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景区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景区介绍,中流砥柱-传说

中流砥柱景区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景区介绍,中流砥柱-传说

两江汇流处,有一巨石突起在江心,高有百尺左右。能够起中流砥柱之作用,挽狂澜于将倒之时,唯有这块巨石可以当之无愧。明朝的参议蔡潮在这块巨石上建了一个亭子,取名为“跨鳌”亭,并在上面题了“砥柱中流”四个字。因此该成语用来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中流砥柱_中流砥柱 -景区介绍

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距市区约30公里。冬天水浅的时候,它露出水面两丈多;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被洪水吞没,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大卧魏征勒于砥柱之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为它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

中流砥柱_中流砥柱 -传说

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又说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货船驶往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小船就要被风浪推向岩石。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他纵身跳进了波涛之中。船工们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浪头将船推向下游,离开险地。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石岛,昂头挺立在激流中,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因此,人们把这座石岛--“中流砥柱”也叫“朝我来”。从此以后,中流砥柱就成了峡谷中的航标,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就要朝砥柱直冲过去。眼看船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避开了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两江汇流处,有一巨石突起在江心,高有百尺左右。能够起中流砥柱之作用,挽狂澜于将倒之时,唯有这块巨石可以当之无愧。明朝的参议蔡潮在这块巨石上建了一个亭子,取名为“跨鳌”亭,并在上面题了“砥柱中流”四个字。铜岩跨鳌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康熙四十九年,郡伯苏稷新建上下两亭,易名小金山,并在崖间题有“双亭荡云海,一柱砥风涛”之句。

中流砥柱_中流砥柱 -文化记载

“铜江大小水争流,一石中央静若浮。”在贵州省铜仁市城南江宗门外,发源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南麓的大江和发源于梵净山东麓的小江,穿山越谷数百里,终于殊途同归,在此合流。碧波荡漾的双江汇流处,有一巨石突起江心,高出水面十多米,总体面积486平方米,“孤屿嶙峋,当两江湍流中”,“作中流之砥柱,挽狂澜于既倒”,这便是与“铜仁”有着极深渊源的铜岩。“郡控乌罗障玉屏,铜人出水铸三星。”旧时相传:元朝时有渔人潜入铜岩底,“见岩足如鼎,中有铜范三教像”,“挽而出之”,“铜岩以此得名”,在此合二为一的河流也因此叫着铜江。元朝初期,朝廷“以司治有古铜人三”,而当地又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因而设置了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据《元史・本纪・世祖九》记载:至元二十年(1283年)六月,“四川行省参政曲立吉思讨平九溪十八洞,以其酋长赴厥,定其地立州、县”,故清代的一些学者认为:“铜仁(人)之置,大约系(至元)二十年事”。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改元置“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为“铜仁长官司”,从此,“铜仁”便由此定名,或设府、或置县、或建市,一直沿用至今。“天造中流一柱观,地标何代三铜人?”三尊铜人为儒、道、释三教的鼻祖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但这三尊铜像究竟始于何时,为何人所铸,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解释。近年从日本影印回来的明万历《铜仁府志》记载:“元时,思南府德江上游五十里,播州、石阡二水合流处,名铜佛嘴。相传寺有铜佛七尊,各重千斤。三尊忽流至铜仁,因以名司,至今名府。”仔细推敲,疑窦颇多,这段文字也不可信。 “巍然一石屹中流,谁立铜人最上头?”三尊铜人,最先曾一度安置在铜岩之上。明朝洪武五年,改“铜人”为“铜仁”时,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渊在府治右建铜佛寺,以安置铜像。后来,“施溪人有疑铜人为金者,乃舟载夫子像以逃,适天将曙,沉于江,求之弗得”。明正统末年,铜仁长官司长官李仪再塑夫子像。明天顺七年(1643年)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温“乃易以铜”,重新凑齐三铜人之数。“不识宣尼真面目,却疑老佛是朋俦,”孔子(汉平帝追谥为“褒成宣尼公”)是不信神的(当时佛教还未流行中国)。《论语・述而》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即使是不能回避到神的事,也是摸棱两可地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故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九月,贵州按察使司副使阴子淑再次巡视铜仁,见三尊铜像仍并立在明成化初年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椿重建的铜佛寺中,立即命令李椿“鸠工庀材,于大成殿后建燕居所,廿二日(1502年10月22日)迁夫子像于其中”。后来,也许是中国人传统的中庸之道的缘故吧,三尊铜像又一起供奉在东门内的正觉寺。清朝康熙初年,铜仁协副将贺国贤在城东半里建观音阁。正觉寺毁后三尊铜人又移供在观音阁内。1954年,三尊铜人被人偷凿成碎铜出售。从此,出水于铜岩之下,与铜仁有着密切渊源的三尊铜人,伴随着铜仁人民一起度过了近七百个春秋后,终于消失于世。“飒飒风来红树里,跨鳌亭高江心峙。”铜岩旁迎小江处有沙洲隐于水中,相传,每逢乡试前,如洲现水面,郡人必有中榜者,故俗名“挂榜洲”。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分守新镇道的右参议蔡潮首先在铜岩上建“跨鳌亭”。每逢乡试前七日,铜仁的地方官按古制举行宾兴大典,在跨鳌亭上设宴招待应举之士,“酌旨酒以盈卮,于斯亭以宠饯”,以求个“独占鳌头”的吉兆。在这个时候,铜仁的各族人民“环城聚观”,家长们眉飞色舞,隔江指指点点,一时热闹非凡。清朝康熙后期,宾兴之宴虽不再设在跨鳌亭上,但学子们公庭宴毕,仍令渡江登亭,以求“占鳌”之兆。万历十九年(1591年),参议史旌贤重修跨鳌亭。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亭被大水冲毁。两年后,周兴祚任铜仁知府,在铜岩上建“枕涛亭”。清康熙八年(1669年),铜仁县知县赵景福重建跨鳌亭,“以维文风,踵行宾兴大典”。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府苏稷在铜岩上新建上、下二亭,易“铜岩”名为“小金山”。徐澹园曾应召撰联:“双亭荡云海一柱砥风涛”。双亭屹立铜岩,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庄有仪任铜仁知府时,见亭子欹斜零落,又重新鼎新。“至嘉庆十三年(1808年),亭复圮”。时新任知府徐正青应郡人之请,重建跨鳌亭。民国初年,驻铜黔军旅长卢焘见亭有废圮,改用砖木结构重建。民国22年(1933年)6月13日,一夜倾盆大雨,及至拂晓,两江洪水骤至。据当时目击的老人回忆,当水漫铜岩时,还能听到夜宿于铜岩无法撤回的三个尼姑的念经求佛声和击打木鱼声,一阵洪峰卷过,刹那间人声全无,水退之后,铜岩上的建筑及昔日葱郁的树木全部荡然无存。“桑田沧海几变迁,石也依然青崔嵬。”转眼又是一甲子过去,人世沧桑,江山依旧。1993年,铜仁市集资20万元,重修跨鳌亭。六角攒尖的三层新亭底面积为24.5平方米。高17.7米。红漆的钢混凝土圆柱,覆以黄色的琉璃瓦,光秃秃的铜岩在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后,不仅重展新颜,其规模和气势更是胜过历朝历代。特别是在亭上随着亭的轮廓安装上彩灯后,每当夜幕降临,水波荡漾,彩灯闪烁,水上水面各一座灯亭,一静一动,为风光旖旎的铜仁又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瞿塘滟预石,彭泽小弧山”,人们见到铜岩,都会想到这两处名胜,感到“两地别己久,突兀来眼前。”但徐澹园认为如果使铜岩“生于通都大邑,为王公贵人之登览,骚人逸士之凭眺,咏歌品题以志其盛,其知名于世,岂出大、小孤山下哉”!铜岩,水光潋滟,睛雪咸宜;山色空蒙,风雨皆妙,骚人逸墨客誉之为“中流砥柱”,远在明、清时就分别列为铜江十景和铜江十二景之一。每当风晨雨夕,烟树迷离,楼阁隐现,恍如蓬莱仙境。“万顷风涛飞石涌,两江风雨送帆来。”昔日铜仁,水运发达,商贾帆樯,四时络绎不绝。“往来是邦者,名流、薄宦、游客、词人,多泊舟于亭下。”登斯楼,瞰江流、眺远山,二水潆洄,左怀右抱;睛岭环青,暮峰叠紫。“绿涨双流新水话,红堆夹岸野花飞。”于烟霭际看半廓人家,在夕阳中听数声渔笛,又将别是一番风味。待到晚上,皓月当空,碧波粼粼,浮光曜金,清风徐起,江水拍岩,锵然作声,渔歌时起,客舟忽隐,可谓佳境。五月端阳,千门垂艾,万人空巷,“一棹沧江上,铜岩日夜浮。亭台疑蜃气,金鼓下龙舟。画桨分双翼,朱旗据上游……”铜岩是观看龙舟竟渡的极好处所。九月重阳,人们佩朱萸,携菊花酒,渡江登亭,临水看山,吟诗作赋,把酒高歌,铜岩更是骚人墨客年年登高飞觞的地方。以致前代诗人有“云何不改江心石,留待年年落帽归”的感慨。“水天渺渺共一色,齐飞霞鹜影双流。”“雪落晓天眠白象,浪翻春冯走青牛。”无论古往今来,春夏秋冬,铜岩都是人们喜爱登临游览的地方。铜仁的各族人民对它更是情有独钟,倍加呵护。1981年,铜岩被列入县级自然风景保护单位。

中流砥柱_中流砥柱 -成语资料

【成语】中流砥柱【拼音】zhōngliúdǐzhù【解释】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用法】作定语、宾语;指中心人物【结构】偏正式【近义词】砥柱中流、擎天柱石中流砥柱景区(13张)【反义词】随波逐流【同韵词】燕巢于幕、众心归附、风餐露宿、怨声载路、一表人物、半瓶醋、推诚接物、生财之路、解黏去缚、兰熏桂馥

中流砥柱_中流砥柱 -成语出处

【出处】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宋・朱熹《与陈侍郎书》

成语举例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成语造句

他的学说在当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见到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中流砥柱_中流砥柱 -成语故事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距市区约30公里。冬天水浅的时候,它露出水面两丈多;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被洪水吞没,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为它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又说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货船驶往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小船就要被风浪推向岩石。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他纵身跳进了波涛之中。船工们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浪头将船推向下游,离开险地。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石岛,昂头挺立在激流中,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因此,人们把这座石岛--“中流砥柱”也叫“朝我来”。从此以后,中流砥柱就成了峡谷中的航标,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就要朝砥柱直冲过去。眼看船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避开了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中流砥柱,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中流砥柱位于川藏路上的尼洋河中游,山高沟深,河流湍急,为尼洋河第一大峡谷,江中一巨石兀然立于江中,背靠神佛山,相传这块巨石是工布地区的守护神――工尊德姆修炼时的座椅。两江汇流处,有一巨石突起在江心,高有百尺左右。能够起中流砥柱之作用,挽狂澜于将倒之时,唯有这块巨石可以当之无愧。明朝的参议蔡潮在这块巨石上建了一个亭子,取名为“跨鳌”亭,并在上面题了“砥柱中流”四个字。铜岩跨鳌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康熙四十九年,郡伯苏稷新建上下两亭,易名小金山,并在崖间题有“双亭荡云海,一柱砥风涛”之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60103/106736.html

更多阅读

广东漂流最值得去的15个漂流景区 响水河漂流景区

广东漂流最值得去的15个漂流景区——简介驾着无动力的小舟,利用船桨掌握好方向,在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水流中顺流而下,在与大自然抗争中演绎精彩的瞬间,这就是漂流,一项勇敢者的运动。现下许多年轻人喜欢惊险刺激,漂流就是个不错的选择,探险

河南嵖岈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纪实 河南5a景区有哪些

眼下,被誉为“天下奇观”的河南遂平县嵖岈山风景区,正以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魅力迎接旅游业的“国考”——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和验收。嵖岈山向世人展示的是生态、自然和亲和的形象,嵖岈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嵖岈山风景区系

温州乐清中雁景区藏黑殡仪馆近十年 温州殡仪馆

位于温州乐清市柳市镇的山弄村,属于中雁荡山风景区的保护范围内。十三年前,山弄村被征82亩土地用于建设乐清市殡仪馆;十三年后,已建成的殡仪馆仍无任何手续。而当地村民非但没有因征地享受到返回地指标,反而却因殡仪馆的存在,导致“女儿难

声明:《中流砥柱景区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景区介绍,中流砥柱-传说》为网友恰似旧人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