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位于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部丘陵较多,西部山地较多。四川省境内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平原和高原少。河网密布,水系发达,人口稠密,气候宜人,经济发展较快,交通干线密集,现系“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经济实力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八,综合实力位居西部第一。四川简称川或蜀,又因先秦时四川(包括重庆)曾分属巴国、蜀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以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而得名(另境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四条大江,古称江为川,故名“四川”)。四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四川拥有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132种,占全国资源种数的70%,成为川气东送的起点。
四川面积_四川省 -简介
四川省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东经97°21'-108°31',北纬26°03'-34°19',面积为48.5万平方千米。地处长江上游,山地和高原占78.82%。川西为高原,其余为四川盆地。气候各地有明显差异,川西高原的气候垂直分布现象明显,"十里不同天",1月平均气温-9.3°C,7月为11-17°C,年均降水量500-700毫米,四川盆地为亚热带湿润气候,1月平均气温3-8°C,7月25-29°C,年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主要有汉、彝、藏、苗、回等民族。农业发达,素称"天府之国",水稻产量居全国首位,麦、棉、丝、油菜籽、茶、柑桔、桐油、白蜡(产量居全国首位)、猪棕等都在全国占重要地位。钢铁、机械、电器、井盐、化工等到工业较发达。
旅游资源:山水名胜、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兼备。峨眉山、青城山、九寨沟黄龙、兴文石林等都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引人入胜。都江堰、剑门蜀道则是人工改造自然的辉煌成果。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东面凌云山西壁), 是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王建墓、刘备墓与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都与著名历史人物有密切关系。自贡是"恐龙窝",为恐龙化石集中产地。卧龙自然保护区因大熊猫而为世界注目。成都青羊宫花会、凉山彝族火把节、川西北藏族转山会等,都是民俗旅游的重点。
地方文艺:川剧形式活泼,曲调多样,浅显易懂,语言诙谐,表演程式多样化,一些特技如变脸、旋舞、喷火等,有强烈艺术效果。四川扬琴、四川清音等为主要曲艺形式。相书由一人在幔后表演, 能模拟各种声音,维妙维肖。 谐剧寓壮于谐,能及时反映生活现实
饮食文化:川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用料广泛,味多而深浓,以麻辣味为特色。宫爆鸡丁、麻婆豆腐、灯影牛肉、怪味鸡块等最有特色。小吃品种极多,赖汤园、担担面、豆花面、宋嫂面、小笼蒸牛肉、蛋烘糕等均为传统小吃。
四川面积_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合称“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古蜀文明
根据考古发现,200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四川便开始有了人类活动。四川境内有已被命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四处。距今7000年――8000年的时候,四川地区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很广,已发现200多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广汉三星堆遗址、什邡桂圆桥遗址、广元营盘梁遗址、西昌礼州遗址等。约4~5千年前,四川地区进入上古传说时期,这一时期大约同中原的夏、商、周时期相当。此时的古史传说内容主要关于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动,较著名的有大禹导江、杜宇化鹃等。尽管没有史料记载,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桥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口头传说证明,最迟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大约在夏商时期,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迁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后,大约相当于中原西周末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间蜀国的都城迁至郫邑(今郫县),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袭制,势力强大,其势力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大约相当于春秋早期,杜宇氏禅位于治水有功的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
曾有巴氐祖发迹于此,后来北方少数民族大迁徙造成了中原地区胡汉杂居的局面。
战国至三国
开明王朝定都于广都(今双流),起初国力强盛,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开明九世开始仿效华夏礼乐制度,并把都城从广都迁往成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国为统一天下做准备,从石牛道讨伐蜀国。秦攻占蜀国後,设蜀、汉中两郡。四川地区逐步实行秦国的制度,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秦昭襄王至秦庄襄王年间(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担任蜀郡太守,采取了许多开发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检、郫二江(今南河、锦江),使成都平原日渐富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西汉以後四川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繁华程度超过关中地区而被誉为“天府之国”,美称相沿至今。汉景帝年间,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国首个官办学堂“文翁石室”,从此蜀地学风大盛,可与齐鲁地区相媲美。西汉末,公孙述占据益州,国号“成家”,建都成都。
东汉末,益州又被刘焉父子割据(189年―214年)。后来,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1年―263年)。蜀汉疆域包括今重庆、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和甘肃小部。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蜀汉丞相诸葛亮励精图治,使蜀国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两晋至隋唐
蜀汉後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被魏国所灭。不久,司马炎建立晋朝。西晋后期,永兴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历史上因之合称为“成汉”。成汉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国家,其全盛时疆土复盖四川盆地及周边部分地区。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至隋开皇元年(581年)四川并入隋朝版图,四川地区先後受东晋,前秦,樵纵,南朝的宋、齐、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个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今江南地区)一益二”之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曾入蜀避难。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难,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乱,唐僖宗避黄巢起义。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复灭,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权,分别历时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由于没被卷入中原争斗,四川一度成为全国最为繁荣的地区。北宋干德三年(965年),宋军灭后蜀。
宋元至明清
宋、元时期在四川地区发生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比如王小波、李顺起义。尽管如此,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四川地区仍较安定,使得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成为两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区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使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发兵将四川地区并入明朝版图。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1644年―1646年),以成都为西京。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一直处于战乱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进入稳定时期。嘉庆元年(1796年),四川爆发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历时9年清廷才将起义镇压下来。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区在空前的战乱下,人口锐减,经济调敝。于是,朝廷在明初与清初两次推行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历称“湖广填四川”。两次移民运动使人口缺乏的四川获得大批劳动力,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近代至今
1840年,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增开北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湘潭和梧州七处通商口岸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会自然经济逐步崩溃并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资本主义在四川开始萌芽。
19世纪60年代,石达开入川,之后又爆发成都教案,以及义和团起义。在四川爆发的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1911年,成都独立成立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撤销道一级建置,改为省直辖府、州、厅、县。1913年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实行“军民分治”,废省改道,将四川地区分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边东、边西7道,后改盆地5道名为西川、建昌、永宁、嘉陵、东川。同时废府、州、厅建置,将县直隶于道。1914年,裁去边东、边西两道,划康定县以西30个县为川边特别区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受四川省节制。
民国时期,川内军阀混战,从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战争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军阀各霸一方,各自为政。1935年,国民党中央军入川,为了“剿共”及严密监视地方的革命活动,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缩小政区的办法,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原川边特别区),另设成都市(1930年)和1939年实
三星堆文物行新县制,编组保甲,划分乡镇。同年,又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所属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区合并,设立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设自贡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长征进入四川。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今四川省通江县为中心,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约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达700万,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1936年5月9日,重庆市正式升为中华民国直辖市。中华民国时期最多时共设有12个直辖市,分别是:南京、上海、重庆、天津、汉口、青岛、大连、沈阳、哈尔滨、西安、北平、广州。
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升格为陪都。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沿海沿江的各类工矿企业、高等学校和文化团体也纷纷内迁往陪都重庆,重庆成为远东国际反法西斯,与美国华盛顿,英国伦敦,苏联莫斯科一起率领世界人民和力量抵抗法西斯。同时300万川军出川抗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40年9月6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既明确了重庆担负“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还都南京后,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即“永久陪都”(至今依然为国民党宪法的永久陪都)。
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1954年7月,中央直辖市重庆重新并入四川省,改为省辖市。1955年,撤销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划归四川省。
1960年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线建设战略,四川省为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之一,许多大型企业从东北与沿海向四川迁移,这些企业对四川当地经济贡献颇大。
1983年,重庆市与永川地区合并,率先成为中国第一个计划单列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为副省级城市。
1989年,省会成都市成为最后一批次计划单列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7年,重庆市与原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自四川省析置恢复中央直辖市―重庆市。
通过90年代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四川省现在已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最好的省份之一。
2007年6月,渝蓉二市同时获批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1月,中央文明办授予省会成都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是反映中国大陆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最高奖项
四川面积_四川省 -地理
地形地貌
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四川大致可分为东部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区,以及西部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区。四川地形复杂多样,包含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山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跨中国地势第一及第二阶梯,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全省最高点是川西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高达7556米,超过除亚洲外世界其它各大洲最高峰。川西高原
川西高原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川西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分界线便是今雅安的邛崃山脉,山脉以西便是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川西高原上群山争雄、江河奔流,长江的源头及主要支流在这里孕育古老与神秘的文明。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位于中国大西部东缘中段,长江上游,囊括四川中东部和重庆大部,是川渝的主体区域,人口稠密,城镇密布,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气候宜人,山水秀丽,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区位优越。
岷江
四川盆地的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33%。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四川盆地按方位可以细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川西平原)、又称盆西平原,为中国西南最大平原、河网稠密地区之一,中国最大芒硝产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近积23000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六地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构成川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
水文
四川省除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小部属黄河流域外,其余均属长江流域,是除青海外另一个长江和黄河都流经的省份。长江也是流经四川的最大河流,上游称金沙江,是四川和西藏的界河,金沙江流至宜宾后称长江。长江四川境内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包括大渡河、青衣江)、沱江、嘉陵江(包括涪江、渠江)、赤水河等。四川是中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大量水电站。
四川省湖泊大多分布于西部和西北部高山高原地区,以冰蚀湖、溶蚀湖、堰塞湖为主,无特大面积湖泊。全省共有大小湖泊1000多个,著名湖泊有邛海、泸沽湖等。四川北部的若尔盖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沼泽湿地区。
自然资源
水电资源蕴藏量达1.5亿千瓦,仅次于西藏,可开发量近1亿千瓦,位居中国首位。地下热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全省光发现温泉(群)354处,地下热水钻孔114个。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132种,其中钒、钛、钙、芒硝、萤石、天然气、硫铁矿的储量居中国第一位,钛储量居世界第一,钒储量居世界第三。
四川地处亚热带,加以地貌和气候多样,植物种类极为丰富。全省森林面积746万公顷,长有许多珍贵树种。中国的水杉、银杉等“活化石”树种有1/5 生长在四川。
动物种类繁多。仅脊椎动物就有1100余种,占全国的40%,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55种举世闻名的大熊猫,主要生息于四川境内4个山系的36个县和保护区内。
四川拥有举世闻名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