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群,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天文学会第十二届(2010-2014)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国际天文学会(IAU)光学红外技术分会组委,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南极天文和天体物理学(AAA)科学规划组成员。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参加英国焦吉班克(Jodrell Bank)天文台大口径射电望远镜MKII和LOVEL的精度提高和欧洲南方天文台上世纪末最大的天文光学望远镜VLT(4架8.2米口径望远镜阵)的工作。负责研制成功包括多项世界前沿新技术的我国创新的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在国际上将主动光学发展到新的水平,同时将我国望远镜研制水平推进到国际前沿,为我国研制下一代极大口径望远镜创造了条件。曾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崔向群_崔向群 -人物简介
崔向群
女,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12月生于重庆市万州,籍贯山东博兴。197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1982年、1995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硕士、博士学位。
负责研制成功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径的大视场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为中国在大样本天文学特别是宇宙大尺度结构、暗能量探索和银河系形成演化研究走到国际前沿创建了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一种新型的主动光学方法: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相结合的主动光学方法,成功实现了六角形变形子镜和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使主动光学发展到新的水平,不仅使LAMOST这种非传统光学系统成功实现,将中国望远镜研制水平推进到国际前沿,还为中国研制未来极大望远镜奠定了基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崔向群_崔向群 -研究方向
1、天文望远镜与仪器
2、主动光学技术
3、大口径非球面光学镜面技术
崔向群_崔向群 -学术任职
1、国际天文学会(IAU)光学红外技术分会(DivisionIX)组委;
2、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
3、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
4、江苏激光与工程光学学会理事。
崔向群_崔向群 -学术成就
左为崔向群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同时也是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
1.高精度大口径天文镜面磨制技术(2005年)
2.大口径主动光学实验望远镜装置(2006年)
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均为第二完成人:
1.高精度大口径天文望远镜薄镜面磨制的主动支撑控制装置
2.天文望远镜主动光学主动支撑的电控系统
已受理发明专利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
论文数十篇
目前的研究内容、项目、经费等:
1、承担的国家项目:
目前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任项目总工程师。国家投资项目经费2.35亿元人民币。
2、承担的省部级项目:
南极内陆冰穹A天文选址和天文望远镜研制及相关技术研究,项目经费900万元。
3、正在开展的研究内容有:
(a)大口径(6米口径)光学镜面的拼接技术
(b)在同一块大口径镜面上同时应用子镜拼接的镜面和可变形镜面的主动光学技术
(c)30-100米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关键技术预研究
(d)南极望远镜预研究
崔向群_崔向群 -经历荣誉
崔向群与学生
1.国内外学术经历:
75-78年:兵器工业部5318厂光学车间从事光学工艺;
81-85年: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厂参加1.26米红外望远镜设计和研制;
85-86年:英国焦吉班克射电天文台公派访问工作1年3个月,参加38米和76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天线面板精度提高工作;
86-94年:在设在德国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参加4架8.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阵的方案研究、设计和研制;
94-至今: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现为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参加建议、预研、研制6米级口径的大口径兼有大视场的我国自主创新概念的光学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 ,任项目总工程师。
2.国内外学术合作计划:与美国、澳大利亚合作开展南极内陆冰穹A天文望远镜研究。
3.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
荣膺2013年何梁何利基金奖天文学奖。
崔向群_崔向群 -人物轶事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共产生35名新院士和6名外籍院士。其中有5位女科学家当选,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崔向群研究员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此次院士增选中江苏唯一当选的。
干练的短发已暗藏缕缕银丝,因常年伏案工作,劳累过度,严重的颈椎病使她看上去面色苍白。为了制造出世界上有“光谱之王”美誉的LAMOST天文望远镜,崔向群放弃了国外的工作,回国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十多年锲而不舍,终于使LAMOST这一我国自主创新的有相当多技术难题的大望远镜项目看见了成功的曙光。
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挑战世界难题
LAMOST项目从立项至竣工验收,一路披荆斩棘,从技术攻关到工程建设,包括组织管理,遇到了各种困难。曾经有国外同行说,“LAMOST太难了,做不出来。”国内也是质疑声不断。
1993年,在德国欧洲南方天文台工作的崔向群收到导师苏定强院士的来信,希望她回国参加大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LAMOST项目初期的名称)。1995年美国《科学》杂志采访并报道了崔向群从欧洲南方天文台回国参加LAMOST一事,报道中引用了崔向群这样一句话:“我很高兴回国,这架望远镜将使中国为世界作出贡献”。
崔向群回国前一家人都在国外,有稳定的工作,孩子已快小学毕业,回国很可能不适应国内的教育环境,更大的风险是她的事业正处于如日中天的阶段,只要保持这种状态,她的职业生涯将一帆风顺。而LAMOST旨在解决天文望远镜设计上大口径与大视场不可兼得的矛盾,这是半个世纪来全世界都没有解决好的难题,能否付诸实施还未知,也有可能做不出来……
1994年初,崔向群婉谢了所有的挽留,义无反顾地携全家回国参加LAMOST的工作。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她就住着5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月拿着比国外低几十倍的工资,但她从来不后悔。
对于孩子的教育,母亲往往承担着比父亲更重的责任,而一旦责任不能尽到,思想上的负担也会成为长久不能卸去的包袱。LAMOST的建设过程,也是儿子最需要照料的时候,可她实在难以兼顾,经常把孩子“放羊”。
作为长女的崔向群,还为不能尽孝于年迈多病父母的膝下感到遗憾。为了全力以赴工作,父亲病重时也没有时间探望,只得把照顾父母的重任交给了弟妹。
十五年磨一镜
崔向群刚回国时,苏定强院士跟她说:“搞LAMOST这样的大项目需要敢死队,参加LAMOST就是参加敢死队,而你崔向群就是敢死队队长。”这是因为LAMOST项目是我国在总体概念上自主创新,世界上独一无二、创新点最多、技术挑战最大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解决这些技术挑战才能做出令国际科学界瞩目的科学成果的新类型望远镜。
为此,崔向群连命都不要了。常年伏案工作使她落下了严重的颈椎病,并伴有高血压,医生叮嘱她不能劳累。但身兼所长和LAMOST总工程师的她工作非常繁重,不出差的日子,她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最晚,发给有关人员的电子邮件中许多都是她在凌晨以后发送的;不少时候为了赶写报告,她只能通宵达旦地工作。她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LAMOST装调现场指挥装调一呆就是几个月,一直坚持到必须去医院治疗时才回南京,有时不得不请从南京去现场工作的同志帮她买药捎去或要其他领导逼着她下山才去做检查。一段时间体检时发现她有几个癌症指标偏高需要进一步检查,在等待结果期间,研究所同志为她担心不已,而她却依然忙碌着自己的工作。
1998年到2003年是LAMOST研制过程中最困难的时期,有的人觉得太难望而却步,也有人中途离开了,崔向群没有临阵退缩,自从她决定回国那天起她就没有给自己留退路。在崔向群的带领下,南京天光所全所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2004年12月主动光学的开环控制取得成功;2008年8月底LAMOST全部硬件安装到位;10月LAMOST项目胜利落成;2009年6月通过国家竣工验收。LAMOST创造了一种新的望远镜类型,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大口径、大视场”的完美组合,再加上一次能获得4000条天体光谱的高效率,有效口径4米的大视场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成为集天文学家诸多梦想于一身的“宠儿”。“如今,LAMOST的工作将进一步扩展,暗物质、暗能量等‘盲区’,它也能‘触及’,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将有望更‘透彻’。”和我们常见的望远镜不同,有“光谱之王”美誉的LAMOST天文望远镜可以同时为4000个天体进行“户口普查”,在技术参数上雄居世界第一。
给南极装上中国“天眼”
中国安装了LAMOST望远镜还不够,南极也要装。崔向群说:“那可是最好的地球上最理想的天文观测台址!”
“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崔向群说,“那是因为大气在抖动。而南极大气的抖动几率是最小的。”此外,南极进入极夜的时候,没有光干扰,大气中尘埃也很少,光学望远镜可以捕捉宇宙最细微的变化。
崔向群崔向群以其科学家的敏感抓住我国南极科考队首先到达海拔4093米的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A的契机,与王力帆于2005年共同发起南极冰穹A天文观测和天文望远镜研制的建议。2006年12月,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在紫金山天文台正式成立,崔向群兼任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负责南极望远镜主体的研制。他们历时10个月就研制完成4台14.5厘米口径南极光学望远镜CSTAR,在南极已成功连续观测了315天,记录和传回了大量南极点附近天区的星图,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天象――变星,并获得了重要的天文台址信息。这一开创性的工作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为我国将来研制更大的南极望远镜奠定了基础,更为保障我国在南极天文领域的权益作出了贡献。崔向群正带领该团队研制50/70厘米的大视场南极光学望远镜AST3,以及4米口径南极光学/红外望远镜的预研究。
目前,崔向群还积极推动在南半球再建一架LAMOST,并提出了一个新的LAMOST方案,已得到国外天文学家的积极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