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Taiwan Strait),简称“台海”,是中国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连通南海、东海的海峡。北起台湾台北县富贵角与福建省平潭岛连线,南至福建东山岛与台湾鹅銮鼻连线。主要以大陆棚为主,其水深(岩床最大深度)为70米。海域上的岛屿,除靠近福建的沿海岛屿外,尚有澎湖群岛与台湾屏东的小琉球。台湾海峡曾是祖国大陆和台湾之间最重要的古人类、古动物的主要通道。从台湾海峡打捞的众多动物化石,也可证明台湾海峡曾是陆地。第四纪早更新世时,全球发生冰川,我国海域下降60米,台湾岛再次强烈上升,台湾海峡大部分露出水面,台湾与福建又连成一片。
台湾海峡_台湾海峡 -海峡简介
在福建崇武海岸眺望台湾海峡
台湾海峡(Taiwan Haixia)是中国台湾岛与福建海岸之间的海峡。属东海海区,南通南海。南界为台湾岛南端猫鼻头与福建、广东两省海岸交界处(一说为鹅銮鼻与南澳岛南端)连线;北界为台湾岛北端富贵角与海坛岛北端痒角(一说为黄岐半岛北茭咀)连线。呈北东―南西走向,长约370千米。北窄南宽,北口宽约200千米;南口宽约410千米;最窄处在台湾岛白沙岬与福建海坛岛之间,约130千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
海底地貌海峡属东海大陆架浅海。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还是华夏古陆的一部分。第三纪始新世的大规模海侵,海峡及两侧均成海洋。中新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台湾岛耸起成陆,形成海峡地形的基本轮廓。第四纪冰期时海峡经历多次海陆变迁,距今约6000年前,始形成当今的海峡地形。
海峡大部水深小于80米,平均水深约60米。西北部较平坦,东南部坡度较大,中间有岛屿和浅滩构成弧形降起带。东西两侧各有20米和50米水深的两级阶地。东侧阶地较窄,50米等深线距岸一般为10~20千米;西侧阶地向外延伸,宽度较大,50米等深线距岸达40~50千米,并在几处河口外有横切的峡谷。南口有台湾浅滩,与西南阶地相连,由900余个水下沙丘组成,呈椭圆形散布,东西长约140千米,南北宽约75千米,水深10~20米,最浅处8.6米,滩上有急流,水文情况复杂。台湾岛台中以西有台中浅滩,与东部阶地相连,东西长100千米,南北宽18~15千米,水深最浅处9.6米。两浅滩之间为澎湖列岛岩礁区,南北长约70千米,东西宽46千米,由岛屿、礁石和许多水下岩礁组成,北部岛礁分布较集中,水道狭窄;南部岛礁分散,水道宽阔。
澎湖岛与台湾岛之间为澎湖水道,南北长约65千米,宽约46千米,为地壳断裂形成的峡谷,水深由北部70米向南渐深至160米;再往南延伸,水深达1000余米,为海峡最深处,连通南海海盆。澎湖水道为台湾岛西岸南北之间和台澎之间连系的必经通道。另一峡谷为八罩水道,东西走向,宽约10千米,水深70余米,分澎湖列岛为南北两群,为通过澎湖列岛的常用通道。
海底底质中部为细沙。东部以细沙为主,近岸处偶有粗沙和软泥,台湾岛南北端近岸有部分岩底。澎湖列岛附近主要为沙底,并有砾石和基岩出现。西部近岸除岬角、岛屿附近有粗沙、砾石和基岩外,主要为粉沙质粘土软泥。
台湾海峡_台湾海峡 -相关历史
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中国史书最早有《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载孙权遣军渡过台湾海峡至台湾:“吴主使我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不过此说法仍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夷洲并不一定指称台湾岛。早期的台湾海峡被称为黑水沟,许多来自中国先民渡过台湾海峡时,不慎发生船难,有民谣称为“六死三留一回头”,意即十人当中,有六人会死在台湾海峡,有三人会留在台湾,而一人会受不了早期台湾的荒蛮而重回中国。
台海两岸在1996年3月8日至3月25日间,发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导弹试射演习,企图影响台湾选举,导致美国出动独立号与尼米兹号两艘航空母舰前往台湾海峡邻近水域的事件。这个引发国际关注的事件被称为台湾海峡导弹危机。今年7月6号,我解放军通过此海峡,在南中国海和公海进行了联合海上军事演,此后台湾马英九采取了针对我军情报的三星打四星的上将级别电脑军实施弹演习。
台湾海峡_台湾海峡 -地理特点
鹅銮鼻台湾海峡北端,以福建省平潭岛到台湾北头的富贵角连线为界,它的南端以广东的南澳岛到台湾南头的鹅銮鼻连线为界。南北长约30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
台湾海峡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里,经历了多次的沧桑变化。大约在7000万年前,台湾海峡还是华夏古陆边缘的海槽。到了距今4000万年时,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这里便从海槽上升变成陆地,台湾岛与大陆相连。那时,海峡地区是一片平原。从这以后,海峡地区有时候升起,有时被水分开。距今约l.5万年时,我国正处在大理冰期,冰川扩大,海平面下降,海峡又变成陆地,生长着茂盛的野草和森林,遍地是成群的牛、马和羊群,猛犸象也跑到这里寻食。这种光景过了约5000年,在距今l万年时,气候又变暖了,冰川融化,海平面再次上升,海峡又由“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变为鱼虾欢游的海洋。直到今天,还是波涛汹涌。
海峡两岸地貌形态差别挺大。西岸,多为岩石海岸,岸线曲折多湾,悬崖峭壁,奇石异峰,海洞岬角,海岛密布。福建省有大小港湾30多个,海岛600多个。海峡东岸多为沙岸,岸线比较平直,地势较为低缓,沙滩淤浅明显,深水区离岸较远,天然良港较少。由台湾山地下来的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入海,形成滨海冲积平原,不断向海峡扩展。目前,台湾地壳仍处绥慢上升时期,台湾岛陆地面积海在逐渐扩大。
台湾海峡处在亚热带气候区,西北部受大陆和沿岸冷海流的影响较大,东南部受海洋和台湾暖流影响较多。冬季,海峡气温低于两岸,东岸气温又高于西岸,平均气温约15℃;夏季,温度较高,可达28℃。台湾海峡风浪比较强烈,尤其在冬半年,偏北季风的??达6―9米。夏季多偏南风,风力较小,海峡比较平稳。但在七八月份,台风盛行期。遇到台风经过这里,就会带来暴雨巨浪和风暴潮。如果恰遇天文大潮,沿岸水位暴涨起来,能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我国登陆的台风中,约有一半要袭击台湾海峡和两岸。
澎湖列岛受黑潮影响,海峡水温较高,盐度和透明度较大。年平均表层水温为17至23℃,1至3月水温最低,平均12至22℃;7月最高,平均26至29℃。透明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均3至起米。水色东部为蓝色,西部为蓝绿色,河口或气候不良时呈绿黄色。台湾海峡的潮汐情况比较复杂,福建沿岸、澎湖列岛和海口泊地以北台湾的西海岸为正规半日潮;海口泊地以南台湾西海岸为不正规半日潮;其中冈山至枋寮段为不正规全日潮。潮差西部大于东部,西部金门岛以北为4至6米,往南显著减小;东部中间大于两端,后龙港达4.2米,海口泊地和淡水港为2.6米,海口泊比以南为0.6米,澎湖列岛1.2至2.2米。后龙港至海坛岛一线以北,涨潮流向西南,落潮流向西北,流速0.5至2节;以南流向与上述相反。流速在澎湖列岛附近较大,东南部可达3.5节。
海峡处于东海风浪较大地区。涌浪多余风浪,以4级浪最多,占全部海浪的42%,5级占28%,大于5级的占8%。在东北季风季节,以东北-北向浪为主。西南季风季节以西南-南向浪为主。在冬季寒潮和夏季热带气旋影响下,可形成8至9级浪。海流为北上的黑潮西分支和南海流及南下的浙闽沿岸流所控制,并受季风影响。夏季沿岸流停止南下,整个海峡为西南季风流和黑潮西分支结合的东北流,流速一般0.6节,澎湖水道达2.3节。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的沿岸流南下,西部和中部为西南流,流速约0.5节;东部的东北流减弱,当东北风强劲时,表层甚至改变为西南流。
台湾海峡_台湾海峡 -形成过程
早在6亿年以前古生代晚期造山运动开始时,在台湾海峡地区出现“台湾滩”,这是海峡中的最高处,深度仅20公尺,但两岸间许多地区依然连为一体。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北港地区的石油勘探中,发现菊花化石,这是中生代的标准化石,由此证明,在中生代(约2.2亿年以前)三叠纪和侏罗纪期间,两岸间虽然许多地方已经出现海水,但主要还是陆地。台湾海峡位置上的地壳运动没有停止。到1.92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两岸间发生剧烈的地壳运动,此时台湾开始成为陆地,地质史上台湾称之为“南澳运动”(即由大南澳片岩演变为大理石),大陆称之为“燕山运动”。此时,在两岸间分别出现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央山脉。但是两岸间还是相连的。
海峡最初的形成。两岸分离开始于白垩纪和古新世时期,也就是在约5400万年以前,台湾中部地区开始被水淹,中间成为浅海,开始成为海峡。在始新世早期的地壳运动中,台湾开始“太平运动”,大陆开始“茅山运动”,两岸陆地连成一片。直到第四纪更新世时期,华南地区的花岗岩被沙化,岩石中的石英和云母被冲积到台湾海峡中的低部地区,今天台湾北部和中部地区大量开采,成为新竹玻璃工业的重要原料。因为两地相连,史前动物来往两岸,在台中大坑发现了剑齿象化石,在桃园发现了古犀牛化石,这些生活在大陆的史前动物在台湾留下来,是两岸连在一起的地质证明。
海进海退期的出现。自第四纪冰河期(1800万年至6000年之间)以来,大海进入海进期,海水面上升约有100至130公尺,形成了今天的海平面,台湾海峡开始形成。自此开始,两岸间的来往由陆地转为海上。但在4500至2000年以前,因出现海退,台湾海峡变浅易于渡海,也为在航海不发达的两岸居民来往提供了方便。
地壳运动使得台湾和福建分开,潮水涨落曾使得台湾与福建之间出现通道,但台湾和福建两地的地质、地形、自然、特产等方面非常相象。地形上,山脉和河流的走向及分布,平原和丘陵的安排,几乎是大自然按照同一设计图的复制品;气候上,同受亚热带海洋季风的控制,年温度变化、降水量、冬夏季风的光临,又是多么的相仿;植被上,黄、红棕类土,冲积土,灰化土及盐土等土壤,各种森林植被,水稻、茶和果品等农作物,如此地相同和一致并非人类的创造力所能及。
台湾海峡_台湾海峡 -物产资源
鱿鱼台湾海峡资源丰富。这里暖寒水流交汇,水交换畅通,鱼虾种类多,是中国重要渔场之一。主要渔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