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颈槽蛇(虎斑游蛇)Rhabdophis tigrina,游蛇科,颈槽蛇属。俗称为野鸡脖子等。体长约0.8米左右。体重一般为200~400克。颈背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有方形黑斑,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为淡黄绿色。下唇和颈侧为白色。体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排列,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八”形斑。虎斑颈槽蛇是我国学术界广泛争议的一种蛇类,由于性格温顺,很多学者都认为它是无毒性的蛇类。其实它是毒蛇(过敏体质有中毒死亡先例,在日本被归为毒蛇)但性格温顺。比较适合做初级宠物毒蛇饲养。
虎斑颈槽蛇_虎斑颈槽蛇 -简介
形态特征
虎斑颈槽蛇
头背绿色,上唇鳞后绿黑色,下唇鳞黄白色,眼下第4、5枚上唇鳞间有一条黑纹,眼后亦有一条黑纹斜达口角,体背面主要为翠绿或草绿色,前段两侧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颈部正中有一较明显的颈沟,枕部两侧有较大八字形黑班,间以红色;体后段桔红斑不显,只有黑斑;腹面黄绿色,腹鳞游离,绿色较浅。形态特征:上唇鳞7,2-2-3式,少数为 8,2(3)-3(2)-3式;颊鳞1;眼前鳞2,眼后鳞3(4);颞鳞1+2,少数2+2或1+1;背鳞全部起棱或仅最外行平滑,19-19-17(15)行;腹鳞146~172;尾下鳞49~75对;肛鳞两分。雌体泄殖孔背面鳞片起棱特别显著,蛇体全长765+180mm。
鉴别特征
体形中等,全长800毫米左右。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躯干前两侧有粗大的黑色斑块。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淡黄绿色。颈背正中有一明显浅槽,沿顶鳞后脊两侧有12对颈腺。
地理分布
虎斑颈槽蛇大陆亚种,是中国数量较多、分布最广的蛇类之一,除新疆、青海、台湾、广东、海南外,全国均有分布。
生态习性
虎斑颈槽蛇
生活于山区、丘陵及平原,常出没于玉米地、路边、菜园地、水沟边及近水、潮湿多草处,也有隐伏于林内草丛中,或活动于山坡草地坟堆中;白天出来活动,行动极快,受惊发怒时,能昂首举颈,或作“乙”状弯曲,膨扁颈部;主要吃蛙、蝌蚪、蟾蜍,有时也捕食鼠类,偶而也吃鱼、鸟、昆虫等;6~8月产卵,一次产10枚左右,多者达30余枚,卵径为21~36×11~15mm,孵化期40~50 天。
过去认为该蛇为无毒蛇,自从日本发现该蛇咬伤引起脑出血的病例后引起重视,在日本已生产出抗虎斑颈槽蛇毒血清。
虎斑颈槽蛇_虎斑颈槽蛇 -药用价值及现状
药用价值
中医入药,具有解毒止痛,祛风除湿之功效。主治骨结核、骨质增生和风湿等症。据有关报道,该蛇对治疗胃癌、食道癌和乳腺癌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现状
近年由于北方大面积干旱和人工拦水蓄水,水源污染严重,河床铺设水泥板材改造,平原地区填埋河湖造地进行房地产开发,数量大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