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的临床表现 中枢性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疾病分类,中枢性尿崩症-临床表现

尿崩症(diabetes inspidus ,DI) 是由各种原因影响了AVP(血管加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或肾脏对血管加压素的反应缺陷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其特点是多饮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中枢性尿崩症(又称血管加压素缺乏,下丘脑性尿崩症,Central DI,CDI; Vasopressin deficiency; Hypothalamic DI)是由于创伤、肿瘤、手术等多种原因引起下丘脑、垂体柄和垂体后叶损伤导致AVP合成、转运和分泌不足而造成的尿崩症。男女发病比例相通,可发生在各年龄段,其中10~20岁为高发年龄。

中枢性尿崩症_中枢性尿崩症 -疾病分类

CDI分为三种类型:先天性CDI、获得性CDI和遗传性CDI。

先天性中枢性尿崩:主要有家族性中枢性尿崩症、家族性垂体功能减退症以及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尿崩症,占尿崩症的5 0%~6 O%

获得性中枢性尿崩:常见于:①头颅外伤及垂体下丘脑手术:是CDI的常见病因。以脑垂体术后一过性CDI最常见。如手术造成正中隆突以上的垂体柄受损,则可导致永久性CDI。②肿瘤:颅咽管瘤、垂体转移癌、垂体肉瘤、淋巴瘤等。③肉芽肿:结节病、组织细胞增多症、类肉瘤、黄色瘤等。④感染性疾病:脑炎、脑膜炎、结核、梅毒、弓形体病等。⑤血管病变:动脉瘤、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⑥炎症性:淋巴细胞性漏斗部神经垂体炎、肉芽肿病、红斑狼疮、硬皮病等;⑦化学毒物;⑧特发性;⑩其他:自身免疫性病变也可引起CDI,血清中存在抗AVP细胞抗体。

可为X-连锁隐性、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先天性中枢性尿崩症、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以及自身免疫性中枢性尿崩症都是因为神经垂体系统本身病变所致,也称为原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外伤、肿瘤、手术、感染、肉芽肿和血管病变所致的尿崩也称为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_中枢性尿崩症 -临床表现

CDI 的发病年龄多在8~12 岁,而在成人则多在25~40 岁之间。

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表现为两方面:因抗利尿激素(AVP)不足引起的多饮多尿、烦渴;与病因有关的表现,如占位病变引起的头痛等症状。大多数病人初期排尿次数增加,尿量增多,之后出现烦渴多饮。儿童起病的患者可因长期多尿引起膀胱、输尿管和肾盂扩张,损害肾功能,也可能合并骨质疏松。儿童可出现尿床。如果患者不能饮水或得不到饮水,可出现低血容量的表现,如心悸、心慌、血压下降、四肢冰冷、休克以及肾前性的氮质血症,此时及时补充血容量可迅速纠正。如果低血容量状态不能及时纠正,则会出现头痛、烦躁、谵望和昏迷。

CDI 患者有垂体前叶功能低减者,其垂体激素缺乏的发生率由高至低排列为生长激素缺乏、糖皮质激素缺乏、性腺激素缺乏、泌乳素缺乏和甲状腺激素缺乏,其中有器质性病变者比特发性尿崩合并垂体激素功能低减的情况更为常见。

根据尿崩症发生和持续的时间,分为暂时性、持续性和三相性尿崩。暂时性尿崩症,是由于外伤和手术等原因损伤了下丘脑、垂体柄或神经垂体所致。常在术后或伤后突然发生,几天内恢复。持续性尿崩症是产生AVP的神经元永久性损伤的结果。常在1~3天内发生,数天后好转,但未恢复到正常,常合并水电解质紊乱。三相性尿崩症,包括急性期、中间期和持续期。

根据患者24消失尿量可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度尿量3000~4000ml;中度尿量4000~6000ml;重度尿量6000ml以上。

中枢性尿崩症_中枢性尿崩症 -疾病概述

尿崩症(DI)是由于患儿完全或部分丧失尿液浓缩功能,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和排出稀释性尿。造成尿崩症的原因很多,其中较多见的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又名精氨酸加压素,AVP)分泌或释放不足引起者,称中枢性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_中枢性尿崩症 -症状体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烦渴、多饮、多尿为主要症状。饮水多(可大于3000ml/m2),尿量可达4~10L,甚至更多,尿比重低且固定。夜尿增多,可出现遗尿。婴幼儿烦渴时哭闹不安,不肯吃奶,饮水后安静,由于喂水不足可发生便秘,低热、脱水甚至休克,严重脱水可致脑损伤及智力缺陷,儿童由于烦渴、多饮、多尿可影响学习和睡眠,出现多汗、皮肤干燥苍白、精神不振、食欲低下、体重不增、生长缓慢等症状。如充分饮水,一般情况正常,无明显体征。

中枢性尿崩症_中枢性尿崩症 -疾病病因

1、特发性

因下丘脑视上核或室旁核神经元发育不全或退行性病变所致,多数为散发,部分患儿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尿崩症的临床表现 中枢性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疾病分类,中枢性尿崩症-临床表现

2、器质性(继发性)

任何侵犯下丘脑、垂体柄或垂体后叶的病变都可发生尿崩症状。

1)肿瘤:约1/3以上患儿可由颅内肿瘤所致,常见有:颅咽管瘤、视神经胶质瘤、松果体瘤等。

2)损伤:如颅脑外伤(特别是颅底骨折)、手术损伤(尤其下丘脑或垂体部位手术)、产伤等。

3)感染:少数患儿是由于颅内感染、弓形体病和放线菌病等所致。

4)其他:如Langerhan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或白血病时的细胞浸润等。

3、家族性(遗传性)

极少数是由于编码AVP的基因(位于20p13)或运载蛋白Ⅱ的基因突变所造成,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如同时伴有糖尿病、视神经萎缩和耳聋者,即为Didmoad综合征,其致病基因位于4p上。

中枢性尿崩症_中枢性尿崩症 -诊断检查

1、尿液检查


尿液检查

每日尿量可达4―10/L,色淡,尿比重小于1.005,尿渗透压可低于200mmol/L,尿蛋白、尿糖及有形成分均为阴性。

2、血生化检查

血钠、甲、氯、钙、镁、磷等一般正常,肌酐、尿素氮正常,血渗透压正常或偏高,无条件查血浆渗透压的可以公式推算:渗透压=2×(血钠+血钾)+血糖+血尿素等,计算单位均用mmol/L。

3、禁水试验

本实验旨在观察患儿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时的浓缩尿液的能力。患儿自试验前一天晚上7~8小时开始禁食,直至实验结束。试验当日晨8时开始禁饮,先排空膀胱,测定体重、采血测血钠及渗透压,然后每小时排尿一次,测尿量、尿渗透压(或尿比重)直至相邻两次尿渗透压之差连续两次小于30mmol/L,或体重下降达5%,或尿渗透压≥800mmol/L,即再次采血测渗透压,血钠。结果:正常儿童禁饮后不出现脱水症状,每小时尿量逐渐减少,尿比重逐渐上升,尿渗透压可达800mmol/L以上,而血钠、血渗透压均正常。尿崩症患者每小时尿量减少不明显,尿比重不超过1.010,尿渗透压变化不大,血清钠和血渗透压分别上升超过145mmol/L和295mmol/L,体重下降3%―5%。

试验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患儿童,如患儿烦渴加重并出现严重脱水症状或体重下降超过5%或血压明显下降,一般情况恶化时,需迅速终止试验并给予饮水。

4、加压素试验

禁水试验结束后,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5U(或静氨散加压素0.1U/kg),然后两小时内多次留尿,测定渗透压,如尿渗透压上升峰值超过给药前的50%,则为完全性中枢性尿崩症;在9%―50%者为部分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小于9%。

5、血浆AVP测定

直接测定血浆AVP为尿崩症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途径,测定血浆AVP结合禁水试验,对鉴别诊断更有价值。中枢性尿崩症血浆AVP浓度低于正常,肾性尿崩症血浆AVP基础状态可测出,禁饮后明显升高而尿液不能浓缩,精神性多饮AVP分泌能力正常,但病程久、病情严重者,由于长期低渗状态,AVP的分泌可受到抑制。

6、影像学检查

选择性进行头颅X线平片、CT或MRI坚持,以排除颅内肿瘤,明确病因,指导治疗。

中枢性尿崩症_中枢性尿崩症 -影像学检查

1.对怀疑中枢性尿崩症的患者应该做颅脑/鞍区增强磁共振。

2.中枢性尿崩症的MRI表现。

遗传性或特发性CDI:由于神经垂体后叶含有储存着激素的神经内分泌颗粒,鞍区磁共振成像T1加权像上为明亮的高信号(前提是鞍区薄层扫描),这一信号在将近80%的正常人中存在,而在大多数尿崩症患者中缺失。家族性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在疾病的早期神经垂体的明亮信号存在,但通常随着尿崩症程度的加剧而消失。部分尿崩症患者持续存在的神经垂体明亮信号可能源于所含的催产素。垂体柄增粗通常伴随着神经垂体明亮信号的缺失,此时应寻找可能存在的系统性疾病。对仅表现为垂体柄增粗的尿崩症,应该每3~6个月复查MRI,以排除肿瘤性病变如生殖细胞瘤。如果垂体柄在随诊过程中缩小,则可能是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肿瘤性:可发现鞍区占位病变(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或鞍区转移癌等肿瘤性占位病变)。MRI显示下丘脑肿物和垂体柄增粗。垂体区转移癌中瘤细胞转移到神经垂体的可能性是转移到腺垂体的2倍,其原因是供应神经垂体的动脉更加笔直造成。大部分垂体区原发肿瘤生长相对缓慢,所以对于合并尿崩且短时间内迅速增大的肿瘤均应考虑到鞍区转移癌。

垂体柄增粗或呈结节样占位,部分病变MRI可疑似垂体腺瘤而被误诊。

头部闭合性外伤后的患者,3/4是由于摩托车事故,年轻男性居多。MRI/CT可表现为下丘脑或神经垂体出血、垂体柄离断或神经垂体梗塞。

中枢性尿崩症_中枢性尿崩症 -疾病治疗

病因治疗和预防

由肿瘤压迫、炎性浸润或颅脑外伤引起的,必须处理好原发病。鞍区肿瘤患者,术中尽量避免损伤垂体后叶、垂体柄和垂体门脉系统。针对肿瘤可做放疗、手术和药物治疗;针对炎性病变可用激素治疗。

对症治疗

1.激素替代治疗

醋酸去氨加压素片:商品名为弥凝,20 多年临床应用证明其疗效好,副作用少,一致认为是治疗CDI 的首选药物。一般成人和儿童的初始适宜剂量为每次0.05~0.1毫克,每日三次。孕妇慎用。

醋酸去氨加压素注射液:商品名为弥柠。剂型为4µg/1ml;成人每天1-2次,每次1-4微克(0.25-1毫升);一岁以上儿童每天1-2次,每次0.1-1微克(0.025-0.25毫升)。通常采用静脉给药,但如需要,也可进行肌肉或皮下给药。

神经垂体素:又称垂体后叶素,一般皮下注射5~10U,维持4~6小时。孕妇禁用。

水剂AVP:皮下或肌肉注射5~10 U,6~8小时注射一次。

油剂鞣酸AVP:又称尿崩停,一次注射0.3ml,维持36~72小时;注射1ml,维持5~10天。起始剂量要小。

2. 非AVP类口服药

2.1噻嗪类利尿药:氢氯噻嗪,一般每日2~3次,每次25mg。

2.2 卡马西平:一般每日2~3次,每次0.1~0.2g。

中枢性尿崩症_中枢性尿崩症 -治疗方案

1、病因治疗

对有原发病灶的患儿必须针对病因治疗,肿瘤可手术切除,特发性中枢性尿崩正,应检查有无垂体及其他激素缺乏情况,渴感正常的患儿应充分饮水,但若有脱水、高钠血症时应缓慢给水,以免造成脑水肿。

2、药物治疗

(1)鞣酸加压素:即长效尿崩停,为混悬液,用前需稍加温并摇匀,再进行深部肌肉注射,开始注射剂量为0.1―0.2ml,作用可维持3―7天,须待多饮多尿症状再出现时再给用药,可根据疗效调整剂量,用药期间应注意患儿的饮水量,以免发生水中毒。

(2)1―脱氨―8―D―精氨酸加压素(DDAVP):为合成的AVP类无物,喷鼻剂:含量100μg/ml,用量0.05―0.15ml/d,每日1―2次鼻腔滴入,用前须清洁鼻腔,症状复习一现时再给下次用药,口服片剂(弥凝)100μg/次,每日二次,DDVAP的副作用很小,偶有引起头痛或腹部不适者。


氯磺丙脲

(3)其他药物:①噻嗪类利尿剂:一般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每日3―4mg/kg分三次服用,②氯磺丙脲:增强肾脏髓质腺苷环化酶对AVP的反应,每日150mg/m2,一次口服,③氯贝丁酯(安妥明):增加AVP的分泌或加强AVP的作用,每日15―25mg/kg,分次口服。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等,④卡马西平:具有使AVP释放的作用,每日10―15mg/kg。

中枢性尿崩症_中枢性尿崩症 -预防措施

1、忌饮茶叶与咖啡。

2、避免食用高蛋白、高脂肪辛辣和含盐过高的食品及烟酒。

3、患者由于多尿、多饮,患者身边应备足温开水。

4、注意预防感染,尽量休息,适当活动。

5、患者应记录尿量及体重的变化。

6、避免长期精神刺激。

中枢性尿崩症_中枢性尿崩症 -护理

1、患者夜间多尿,白天容易疲倦,要注意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患者休息。

2、在患者身边经常备足温开水。

3、定时测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及体重。以了解病情变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60103/104300.html

更多阅读

脑疝 脑疝的临床表现瞳孔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晚期并发症。颅内压不断增高,其自动调节机制失代偿,部分脑组织从压力较高向压力低的地方移位,通过正常生理孔道而疝出,压迫脑干和相邻的重要血管和神经,出现特有的临床表现并危及生命。查看精彩图册简

声明:《尿崩症的临床表现 中枢性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疾病分类,中枢性尿崩症-临床表现》为网友不需要导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