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简介 《孟子》 《孟子》-书籍简介,《孟子》-作者简介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赵歧、朱熹、焦循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韩愈、苏辙、晁公武等人认为是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追记,但目前学术界较采用司马迁等人的说法。完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汉人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朝人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孟子的著作_《孟子》 -书籍简介


《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共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的著作_《孟子》 -作者简介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沦落为‘士’――不官、不农、不工、不商,他一生聚集门徒,发表政纲,著书立说,奔走四方,“上说下教”。对当时政治产生巨大影响。孟子就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他游说诸侯,历经邹、任、齐、鲁、宋、滕、梁邹(魏)等国。在齐,荣任‘卿’职,在梁甚被礼遇,但齐宣王和梁惠王,尽管对他十分优待,却并不采纳他的政治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不贪恋权位,主动辞官而去,停止政治活动,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把他的学说――政治主张、哲学理论、教育纲领,整理成书,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孟子》。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的著作_《孟子》 -作品简介


《孟子》之相关图1《孟子》共七篇,篇目为:

《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在《孟子》一书中,集中地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孟子的政治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并把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这一学说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于民,以德服人,实行王道,反对以力服人,实行霸道;对臣民应减轻刑罚与赋税,发展农业生产:对百姓应施行道德教化,使他们人人能“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

《孟子》还具有较强的民本主义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然,这里并不是在说百姓的地位比国君的地位高,而是说国君在治国时,如果不照顾到老百姓的利益,就很难维持自己的统治。在书中孟子还指出,国家存在的根本不在于“天时、地利”,而在于“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劝诫统治者要与民同忧同乐。孟子的“仁政”学说,其哲学基础是“性善说”。他认为人性善,把仁、义、礼、智看成是人的本性,是先天固有的,所以人就应该努力地去培养和扩展这些善的本性。这些观点自然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在认识论上,孟子在孔子“生而知之”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并把认识的目的归结为寻求丧失了的本心。这就否定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同时孟子也重视思维的作用,他的“心之官则思,思则得知”的主张就是正确的。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强调人的自我教育,主张修身养性,“养吾浩然之气”,以完善自我;他还教育人们为实现远大奋斗目标,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吃苦精神。并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标准。在孟子所处的时代,政治斗争激烈,各派学说蜂起。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孟子就不得不与其它各类思想与学派进行交锋。这就使《孟子》中的许多文章充满了论辩性。在这类文章中,孟子往往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采用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方式,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在论辩中,孟子还“长于譬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尽管从逻辑来看,个别比喻未免牵强,但使文章富于形象性,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气势浩然是《孟子》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的修养。

孟子的著作_《孟子》 -孺家思想


《孟子》之相关图2一、心性论

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

书籍作者简介 《孟子》 《孟子》-书籍简介,《孟子》-作者简介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属於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於禽兽之处,这种“异於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二、政治论
1.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苦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2.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3.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4.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5.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6.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

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三、教育主张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四、哲学思想及认识论等方面

《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此外,《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

孟子的著作_《孟子》 -照作品影响

一、启发朱明理学


《孟子》之相关图4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二、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孟子的著作_《孟子》 -经典语录


亚圣之墓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4、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15、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16、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17、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18、枉已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19、君之视臣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0、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21、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22、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3、养心莫善于寡欲。
2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5、其进锐者,其退速。
26、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27、仁者无敌。
2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的著作_《孟子》 -孟母三迁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母三迁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60103/105922.html

更多阅读

《教父》 书籍 《教父》 书籍 -作者简介,《教父》 书籍 -内容

《教父》是美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转折点,1969年美国出版的长篇小说,出版后使黑手党问题引起举国上下的普遍注意,它是一部揭示黑社会的成功之作,史上的头号畅销书,早在七十年代初就已经拍成电影,发行世界各国,受到普遍的欢迎。其作者马里奥・

声明:《书籍作者简介 《孟子》 《孟子》-书籍简介,《孟子》-作者简介》为网友安之她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