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大全即解释 始作俑者 始作俑者-成语解释,始作俑者-典故

该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篇,“始作俑者,其无後乎”。旧说:“最早开始用木或陶等制作俑人来代替真人进行殉葬的人,引申为某种恶劣风气的开创者”,其实是从东汉赵岐以来的误解,溥正做了纠正,本意应该指最早开创好的风气的人。以上说法并无考证,根据现代汉语第6版词典解释“孔子反对用俑殉葬,他说,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没有后嗣了吧。

始作俑者_始作俑者 -成语解释

【成语】: 始作俑者

【拼音】: shǐ zuò yǒng zhě

【解释】: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始作俑者_始作俑者 -典故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始作俑者”《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现在常被误用指第一个做某一件事或某一项任务的人。

始作俑者_始作俑者 -谬误纠正


始作俑者

(一)出处摘引

始作俑者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篇:“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转述且史无前例地记载了孔子的这句话,至于孔子确曾说过,还是孟子的托伪之辞,已不能有定论。现代学者给出官方注解是,“那个最早发明用陶俑替代真人殉葬的人,大概不会有后代吧”。对“无后”解释为没有后代,是孟子其书的另一句话的影响,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否真应当这样解释,需要进一步考证。

(二)前人注疏

历史上曾有多位经学家作注,比如东汉经学家赵岐在《孟子注》中说:“佣,偶人也,用之送死。仲尼重人,谓秦穆公时以三良驹殉葬,本由有作佣者也。夫恶其始造,故曰此人其无后嗣乎”。此处赵歧才是开了“恶风气之先”,而作为后世“儒家正统”的朱熹试图粉饰孔子的形象,在其《孟子集注》中说:“古之葬者,束草以为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佣,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郭沫若则赞成朱熹的观点,认为佣殉在人殉之前出现,孔子反对人殉,故追本溯源,反对佣殉,对始作俑者以痛骂。现代学界权威杨伯峻先生则认为:“古代最初用活人殉葬,,后来生产力渐渐提高,,一个人的劳动除了供给本人的必需生活资料以外,还有剩余可供剥削,于是人才被稍加重视,逐渐地不用来殉葬,而改用土俑和木俑。从孔子这句话来看,他是不明白这一历史情况的。他却认为先有俑殉,然后发展为人殉。”杨伯峻显然只更新了人殉还是佣殉先后的视角,解释却并没有突破。那么佣殉和人殉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呢?

(三)殉葬制度考究

人殉制度形成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之后,以商朝最盛,西周虽仍存在,然目前发现的大中型墓尚未见有十人数十人规模的,春秋时期减少的更为明显。根据田野考古发现和一些文献资料都可以说明,最早的佣是商代晚期贵族男子商

成语典故大全即解释 始作俑者 始作俑者-成语解释,始作俑者-典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60103/10683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成语典故大全即解释 始作俑者 始作俑者-成语解释,始作俑者-典故》为网友筑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