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成绩的取得 王红丽 王红丽-基本介绍,王红丽-取得成绩

王红丽:女,汉族,1967年11月出生,河南小皇后豫剧团长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王红丽生活照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工豫剧花旦,闺门旦。

王红丽_王红丽 -基本介绍


王红丽王红丽,女,汉族,1967年11月出生,河南小皇后豫剧团长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王红丽生活照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工豫剧花旦,闺门旦。
王红丽,河南小皇后豫剧团领衔主演,是豫剧界首位二度梅花奖获得者。生于1967年,祖籍河南开封。她生长于一个艺术家庭,1979年考入了洛阳地区戏曲学校,习花旦、闺门旦。1985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豫剧二团。1987年主演《春秋配》崭露头角,1988年以《司文郎》在河南省第二届戏剧大赛上获演员一等奖。1989年赴京演出获赞誉。著名剧作家马少波为她题诗曰:“陈姿阎韵两派兼,借得金玉三分憨,胡女雪梅传京蓟,急管繁弦惜少年。”

王红丽扮相俊美,演技出众,嗓音明亮甜润,被观众称为“豫剧小皇后”。1993年自组“小皇后豫剧团”,代表剧目有《秦雪梅》、《抬花轿》、《泪血太行》、《风雨行宫》、《三更生死缘》、《铡刀下的红梅》等。

王红丽_王红丽 -取得成绩


王红丽1980年至1985年在河南省洛阳戏曲学校学习;1985年至1992年分配在河南省豫剧二团工作;1993年至今在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任领衔主演;2004年至2007年在中国戏曲学院第四届优秀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学习。

代表剧目:《司文朗》、《一品夫人》、《僧尼浪漫曲》、《泪血太行》、《风雨行宫》、《美女涅磐记》、《铡刀下的红梅》、《五风岑》、《泪血姑苏》、《春秋配》等。

1994年荣获中国戏剧第十二届梅花奖;2002年荣获中国戏剧第二十届二度梅花奖;1995年荣获中央电视台95花城杯中国音乐电视MTV金奖;1996年首届中国豫剧节优秀表演奖;1996年荣获文化部“金三角”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1988年荣获河南省首届香玉杯艺术奖;1988年荣获河南省第二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1993年荣获河南省第五届戏剧大赛表演奖;2002年荣获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

王红丽_王红丽 -艺术人生


王红丽

自幼学戏20岁崭露头角

王红丽生长于一个艺术家庭,自幼便在父母熏陶下对豫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考入了洛阳地区戏曲学校,习花旦、闺门旦。1985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豫剧二团。1987年主演《春秋配》一剧在河南剧坛崭露头角。1988年以《司文郎》一剧在河南省第二届戏剧大赛上获一等奖。她靠自身实力跻身于豫剧优秀演员之列。1989年赴京演出时著名剧作家马少波为她题诗曰:“陈姿阎韵两派兼,借得金玉三分憨,胡女雪梅传京蓟,急管繁弦惜少年。”这一题词恰如其分地赞扬了王红丽在继承陈素真、阎立品两大流派上取得的艺术成就。


《春秋配》剧照创办小皇后豫剧团靠演出闯市场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筹建于1993年9月,10万元起家,由王红丽担任团长,1994年3月1日正式成立。建团之初的艰辛可想而知,“小皇后”的开团大戏《风雨行宫》和《美女涅盘记》好评如潮,但谁会知道,这两台戏仅有20天的排练时间,还是借用电影院做排练场,而且是在电影散场后的23时到次日4时。

河南小皇后剧团从建团之日起,就提出了“改革兴团、以质量取胜,靠好戏赢得市场”的经营思路,一切按市场规律办事,引进竞争机制。50人的剧团全部实行聘任制,管理上实行责任制,分配上一律按贡献大小、剧团收入情况而合理拉开档次,从而激发了演职人员提高自身素养和参与演出的积极性。独特的机制,使艺术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他们获得36项全国和省级的集体奖、个人奖。

民间剧团一切都要自力更生,没有排演场,他们租用电影放映室。白天别人要放电影,晚上12时以后他们才能进去排练,常常是排练到太阳升起。为了节省开支,小皇后剧团从不请小工卸台装车,所有的活都是自己干,甚至连头上戴的一朵小花也是演员自己做的。

小皇后豫剧团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农村演出市场。每年,他们大约在基层演出3轮10个月。第一轮从大年初一开始,一天两场,三四天换一个台口,一直演到麦熟……以年均400场以上的演出纪录巡回全国。

剧团到农村演出,十分艰苦。两天住一村,三天换一个乡镇。他们吃无定时,居无定所。60多张折叠床,随着他们演到哪里就运到哪里。农民看豫剧,往往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场演出后,演员再来段清唱。为了让观众过足“戏瘾”,王红丽带头表演,一段又一段,直到他们满意为止。剧团与农民交朋友,群众把演员当成自己的亲人。豫东尉氏县四新乡郝寺村的群众想看戏,但又凑不上钱请剧团。小皇后豫剧团得知后,无偿为他们演出4天7场戏。乡亲们兴奋得像过年似的,杀猪宰羊来招待演员。临别,乡亲们还把家家户户攒的19袋花生装到剧团的车上。

王红丽剧团2003年,小皇后豫剧团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村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成为全国民营剧团的一面旗帜。

作为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开办以来招收的唯一一位民营剧团的演员,王红丽还走上了研究生班的讲台,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拔尖儿演员、剧团团长讲了一堂剧团体制改革的特殊课。王红丽讲道:一个剧团,要在演出市场中生存,必须有名角和好戏。我们打破大锅饭,大大激发了演职员提高自身素质和参与演出的积极性,使这个新型艺术表演团体充满了活力。有名角、出好戏,小皇后豫剧团确实做到了“两手硬”。王红丽成为河南戏剧演员中唯一的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


《铡刀下的红梅》饰刘胡兰创作《铡刀下的红梅》塑造少年英雄成长之路

刘胡兰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名导余笑予导演的“红梅”,对15岁的刘胡兰并不刻意追求高大,而是表现了她的成长历程。她是一个天真、聪明、爱美、倔强的小姑娘,她也会犯错误,她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真实、独特的少年英雄形象。王红丽的表演生动出色,富于层次感,将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女英雄的过程令人信服地展示给观众。看着剧照上的“刘胡兰”,明眸皓齿,笑起来时露出两只浅浅的酒窝,不过十六七岁,谁能料到,扮演她的王红丽已是不惑之年。著名戏剧家郭汉城说,以前写刘胡兰的戏能让人感到刘胡兰“死的光荣”,而这出戏中的刘胡兰不仅让人感到“死的光荣”,更让人感到刘胡兰“生的伟大”。剧中,刘胡兰的稚嫩和天真甚至不成熟不但无损她的形象,反而更打动人心,并以“情”贯穿全剧,一层层、一缕缕地激发观众的共鸣。

这出戏也使王红丽的表演又上一个台阶,她也因此二度获得了梅花奖,成为目前河南省唯一的“二度梅”获得者。《铡刀下的红梅》还荣获了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并获得了2006至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二名。

“出门一身棉,回来一身单,过年不在家,在家不过年”,正是她演艺生涯的形象写照。忙碌的王红丽表示:2008年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把《铡刀下的红梅》搬上银幕,要和济源豫剧团合作创作一出有关愚公的新戏,剧团15周年庆典的时候要在郑州举行几场公益演出,回报观众对剧团的关心。小皇后豫剧团虽然已经从小草长成了大树,但我仍然需要埋头苦干。15年的风雨历程,王红丽不但成功地探索出一条自负盈亏、自立更生的生存发展新路,铸造了一支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文化团队,而且在艺术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自己的剧目。有时想想,红丽很像一枝红梅,顶风傲雪,怒放吐艳,成为文艺百花园中令人瞩目的奇葩。

王红丽_王红丽 -个人轶事


王红丽从小就是“人来疯”

6岁以前,王红丽一直跟着姥姥住在开封。2岁开始,一听到京剧就搬小凳子坐在一边听,3岁参加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唱样板戏。说起自己与戏剧的渊源,王红丽说:“这都是天生的。”

或许真的是遗传,她的父母都在省豫剧团工作,父亲做音乐设计、编剧,母亲是常香玉的徒弟,住在三团家属院,隔壁就是高洁(豫剧艺术家)家。后来上学回到郑州,她与院里的孩子们趴在台口、灯光楼看大人唱豫剧。

王红丽当时特别投入,自己都没注意自己的表情会随着情节的喜怒哀乐而变化。团里的大人都说,这些孩子谁不当演员都行,就是红丽不当太可惜。那时候的王红丽谁让表演就唱,一个人能不住气儿唱半个多小时,“唱完还问,哎,你们怎么不鼓掌啊。那时候简直就是个‘人来疯’。”

因为底子好,1979年,刚11岁的王红丽考上了洛阳艺校。“当时唱《断桥》,自己唱得眼泪哗哗流,把评委都唱出泪来了。最后人家评委说,没见过这么‘张精’的考生”。


王红丽18岁人称“小皇后”

1985年毕业后,王红丽进入省豫剧二团。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从1984年开始,剧团组成小分队,“实际上就是承包,打破了以前的大锅饭,演员开始分等级。”王红丽说,当时她的父亲带队下去演出,一年就是几百场,收入非常高,小分队里很多人都是“万元户”。王红丽逢上了好机会,来时,刚好一个主演生孩子,于是直接当上了主演。”

有一次他们小分队去重庆演出,王红丽主演《春秋配》,因为演得太像豫剧皇后陈素真了,当地媒体在标题上称王红丽为“豫剧小皇后”。从那时起,“小皇后”这个名号就落在了王红丽的头上,那时她18岁。

离开戏台“下海”“不让唱戏了,我卖烤鸭卖盒饭”

1990年,剧团人事变革,开始实行全员聘用制,最终,团里没聘她,她离开了戏台。

当时流行“下海”,“1991年在市体育场举行糖酒会,王红丽看人多就去卖盒饭。”她说,因为她是唱戏的,嗓子亮啊,又会吆喝,还有人过来说,买她的就因为她漂亮。”

因为爱吃,王红丽去南京旅游时发现,那里的盐水鸭、烤鸭很好吃。正想创业的王红丽在南京朋友的帮助下,在豫剧二团楼下开起烤鸭店,“当时就想,既然创业,就选择和唱戏八竿子打不着的行当”。很快,她的烤鸭店开了三家分店。


王红丽为争口气办剧团“我要排几出好戏,去夺梅花奖”

烤鸭卖得很火,但时间久了,王红丽并不快乐,她发现,自己的同龄人还在舞台上,自己也有很多梦想还没实现,比如夺梅花奖。“卖烤鸭丰富了她的人生阅历,唱戏的圈子很封闭,与人近距离接触后,她知道顾客的需求,这实际上为她经营民营剧团埋下很深的伏笔。”1993年,王红丽在父母的帮助下,成立了完全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河南小皇后豫剧团”。

“每个剧本都是千挑万选的,因为她们必须把每笔投资都收回来,应景的戏不排,必须排一个成一个,可以说她们的每个戏都是一口热气一口凉气唱出来的。”

剧团成立的第二年,排了《风雨行宫》。导演余笑予要求一定要演到100场再去北京参加展演、角逐梅花奖。王红丽说,他们从河南演到山西,又演到河北,到达北京,真的就演了100场,并一举夺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王红丽_王红丽 -相关词条

徐玉兰

金喜全

董圆圆

张君秋

这些成绩的取得 王红丽 王红丽-基本介绍,王红丽-取得成绩

雷开元

严凤英

王红丽_王红丽 -参考资料

[1] 中国戏剧场 http://www.zhongguoxijuchang.com/yizhihua/xjmjswlxmdyc.htm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60103/105886.html

更多阅读

菜刀,王麻子,淡薄的传说和新编的故事 王麻子菜刀怎么样

昨天,不是去北新桥买自行车的中轴么,实际上呢,还捎带着买了把菜刀呢.逛北新桥的大街,路南有刀剪铺,赫然写着浩大的牌匾---王麻子.熟悉的名字呀,过去在北京长大的人,留心家务事的人,大概没人不知道王麻子的名字的,做菜刀剪刀的老师

方大同vs绝唱王睿 我是你的眼 王睿

今天偶心情好,学工顺利得很!所以为大家介绍一位新秀——王睿,千万不要误会,此王睿非彼王睿,我说的这个王睿并非是好男儿王睿,而是08绝对唱响的亚军王睿,他可是丁丁在博客中写道的她的弟弟啊!很多人都说他长的像方大同,可是我认为他比方大同

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

人们在实践中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成功来自谦逊。     为什么成功来自谦逊呢?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很明确地指出了学无止境地道理。也就是说,假如你知道的是天上的“一颗星”,那么知识就是整个宇宙,辽阔无边。一个

中原女作家王小萍和她的《落红记》 方寸光落红记在线阅读

2014年底,我大概算是处于“多事之冬”,青青的《落红记》要开研讨会,西安离济源又不远,是应该去的,于是在临行前的一个晚上草就此文,准备作为研讨会上发言的底稿。65年前,河南人士薄自勉先生在武汉感慨到:“大江东去想公瑾,蛇山漫游叹萧红。”

声明:《这些成绩的取得 王红丽 王红丽-基本介绍,王红丽-取得成绩》为网友心岛初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