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璎(Maya Ying Lin,1959年10月5日-)生于俄亥俄州阿森斯,美籍华裔建筑师,林徽因的侄女,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其作品遍布美国各地。林缨大学就读于耶鲁大学,在大学时就利用假期到欧洲自费考察公墓,研究对死者悼念的形式,21岁时参加越战纪念碑设计竞赛,在众多设计师的1,421件作品中获得第一名。2009年,林璎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着成就。2010年2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也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林璎_林璎 -显耀家族
林璎,她的家族堪称书香门第,林璎的曾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己丑科(1889年)进士,历任浙江海宁、石门、仁和各州县。他资助青年赴日留学的学生,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林璎的祖父林长民曾赴日留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善诗文、工书法,回国后与同学刘崇佑创办福州私立法政学堂,并任校长。民初做过司法总长,擅长书法,元配早殁,娶了两个目不识丁的姨太太,第一个姨太太生了才貌超卓的林徽因,第二个姨太太生了四个儿子(桓、恒、暄、煊),长子林桓就是林璎的父亲。林桓曾就读福州英华中学,名作家萧干是他的老师,一九七九年萧干赴美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画,林桓曾去看他。林桓曾任职福建协和大学,一九四八年留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主修教育,后来任教俄亥俄大学(校园在雅典市),并担任俄大艺术学院院长,林桓亦是艺术家,他所创作的陶瓷作品为欧美各大博物馆搜藏,一九八九年去世。林璎的母亲生于上海名医世家,在西雅图认识林桓,即打消就读史密斯学院计画。日后和丈夫林桓一起任教俄亥俄大学,讲授英文及亚洲文学。
林璎_林璎 -往事略集
生活中的林璎
生活中的林璎照片
林璎是个大忙人,要在纽约苏活区的工作室工作,又要到遍及美欧的工地看进度,更要照顾两个稚龄女儿,
她的丈夫是从事照片交易的丹尼尔・伍夫。 今年四十六岁、身高约一百六十公分的林璎,虽已名满天下,但她仍不讲究衣着,一名美国记者说她平时穿着就像一个「匆匆赶去上课而又害怕迟到的大学生」。 她为人极其低调,不喜和媒体接触,亦甚少参加社交活动,最近和前第一夫人希拉里一同被选入妇女名人堂,她觉得没什么,她已拥有许多荣衔,二十多年来,华人艺术家在美国各行各业大放异彩。名人追悼会一定找马友友拉大提琴;女星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或有钱的新娘选购礼服一定找王薇薇(Vera Wang);找人设计纪念碑、花园和景观,第一人选就是林璎。
林璎的家族
林璎长得有点像中学时代的姑妈林徽音(徽因),她的艺术才华也是来自林家的遗传。 林璎的祖父林长民,民初做过司法总长,擅长书法,元配叶氏早殁,后有续弦何雪媛,亦有妾室程桂林。续弦何雪媛生了才貌超卓的林徽音,妾室程桂林生了四个儿子(桓、恒、暄、煊),老大林桓就是林璎的父亲。
也就是说,徽音和林桓是同父异母姊弟,徽音生于一九○四年,大林桓十一岁。林桓曾就读福州英华中学,名作家萧干是他的老师,一九七九年萧干赴美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画,林桓曾去看他。林桓曾任职福建协和大学,一九四八年留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主修教育,后来任教俄亥俄大学(校园在雅典市),并担任俄大艺术学院院长,林桓亦是艺术家,他所创作的陶瓷作品为欧美各大博物馆搜藏,一九八九年去世。
林璎的母亲生于上海名医世家,一九四九年五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时,已获名校史密斯学院入学许可,她把护照、入学许可和十元美金缝在衣服和鞋子里,逃至香港再赴美,在西雅图认识林桓,即打消就读史密斯学院计画。日后和丈夫林桓一起任教俄亥俄大学,讲授英文及亚洲文学,现已退休。不知家族事,才华自天成林璎个性有点「孤僻」,她坦承自小学六年级以后就没有亲近的朋友和同学,高中第一名毕业,进了耶鲁以后,自觉「如鱼得水」,非常喜欢耶鲁的环境。林璎的父母亲很少跟她谈到中国的事情,她完全不知道她有个了不起的姑丈梁思成、姑妈林徽音,三年前《纽约客》杂志主笔、纽约市立大学教授路易斯・梅南德访问她时顺便告诉她有关两人的成就,林璎才恍然大悟。
林璎的起步
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
梅南德告诉她,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她的姑丈和姑妈设计的,显示林家具有设计纪念碑的基因。一九八五年,林璎的妈妈曾带两个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到中国大陆旅行,让他们实地认识正在转变中的中国。林璎和弟弟都不会说中国话,梅南德说林璎虽爱吃中国菜,但拿筷子的方式不对。林璎曾到丹麦和日本进修,丹麦人以为她是爱斯基摩人。她在日本钻研禅宗文化,在丹麦则对丧葬文化特感兴趣,花很多时间参观哥本哈根的墓园。
一九八一年三月她在耶鲁选了一门「丧葬建筑」课程,刚好「越战纪念碑」征求设计图案,全班一起参加应征,林璎脱颖而出。 纪念碑施工期间,她休学一年,到华府参与施工和应付各种压力与批评。一年后转到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因越战纪念碑所引起的争论使她无法专心向学,不到一学期即退学,再回耶鲁。一九八六年从建筑系毕业,第二年耶鲁送她名誉博士学位,她现在是耶鲁校董。
林璎成名
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
设计越战碑荣辱齐加身林璎越战纪念碑得奖时,反对声浪排山倒海而来,自以为是越战老兵和守旧顽固的保守派群起围攻林璎,甚至以种族歧视字眼「亚洲佬」(gook)骂她,他们都看不懂林璎的设计图,主办纪念碑竞图的越战退伍军人协会背叛她,在纪念碑旁另加三个越战军人雕像和美国国旗,设计军人雕像的菲特烈.哈特(纪念碑设计图得第三名)获三十万元酬劳,林璎只得二万元,哈特还带老婆去咆哮林璎。保守派的德州大富翁裴洛(一九九二年竞选总统)、尼克松的讲稿撰述人派德.布坎南和小说家汤姆.伍夫等人大骂「亚裔女子」林璎。幸好华盛顿邮报的建筑评论家艾卡特和他的朋友茱迪丝.马丁为林璎仗义执言,以专家的立场严厉反驳保守派和越战老兵,但林璎的心里已受到巨大的伤害,她很少再去华府看她的越战纪念碑。
林璎说她当初设计纪念碑时,刻意不去研究越南史和越战史,也不从亚裔的观点去思考,同时也不把越战当成一场悲剧,而是从「死亡也是一种荣耀」的角度出发,又以不贸然破坏华府广场的自然环境为原则,纪念碑向地下延伸,黑大理石碑刻上阵亡人员名字。她的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几乎所有的建筑与艺术评论家都同意,林璎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纪念碑设计风格,为纪念碑的设计立下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商标,她的「越战纪念碑」已成为艺术史上不朽的标志。
梁启超曾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话送给儿子梁思成和媳妇林徽因,其实这句话亦可转送给林璎。
林璎_林璎 -设计理念
25年前就读耶鲁大学建筑系的林璎,以一张公墓课程作业的设计稿,击败1,500件参赛作品,雀屏中选为美国华府的地标建筑物。在人们的眼中,这的确是一个梦想成真的传奇际遇,可是当时只有21岁的林璎,却因她的年纪、性别、缺乏经验、她的亚裔出身,而让她坚持使用黑色花岗岩制作、按年表排列人名、大V字抽象造形的越战纪念碑,成为全美一度最热哄争议的公共艺术作品。个性敏感害羞的林璎虽然以从容的态度面对困境,虽然事实已证明,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次造访华盛顿D.C.的越战纪念碑,悼际亡者之余并同时赞赏林璎清晰果决的创作理念,可是谨慎的林璎仍有好长一段时间拒接他人求之不得的委任设计案件。直到她30岁时,林璎意会到她的心智已处于平衡混合的稳定状态后,才慢慢地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创作事业。
多年来林璎持续施展她改变属别分类成见的视觉智能,用精简的资料语汇,来描述她对自然形体和建筑物间不即不离微妙关系的看法。纵然林璎创作不断,但是她已有八年不曾在大型美术馆公开展示她的近期作品了,这回由华盛顿大学的亨利美术馆(Henry Art Gallery)所筹办的「系统化地景」装置展,即是林璎让大家睽违已久的新作发表会。策展人安朱斯(Richard Andrews)表示:「林璎有一种独特的功力,能够用简单的造型与天然的材质,传达复杂和如诗般的意念。自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个人对大自然的力量和形体结构的热衷兴趣,及她长期摸索雕塑的可能性,以诉求更深层意涵的创作态度。『系统化地景』提供观者一个深入体察林璎作品的机会,和一个不寻常的、庞巨的视觉经验」。
解读先进科技镜头下的视像
庞巨的视觉经验指的是林璎三件盈室的大型雕塑作品,第一件是一个由65,000块2x4英寸,如积木般的建材木料,以整齐排比的方式自地面堆砌起来的硕大隆丘,它曾花了工作人员两个多月的时间装置完成。随着光线和视角的变换,这一个坐落在亨利美术馆挑高的南画廊里,但仍几乎要顶到天花板的浩瀚高峰,有时候看起来像是迎面吞噬人的大波浪、或是一块织纹质感丰富的厚重布帛,有时则像是顺沿着山坡搭盖的拥挤建筑物。如果不怕凹凸不平的木块刺脚,林璎倒是很鼓励观者脱下鞋子,攀爬一下她气势雄浑的人造室内山。第二件是用细铅管仿真海底地层景观的《水线》,它是一个长达十公尺多的立体框围,观者可以从作品的下面仰视,或从上俯瞰它的整体架构。第三个是《蓝湖隘口》,它是林璎根据一个实际山脉的岩层肌理,等分为20块后,用多片合成板一一组构起来,与其把它们拼回为一整块的磅礴巨作,林璎机巧地将它们挪移开来,辟出如迷阵般的夹墙信道。林璎一方面让观者聚焦于高度和深度的层次差异,一方面又试图模糊我们对二度、三度空间的界线划分,上述这三件作品,即是她透过伸缩尺寸和移山倒海的错位法,试图破坏我们对地理景观常态认知的明显佳例。另一件以数目字取胜的作品为,用15,000根长脚细针钉出哥伦比亚河流程曲线的《针河》。
从小就嗜读科幻小说,对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程序特别感到亲切熟悉的林璎,在她七年的建筑系学生生涯中,发现到自己其实更像是一个艺术创作者,她认为纪念碑和屋宇建筑物虽然都是以审美为出发点,但由于它们具有象征性和实际功能上的考量,往往担负着沉重的社会人文主义包袱。相较之下,单纯而直接的艺术创作,则能让她专注于个人的立场,自由无阻地发挥想象和创作力。因此在她拿到耶鲁大学的建筑硕士学位后,林璎并没有开设建筑事务所,而是找了一间可以同时从事雕塑和建筑设计的私人工作室。
这次的展览中,就包括了多组林璎在她工作室里完成的中小型系列作品,譬如依据黑海、。海、红海等不同内海的水位,所制作的夹板雕塑;以快速凝结的石膏,来捕捉凭空想象的《无题》浮雕地景;数张用粉蜡笔涂抹擦揉方式绘制的《断裂的地景》;解剖河床和地形结构的立体册页图书等。从海底的地势、岛屿山石的岩层,到水与地面间的交界轮廓,林璎借由她的雕塑装置向观者说明她如何: 利用计算机为辅助工具,以科学家的眼光来检视我们生存的世界,不论是声纳自海底收录到的影像,或是飞机、卫星所拍摄到航空地图,我逐步把先进科技镜头下的视像,解读成雕塑造型,并开始创造能够表现大自然景观中所蕴含的有组织性的、系统化现象的视觉作品。
反刍自然
林璎经常自日本的禅寺园林、俄亥俄州侯普维尔(Hopewell)原住民在公元前800年所建造的土墩图腾、及美国1960至1970年代的地景艺术家们的作品中,取得户外地景装置的创作灵感,和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海瑟尔(Michael Heizer)一样,她也偏好极简的作品表现方式,并且尽量避免喧宾夺主的张扬作风。对她而言,地景作品应该是反刍自然的艺术创作,最成功的处理手法是将人为的痕迹隐遁于背景中,置观者于自然与人为的交界上。被认为是林璎下一个巅峰期创作里程碑的《汇流》,便是她反刍自然观点下的力作。
过去五年来,林璎一声不响地埋首于她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宏大的户外地景作品《汇流》,在「系统化地景」展中,林璎特别出示了提摩斯酋长公园、清鱼场、沙卡加威州立公园等多组用夹板、压克力颜料、玻璃珠、贝壳、石膏、黏土不同媒材制作的模型和蓝图计划,让大家管窥这个预定于2008年完成的野心大巨作。从爱达荷的边境起直至太平洋海岸止,长达450英里的《汇流》将沿着奥瑞岗、华盛顿境内的哥伦比亚河,以七个指定据点,重新连接北美西北太平洋的原住民文化,和路易士与克拉克两人当年的探险经历。(注)创作的动机除了彰显前人披荆斩棘的功业事迹外,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他们的视野和文字的摘录,一路追踪周边景观的演变趋势,以帮助重整濒临灭绝的生态环境,和开创一个能够让现代人反映过去,思考未来的新契机。
逝去的时间
继越战纪念碑、阿拉巴马州马丁.路德.金民权运动发祥地蒙哥曼里(Montgomery)的民权纪念碑之后,林璎又制作了数件与时间的轨迹有关的委任装置作品,其中含括了康乃狄卡州新天堂的《女性之桌》(1993)、纽约长岛火车站宾州站天花板上的《陨蚀的时间》(1995)、(“逝去的时间”:宾夕法尼亚车站的钟。设计参考了月食原理,当黑夜来临,钟面会被背面的阴影咬去一块。)加州史丹佛大学的时间刻度台面《泉流》(2000)、长480公尺,横跨瑞典克尼斯林(Kniesling)大草原的《11分钟土线》(2004)等。属于园林景观的地景装置则有俄亥俄州立大学威斯纳尔艺术中心的《地井》(1993)、密西根大学一万平方英尺的《波浪草坪》(1995)、纽约联邦法院的《音石》(1996)、俄亥俄州克莱弗兰公共图书馆的文字游戏雕塑《阅读一个花园》(1998)等。不砍掉一棵树:是“什么在消逝・空屋”系列中的一件作品,陈列在美国加州科学博物馆外。是一件巨大的圆锥体雕塑,由青铜铸造,内部用回收来的红杉打造。多
产的地景雕塑作品外,林璎的建筑设计履历也颇为惊人,除了为数可观的私人住宅外,较为大家所熟知的公共建筑物有:纽约的非洲美术馆(1993)、纽约大学的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