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作者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相关介绍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谏太宗十思疏_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介绍


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着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着称。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几次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着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谏太宗十思疏_谏太宗十思疏 -相关介绍

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谏太宗十思疏拓本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 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破题】

唐太宗即位初期,虚心接受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不听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注释】

浚:疏通,深挖。

当:主持,掌握。

域中:天地间。

戒奢以俭:用节俭来消除奢侈。以,用来。

高中语文版本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 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

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 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着,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如今守成,能力却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作为人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 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适合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 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译自《古文观止》。清初吴乘权、吴调侯着

注释

长:生长,生发,名词用作动词。

固:使稳固,使动用法。

远:流得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浚(jùn):疏通,深挖,动词。

当:主持,掌握,动词。

神器:指帝位、政权。典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古人认为君权神授,认为取得神器即为夺得天下。

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大,形容词用作名词。

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凡昔:所有的。有书如《古文观止》写为“凡百”,此皆为一意:以往的。

景:重大。

克:能够。

盖:承接上文,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在古代“物”亦可指代人。

吴越:此处指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国。

行路:路人,陌生人。

董:督责,监督。

振:通“震”,威吓。

作: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谦冲:谦虚。冲:虚。自牧:自我约束。牧:养。这里引用了《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意思。

下:居于……之下。《老子》曰:“江河所以为万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则满而不溢。”

盘 游:娱乐游逸,指从事打猎。见《书・王子之歌》:“乃盘游无度”

三驱:出自《易经》“王以三驱”,有两说:一说:狩猎时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一说:也叫“三田”,一年以三次田猎为度。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作者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相关介绍

敬:慎。

黜:排斥,摒弃。

宏兹九德: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即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50103/102283.html

更多阅读

唐太宗十四个儿子的悲惨结局 水浒传结局悲惨的原因

唐太宗十四个儿子的悲惨结局凉月轻风唐太宗李世民可谓是千古英帝,在战场上,他能挥师杀敌;夺得天下后,又是治世之能君。可惜,无情最是帝王家,他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三个被杀,三个自杀,三个早夭;一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尔后又被流放

黄厚江《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反思

黄厚江《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上课。生:起立!师:请坐。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板书:谏太宗十思疏,魏徵)作者魏徵,既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可是,他之所以彪炳史册,得到后人的敬仰,却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朗诵

字词储备1.重点实词2.重点虚词3.通假字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4.古今异义①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②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感情,含贬义。今义:尽情。③三驱以为度 以为,古义:把…

唐朝后宫3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死不瞑目?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文·思文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李世民突然染上恶性痢疾,病情急转直下,不过五十出头的唐太宗李世民,看上去已经沧桑的象个老人。眼看着病已垂危,但是他的意识却很清楚,他已经想到了自己不可能好转了,对侍立身边的皇太子李治说

声明:《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作者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相关介绍》为网友喜好太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