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电影流派名导施隆多夫的扛鼎力作,也是影史最著名的反纳粹电影之一。影片气势恢弘,改编自德国名作家格拉斯的《德意志三部曲》之一,以一个畸形的侏儒一生的颠簸遭遇和奇特视角来揭示整个德国民族的历史和纳粹的丑恶。这是一部寓意电影,用儿童的视角抨击成人世界的虚伪和丑陋,尤其是纳粹的罪恶和荒唐行径。有一场戏中,他躲在台子下,而鼓点声声入耳,搅乱了一场纳粹会议。影片充满黑色幽默,对纳粹的兴起作了独到而尖锐的抨击。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戛纳金棕榈奖。
铁皮鼓_《铁皮鼓》 -影片概况
《铁皮鼓》中文片名:铁皮鼓/锡鼓/拒绝长大的男孩
编剧: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novel
让-克劳德・卡瑞尔Jean-Claude Carrière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additional dialogue
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ndorff
主演:马里奥・阿多夫Mario Adorf.....Alfred Matzerath
Angela Winkler.....Agnes Matzerath
幅面: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单声道
级别:Hong Kong:IIIFinland:K-16Sweden:15UK:15USA:RFrance:-12Norway:18West Germany:16UK:XAustralia:RNew Zealand:R18Argentina:18Chile:18
摄影机:Arriflex Cameras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年份:1979年5月3日
铁皮鼓_《铁皮鼓》 -影片简介
《铁皮鼓》剧照《铁皮鼓》是伦勃朗式的田野风景、以及典型的德国街道、人员吵闹的家庭背景下构建的个人反抗史。小奥斯卡三岁时目睹成年人世界的丑恶,决心拒绝长大,他反抗他的父母、纳粹、舅舅、情人等等。他的反抗是内心式的,于是在他那侏儒的身材上扛着一架铁皮鼓,整日梆梆的敲着。他不仅具有可以左右自己成长的能力,还可以用他的叫声击碎玻璃。第一次是他的父母要取下他的铁皮鼓,他尖叫着,家中的钟表破碎了。这种能力开始成为他自我保护的方法,后来还用叫声在玻璃杯上刻了个心形,送给他的情人。当然他还和他的同伴们组建一个侏儒表演队,四处为军队慰问演出,直到二战结束。这时,他的这种能力成为他工作生活的手段。正是这种能力能够让他的反抗变为完全内心自省式的,让他成为一个拒绝进入那个罪恶的年代的目击者,一个可以逃避历史责任和危险的孤儿,一个拒绝和成年人游戏的局外人。
铁皮鼓_《铁皮鼓》 -详细剧情
外祖母安娜还未婚的时候,一个叫约瑟夫年轻人为了逃避追捕钻进她的大裙子下,而成为了奥斯卡的外祖父。母
《铁皮鼓》海报亲阿格内斯和她的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爱,但由于近亲不能结婚,只好嫁给商人阿尔弗莱德。奥斯卡出生了,但谁是他真正的父亲也许只有母亲阿格内斯知道。
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一个"铁皮鼓"作礼物,他高兴的整天挂着它。他在桌子底下玩,发现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妈妈的私情,他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着邪恶和虚伪,他决定不再长大。他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他真的就不再长高,停留在三岁的高度。一次,爸爸抢他的鼓,他大声的尖叫,结果发现,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从此没有敢再抢他的鼓。
希特勒上台后,父亲加入了纳粹党。母亲还是频频和舅舅幽会,母亲发现自己怀孕了,没完没了的吃起了鱼,结果由于过量而死去。母亲死后不久,舅舅也被纳粹杀害了。外祖母带了一个女仆玛利亚回来,奥斯卡和父亲都占有了她的身体,并且生了一个孩子。奥斯卡认为孩子是他的,但玛利亚成为了自己的"母亲",孩子成为了自己的"弟弟"。1945年,苏军攻占了但泽,父亲被杀,他埋葬了父亲,也埋了伴随他20年的鼓。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头砸了他脑袋,这时候发现,奥斯卡恢复了生长……
铁皮鼓_《铁皮鼓》 -相关评价
德国新电影流派名导施隆多夫的扛鼎力作,也是影史最著名的反纳粹电影之一。影片气势恢弘,改编自德国名作家格拉斯的《德意志三部曲》之一,以一个畸形的侏儒一生的颠簸遭遇和奇特视角来揭示整个德国民族的历史和纳粹的丑恶。这是一部寓意电影,用儿童的视角抨击成人世界的虚伪和丑陋,尤其是纳粹的罪恶和荒唐行径。有一场戏中,他躲在台子下,而鼓点声声入耳,搅乱了一场纳粹会议。影片充满黑色幽默,对纳粹的兴起作了独到而尖锐的抨击。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戛纳金棕榈奖。
铁皮鼓_《铁皮鼓》 -影片解读
事实上,这部电影备受关注和赞誉的原因是中国人所不关注的,不理解的历史渊源。也是二战的导火索。那就是德国和波兰之间的领土之争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信仰之争――但泽。在此背景下,才会有一战二战,对这个城市
《铁皮鼓》DVD封套形成的独特影响。才会有奥斯卡的爷爷和奶奶的相遇――奥斯卡的爷爷因为把锯木场的栏杆油漆成红白两色的波兰国旗色而被打,因此烧了锯木场而变成逃犯。
奥斯卡生活在但泽德意志人聚居的朗富尔区。在但泽,虽然德意志人占绝大多数,但但泽仍是一个德意志人、德波混血、波兰人、卡舒比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犹太人各怀心思混在一起的地方。奶奶告诉奥斯卡,他们是卡舒比人,既不属于波兰,也不属于德国,是没人要的孩子,而他的妈妈――波兰工人和卡舒比农妇的女儿阿格内斯同他的父亲――德国莱茵兰人、殖民地商品店老板阿尔弗雷德・马策拉特以及他的表舅――在波兰邮局工作因而入波兰籍的扬・布朗斯基之间,存在着三角关系。这两个男人是他可能的或假想的父亲,但由于他同扬一样有着一双蓝眼睛,他认为扬更有可能是他的生身之父。
混乱,茫然,是这部影片各种隐喻的来源,也是这部片子最成功的电影技巧和叙事手法。
爸爸,奥斯卡不知道谁是他的爸爸。德国还是波兰?
性――是各种融合杂交的隐喻
鱼――是利益,是出海口,这座城市的经济命脉
纸牌――是但泽人的态度,生活还是要继续,及时行乐
梦游者罗斯塔和见风使舵的侏儒师傅贝布拉――世界上那些和但泽命运相似的地区
尖叫的玻璃杀手――是对纳粹德国所谓能带来"最后胜利"的"奇迹武器"V-1和V-2飞弹的滑稽模仿,奇妙但毫无用处
长不大的奥斯卡――就是这个城市的写照。拒绝接受历史遗留给自己的命运DNA,自私的保护自己,但最后仍然要长大,但仍然是一个畸形的怪胎,亵渎神明的疯子。
铁皮鼓――一个仅剩的,毫无用处的护身符和权利而已。
这部影片所欠缺的是奥斯卡的内心独白的缺失,以至于大多数观众从头至尾不知道他的实际年龄,我想,如果有旁白也正可以弥补电影对于背景的阐述,事实上,在小说中,奥斯卡的内心活动相当的精彩。所以,小说实际更好看,呈现的更多。
铁皮鼓_《铁皮鼓》 -精彩影评
新德国电影的主将之一施隆多夫在影片《铁皮鼓》中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纷繁的象征体系,诸多人物及事物均有不同的意指,因而看完影片后最大的疑问就是:铁皮鼓象征了什么?奥斯卡这个侏儒以及他的揪心的喊叫又指涉了什么?作为和奥斯卡几乎同龄的施隆多夫正是借奥斯卡这一形象表述了第三帝国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他们的逃脱与落网;而铁皮鼓与叫喊声则分别指涉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话语方式。个人以为,知识分子话语既有别于官方的威权话语,也有别于以生存利益为原则的民间民间话语,它应该是一种始终保持清醒不为利诱不为权倾的独立的存在。
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就暗示了知识分子的产生方式。奥斯卡的外祖父在士兵的追赶下逃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下,于是
《铁皮鼓》海报(美国)有了奥斯卡的母亲。换言之,知识分子是在威权话语的逼迫下,民间话语以生存及享乐的原则下产生的。民间话语中的男性角色需要在女性四层裙子的庇护下得以偷生,并最终下落不明。就奥斯卡本人来说,他的出生也很值得怀疑,到底谁是他的生父?阿尔法德还是布朗斯基?这样的设计质疑了知识分子产生的社会道德基础和其合法性。这也直接导致了奥斯卡对出生的恐惧。然而,铁皮鼓作为信仰、良知、道德、正义的代名词引诱了奥斯卡的出生,“恰恰是锡鼓阻止了我重回母胎的强烈愿望(奥斯卡语)”,如同任何乱世下知识分子的产生总是有一连串冠冕堂皇的理由。
由于目睹了成人世界的无耻堕落,奥斯卡以一记逼真的假摔而拒绝成长。也就是在那一瞬间,奥斯卡将自己与民间话语中享乐原则区别开来,代之以自己特有的话语方式:嘶喊。任何人只要敢抢他的铁皮鼓/道义,他就报之以嘶喊的话语方式,以此来警醒麻木中的人们。在反抗了堕落了的民间话语之后,奥斯卡自然开始反抗起威权话语。学校和医院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奥斯卡毫不留情面地震碎了老师的眼镜(同化符号)和医生的标本瓶(禁锢符号)。
施隆多夫也不忘展示蕴藏于人性中不为察觉的恶,那是他和几个孩子们嬉戏的场面,玩伴们残忍地将青蛙置于沸水中,向其中撒尿,并强迫奥斯卡喝“汤”;一边的成人熟视无睹地剥着兽皮。看来知识分子受迫害不仅是中国才有的事。奥斯卡对民间话语的认知也体现在母亲安妮与布朗斯基偷情的那场戏中,那是在安妮和布朗斯基迫不及待行乐之时,镜头向上摇至一副装饰画,画的内容正是众美女在林中享乐。在目睹这一切后,奥斯卡冲上钟楼打起他心爱的铁皮鼓,发出他动人的嘶喊。纳粹举行欢庆仪式的段落非常精彩,奥斯卡用他的鼓声打乱了整个仪式的进行节奏,使之最后成为了一场无聊的狂欢。我猜想施隆多夫想要表达的是只要运用正义的力量,知识分子话语完全有力量打破甚至解构官方的威权话语。奥斯卡在民间和官方的双重话语压迫下奔逃着,他也向上帝提出过发问。他将鼓和棒槌交给教堂中的天使塑像,一遍遍地发问:“打鼓呀,你为什么不打鼓啊?”神甫却无情地终止了他的妄想。
高潮出现在攻打波兰邮局那场戏,奥斯卡试图和表舅站在一起,然而在隆隆的炮火声终于压倒了他的鼓声,他的铁皮鼓也被高高的悬置起来,尝试着想要拿到它的人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犹太人的玩具店被毁于一旦后,奥斯卡的脱逃以失败告终。侏儒贝布拉是决定奥斯卡其后成长轨迹的一个人,与奥斯卡的鼓声和嘶喊不同,贝布拉的技艺具有充分的表演性,这使得奥斯卡意识到话语原来也可以用来作秀。他终于成为纳粹营前的一个小丑,臣服在威权话语的脚下。这令人想起哲学家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同流合污成为他生命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同时,面对玛利亚和戈莉拉的诱惑,奥斯卡终于也在男欢女爱的享乐中沦落了。在纳粹营房屋顶,众侏儒享乐的场面宣告了知识分子良知的泯灭。在威权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双重引诱下,奥斯卡最终落网了。
影片最后,奥斯卡间接地杀死了无能的父亲,下葬的那一刻,奥斯卡决定重新开始长高,“儿子”投来的石块将其击昏,他跌落在父亲的尸体上。施隆多夫对知识分子的未来还是给出了不少的希望。施隆多夫通过影片表达了对第三帝国下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自省的也是自讽的。知识分子的侏儒化不仅仅是二战中德国的问题,匈牙利导演萨博的名片《摩菲斯特》讲述的也是异曲同工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同样值得大多数沉默的中国人思考。
铁皮鼓_《铁皮鼓》 -影片看点
《铁皮鼓》影片开片就用并不沉闷的鼓点道出了铁皮鼓的韵律,赋予鼓点的快愉感夹杂着几分荒诞,层层渐强,音乐嘎然而止时,孩子的独白把我们引入了故事的开端。本片并不像原著庞杂而混乱的个人叙述,我经常需要辗转反复跳跃在字里行间,只为寻找一些看起来并不相关的蛛丝马迹来将大脑中的思绪梳理,从而找到一个合乎情理而自然的解释。原著从[肥大的裙子]开始,本片也不例外。原著跳跃性的语言和捉摸不定的记叙方式俨然是出自病床上接受精神治疗的奥斯卡之口,一种病态的逻辑与非正常伦理的亚文化氛围充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影片则相对平实,叙述口吻不温不火,镜头语言质朴而又自然。也许正是这种质朴与自然,影片损失了原著的辛辣、晦涩和强烈的讽喻内涵,让戏剧冲突弱化、淡化,让人物性格与社会生活之格格不入明显的暗淡下来。
这种弱化和暗淡并不仅仅表现在人物性格和叙事手法上,影片对于历史背景也进行了模糊化的处理,比如小说中穿插讲述了但泽的多灾多难的历史。小说中讲到了一则尼俄柏的故事。尼俄柏是以一个裸体女巫为模特儿刻成的船艏木雕。它的神奇历史表明,谁染指于它,谁就会灾祸临头。作者显然以此木雕比喻但泽,并把时代的变迁浓缩为政治立场的左右摇摆。小说中很多诸如这样的背景性描述都隐藏着作者的政治倾向,以荒诞不经的笔调将敏感的政治问题借喻于每一个细小的故事当中。然而影片对于但泽这个城市的背景匆匆带过,几个简单的镜头,几句简单的旁白,明显体现了导演弱化政治意味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在二战25年后,德国文化思维对二战的冷静旁观和有限反思。这种旁观和反思并不夹杂盲目爱国主义,也充分剔除了禁锢文化的偏激和固执,这样的观点更博大,更冷静,更客观。
影片从奥斯卡的出生起就把他与生俱来的叛逆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叛逆是一种规避与厌世,从更深层次讲这映射了人物内心的孤独与不安,也昭示了动荡年代不久将会到来以及战争给人物内心造成的巨大创伤。导演用奥斯卡的主观视角描写他从母亲子宫爬出来的情景,倒视视角、迎面的60瓦的灯泡和两个男人陌生的脸庞让小奥斯卡想迫不及待的再次回到母亲的子宫,因为他觉得世界是如此的陌生与他所想象的大相径庭,直到母亲说等到他三
《铁皮鼓》海报(法国)岁时后送给他一个铁皮鼓时才勾起了他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点欲望。然而舅舅和母亲暧昧的关系,让他又一次讨厌起这个世界,他更愿意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童年,于是他选择了自残,掉进了地窖,从此不再长高。正是因为铁皮鼓的存在才让他愿意留在这个世界,也正是如此当父亲要夺走他手中的铁皮鼓的时候,他选择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反抗,用尖叫震碎家中的钟表。这种激烈的尖叫通彻整个小镇,从人的声带发出来的声波从来没有像他这样激烈过。忠实于小说原著,影片给予人物的超现实主义给影片增添了奇幻色彩,但实际上成长、尖叫同诸如此类的虚构的神奇故事交织在一起的,却是对不同的特定环境中的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
奥斯卡生活在但泽德意志人聚居的朗富尔区拉贝斯路小市民的天地里。影片第一次对纳粹的描写是伴着小奥斯卡的第二次尖叫而出现的,他那足以让路灯为之颤抖的尖叫让纳粹的出现显得是这样的不和谐,聪灵的小奥斯卡从纳粹队伍前大摇大摆的掠过,几个敲锣打鼓的纳粹士兵在小奥斯卡以及他的小铁皮鼓面前显得笨拙可笑。这样简短几个镜头将整个小镇的背景勾勒的惟妙惟肖,生动再现小说的叙事手段。小奥斯卡与他的小铁皮鼓总是形影不离,这个唯一的让他还对整个世界眷恋的鼓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和他合二为一,这不仅仅指表象的形影不离,鼓更多的扮演一种生命承载者的身份,它与他之间用一种难以捉摸的方式沟通。很多时候,鼓声便是小奥斯卡另外一种形式的尖叫,另外一种形式的呐喊,它的声响和节奏往往凝聚了奥斯卡的情绪,快乐、天真、忧伤、恐惧。奥斯卡的第一节课会是让老师永生难忘的,他的鼓点声和尖叫声让老师脆弱的神经被深深刺痛,这种无拘束的情绪发泄也会让这种刺痛感蔓延到观众身上。在影片中众多被奥斯卡尖叫声“袭击”的对象中有两个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个就是我刚刚提到的象征“同化符号”的老师(准确来讲是老师的眼镜片),另外一个就是象征“禁锢符号”医生的标本瓶。被震碎的标本碎片和横流的福尔马林液体包裹的幼儿雏形分明是小奥斯卡的一种潜意识的反抗,这种对制度禁锢的反抗来的隐讳却异常的直接,虽然没有[肖生克的救赎]结尾的戏剧化的反抗来的酣畅淋漓,没有《飞跃疯人院》结尾自由主义回归来的耐人寻味,但尖锐的听觉表达、形象的借喻以及深刻的讽刺效果仍然让我记忆犹新。
奥斯卡对人类是充满恐惧的,他目睹着这世界上发生的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他在马戏团中遇到了同样的畸形人贝布拉,这也是影片第一次清晰描绘他与外界世界沟通的场景,这个场景非常短暂,奥斯卡渴望沟通的眼神,轻快的鼓点声以及展现自己特殊才华的尖叫声都让他紧闭的心扉第一次坦然敞开在观众和世界面前。如果说铁皮鼓作为信仰、良知、道德、正义的代名词引诱了他的出生,那么贝布拉作为朋友、兄长、善良、诚恳的代名词排解了他压抑许久的寂寞和荒凉。这段意外的邂逅是本片较为明亮的一点,贝布拉一段循循善诱的语言正如一缕清泉给奥斯卡昏暗的内心世界一丝滋润,也为其后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奥斯卡的父亲明显是一个亲纳粹的典型德国人的代表,钢琴上方悬挂的贝多芬头像被更换成希特勒头像预示着历史背景的转换,父亲臂上鲜艳的纳粹袖章、收音机中频繁出现的歇斯底里的纳粹演讲以及广场中慵懒的人们被奥斯卡鼓点声莫名其妙搅乱的聚会都在用人物行为映射社会动荡下的小镇现状。与父亲的德国身份相反,舅舅是波兰人,他清楚的知道波兰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反战的情绪相对于父亲的激烈显得内敛了许多,这与波兰在二战中软弱的政治立场和军事能力是有照应的。徘徊于两个男人、两种格格不入的立场之间的小奥斯卡内心的压抑因为战争的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自此以后电影和小说的发展如出一辙地陷入了阴郁和昏暗的调子,即使是偶尔的几缕亮色也被死气沉沉笼罩着,死亡就这样接踵而至,就如同父亲军刀下切碎的血淋淋的鳗鱼脑袋,残酷而又荒诞。
母亲安妮同样也是生活在无法调和的两个男人之间,生活在一种极度惊恐的环境中。丈夫的强权暴力和表兄无法填满的欲望分别代表了德国的殖民与强暴和波兰的懦弱与虚荣,而这两方尖锐的冲突在孱弱的女性身体里激烈战斗,她悲观的以为自己的命运就是煎熬与煎熬。她无助的借助祷告去清醒自己疲惫的躯体和心灵,她以为自己罪孽深重,在复活节这天祷告上帝的宽恕,也许她所企求的并不是宽恕,而是受难,像耶稣那样被钉在十字架上接
《铁皮鼓》海报(日本)受上天的惩罚。“她身上的每一个器官都贮存着对耶稣受难节那次远足的痛苦而清晰的记忆,由于惧怕旧地重游,她身上的器官已经同我妈妈统一了意见,要让她死去。”这段小说中的文字揭示了安妮拼命吃鱼的表面缘由,也从另一个角度告示读者安妮精神的崩溃并不在于耶稣受难人的菜谱,而在于那段不愉快地远足。(对于远足影片寥寥几个镜头,但是鲜活而且醒目,至今也是本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之一。)对于从河水中捞出来的腐臭的马颈和安妮中了邪式的吃鳗鱼所表达的寓意至今我还未能充分理解,但至少从影像的角度来看,安妮压抑的精神状况并不是战争的爆发而产生的,她对待人生的惶惶不安是她无法选择稳定家庭和无法挣脱两个男人束缚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她后半生精神错乱的根源。影片有一段祖母和安妮的对话,从小缺乏父爱的安妮因为对怀中婴儿未知的未来而惊恐,她不愿意孩子出生下来仍和自己一样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从这一点理解,安妮的死是女性人物悲剧结局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逃避的必然法则。女性在历史事件中总是扮演一种被蹂躏被践踏的角色,电影(当然也包括原著)也是从女性的悲剧角度开始将悲剧色彩蔓延到整个影片(和小说)的。
玩具商马库斯的身份是犹太人,他的犹太人身份第一次被证实是在安妮的葬礼上,马库斯用“洗礼”这个宗教用词巧妙地用在自己的身上,他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命运未卜。而最后一次看到他是小奥斯卡独白吟诵中这个犹太人倒在自己的玩具店中与世长辞。马库斯的身份可以说非常的敏感,他是奥斯卡铁皮鼓的提供者,也与奥斯卡的母亲有一种无法阐释清楚的暧昧关系,在他临死的时候奥斯卡曾经有这样的独白,“曾经有一个玩具商,他的名字叫马库斯,他走的时候带走了世上所有的玩具...”
舅舅杨的死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宿命感充满了整个影片的始终,这与小说大篇幅的宗教叙述是有关联的。在波兰邮局的这个战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波兰人悲惨的命运,急速飞行的子弹在血肉之躯上绽放着鲜艳的颜色,潦倒失落的人们弥漫在战火的硝烟中,死神不断的眷顾这些苦难的人们。命运这个我们无法掌握的棋子施展轻盈的腾挪游弋于死亡与存活之间。杨的死亡并不像其他的波兰人的死亡那样直接,影片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清晰的影像,而是用杨被捕时手中的“红桃Q”暗示了自己的命运,同样也暗示了奥斯卡父亲阿弗莱德的命运。舅舅与父亲是围绕在母亲周围的两个人物,三者的关系正如扑克牌中J、Q、K一样,J有着稚弱的脸庞和懦弱的内心世界,他对Q的爱恋在伦理道德和权威势力双重压迫下趋于平淡,他的委曲求全是特殊时代特殊人物的特殊行为,然而其内心炙热的感情无处发泄,偷情成为他生命中注定的主旋律。用这种方式他躲避了世俗的眼光,蒙蔽了丈夫阿弗莱克的视线,但却无法逃避小奥斯卡锐利的目光,用看似温和却最险恶的方式让这个世界并不那么美好,至少是在奥斯卡的眼中。
铁皮鼓_《铁皮鼓》 -导演介绍
沃尔克・施隆多夫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ndorff
男,生于1939年3月31日,德国
星座:白羊座
德国导演。早年在巴黎攻读政治经济学,后进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曾追随法国电影前辈大师雷诺阿、梅尔维尔、路易・马勒等,毕业于法国电影高等学校,因此作品中常流露出法国风味。1966年开始当导演,《青年特尔勒斯》预示了新德国电影的觉醒。《铁皮鼓》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外国片奖。擅长艺术片,具有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也注重市场和同观众的交流,文学功底深厚。
铁皮鼓_《铁皮鼓》 -幕后花絮
1997年6月,在一个信奉正统派基督教组织的敦促和仅仅看了影片的部分片段之后,俄克拉荷马州州法院的一名法官公开宣布这部电影的内容涉及到了未成年色情描写(根据俄克拉荷马州的反淫秽法),认定该部电影是违法的。在没有得到法院传令和授权的情况下,俄克拉荷马市的警察局没收了所有在图书馆和出租店里的这部电影。他们甚至逼迫录像店老板供出经常出租这部电影的顾客的住址,直接闯入民宅,也没收了他们的录像带。当地律师扬言任何人收藏任何一张这部电影都将被逮捕。在数周内地方法院检察官被迫通过此项声明,截止同年12月绝大部分录像带都被没收。直到1998年10月,在通过了一些相关法律诉讼案之后,美国联邦法院认为对电影带的没收是违反宪法的,并且指出电影并没有触犯俄克拉荷马州的法律。在2001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做出最后裁决,该部电影终于又可以在俄克拉荷马州租赁。
因为片中有对未成年人的性的描写,同样在加拿大的部分地区禁止上映。
据说波兰-英国籍女演员贝阿特・伯兹尼雅克初登荧幕,在这部电影里成为一名临时演员,正是由于电影拍摄的地点正好在她家门口。
铁皮鼓_《铁皮鼓》 -穿帮镜头
连续性:在拍桌子的那场戏里,艾格尼斯用她的左手拿着一把餐叉,在接下来的一个镜头里,餐叉变到了她的右手里。
铁皮鼓_《铁皮鼓》 -获奖情况
联邦德国金奖杯大奖
1979年第32届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80年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1980年第5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铁皮鼓_《铁皮鼓》 -主演介绍
马里奥・阿多夫
马里奥・阿多夫 MarioAdorf
男,生于1930年9月8日,瑞士苏黎世
星座:处女座
曾在幕尼黑小型剧团成员,同时也致力于电影事业。后成为德国和国际影坛上的性格演员。他声音沙哑,常演一些老成持重的角色,偶尔也担任主角。
作品年表
希望的葡萄/GrapesofHope(2010)
同中有异/SameSameButDifferent(2009)
鲸鱼之歌/GesangderWale(2009)
红发女孩/RoteZora,Die(2008)
麦德林的波特罗/BoteroBorninMedellin(2008)
ErikaRabau:PuckofBerlin(2008)
铁皮鼓_《铁皮鼓》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1.JadranFilm[塞尔维亚和黑山]
2.ArgosFilms[法国]
3.BioskopFilm[德国]
4.FranzSeitzFilmproduktion[德国]
5.FilmPolskiFilmAgency[波兰]
6.GGB-14
7.HallelujahFilms
8.ArtémisProductions[比利时]
发行公司:
1.标准收藏[美国](2004)(USA)(DVD)
2.KinoVideo[美国](DVD)
3.ArgentinaVideoHome(AVH)[阿根廷](198?)(Argentina)(VHS)
4.NewWorldPictures[美国](1980)(USA)(subtitled)
铁皮鼓_《铁皮鼓》 -发行日期
香港HongKong2001年4月27日
西德WestGermany1979年5月3日
法国France1979年9月19日
丹麦Denmark1979年9月28日
瑞典Sweden1979年10月31日
芬兰Finland1979年11月2日
美国USA1980年4月11日
英国UK1995年1月20日
美国USA1996年8月2日......(re-release)
澳大利亚Australia1998年8月27日......(re-release)
新加坡Singapore1999年11月28日......(re-release)
铁皮鼓_《铁皮鼓》 -演职员表
卡特琳娜・塔巴赫
编剧Writer:
让-克劳德・卡瑞尔Jean-ClaudeCarrière
君特・格拉斯GünterGrass....additionaldialogue
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Schl?ndorff
FranzSeitz
君特・格拉斯GünterGrass....novel
演员Actor:
MarioAdorf马里奥・阿多夫MarioAdorf....AlfredMatzerath
AngelaWinkler安吉拉・温科勒AngelaWinkler....AgnesMatzerath
DavidBennent大卫・本奈特DavidBennent....OskarMatzerath
DanielOlbrychski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DanielOlbrychski....JanBronski
KatharinaThalbach卡特琳娜・塔巴赫KatharinaThalbach....MariaMatzerath
TinaEngel....AnnaKoljaiczek(young)
BertaDrews....AnnaKoljaiczek(old)
RolandTeubner....JosephKoljaiczek
TadeuszKunikowski....UncleVinzenz
AndréaFerréol....LinaGreff
HeinzBennent....Greff
IlsePagé....GretchenScheffler
WernerRehm....Scheffler
K?teJaenicke....MotherTruczinski
HelmutBrasch....OldHeilandt
OttoSander....MusicianMeyn
WigandWittig....HerbertTruczinski
MariellaOliveri....Roswitha
FritzHakl....Bebra
EmilFeist....Clown#1
HerbertBehrendt....Clown#2
KarlHeinzTittelbach....Felix
CharlesAznavour夏尔・阿兹纳夫CharlesAznavour....SigismundMarkus
MarekWalczewski....Schugger-Leo
ErnstJacobi....Loebsack
WojciechPszoniak....Fajngold
GerdaBlisse....MissSpollenhauer
JoachimHackethal....Rev.Wehnke
HenningSchlüter....Dr.Hollatz
ZygmuntHübner....Dr.Michon
MieczyslawCzechowicz....Kobyella
BrunoThost....Pvt.Lankes
AlexandervonRichthofen....Pvt.Herzog
LechGrzmocinski....STAUER
StanislawMichalski....Gendarme#1
J.Kapinski....Gendarme#2
DietrichFrauboes....MedicalChief
BeataPozniak....Extra(uncredited)
Rapha?lVogt....Peter(uncredited)
HorstGentzen....Felix(voice)(uncredited)
AdolfHitler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Himself(voice)(archivefootage)(uncredited)
ReinhardKolldehoff....EelCatcher(voice)(uncredited)
LutzRiedel....Soldier(voice)(uncredited)
HerbertWeissbach....Fajngold(voice)(uncredited)
制作人Producedby:
AnatoleDauman....producer
FranzSeitz....producer
EberhardJunkersdorf....executiveproducer
HansPrescher....producer:HR
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Schl?ndorff....producer(uncredited)
原创音乐OriginalMusic:
莫里斯・雅尔MauriceJarre
摄影Cinematography:
IgorLuther
剪辑FilmEditing:
SuzanneBaron
艺术指导ProductionDesigner:
PiotrDudzinski
ZeljkoSenecic
美术设计ArtDirectionby:
NicosPerakis
布景师SetDecorationby:
MarijanMarcius....(asMarijanMarcijus)
EdouardPezzoli
PaulWeber
服装设计CostumeDesignby:
IngeHeer
DagmarNiefind
YoshioYabara....(asYoshyYabara)
副导演/助理导演AssistantDirector:
WolfgangKrake....assistantdirector
布兰科・拉斯蒂格BrankoLustig....assistantdirector
RichardMalbequi....assistantdirector
AndrzejReiter....assistantdirector
AlexandervonRichthofen....assistantdire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