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苏联战争史诗巨片。1972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耗时4年拍摄共5集《解放》。每一集的片名分别为:《炮火弧线》、《突围》、《主攻方向》、《柏林战役》、《最后一击》。
电影解放_《解放》[苏联电影] -概述
解放影片分五集,片名分别是《炮火弧线》、《突破》、《主攻方向》、《柏林之战》、《最后一击》。影片从1943年红军反攻(库尔尔斯战役)开始,继而强渡德涅河,解放基辅,收复白俄罗斯(巴格拉齐昂战役),解放波兰,最后攻克柏林。按历史编年,表现了几次重大的军事战役,场面恢宏,人物众多,从不同角度多层次的再现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进程。
电影解放_《解放》[苏联电影] -简介
解放
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30周年,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于1970―1972年,拍摄了一部堪称前苏联电影史上耗资最巨、规模最大、场面最为壮观的战争题材影片―――《解放》。影片从1943年苏联红军反攻(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到强渡涅伯河,解放基辅,最后攻克柏林。分为五集,片长将近8个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为强调“纪实性”、“史诗性”,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历史文献镜头。影片还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如斯大林、朱可夫、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此外,影片还蕴涵丰富感人的故事情节,从苏、德两军统帅到普通士兵,从苏军反攻到德军覆没,成功地表现了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解放》拍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全片五部共七个半小时。讲述内容以东线战场的库尔斯克会战为起点,至攻克柏林结束。全片一反赫鲁晓夫时代对伟大卫国战争历史的灰色回顾,以对战胜法西斯主义的英雄行为的歌颂为主,全景描述了东线战场上苏联红军节节胜利最终全胜的史实。片中既有小规模的战斗描述,如侦察兵抓“舌头”;也有大规模的战役展现,如库尔斯克会战和会战中爆发的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大会战---普罗霍夫卡坦克大战。除对战争的具体表现外,影片还通过对三巨头的描述,从政治的角度讲述了1943年--1945年欧洲战局的发展。影片中,成百上千辆坦克形成钢铁巨浪般的撞击,令人为之震撼不已;晨雾里,女卫生员沐浴的情景和轻柔的俄罗斯风格音乐,又令人感慨万千。如果有人不明白什么是史诗影片,那么可以通过观看《解放》,就会明白了。
《解放》拍摄完成后,曾在全球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部影片曾经打破这个记录!
《解放》第一部 炮火弧线
第二部 突破
第三部 主攻方向
第四部 柏林之战
第五部 最后一击
电影解放_《解放》[苏联电影] -关于影片
5集8小时的苏联电影《解放》是一部战争电影的经典作品,属于全景式战争史诗片。全景性战争史诗这类影片的表现视点集中在战争的全局上,常从战略的角度反映与表现战争的全貌。其特点是影片的画面广阔,历史事件繁多,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时空跨度较大较长。全景性战争影片时常通过兵力武器的对比表现国家、阵营的实力;通过事件的演变,呈现历史的进程;通过社会制度、党派与集团的活动,展示政治的作用;通过人物的思维与决策,表现民族的文化。
电影解放_《解放》[苏联电影] -剧情介绍
《解放》以若干主要战役,比如解放基辅、摩尔棱斯克会战、列别津纳河战役、打出国门、解放东欧国家、攻克柏林、最后一击等为主要的表现线索,力求从战略高度上通过高级领导人的斗智斗勇,各兵力、各军种的协同作战,以及中下级指挥人员与普通士兵在战争中的表现,反映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突出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在表现这些人物在战争中的活动时,编导者深知他们,特别是普通士兵,对战争的贡献虽不全是丰功伟绩但却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因此,注意刻画士兵形象是前苏联战争题材影片的一大特色。它同时也表现了艺术家们对老战士的怀念和尊敬。有许多镜头体现了编导者,其实也是广大民众的情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比如火炮转移中因遭受德军空袭而不幸牺牲的苏军炮兵,他那双死不瞑目的眼睛,久久地凝视着头顶德军飞机的特写镜头。
电影解放_《解放》[苏联电影] -导演
尤里奥泽洛夫是前苏联著名战争片导演,他执导的《解放》(1972-1973)、《自由战士》(1977)、《莫斯科保卫战》(1984-1985)、《斯大林格勒战役》(1988年)与另外一位导演执导的《围困》(1971-1972)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2战欧洲战场史。前苏联解体后,奥泽洛夫还把他拍摄的《解放》、《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按照时间顺序重新剪辑成一部24集的电视电影。以上几部前苏联经典全景战争史诗片均在国内公映或者在电视台播映过,很多中国观众都对其有着相当深的印象。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出品,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
电影解放_《解放》[苏联电影] -评价
官方立场、耗资巨大、难以复制、不会再有的苏联卫国战争编年史彩色巨片。苏联导演尤里・奥泽洛夫(YuriOzerov)卫国战争三部曲其三。影片共分五部(弧形火力网、突围、主攻方向、巴尔干人和柏林战役),从1943年标志苏军转入反攻的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到苏军强渡第聂伯河、解放基辅,进而于1944年收复白俄罗斯(巴格拉齐昂战役),随之挺进东欧、解放波兰,到1945年彻底摧毁第三帝国的柏林战役结束。全景式再现苏联卫国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略战术,旁及同期欧洲战争重大事件。反攻与胜利交响曲。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史诗气质与纪实风格相结合,司令部真实与战壕真实相结合,濡染大笔,巨细靡遗,精工巨制,匠心独具。全明星阵容。列宁奖金。
据说该影片拍摄曾得到苏联政府的鼎力支持,动用海陆空军士兵三万名、坦克一万辆、飞机一千架,而发行则更是创造了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的世界纪录。影片中借苏军士兵之口道出的俄罗斯俗语――“最后参与打架的人事后比谁都能吹”――似有揶揄美军之意。由导演根据《莫斯科保卫战》(BitvazaMoskvu,1985)、《斯大林格勒大血战》(Stalingrad,1989)和该影片以及大量纪录片资料剪辑而成的24集电视电影《世纪的悲剧》曾在国内多家电视台播映过。在下所见为画质较好的国语配音胶片版D9影碟。
大量的航拍镜、大量的大规模军团作战,二战时期的数百辆苏式、德式坦克,以及以黑白画面方式描写的各类ニ战时的高层精英人物,组合成了这部让人惊叹的史诗巨片。由于从苏联反攻德国的战线谈起,虽然影片长度长达八个小时,但要全面细仔地表现那一细节显然是不够的。每一场战役仅是轮廓似地带过,然后再选择精采的战争场面、战斗镜头,才交待完了一个细节。这叫概括性大电影。还好,影片还表现了在这个战争期间的一些大事件,如斯大林的儿子在集中营、德军波兰街头枪杀人事件、捷克游击队炸电影院、党卫军暗杀希特勒未遂等等,这让电影有趣起来。
影片最后罗列了二战中一些国家大量死亡数据:英国32万、法国52万、南斯拉夫180万、波兰600多万、德国960万、苏联2000万。在这冰冷的数字里面让我想起片中斯大林告诫同盟国(大意),要团结,要把反法西斯进行到底的最关键的意义是:这场战争打下来之后,我们会为人类带来多久的和平,ニ十年?五十年?现在反法西斯过去了七十年,从真正意义上说,苏联人打到了柏林,用他们最大创伤激励的复仇精神,彻底铲除了法西斯的根基。就连希特勒在下令放水冲地下铁道时的悲叹一样:(大意)战争失败了,日耳曼民族还有勇气存在下去么(为他杀人找借口)。现在想来这个丧心病狂的狂魔,把整个欧洲带进了地狱,因此苏联红军才有决心解放全欧洲。时间过去了,每一届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