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是探讨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现代,朋友关系也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那朋友是什么,朋友又怎么交往呢,《论语》给我们指出了交友之三原则。
什么是朋友
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个体,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群体。这个群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群体,另一类是以朋友为纽带的群体。血缘和朋友这两类又是互相兼容的。有血缘关系的不一定成为真正的友谊而成为真正的朋友,很纯的朋友关系又超越了无朋友感情的血缘关系。古人常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朋友就是最纯洁、高高尚、最朴素的友情;朋友就是一种相知,是一种互相认可,相互仰慕,互相欣赏的过程。所以,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需要哪样的朋友。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纯洁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选择朋友的标准和原则
友直。什么是友直,友直就是不邪曲、没有私心、正直耿直的朋友。从古至今,友直一直是作为选择朋友的一个标准和原则。大唐贞观谏臣魏征就是友直的表率,也是对主忠心的楷模。无论是对李建成还是李世明,他都用一颗正直的心去对待。在他心中,做到了不邪曲、没有私心、正直耿直。正因为他没有私心,做事公正,对人真诚,赢得了唐太宗对他的尊敬。所以在魏征死后,太宗痛哭,亲自写碑书,“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征传》。
友谅。友谅则是守信用、诚实不欺骗的朋友。在古时,与朋友交,贵在要守信用,诚实对待朋友,否则将违背五常,受到世人的唾骂。古往今来,诚实守信已成为择友的标准之一。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帮学生看行礼就是诚实守信的典范。上世纪80年代,全国莘莘学子怀着无比自豪与荣耀来到兼容并包的学府――燕园。其中一位同学带了很多行礼,没人陪同。那时新生进校事很多的,可不象在家读初中高中,有父母陪同。这位同学自己又要去报道,又要联系同一县城先进北大的师兄问这问哪等等。但由于行礼多,只有自己一个人。正在一筹莫展之时,看到一位老人穿着朴素,佩戴着红校徽章慢慢走过来。该同学以为是学校的老校工,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人没说什么,答应了,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守着。九月的的北京,天气还是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在苦苦等了三个小时后,报道的新生来了,老人还是在那耐心的等着,老人什么也没说就走了。在三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吃惊地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可见,诚信是一种美德,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美好。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它可以让人们更加亲近。诚信是一种语言,他可以让人们彼此信任。(文章阅读网:www.www.AihuAu.com.net )
友多闻。在《论语》里,交友的第三个标准和原则就是友多闻。友多闻则是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生活阅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和踌躇的时候,可以得到朋友真知灼见的建议,为你指明方向,不在彷徨。三国时孔明与司马徽、徐元直、庞士元、等等无一不是学识渊博之人,互为朋友,互相学习。他们之间把“友多闻”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友直、?友谅、友多闻相对的就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如果一个人在择友时,不经分辨,不慎交到便辟、善柔、便佞的人,那么终将会被引入歧途,严重的将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来。自己后悔也来不及。所以从一个人交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就能大概知道这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多高。要相信,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是不会和鲁迅笔下小瘪三式的人在一起契阔谈宴的。
其实,在《论语》里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但在现实中,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只能从中学习到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不断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孔子“交友三原则”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