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洞庭湖浩瀚缥缈的湖光山色;忘不了,洞庭湖畔随风摇曳的湘妃竹;忘不了,梦里梦外都想要将灵魂归葬洞庭湖的渴望。
――题记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心心念念都想要将自己的身与心安放在洞庭湖边。也曾和一挚友玩笑道,有朝一日定要在洞庭湖畔搭建一筑茅草居,种我所爱之湘妃竹,养我所爱之白鸽,喝我所爱之洞庭水,吃我所爱之洞庭鱼,念我所爱之洞庭诗。。。。说着说着,自己也忍不住莞尔,八百里洞庭,我当真是爱到骨子里去了。
初次听闻洞庭湖是在小学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与学生们高声朗读的声音回荡在教室的屋梁之上:“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那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望洞庭》,好一个《望洞庭》,虽不解其意,但光将其畅读几回,就足以让我为之垂诞三尺。彼时,还不知洞庭湖在何处,只知长大后一定要去看一看,更好的话还可以游一游,有时候想到连做梦都笑醒了,家人总说我痴了。后来,年岁愈大,与父母同去外地走访亲戚,需在码头乘船渡过长江,才知洞庭湖是长江的支流,且就在我们县城边界处,与湖南岳阳隔湖相望。当时心中那个欣喜啊,澎湃啊,也许每每令我感兴趣的东西总会被我的满腔热血给狠狠的折腾一番,止也止不住。由此,想去洞庭湖目睹其真容的心思也就更上一层楼。
儿时的心思总是那样单纯透彻,喜欢一样东西总是执念太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洞庭湖的渴望。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出远门,盼着哪天能坐一艘小船沿着长江边际缓缓荡漾,时不时的朝洞庭所在的方向眺望,哪怕只是一棱一角也令我满足,令我欢喜。
某个初夏,随父母出外归来渡江时乘的不再如以往是几百人的大客轮,而是一艘仅载十余人的小船。船长说路线也与往常不一样,走小支流捷径,经过洞庭湖。突然收获意料之外的惊喜,瞬间惊讶、喜悦、感动、各种复杂的情绪一拥而上,心中五味陈杂。(文章阅读网:www.www.AihuAu.com.net )
日头已近黄昏,在斜阳余晖中,小船儿顺水悠悠前行。我偎着母亲倚在船栏边,极目望去,映着余晖的江面波光粼粼,偶有一两只白鹭贴着水面快速掠过,眨眼间便不见其踪迹。岸边片片树林随风摇曳,窈窕多姿。一路向前,岸边的美景渐渐俘获了我的眼球,视野开阔处,突然出现一片宽阔平坦的草地,大片大片的白鹭栖于其上,飞起、或落下、或觅食、或嬉戏,心想,好一副《白鹭青天图》,跃然纸上。我多想化身马良,手执画笔,调色弄墨,将其万千姿态,刻于一页宣纸上,永世珍藏。忽觉周遭静谧异常,原来船上的人们已在舒适的柔风中昏昏欲睡。抬头仰望母亲有着岁月痕迹的面容,微风吹乱了发髻,几缕调皮的青丝迎风肆意飘摇,而母亲的思绪,不知飘向了哪一个轮回的过往。
关于洞庭的记忆总是那么清晰,无论过去抑或现在。曾经,延续了许久的兴趣之一,就是和身边的同学朋友谈论有关洞庭的点点滴滴,看杂志时也会特地关注与洞庭有关的话题,一时之间,我竟跟了:"洞庭风"。
古书《博物志》载:“舜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以涕挥竹,竹尽斑。” 湘妃竹的故事定传遍了大江南北,舜帝与娥皇女英的凄美传奇也定让后人世代唏嘘不已。湘妃竹,因被娥皇女英的泪水浸染而成故得其别名――泪竹,湘妃墓前立有一对引柱,上刻对联云: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后又因其表面布满斑斑点点而得另一别名――斑竹,故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中写道: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湘妃竹因其独特的由来,独特的外表获得许多文人骚客的喜爱,与之有关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吾独爱那句“斑竹一枝千滴泪”,寥寥数字,诉尽其个中纠葛,耐人寻味。同时也因其独特的材质,让人们更加视之如宝,可以将其刻成扇骨,也可将其制作成乐器,竹笛,箜篌皆可,定不负众望。因其音色之美,有诗云: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于湘妃竹,多了解一分,亦更喜爱一分。
后来,离开家乡,与洞庭湖愈来愈远。闲暇时,却总是不由自主的发呆,想着洞庭的湖水,湖底的鱼儿,湖畔的草木飞禽,盼着归期,盼着未来。旁人不解,我为何如此执着的念着洞庭湖,我多想说“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啊!若要细细道来,其个中缘由,心底那抹暗藏多年的情愫,让我如何将之化作语言,描述在你们眼前呢?
虽然每个人的一生注定了崎岖不平与艰难坎坷,但我想妥善安放我的一生。而那个半真半假的玩笑话,也不知何时,竟随着光阴的老去,渐渐地在我心中根深蒂固。而洞庭湖,必定是我的灵魂归处。静谧,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