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髭蟾(学名:Vibrissaphora ailaonica)为锄足蟾科髭蟾属的两栖动物,俗名毛胡子,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云南等地,多见于常绿阔叶林下山溪中以及溪面宽而水流平缓。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 2200至 25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景东徐家坝。在镇雄县发现的两只形态特别的青蛙,经动物研究专家鉴定,为我国特有物种、云南珍稀濒危保护动物――哀牢髭蟾 。
髭蟾_哀牢髭蟾 -简介
分类系统: Animalia:动物界 - Chordata:脊索动物门 - Vertebrata:脊椎动物亚门 - Amphibia:两栖纲 - Anura:无尾目 - Anomocoela:变凹型亚目 - Megophryidae:角蟾科 - Leptobrachiinae:拟髭蟾亚科 -Vibrissaphora:髭蟾属
学名: Vibrissaphora ailaonicaYang, D.-t., D.-s. Ma, H.-j. Chen, and F.-l. Li .,1983
中文名:
哀牢髭蟾
中文拼音: AILAOZICHAN
分类等级: 种
概述:
原始属名
模式标本产地
模式标本保存地 CIB
国家保护级别 珍稀濒危保护动物
CITES公约级别 未列入
IUCN红色名录等级 未予评估(NE)
红皮书等级 受危(T)
中国特有 是
异名信息
Leptobrachium (Vibrissaphora) ailaonica,Tian and Jiang,1986
Leptobrachium (Vibrissaphora) echinatum,Delorme, M., A. Dubois, S. Grosjean, and A. Ohler .,1998
Vibrissaphora ailaonica,Yang, D.-t., D.-s. Ma, H.-j. Chen,1983
Leptobrachium ailaonicum,Dubois, A.,1983
髭蟾_哀牢髭蟾 -生物标签
哀牢髭蟾
中文名:哀牢髭蟾
物种分类:两栖类→无尾目→锄足蟾科→髭蟾属
拉丁名:Vibrissaphora ailaonica
英文名:Ailao Vibrissaphore
属中文名:髭蟾属
国内分布:云南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中国红皮书:VU
Iucn2003:NT
生境:生活于哀牢山和景东无量山海拔2400m常绿阔叶林下山溪中,溪面宽而水流平缓,蝌蚪越冬且数量多。
体型:大型蟾,雄蟾体长73-82mm。
髭蟾_哀牢髭蟾 -形态特征
哀牢髭蟾
哀牢髭蟾,俗称“胡子蛙”眼内虹彩的颜色上半部为蓝色,下半部为黑色。体长雄蟾73~82 mm,雌蟾67mm。雄蟾上唇缘有10-16枚粗大黑刺,背面灰紫棕色,散有许多碎黑斑点。前肢粗壮,横纹少而不显,后肢横纹显着。腹面乳白色,满布黑色碎云斑,指趾末端米黄色。头扁平,吻棱显着;瞳孔纵置,眼球上半灰黄,下半浅蓝色;鼓膜隐蔽;颞褶细;上颌齿强壮,无犁骨齿;舌大深缺。胫跗关节达眼后角,跟部不相遇;指趾末端略膨大呈球形;指游离,趾间约半蹼。背面满布网状肤棱,体后部杂有少数稍大圆疣,四肢背面有极强纵肤棱;腹面满布小疣。雄蟾无声囊,繁殖季节上唇缘有排列不规则、2行以上黑色角质刺20~32枚。
哀牢髭蟾头宽略大于头长,宽而扁平;吻端圆,略超出下颌,超出部分不及鼻孔至颌缘间距的1/2;吻棱显着;头侧自吻棱和颞褶以下向外倾。斜;鼻孔近吻端;松果体不显;眼较大,眼径几为头长的1/3;眼球上半灰黄色,下半为浅蓝色;鼓膜隐蔽;颖褶细,斜达肩上方;上颌齿强壮;无犁骨齿;舌大,后端缺刻较深。前肢长,前臂及手超过体长之半;指粗,末端呈球形。头体背面皮肤满布短而杂乱彼此相连的肤棱,形若网状,体后部有少数稍大而圆的瘰粒。背面紫灰棕色,有许多小黑斑点,后肢横纹显着,前肢横纹不明显。腹面乳白色,满布黑碎云斑;指、趾末端米黄色。
髭蟾_哀牢髭蟾 -生活习性
哀牢髭蟾
哀牢髭蟾主要生活于海拔800~2600 m的原始森林中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环境潮湿、光照较弱的湿性常绿阔叶林带。非繁殖期成体营陆地生活,繁殖期才进入水内。2~4月产卵于沟面较宽、水流平缓、水质清彻、水深约10cm的溪流中。卵彼此粘连略呈椭圆形的一片,粘附于没于水中长宽大于30cm的扁平石块下面。每一卵群平均有卵245粒(n=3),卵灰白色,径3.5 mm。在平均水温11.5℃下40天左右可孵出。有集群产卵现象,曾在一石下发现不同时期卵群多达17团。蝌蚪需越过两个冬天在第三年完成变态, 38~40期唇齿式Ⅰ:5-5/4-4:Ⅰ。由于其分布区局限于99°54′~108°54′E×21°26′~24°32′N,居群数量有限。食性:捕食林下的蜗牛、蠕虫和其它蛙类等为食。
髭蟾_哀牢髭蟾 -生存现状
分布区狭窄,行动缓慢,逃避敌害能力差。
蝌蚪完成变态需时长,成活率低。
天敌,陆地生活期间蛇类是主要敌害,曾在斜鳞蛇中华亚种胃内剖出头体长76mm的雄蟾;水中产卵期间短尾猴群翻动石块捕吃髭蟾。
髭蟾_哀牢髭蟾 -保护级别及措施
已列为云南的珍稀保护动物。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哀牢髭蟾
哀牢髭蟾在云南分布地虽然有几个山都有,但是很多地方都面临着数量减少,其它地方出现人为吃这个物种的情况,这个物种的保护将迫在眉睫,云南省将哀牢髭蟾列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加以保护。将主要产区划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好产区森林以保证哀牢髭蟾的栖息环境,并严禁滥捕乱捉,还要在繁殖季节防止短尾猴到溪流中捕吃髭蟾。
髭蟾_哀牢髭蟾 -形态描述
雄性上唇缘每侧有排列不规则的黑色角质刺10-24枚;后肢前伸时胫跗关节达眼后角;蝌蚪唇齿式为I:5+5/4+4(4+3或3+3) : I。
髭蟾_哀牢髭蟾 -文献
费梁,胡溆琴,叶昌媛,黄永昭等Fei, L., S.-q. Hu, C.-y. Ye, and Y.-z. Huang .. 2009.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 中卷 无尾目 Fauna Sinica. Amphibia. Volume 2. Anura.. 北京:科学出版社. .
Tian and Jiang. 1986. 不详. Ident. Manual Chinese Amph. Rept, : 1-148.
Yang, D.-t., D.-s. Ma, H.-j. Chen, and F.-l. Li .. 1983..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pelobatid toads from Yunnan.. 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 Dong wu fen lei xue bao. Beijing, 8: 323-327.
Dubois, A.. 1983. Note préliminaire sur le genre Leptolalax Dubois, 1980 (Amphibiens, Anoures), avec diagnose d'une espèce nouvelle du Vietnam. Alytes. Paris, 2: 147-153.
Delorme, M., A. Dubois, S. Grosjean, and A. Ohler .. 2006.. Une nouvelle ergotaxinomie des Megophryidae (Amphibia, Anura).. Alytes. Paris, 24: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