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of pi 《LifeofPi》影评

故事开始于蒙特娄,也结束于蒙特娄。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拉菲・斯波 Rafe Spall 饰)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伊尔凡・可汗 Irrfan Khan 饰)的传奇故事。

《LifeofPi》影评

还原故事的真相:少年派毫不奇幻的残酷漂流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听来是奇幻冒险的视觉大片,看过了则更是感叹大饱眼福。这并非3D效果运用的最好的一部电影,但炫目的视觉效果, 使整部电影浑然天成丝毫没有做作缀余之感。整部电影叙事虽无太大的情节波动,但其情节之间的起承转合并加上绝妙的摄影及特效依然让人十分震撼。

Pi是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所以派从小就了解动物的习性……坦白说,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算吸引人,混合着宗教信仰的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不过随后剧情正式进入到“奇幻漂流”。 派举家迁往加拿大,与他们同船的还有动物园的动物,Pi的父亲想把它们带到异国他乡卖个好价钱。但是动物园园长一家经历了一次类似泰坦尼克号式的沉船事件,除了Pi,家人全部遇难。Pi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Pi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在Pi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但奇迹的是他们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是个食人岛。惊恐的Pi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但是如果这部《少年和老虎海上历险记》情节发展到此为止,确实只是乏善可陈的无力写一篇影评了。但是直到少年派讲出最后那个所谓杜撰出来的第二个故事之后,往复的镜头便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之前的所有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的细节都成为了伏笔,使这整个故事融会贯通的串联起来,打破了原本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而只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现在眼前。

让我们先从电影的结尾说起。当派与两个日本的公司代表讲述了他的奇幻冒险之后,两个日本人并不相信且视为儿戏,并希望派讲出一个没有动物,没有小岛,没有狐鼬的真实故事。然后派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海上求生记――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亲。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水手。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Pi活了下来。这个故事伴随着两个日本人惊恐的表情讲完了,也许我们理所当然的会以为他们会选择这个第二个故事。但是当采访Pi的记者打开当时事件的档案时,写在后面的是“最后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这样一句话,显然他们采用了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接着Pi又问来访的记者,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记者说,有老虎的那个(第一个)。Pi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

当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相信很多观众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故事中的四个人与第一个故事中的四个动物是一一对应的。此刻导演担心观众不能联想到其联系,还让采访Pi的记者此时发问以一一对应:水手是斑马、厨子是鬣狗、猩猩是母亲、而Pi自己是老虎。也许可能你还不能接受第二个残酷的故事,但是导演在讲述第一个故事发生的过程中已经数次暗示我们,第二个故事才是真是发生的:1、大船遇到风暴,当Pi跳上救生船之后,在中国船员用汉语大喊“斑马!斑马!”后,斑马跳进了救生船。此处暗示中国船员的角色对应。2、当Pi的母亲想换素的菜品时,厨子表现的极为恶劣戏谑,刚好符合鬣狗穷凶极恶的品性。3、 猩猩是漂流很久之后才找到救生船并在Pi的帮助下上船,并且只有猩猩是在Pi的帮助下上船。4、在猩猩被鬣狗咬死之后,老虎才突然出现反扑了鬣狗。这与第二个故事中Pi的母亲被厨子杀了之后Pi终于忍无可忍杀了厨子的出场顺序一致。

如此看来,我们知道了第一个故事就是现实的隐喻,它含有两层:一是对真实事件的隐喻,二是经过自己的感悟而升华出对人性思考的隐喻。这第二层便是电影的核心,也是导演和主人公想要表达的核心。

先说说PI这个名字。它代表了无穷数位的无理数。当他在最后一节数学课上写了整整三个黑板的π值的时候,学生和老师们都在欢呼,每增加一个数字都代表了一个成就,而这就是人类的衡量文明进步的标志。如他父亲所说,科技带领人类在这几百年取得的成就抵得上信仰于人类文明几千年的成就。而在这个成就之上,影射的则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就像π值的无穷尽一样。与此处对应的隐喻还有Pi小时候听到的那个神话,那个神张开嘴就是整个宇宙。这个隐喻同样出现在他看到了鲸鱼吃水母,看到了老虎的嘴,看到了幻境里鱼类的相残和张开的血盆大嘴。

Pi年幼是信仰多种宗教,印度教(家庭背景)、基督教(跟哥哥打赌去教堂里喝圣水,从而和牧师交谈)、伊斯兰教(被伊斯兰教的诵经所感染)。他认为这些宗教是可以兼容的,他认为自己这样就接近了神,了解了神。其实主人公Pi就是全人类的象征,无论哪种信仰,哪种宗教,作者和导演就是要在这里引起全人类对于信仰的反思。此处的隐喻是:1、在船上吃饭的时候,母亲因为是素食主义者,想跟厨子换全素的菜品。厨子先后指着肠和肉汁说:它以前是吃素的,它以前也是吃素的,随后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并险与其大打出手。2、饭桌上一个中国水手前来想要安慰这一家人,解释到:我是信佛的,但是这个肉汁我也吃。因为在船上,肉汁不算肉,只是调味品。3、Pi在饿极之后为了一条大鱼与老虎进行了殊死搏斗,全然不顾自己先前素食主义的信条。4、当Pi找到了那个小岛之后,饿极了的抛开地上的土寻找的植物的根茎满足的吃着。而老虎上岛之后看见大量狐鼬之后则是一顿猛抓猛吃,奇怪的是其他的狐鼬居然没有逃跑而是直立而视,这场景与Pi吃植物何其相似。

也许这是对素食主义以及素食主义者的一种讽刺的暗示。万物皆由造物主所创,动物与植物皆为生物,并无本质区别,所以老虎吃狐鼬就像吃一般。而此素食主义(或宗教信仰)则是建立在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如果人在物质匮乏食不果腹境地就会放下束缚,正如在船上佛教徒会吃肉汁,Pi为了吃鱼肉不惜与老虎搏命一样。

与前面人类欲望无尽的隐喻相联系,则是暗示人类盲目的信仰,却同时做着违背神性的事;有着无穷的欲望,始终无法脱离心中的兽性。正如在饭桌上,爸爸教导Pi的这个桥段:一个人不能同时信仰这么多宗教,如果你什么都信就代表什么都不信。然后又告诉Pi,希望Pi拥有自己理性的思维,甚至与老爸信的冲突都没关系,只要是出于理性的。也许观众或许认为影片在批判宗教信仰而宣扬绝对理性,神在危机的时候没有向Pi深处援手,正如在暴风雨来的时候Pi跪地长啸“你带走了我的所有,你还想要什么?!”对神的质疑。

但个人认为影片向我们真是传递的信息恰恰是与上述相反的。还记的这前后两个故事的角色对应之后,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就是主人公,那么故事中的Pi又是谁呢?传递给我的是一个明确的答案:心中的神性,在现实中引导人类的无形的神。它既独立于人类,又是人类的一部分。人类在很多时候抛弃了他,却又在关键的时刻接受他的指引,渡向脱离兽性的彼岸。在第一个故事中,老虎就代表着Pi甚至是人类罪恶和兽性的一面。当漂流初期的时候,老虎生猛无比,对Pi寸步不让;后面老虎因为饿极了之后又受惠于Pi食物的赏赐渐渐被驯化;一个最重要的桥段是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Pi看见了穿破乌云从天而降的圣光,高呼神迹并极力要向老虎展示,但老虎畏惧不前,充满畏惧的蜷缩在角落里。

主人公在岛上获救,白天有着无穷的食物,干净的淡水,以致于他钟情于这个小岛,不想离开,因为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让他想在这个岛永远生存下去,他甚至将女朋友送给他的红绳系到了那棵树上表达了他的依恋。然而黑夜降临,他看到了白天的湖水开始吞噬鱼类,那深不可测的湖水在吃着自己养育的动物,同时他又看到了那个仿佛莲花的树叶,一层层剥开后看到了人类的牙齿。白天和黑夜,馈赠与索取,吃和被吃。这就是此岸。这就是人类,这就是生存的残酷。

人不信了神了吗?你抛弃了我了吗?还记得影片前面Pi跑到教堂里与神父的对话吗?PI问神父,神将自己的儿子派到世上,让他为人类受尽了苦难,这叫爱吗?神父回答,你所要知道的就是,他爱我们。电影的结局也回答了这个问题:神的儿子带领拯救了人,脱离了自相残杀的苦海,一步步消除兽性,这就是上帝的爱。

Pi毅然的逃离的那个小岛,因为他不想继续活在过去,吃着同类生存下去。他跟随着神的指引,乘着小船,向着脱离兽性的彼岸。但此时,他仍然无法完全脱离兽性的一面,载着老虎继续出发。直到最后,那只老虎走进了丛林里,消失了。Pi哭很厉害,因为人类的兽性帮助人类生存了下来,在最危难的时刻生存了下来。而当人无限的追求并接近神性的时候,兽性会在不被察觉时离去了。他告诉作家,在老虎的眼里看到了另一个灵魂。而父亲告诉他,在老虎的眼睛里,你只能看到自己。父亲没有错,兽性没有情感和怜悯,与神性是毫不相容的。起初Pi并不相信,但是在漂流的过程中他渐渐明白了,这两者是不可能融汇调和的。“我以为它会回头,但它只是朝着森林深处望去,然后永远消失了。也许父亲说得对,它根本没有把我当成朋友,但我非常确定,我在它眼中看到的,绝对不只是我自己目光投射的倒影。它就那么头也不回的走了,但在我内心深处,它永远与我同在。”

让我对上述推断深信不疑的是这个真实的故事:“理查德?帕克”原是历史上真实吃人海难故事的主人公名字。1884年,Mignonette号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这部影片讲述的不是一个美的令人发指的奇幻故事,也不是纠结于宗教信仰和理性思考的一个拧巴的人生选择。原著作者和导演委婉而又明确的向观众用近乎疯狂而又含蓄的手法讲述了这个残酷的事实,是对生活的悔悟、信仰的拷问,和人性的反思。

因为这部影片真的不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是 < Life of Pi >。

最后想说的是李安导演的功力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无论观众看懂与否出了电影院都会精神亢奋的竖起大拇哥并说一句“牛逼!”。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西格夫里?萨松

标题:《LifeofPi》影评
网址:http://u.www.AihuAu.com.net/subject/1012275.html
沙发回目录

《Life of Pi》观后及读后

兰子君 | 2013-03-29 10:24

不得不承认,直到我将整部电影完完整整看完,然后走出影院那时为止,我都仍旧被影片的名字给误导了,我指的当然是影片的中文名《少年Pi的奇幻漂流》。当然,称之为“误导”也不太准确,确切的说,应该是这个虽具备十足娱乐性但实在肤浅的片名具有迷惑性,让我从一开始便将注意力放在了主人公的漂流历险这一行程上,再加上3D特效本身的吸引力,我对影片没有做更深入的思考。哪怕在影片的“重头戏”――奇幻漂流――已彻底结束的片尾,导演将貌似多余的篇幅用于主人公对前来调查沉船事故的日本人描述出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的时候,我依然也仅仅是有些疑惑而已,仍未多想。

当然,仅仅基于以上肤浅的认识,我仍旧觉得李安的这部影片是佳作。这是基于电影本身的标准作出的判断: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始终吸引着你,加上扎实的3D特效所呈现的美轮美奂的画面及身临其境感,让你能始终代入影片所创造出的空间,然后让自己的视觉饱餐一顿后满足地离开。只是,如果你对李安稍微有些了解,或者你多多少少看过他此前的一些作品的话,你应该不会怀疑他挑选剧本的眼光,或者换一种说法,即他不会只注重影片的外在而忽略其内核,相反,他的影片绝对是有值得探讨的主题在其中的。基于这一点,再加上影片结尾主人公看似不经意抖出来的另一个版本的漂流经历,我开始觉得事情似乎并非这么简单。

因为电影是基于畅销小说《Life of Pi》改编的,而在先前的采访当中,李安也表示正是小说本身所探讨的关于宗教信仰的问题引发其兴趣,所以才有了拍摄电影的想法,我于是找来了原著想一探究竟。这还是我第一次因为一部电影而去看原著,没想到这一看就把自己看进去了。

花了约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原著小说,边看边回顾影片的情节,确实是很特别的一种经历。因为影片基本未对原著做实质性的修改,所以,电影的情节与画面可以很好地与书本的描述相配合,我想这也是这本小说对我而言如此易读的很重要一个因素。同样,也是到主人公完成227天的海上历险最终获救之前,我和看电影时一样,依然觉得这是一个无比励志的故事:16岁的印度少年,因沉船事故而不得已要和一只凶猛无比的孟加拉虎“同舟共济”的情况下,靠着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和求生技巧,最终重返陆地。多奇幻,多不可思议,信仰的力量多么强大,人自身又是多么神奇!

只是,在小说的将近结尾,两位前来调查沉船事故的日本人对这个奇幻而励志的故事并不买账,因为觉得不合情理,并一再要求主人公给出一个“合情理”的解释时,主人公终于又讲述了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而这回我不再像在影院里被剧情带着往前走而没时间思考,我可以慢慢阅读这个版本的故事,仔细推敲,目的只是解答影片带给我的疑惑:何以导演会安排看似多余的篇幅来陈述这一故事,而这个一点都不奇幻、甚至可算是惊悚、骇人的故事对影片是起着怎样的作用。于是,我耐心地往下看,仔细看,回想小说前面的章节,回想影片的画面,然后,我心里开始感觉到了不安,越往后,这种不安越强烈。然后整个故事结束,直觉告诉我,这个最初被我认为是“多余”的故事,其实才应该是真实的故事,而那个影片中的奇幻旅程则极有可能是主人公所编造出来的版本。当然,主人公的经历依然不可思议,故事体现出的信仰与人的力量依然是这么神奇,只是,我先前对这种不可思议与神奇的理解,太过肤浅了。

显然,只有直觉是不够的,于是我开始重新回顾整个故事并将两个版本的故事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寻求逻辑支持。接下来,我将主人公讲述的第一个故事――电影和小说正儿八经描述的那个故事――称之为奇幻版;而将作者被一再逼问之后又讲述的那个血腥而又暴力的故事称之为惊悚版。

奇幻版中救生船上有一只受伤斑马、一只斑点鬣狗、一只猩猩(橘子汁)、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特)和主人公Pi,故事发展则是:鬣狗先咬死斑马,再咬死猩猩,之后老虎咬死鬣狗,最终Pi和老虎共同完成海上漂流。而惊悚版中救生船上的则是一位受伤的水手、一个凶恶的法国厨师、Pi的母亲和主人公Pi,故事的发展则是:厨师先耍计杀死水手,再杀死Pi的母亲,然后被Pi杀死,最终Pi独自完成海上漂流。

这样一对比,便能发现两个故事的各个角色及行为是相互重叠的,唯一区别在于奇幻版中多了一只老虎。而这只孟加拉虎基本上是小说和电影的第二主角,甚至在主人公Pi看来,正是其存在让自己在漫长的漂流历险中一次次走出绝望,最终重获新生。因此倘若惊悚版才是真实故事,那主人公在编造奇幻版故事时,将水手变作斑马、厨师变作鬣狗、母亲变作猩猩,那这只孟加拉虎是基于什么而演绎出来的呢?

人格分裂――这是第一个从我脑袋中冒出来的名词,接着冒出来的便是另一部电影的名字――《搏击俱乐部》。我一阵欣喜,觉得似乎找对了方向:那只凶恶的孟加拉虎仍是主人公自己,只不过,应该是主人公人性中恶的一面之化身。

因此,在Pi的全程奇幻漂流中,表面上是主人公与孟加拉虎之间的角力(从最初的厌恶、欲杀之而后快,到因恐惧而通过喂食的方式与之共存,到最终完成对老虎的驯服,而终于将原本的憎恶与恐惧演变为感激与爱),实际上这确是主人公不断与自己人性中恶的一面进行斗争的映射。唯此方能解释小说何以费众多笔墨用于叙述主人公海上遇险之前热衷宗教信仰的成长背景,方能解释何以第二个故事何以貌似多余却不可或缺,方能解释何以这样一本表面上的“历险记”会获评2002年的英国文学最高奖――杜克奖。显然,作者并非仅仅要讲一个漂亮的故事那么简单,主人公Pi在历险中如何在信仰的支持下完成自我成长、对信仰的重新认识及灵魂的重生才是作者探讨的本质所在。因此,这第二个故事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整本小说、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当你认识到这一点时,再重新回顾整个故事,你便发现,此前的章节中处处是伏笔,主人公与孟加拉虎之间的对手戏,多么像人性之中善与恶的交战。而当你想到,主人公是在目睹自己母亲被厨师所杀并亲手杀死厨师之后,独自一人面对自己身上的恶,忍受漫长的苦海漂流而没有被击垮,反而最终获得灵魂的升华并获救时,这种震撼哪里是区区一个奇幻漂流、苦海逃生所能相比的呢?信仰在这个恍如炼狱的过程所起的作用,才应该是小说与电影所着力探讨的。

以下仅节选若干内容作为这一猜测的支持,有兴趣者尽可仔细去看原著。确实,如此一个内涵深刻却妙趣横生的故事值得反复阅读与揣摩。

1、小说结尾的一段对话:

――冈本先生(调查沉船事故的日本人):“我们开车走时会小心的。我们不想碰上理查德・帕克(那只孟加拉虎)。”

――Pi:“别担心,不会的。他躲在一个你们永远找不到的地方。”

Pi的回答暗示老虎并不存在,证明第一个故事为虚构,所以第二个故事的真实性是很高的。因此,我以上的推测其基础是可靠的。

2、奇幻版故事中虎杀死鬣狗,惊悚版故事中Pi杀死厨师,因此,虎对应的就是Pi自己,但鉴于船上已经存在主人公Pi,且一直都是用其口吻叙述故事,则主人公Pi只能是人性之善面,老虎则为主人公Pi人性之恶面。

3、“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一部分的我很高兴有理查德・帕克在;一部分的我根本不想让理查德・帕克死,因为如果他死了,我就得独自面对绝望,那是比老虎更可怕的敌人。”

4、“这些人没有意识到,保卫上帝应该从内心做起,而不是从外部做起,他们应该对自己生气,因为外在的邪恶是从内心释放出来的。为善而战的战场并不在广阔的公共场所,而在每个人心中的那一块空地。”――第二十一章中主人公的一段内心独白。

写到这里,再回想电影结束后自己的疑惑,一切都迎刃而解。这原本便是一部出色的小说,而现在,李安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部杰出的电影。他挑选剧本的眼光再次被证明――毋庸置疑。如果说小说结尾第二个故事出现时,读者可以细细阅读再返回之前的章节仔细推敲,进而逐渐拨云见日的话,在电影中的全篇高潮已然结束之后,主人公讲出第二个故事所起的作用便类似醍醐灌顶,而让观众恍然大悟。也许很多观众如我一样在第一次看完全片后依然无法彻悟,但这并不妨碍影片成为一部经典,因为经典是经得起推敲并不断回味的,当你知道故事真实结局时再重看电影,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和思考。总之,在外在形式已做到精良的情况下,加上结尾的画龙点睛,我想这部电影会在很多年之后仍为影迷所津津乐道。

最后,分享主人公另一段独白,与本文写作目的没什么关系,单纯喜欢,并有些感触而已:

“在丛林边上,他停了下来。我肯定他会转身对着我。他会看我。他会耷拉下耳朵。他会咆哮。他会以某种诸如此类的方式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总结。但他没有这么做,他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丛林。然后,理查德・帕克,我忍受折磨时的伴侣,激起我求生意志的可怕野兽,向前走去,永远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

――

事物应该恰当地结束,这在生活中很重要。只有在这时你才能放手。否则你的心里就会装满应该说却从不曾说的话,你的心就会因悔恨的沉重。那个没有说出的再见直到今天都让我伤心。”

板凳回目录

Life of pi 观后感

兰子君 | 2013-03-29 10:24

来西班牙后看的第一部电影。写影评纪念之。

首先,绝对值回票价。

其次,真相太残酷了。

直到pi讲完第二个故事,我还在想,尼玛这娃脑子转超快啊,竟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编出个如此骇人故事,还一脸平静的讲出来,看都快把两小日本吓尿了...

看完后还有点小疑惑,如果只凭画面效果绚烂和一些触动人心的话,没有隐藏剧情,怎能赢得一众文青交口称赞?事实证明童话不能看太多......

看完豆瓣影评后,当时我就震惊了......

人生如此纠结,不仅要在理智和情感间摇摆,还要和本能作斗争。

你眼中的自己,别人眼中的你,未被发掘的内心,哪个是真实?

或者换句话说,什么是真实?

或许物理学告诉了我们答案,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观测结果取决于观测手段。

We have to accept it, and live with it.

life of pi 《LifeofPi》影评

宗教的意义或许在此。

最后,不知怎的想到“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讲话”,引用一段做结语。

‘他人的勇敢,由于无知;当他们停下来思考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疑惧了。但是真的算得勇敢的人是那个最了解人生的幸福和灾患,然后勇往直前,担当起将来会发生的事故的人。“

正因为人性的多面,世界的复杂,才更值得好好活着。

#4楼回目录

《Life of Pi》影评:Pi的思想史

兰子君 | 2013-03-29 10:25

每个人对于生命原初的记忆,都是那么鲜活。Pi那个游遍全世界游泳池的叔叔给他起了游泳池的名字;他为了摆脱尴尬的歧义而把圆周率默写在黑板上;因为妈妈的讲述信仰了口中有宇宙的神,然后还有雨神,基督,阿拉……在吃饭的时候,他爸爸打趣的说,再多信仰几个神,一年的庆贺日就该排满了。有多个信仰,和没有信仰一样,还不如遵循理性(Reason)。

Pi的父亲是开动物园的商人,动物园于他是维持家庭生活的工具,他是理性的化身。他在这个本是植物园的地方认识了Pi的母亲――一个植物学家。这个美丽的女子代表感性,她用心和植物打交道,也用心和Pi相处。饭桌上关于信仰的讨论时,她就对Pi的父亲说,他还是孩子,还在寻找。 她努力呵护着Pi敏感的心。

小时候,我们不会因为一些奇思妙想而受责备,小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理性,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双手去探索,双脚去丈量土地,这是他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Pi也试图这样,直到他试着去和Parker相处,喂它吃肉。

Pi的父亲一把把他拉开,逼着他看完老虎吃羊的惨景,从此,Pi被置于理性之中,学习他没有热情,但在现世很有用的东西。当我们和这个世界如此相处时,理性变成了我们的主人。当下的社会是理性的,你若不信奉理性,便无法同这个社会相处。

理性可以帮我们控制事物,掌握工具,懂得趋利避害。但是一件事却是理性无法处理的――派恋爱了。 他傻傻向跳舞的女孩儿询问那个动作的意思,这种天然的纯真,显然无法是理性趋势的。

因为动物园的搬迁,派的爱情被无情的打断,被迫开始了他的旅行。

海难的发生,把他和一群动物安排在一起。小时候,他曾试着和他们建立相处的关系,现在,他们已是理性的一部分了。所以,斑马一定会被咬死,猩猩也是,最后只剩老虎。这是自然的丛林法则,适者生存。我们理所当然这样想,达尔文主义如此深入骨髓,我们从不去追寻背后理性的影子,以及他的来历。

在那个救身艇上,理性发挥了作用,寻找工具,求生宝典,和猛兽保持距离,划定地盘;最后一句写着――绝不放弃希望。可是,如何从理性中,生出希望来?

Pi试图用理性来驯服Parker,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他满载这物资在他自己的小王国逍遥自在。

可是,理性的生活是空虚的。心中的波澜无法靠理性平息。还好,小本救了他。在日复一日的漂流中,惟有小本记录着他的存在。

暴风雨来了,那本小本被大风吹走,在滔天巨浪里Pi已经无法感知自己的存在了,惟有把自己交给神。怎样活,理性都交给了我们,可是人为什么活着? “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那一夜,Pi和Parker都看着海底,那一刻,他们一体了。

漂到了无人岛,吃喝不愁,宛如仙境。Parker此时也已有了些许灵性,虽然他没有看到Pi打开的牙齿。

再好的安稳,如果不是建立在感性活动之上,便是空中楼阁,它的内核是空虚的,它承载不了生命。Pi看到了那个摧毁生命的池子,所以他要下决心离开食人岛,即使接下去要面对的,是不可捉摸的漂流。

终于,Pi精疲力尽倒在了沙滩上,他回到了现世,但是这回,神的脸颊的温暖如此真切,信仰终于让他重新脚踏实地。他想和理性的Parker有个光辉的告别,可是理性终究是没有感情的。Parker走入了丛林,没有回头。

这便是Pi的思想史。

可惜,大部分人们已经丧失了这样一种能力,他们不能相信Pi的这个故事,他们要为每件事找到合理性,不是意义阐释的真实性,而是逻辑解释上的合理性。他们更愿意相信人吃人,强者生存的故事。

真的是啊,如果不是被逼到绝境,有多少人愿意像Pi那样,用生命把自己抛向未知?

惟有经历过深刻自我革命的人,才能讲出这样的故事。感谢李安,你鼓舞了我们。

#5楼回目录

Life of Pi 观感

兰子君 | 2013-03-29 10:25

一直非常喜欢李安的电影的风格,含蓄、内敛、充满意境。早期作品的《饮食男女》的片头,就让人十分惊艳。没有想到的是,他拍这样的印度外衣的电影,也是十分的拿手。画面、后期制作、用的音乐都十分的让人喜欢。在各种细节上的精致与到位,让人感觉像是一幅花鸟工笔画。

故事毕竟是一个海难与漂流的主题,因此不再与印度神话有关。即使是开头出现的对于基督、伊斯兰教的提及,大体也说明了这里的宗教并不特指哪一个,所以想要认为信仰上帝就能得到解救,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的观点,在我看来十分可笑的。结尾的时候,Pi问小说家,你觉得哪个故事更好?我个人以为这几个故事并不存在相信与不相信这种讨论,因为宗教的前提总是问人相信与不相信。我更愿意认为这几个故事就是Pi对他过生命的不同解读,往大里头讲就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解读。

上的很多评论,都能或多或少的帮助我们了解两个故事的之间对应的关系。这里我不再纠缠于细节上的前后对照是否合理。倒是马伯庸提到的认为吃大鱼和食人岛都是食母的象征,在我看来这样解释让故事显得重复了。

我的一个穆斯林朋友说,The religion is to teach you the way of your life. 普通人接触宗教,往往对宗教的外衣感到十分兴趣,或者说十分在意。各种仪式、禁忌、习俗往往是人们看到的第一眼的东西,从这里学起既能有效的入门、又能有像模像样的外表。Pi小时候学穆斯林做礼拜,饭前进行祷告,不吃肉汁等等,他对这些东西十分坚持。然而这并不能帮他真正认识到宗教的内涵,或者说他想通过宗教认识到的宇宙的意义。如果生活是平坦而又顺利的,宗教只是一个让你更好生活的指导。然而,宗教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此。想得到救赎,想获得真理,只有通过虔诚的相信就可以了吗?

少年派根本就不承认自己的罪。

他对于这个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太少,父亲用了一堂课告诉他老虎的本性,告诉他老虎永远不是你的朋友。父亲给他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客观的世界。但他那时候还没有看到自己的本性。他要直到在海上漂流的时候,才真正和自己面对。

第一个故事中,Pi与老虎斗争了很久,并且他不断意识到自己不仅需要远离老虎,但却无法离开老虎。Pi在救生艇旁边造了一个小的浮岛,证明他此时既无法离开自己的本性,也无法接近自己的本性。猎狗、斑马、猩猩的肉被吃完之后,Pi和老虎的对峙越来越明显。老虎想吃掉Pi,Pi却要避免。不仅如此,Pi还得必须喂饱老虎。正如父亲所说,老虎永远不是你的朋友。相反,老虎是我们的罪。生的意志越强烈,罪就越多。活的越久,罪就越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70103/110522.html

更多阅读

★yzx:多重人格犯罪的商业化——《猜谜杀手》影评

★yzx:多重人格犯罪的商业化——《猜谜杀手》[影评]文/乐宗雪一句话影评:同样内容是多重人格犯罪的影片,我不觉得《猜谜杀手》在观感上能及《神探》(杜琪峰、韦家辉作品)的一半。(乐宗雪)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部被商业化了的犯罪影片

《罗马的房子》影评:——弥漫的欲念,溢出的美感

《罗马的房子》影评:——弥漫的欲念,溢出的美感文静《罗马的房子》出自于西班牙公认的最好的导演JulioMedem,他曾因执导《红松鼠杀人事件》、《北极圈恋人》和《露西亚的情人》等力作而备受关注。此次导演的《罗马的房子》除了超大

《冷山》影评 冷山 电影

观《冷山》影评冷山,是一个地方,风景优美,环境宜人。ColdMountain,它的英文名,却给人寒冷、肃穆之感。作者想到这个名字或许是因为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冷山虽然远离前线也笼罩在战争的恐怖之中。英曼,是电影的男主角,一个生活在

电影《卧虎藏龙》影评 卧虎藏龙影评

电影《卧虎藏龙》影评距离第一次看《卧虎藏龙》已经不知道有多长时间了,每次都是片片段段七零八落地看一点点。也看不懂电影,今天终于沉下心来把这部电影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这几年,看《英雄》看《无极》,越来越感叹《卧虎藏龙》的好

声明:《life of pi 《LifeofPi》影评》为网友匹马又西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