1986年,据此改变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于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极大轰动,曾创电视连续剧收视率最高纪录。
《新星》获人民文学奖。
1985年,《花城》刊登长篇小说《汾城轶闻――一个系统工程学家的遭遇》(节选)。
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汾城轶闻》。
1985年,《黄河》刊登长篇小说《孤岛》,同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6年,《当代》刊登长篇小说《夜与昼》,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夜与昼》获人民文学奖。
1986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集《黎明与黄昏》。
1987年,《当代》刊登长篇小说《衰与荣》。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小说家》刊登长篇小说《嫉妒之研究》。1990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9年,《当代》刊登长篇小说《大气功师》,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90年,《十月》刊登长篇小说《新世纪》(上部)。199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1年,《当代》刊登中篇小说《陌生的小城》。
199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系列小说《十年梦魇(中国1966―1976)》。
1997年,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超级圈套》。
1997年,《当代》刊登长篇小说《东方的故事》,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被新华书店总店评为该年度虚构类作品销售排行榜第一名。
1998年,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成功者》。
2000年,电影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芙蓉国》,作者化名“辛克”。
2000年,《花城》刊登长篇小说《蒙昧》,同年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0年,《大家》刊登长篇小说《牺牲》,同年云南出版社出版。
2000年,《花城》刊登长篇小说《黑山堡纲鉴》,同年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1年,《收获》刊登长篇小说《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原名《青春狂》),2002年工人出版社出版。
2002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合欢》。
2002年,《当代》刊登长篇小说《龙年档案》,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在全国陆续播出。
柯云路被权威文学研究机构及多家媒体评为本年度“最会变脸的作家”。
2003年,新华出版社出版《柯云路作品集》,包括《新星》《夜与昼》《衰与荣》《龙年档案》。
2003年,新华出版社出版《龙年档案》(电视剧版)。
200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人物评传《温情马俊仁》。
2005年,越南版《蒙昧》出版。
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父亲嫌疑人》。
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新星》。
2006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柯云路作品精选》(中短篇小说集)。
2008年,文联出版社出版《柯云路文集》(长篇小说卷),共十七部。
包括《新星》《夜与昼》《衰与荣》《龙年档案》《汾城轶闻》《孤岛》《嫉妒之研究》《超级圈套》《东方的故事》《成功者》《芙蓉国》《蒙昧》《牺牲》《黑山堡纲鉴》《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合欢》《父亲嫌疑人》。
2009年,作家出版社再版长篇小说《新星》。
2012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再版长篇小说《新星》。
2012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再版长篇小说《龙年档案》。
2013年,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再版长篇小说《做局高手》(《超级圈套》)
2013年,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再版长篇小说《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80103/112019.html

更多阅读

质疑小学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 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

最早对小学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提出质疑的是湖北省安陆市乡村老师廖忠明,其后网上有大量的讨论帖子,质疑不断完善。我的学生吴伟鹏说他们读小学时,就邱少云一动不动跟老师发生争执,可见这篇文章的漏洞甚多,并且明显。然而,不挑破,又觉得

声明:《我的写作经历 柯云路 柯云路-简介,柯云路-写作经历》为网友夏花冬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