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演变,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这种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它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教育目的_教育目的 -演变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项专门的、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寓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本身的目的之中。它表现为原始社会的氏族为求其群体的巩固和延续,使儿童学会成人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经验和社会习俗。

在奴隶社会中,教育开始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出来。那时的教育是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中国古代的夏、商、周已有学校。《孟子》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的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的教育目的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见《大学》、《中庸》)提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的。儒家的这一套教育目的是为巩固封建制度服务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演变,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过不同的教育目的。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针对封建教育中的“神道”之学,提出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之学。他们反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僧侣和其他的教会神职人员,主张培养新型的人──完善全面的人。16、17世纪,由于科学知识的发展,英国思想家F.培根、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等提出泛智主义的教育目的,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后来,英国教育家J.洛克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主张以培养绅士为教育目的。这种绅士是资产阶级化了的新贵族。18、19 世纪, 西方又出现了以自我发展为教育目的的主张。认为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发展他们自由和自发的表现,要求各种能力和谐地发展。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启蒙思想家J.-J.卢梭、瑞士教育家 J.H.裴斯泰洛齐和德国教育家F.W.A.福禄贝尔等。对于这种不受限制的发展儿童内在天性的教育目的,德国哲学家G.W.F.黑格尔和教育家J.F.赫尔巴特是持反对观点的。黑格尔认为教育不应追求个性,而应追求“一个更高更普遍的目的”──绝对理性的精神。赫尔巴特认为,自我发展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对人性错误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他主张,教育目的应是在与环境的接触中,通过多方面的兴趣,把道德的目的提高到支配的地位上来,形成理想的人。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H.斯宾塞为了适应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的教育目的。20世纪,美国教育家J.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在它本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一个真正的目的和一个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没有一点不是相反的。”杜威主张教育的目的应该由受教育者固有的活动和需要来确立,反对任何外加的、为未来作准备的教育目的。他所提出的教育目的只能培养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顺应资本主义社会的人。

中国开始实行近代学制以后,清政府学部于1906年正式规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文教方针。辛亥革命后,在蔡元培的影响下,1912年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这体现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1929年,国民党政府则颁布了所谓“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

从教育发展史来看,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变化,大致上有两种倾向:①强调教育的社会制约作用,主张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②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应从儿童内在的自然潜力出发来考虑教育目的。此外,也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兼顾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历史上的教育家都不可能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K.马克思、F.恩格斯对这个问题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才为科学地解决教育目的问题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教育目的 - 相关思想
教育目的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曾经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理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C.H.de圣西门说过:“我终身的全部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一切社会成员创造最广泛的可能来发展他们的才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R.欧文不仅在理论上强调这个思想,而且亲自进行了实验。但是,他们在解决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上坠入了历史唯心主义。他们和18世纪法国早期唯物主义者一样,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理论必然导致通过少数“天才人物”,就可以使一切人得到全面发展的错误结论。并把人的全面发展同实现社会变革,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的前提割裂开来。他们不懂得: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或自我改造之间的一致,只有把这两种改变都看作革命的实践这个道理。因此,所谓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种空想。K.马克思一方面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阻碍人全面发展的桎梏,社会文明的繁荣是“用最大限度地浪费个人发展的方法”来达到的;另一方面,他从分析现代工业的革命变革中,指出了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必将要求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和各种职业的固定分工,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从而揭示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通过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实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在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虽然教育不是实现一切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但是在解决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的前提下,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靠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因此社会主义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目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它明确规定了中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是培养劳动后备力量,还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都需要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德、智、体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它自己特有的任务,在实践中不能突出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教育目的 - 结构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指明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知识、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二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例如,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其中德、智、体全面发展,指的是受教育者所要形成的身心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的是受教育者所要承担和发挥的社会职能。

教育目的_教育目的 -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是受社会制约的,具有社会制约性。人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教育目的实质上都是对其社会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人是按自身的需要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人们在提出教育目的时,即确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必然会从他们的利益出发,从他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需要出发,有所权衡,有所选择,在观念上建构出一个自认为理想的形象,作为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卢梭、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定的;一个人应为他自己受教育,而不是为社会需要受教育;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决定个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目的就是使这种本性和本能顺利地得到发展。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主张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

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这种把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在一起的主张,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表现,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 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80103/111949.html

更多阅读

法的价值研究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

追寻法学人的信仰--这里是【法学中国】法学中国 ( 微信号:faxuezhongguo )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04期。作者:孙国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何贝倍,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法的价值一直是法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只有坚持辩证唯物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价值取向是什么意思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对于新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网上议论纷纷,现在我把它们都摘录下来,以示大家参考.1."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

谢维和:小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谢维和:小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原创 2015-07-10 谢维和人民教育民小编说德国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曾说到:“我们战场上的胜利,早在小学的课桌上就

职业价值取向 民办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公平价值取向

     幼儿教育的价值与其他学前教育价值一样,其上位概念为教育的价值,都是指幼儿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历史性,持不同教育价值观的人,对幼儿教育价值的判断标准、判断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声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演变,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为网友一步踏尽一树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