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阴经原文及译文 《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简介,《太白阴经》-前言

《太白阴经》,全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唐代宗时河东节度使都虞候李筌撰。全书10卷。是中国古代重要兵书。由事科学出版社于2007年10月出版。《太白阴经》是一本为将帅增益心智、启迪韬略的兵书。成书于社会剧烈动荡的中唐时期,具有总结“安史之乱”作战经验的性质。作者借“释古”指斥时弊,强调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并进行了富有逻辑的论证,阐述了有关治军和战争指导等个性鲜明的军事见解。

太白阴经_《太白阴经》 -简介


《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全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国古代重要兵书。唐代宗时河东节度使都虞候李筌撰。李里籍未详,《集仙传》道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等。全书10卷。现存《墨海金壶》、平津馆影宋抄本等。

该书内容较为丰富。它强调战争胜败决定于人谋而不靠阴阳鬼神;士兵之勇怯取决于刑赏;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君主的“仁义”以及国家的富强。在论述将帅用兵时,指出要考虑从政治上制胜敌人,团结内部,预有谋划,选拔各种人材,要利用地形,创造主动有利的态势。对军仪典礼、各类攻防战具、驻防行军等各项准备事宜、战阵队形、公文程式和人马医护、物象观测等,也分别作了具体论述。这些内容,基本上是综合前代兵书典籍及有关著作写成,且有所阐发,其中存录了不少有价值的军事资料。因此,杜佑《通典・兵典》取该书内容颇多,亦为后世兵家所重。书中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风角杂占、奇门遁甲等则有不科学的内容。

《太白阴经》是一本为将帅增益心智、启迪韬略的兵书。成书于社会剧烈动荡的中唐时期,具有总结“安史之乱”作战经验的性质。作者借“释古”指斥时弊,强调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并进行了富有逻辑的论证,阐述了有关治军和战争指导等个性鲜明的军事见解。

本书为该兵书的中英文对照读本,且只选取了原著十卷中的三卷内容。有原文,也有今译。帮助读者更容易读懂原著。

太白阴经_《太白阴经》 -前言

《太白阴经》十卷,唐代兵书,作者为李筌。明以后有题作《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的。《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有著录。清代编辑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谈及此书时说:“杜佑《通典・兵类》取通论二家,一则李靖兵法,一即此经。”认为“佑之采用此书与李靖之书,无异其必有取之矣”。清代以后论兵者,也都对《太白阴经》一书相当重视。

太白阴经_《太白阴经》 -书名


《太白阴经》

关于书名。一般来说,一本书的书名通常都是该书的主题词,能够大体涵盖该书的基本内容,但《太白阴经》这个书名有点晦涩。“太白”,本为天上星宿名,即金星,也叫启明星。《尔雅・释天》道:“明星,谓之启明。”郭璞注:“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汉书・李寻传》载:“太白正昼经天。宜隆德克躬,以执不轨。”古代星占学家惯以星象占验吉凶,“传达天意”。他们认为,太白星主杀伐,主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这种迷信观念,深刻地影响乃至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认识。所以,古诗文中多以之喻兵戎之事或统兵将帅。此书之名,正寓意于此。“阴”,与“阳”相对,显指兵家阴谋诡道等“胜败之术”,也有秘而不可妄传,以防“小人得之倾命”的意思。“经”,即经典之谓。综上可见,就书名而论《太白阴经》意即为大将增益智谋、启迪韬略的专著,或日关于杀伐胜败之术的专著。

太白阴经原文及译文 《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简介,《太白阴经》-前言

太白阴经_《太白阴经》 -作者

李筌,约为唐玄宗至唐代宗时(712~779)人,生平事迹不见于正史,惟《集仙传》、《神仙感遇传》、《云溪友议》及有关书目中偶见零星记载,但都语焉不详,且相互矛盾,以致生平里籍难寻。据余嘉锡等人考证,李筌原为布衣,隐居少室山中,研习道教经典,遂有《阴符经疏》(亦作《阴符经解》)传世,后来人仕,曾任荆南节度判官,最后做到邓州刺史(余嘉锡依唐人《云溪友议》说)。《太白阴经》之外,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的李筌军事著作,还有《孙子注》二卷、《占五行星度吉凶诀》一卷、《阃外春秋》十卷、《彭门玉帐歌》=三卷、《青囊括》一卷、《通幽鬼诀》二卷、《军旅指归》三卷等,但多已失传。另有《阴符经疏》、《阴符玄义》等哲学方面著作若干。不难看出,李筌应当是唐代中期少数关注军事问题并有所成就的人物。同时,他更是“一位长期被忽略的唐代哲学家”(任继愈语)。

李筌生活在盛唐与中唐之交,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激化,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李唐王朝从鼎盛的巅峰一下子跌落下来。叛乱虽然平息了,但地方割据势力在肃宗当政时,却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了巩固。继任者代宗更是昏庸不堪,对强横不法的武夫,则依其强横程度施予不等的优抚,而对国家功臣,却因功绩的大小对他们平添忧惧与猜忌。“屋漏偏遭连天雨”,在国内政治日趋腐败的情况下,吐蕃又兵临长安,使西部边境陷人动荡之中。这种形势下,有识之土不能不满怀天下之忧。李筌的《太白阴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代宗李豫永泰年间完成的论兵之作。如果说《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对李世民乱世取天下作战经验总结的话,那么《太白阴经》则具有总结平息“安史之乱”作战经验的性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李唐王朝一片粉饰太平,曲意逢迎,不以经世治国为务的官场中,李筌能借“释古”指斥时弊,著书言兵,提出匡时救世指导以后战争的明确意见,可谓独具睿智。

太白阴经_《太白阴经》 -简评

李唐王朝,在哲学领域基本上是道、佛、儒三者并行,只不过三者的位次在不同时期略有变动。自从高祖李渊与老子李耳扯上了“祖孙”关系,已经宗教化的道家便排在了佛、儒之前。太宗、高宗维护了这种局面。高宗死,武则天“兴佛抑道”,佛教势力大增。睿宗即位,已经出现了“天下十分之财而佛有七八”的局面。随着唐王朝的衰落,朝廷越来越依赖“法力无边”的佛佑。“安史之乱”时,两京失守,唐玄宗逃难人川,继位的唐肃宗逃到灵武支撑局面。这位皇帝不向兵家求教,却向不空和尚询问破敌之法。代宗更甚,一有战事,就令沙门诵《护国仁王经》,以为这样就可以退敌。李筌就生活在这种哲学唯心主义占居上风的思想氛围里。这种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与兵学唯物主义的传统之间的尖锐矛盾,不能不在李筌身上和他的著作中反映出来。这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李筌在书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天无阴阳,地无险阻”,关键在人,还说:“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赏劳,不禳祀而得福。”(《太白阴经・天无阴阳》)这不啻是在唯心主义阴云布满的天空里,进射出一道唯物主义的闪电,向后人昭示兵学的唯物主义传统在唐代中期并未断绝。另一方面,本书在宣扬唯物主义的同时,却又囊括了许多唯心主义的东西,使《太白阴经》成了一部兼具唯心论与唯物论的色彩斑驳的著作。就连李筌这位深谙韬钤的兵家,后来也“人山访道”去了,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半兵半道的形象。尽管如此,李筌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质疑的。“他的贡献不止于军事科学本身,而且也具有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意义。他开始避免了过去的唯物论主义者论述社会现象常犯的两种错误(宿命论和偶然论)。对待社会现象,他比过去的哲学家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因素”(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七章)。

太白阴经_《太白阴经》 -内容

关于本书内容。《太白阴经》共十卷。第一、第二卷讲“人谋”,讲战争中人的作用,提出了诸如天无阴阳、地无险阻、人无勇怯、主有道德、国有富强、贤有遇时、将有智谋、术有阴谋、数有探心、政有诛强等批驳形而上学的命题,并进行了富有逻辑的论证。并就善师、贵和、庙胜、沉谋、子卒、选士、励士、刑赏、地势、兵形、作战、攻守、行人、鉴才等有关治军和战争指导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两卷在全书中是最富理论色彩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映李筌军事观点的部分。第三卷的内容比较庞杂,为“杂仪”,其中包括授钺、部署、将军、阵将、队将、马将、鉴人、相马、誓众军令、关塞四夷等篇目。第四卷为“战攻具类”,对攻城具、守城具、水攻具、火攻具、济水具、水战具、器械、军装等分别进行了介绍。第五卷讲“预备”(战前准备),其中包括筑城、凿濠、弩台、烽燧、马铺土河、游奕地听、报平安、严警鼓角、定铺、夜号更刻、乡导、井泉、迷途、搜山烧草、前茅后殿、衅豉、屯田、人粮马料、军资、宴设音乐等篇目。第六至第十卷,主要内容为阵图、祭文、杂占、杂式等篇目。可以明显地看出,前五卷系由两个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和实用部分。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唯物主义是占主导地位的。后五卷与前五卷截然相反,几乎令人难以相信是出于同一作者之手,而且越往后唯心、迷信色彩越浓。

据此,此次英文翻译工作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态度,只译《太白阴经》中最具军事理论价值的前三卷,第四至第十卷,或是介绍古代作战中各种攻守器具,或是大谈阴阳术数、占星问卜,借鉴意义不大,故不译。原书中所附《序》,经余嘉锡考证,为后人伪作,亦不收。

此书较早的著录,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巾兴书目》、《直斋书录解题》等著名公私书目,且均记为十卷本。宋以后之公私书目,几乎均有著录。因长期以抄本传世,传抄中难免发生分合衍夺,致使卷数及内容出现不同,故有六卷本、八卷本、十卷本之别,但研究者公认以十卷本为全帙。

太白阴经_《太白阴经》 -版本

关于本书版本。本书在唐代成书后,即藏诸名山石室,留待后世。后被献给朝廷,“进入内府,不传于世”。即或偶有得此书者,也往往视为珍秘,并告诫家人,“慎勿妄传”。所以如此,应与封建社会里,长期把兵书视为禁书有关(参见《史氏珍藏尾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铜琴铁剑楼藏书题跋集录》)。因此,在清代嘉庆之前,此书仅有抄本传世。其中,著名者有宋抄本、明汲古阁抄本、明代朱校抄本、清代孙星衍校跋明抄本。以上各抄本,或已失传,或为稀珍难觅。又有清抄本多种。清代《四库全书》收录此书,惜非足本,只有八卷。

《太白阴经》从清代嘉庆年间开始有刊本行世,但以丛书本为多。其中有:清昭文人张海鹏刊于嘉庆年问之“墨海金壶丛书”本,清金山人钱熙祚“守山阁丛书”本(初刻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新昌人庄肇麟“长恩书室丛书”本(初刻于成丰四年,1854年),清新建人吴坤修“半亩同丛书”本(初刻于同治中,1862―1874年)。20世纪30年代有“丛书集成初编”本,应即“守山阁丛书本”,是在“墨海金壶丛书”本基础上,经过精心校理后刊刻的,“世称善本”。

太白阴经_《太白阴经》 -译者

关于此次英译的工作底本及译者。经审慎考虑,决定以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太白阴经译注》为工作底本,以清代“守山阁丛书”本为校勘底本,并以“四库全书”本及“墨海金壶丛书”本、“半亩园丛书”本参校,力求精审妥帖。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太白阴经译注》,是1949年后国内第一个整理本,译注者为军事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原军事哲学研究所所长刘先廷。刘先生对古代军事思想和军事哲学素有研究,学风严谨。在整理《太白阴经》时,选用“守山阁丛书”本为底本,并以他本多种参校,费时多年完成。

此次将《太白阴经》收入大中华文库,我们特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北京哈佛同学会副会长朱世达研究员担任英文翻译。朱先生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1987―1988年,他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前往哈佛大学作研究。1998年,他曾重返哈佛大学。他主要研究美国社会与文化,著有《当代美国文化》。他曾翻译冯友兰的《道学通论》和其他中国学者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学养深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70103/109909.html

更多阅读

《秦晋崤之战》背景、原文及译文 秦晋崤之战原文

《秦晋崤之战》背景、原文及译文  一.背景:  1.何谓“崤之战”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  2.具体原因经过   周襄王二十四

《晋书王猛传》原文及译文 晋书译文

《晋书王猛传》原文及译文原文: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成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苻坚闻猛名,召之,一见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本经阴符七术》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纵横家所崇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原文及译文108 世说新语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原文及译文(108)言语第二108.谢灵运好戴曲柄笠,孔隐士谓曰:“卿欲希心高远,何不能遗曲盖之貌?”谢答曰:“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注释】谢灵运:南朝宋人,晋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袭爵康乐公,人又称他为谢康乐。喜好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原文及译文(上 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原文及译文1.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①。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②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③?”文礼答曰:“明府④初临,尧德未彰⑤,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注释】①失次序:指举止失措。②怍:惭怍,惭愧。③颠倒衣

声明:《太白阴经原文及译文 《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简介,《太白阴经》-前言》为网友茉莉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