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这里需要注意,周口店和周口市不是同一个概念,后者是个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东部。
周口店_周口店 -博物馆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展示厅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系统地向我们介绍了60万年前的“北京人”、10万年前的“新洞人”、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状况。序厅正面为龙骨山立体模型,展柜中摆放着周口店地区从4亿年前到1亿年前的各种岩石标本,反映了该地区沧海桑田的地质变化过程。
第一展厅展示了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模型、古人类用火遗迹以及粗糙简陋的石制砍斫、切割、乱削和雕刻工具。
第二展厅以复原模型展示了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以及他们的生活场所。
第三展厅主要介绍龙骨山上发现的二十余处脊椎动物化石遗址和古人类活动过的遗址分布点,以及一件18000年前山顶洞人的遗物――串青贝壳,兽牙、小石头制成的古老的项链。
第四展厅陈列着我国和世界各地发现的各个时期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以及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绘画、雕刻等艺术品。
考古历程
周口店最早发现的地点是第6地点,是瑞典科学家安特生于1918年发现的。1921年安特生、美国古生物学家格兰阶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斯基,发现了周口店第l地点,同年发现了周口店第2地点。1927年步达生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这一年是周口店正式遗址开始发掘,中国地质学家李捷参加发掘工作,并发现了周口店第3和第4地点,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也是新地点的发现者,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第5、7、8地点,找到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同年将已发现的地点,以“北京人”遗址为第1地点,其余的依序编号及至第9地点。在20号地点以前,包括山顶洞,或为裴文中领导下或为贾兰坡领导下发现的。第20至24地点是在贾兰坡领导下找到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周口店村西。有两座东西并列的山丘,东边的一座有一个大山洞,俗称猿人洞,1929年后,叫周口店第一地点,东西长约140米,中部最宽处约20米。“北京人”在周口店居住的时间,大约从距今60多万年开始,一直到距今20多万年;“北京人”文化早期从距今60多万年到距今40多万年前,中期为距今40―30万年,晚期为距今30到20多万年前。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周口店第1地点从1921年发现和发掘起,已下挖了40多米。宛如一口深井。已挖堆积还不到全洞堆积物的一半。“北京人”化石从第ll层至第3层均有发现,共出土骨头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股骨7件、胫骨l件、肱骨3件、锁骨和月骨各1件以及一些头骨和面骨破片。这些“北京人”遗骨分属40多个体。但绝大多数人化石,在珍珠港事变前后,下落不明。现存的第1地点的人化石,保存在我国的有7枚牙齿、1段肱骨、胫骨1段、顶骨和枕骨各1件以及一具保存完好的下颌骨;1927年以前发现的三枚牙齿则在瑞典,由早期周口店工作的步林保管着。在周口店第l地点发现用火遗迹,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包括五个灰烬层、两处保存很好的灰堆遗存,烧骨则见于有人类活动的各层,此外,还发现烧过的朴树子、烧石和烧土块,甚至个别石器有烤灼的痕迹。对用火遗迹的研究,可知“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有控制火和保存火种的能力。烧火的燃料主要是草本植物,也用树枝和鲜骨作薪。
石器是“北京人”文化的主要代表,“北京人”创造了三种不同的打片方法,主要用砸击法,生产出长20一30毫米的小石片;常见长度为20―40毫米;工具分两大类,第一类包括锤击石锤、砸击石锤和石钻,第二类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锥和球形器。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因本世纪二十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尤其是1929年发现了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到目前为止,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根据对文化沉积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属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七七事变后,周口店被日军占领,发掘人员被杀,裴文中和贾兰坡的办公室被捣毁,发掘工作终止。抗日战争时期,已发掘出的六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存放于美国开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内,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中美双方计划将其转运美国,以防其落入日本手中。途中头盖骨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又对周口店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大量灰烬堆积层,证明北京人已会用火。1953年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附近建成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在龙骨山顶部于1930年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1973年又发现介于二者年代之间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续和发展。
1936年,贾兰坡先生又在这里发现了3个“山顶洞人”头盖骨化石。六十年代未,这里又发现了距今10万年的“新洞人”遗址。这一系列重要发现,为研究人类的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周口店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在北京西南42公里处,遗址的科考工作仍然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登录标准: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遗产价值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起源提供了大量的、富有说服力的证据。大量事实表明,“北京人”生活在距今50万年前到20万年前之间,是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的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北京人”的发现揭开了人类历史的序幕。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初期,“北京人”已懂得选取岩石,制作石器,用它作为武器或原始的生产工具,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中改造自己,表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原始的工具从事劳动,这是人和猿的根本区别所在。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利实证,是中国科学家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伟大贡献。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的关于“直立人”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证明,“直立人”是人类历史的最早期,处于从猿到人进化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他们是"南猿"的后代,后来"智人"的祖先。北京人具有“直立人”的典型形态标准,而北京人对火的使用,更加完备了其作为人的特征。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发现,更充分表明了北京人的发展和延续。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宝库。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又提前了若干万年 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厚度达4―6米、色彩鲜艳的灰烬,表明“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支配火、学会保存火种的方法,是人类由动物界跨入文明世界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的发现,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围绕科学界近半个世纪的“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表明,在人类历史的初始阶段,从体质形态,文化性质到社会组织等方面。
遗址第一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又称“猿人洞”,即著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出土地点。1921年和1923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 与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并进行了试掘,1927年开始正式发掘。由步达生负责野外工作和人类化石研究。1927年发现了一颗保存很好的人类下臼齿化石,步达生经过仔细的研究,提议给这种中国古代的人类一个古生物学的学名:“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来葛利普教授将之命名为“北京人”,这个通俗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1929年12月2日野外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裴文中发现了第一颗保存很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1930年在试验室中清理上一年挖掘的堆积物时,修理出一颗头盖骨化石;1937年发掘被迫中断;1949年刚刚解放不久,中断了11年的发掘工作又恢复了,1951年、1958年至1960年、1966年以及1978至1980年又先后进行了几次发掘。该地点先后进行了23年的发掘,共出土约203件北京猿人的化石(代表约40个猿人个体),其中包含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破片12件,下颌骨15个,牙齿157枚(包括附连在上下颌骨上的牙齿),胫骨1件,肱骨3件,锁骨和月骨各1件和股骨7件(据张森水《周口店遗址志》);发现用火堆积遗存3处,并发现石制品10万多件,同时出土了98种哺乳动物化石(据《远古人类的家园》)。
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原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东西长140米,南北宽最宽处40米,西部最窄处2米,高度4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9°41′,东经115°51′。从大约50万年起,北京猿人在这里断断续续生活了20万年至40万年,北京猿人的遗骨、遗物、遗迹和洞顶塌落的石块和洞外流入的泥沙等,在洞内一层又一层充填起来,形成巨厚的堆积层(共分13层)。在发掘前,该洞穴就已坍塌,成为堆积物上部的大角砾和岩块。
遗址第二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2地点(北纬39°41′19.76431″,东经115°55′19.81092″)是安特生、葛兰阶和师丹斯基于1921年发现的,也是周口店遗址最早发现的两个地点之一。周口店遗址第2地点距离第1地点大约200米,初见时像一条南北向的堤,高度大约15米,厚2米,为斜倚龙骨山山体的斜坡,地层为棕红色粘土层,原是一片烧石灰的山。杨钟健先生最先作了研究,编为周口店第2地点。出土的动物化石有中国鬣狗、肿骨鹿、犀牛、野猪、鼠类等,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22种,其中食虫目2种、啮齿目8种、兔形目2种、灵长目1种、食肉目2种、奇蹄目1种、偶蹄目6种;此外,还有爬行类和鸟类各1种,时代是中更新世。所发现的动物化石颜色呈浅黄白色,大多数材料为破碎的肢骨,但化石的石化程度很高;其次为各种动物的单个的牙齿,还有一些对研究有较大意义的下颌骨(包括完整的和破碎的)近40件和几件残破的头骨。根据黄万波研究员描述,这个地点是因当时挖石灰时把石头挖走后,留下了这些堆积物,堆积的上方是钙质胶结粘土结核。
遗址第四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四地点:周口店遗址第4地点位于龙骨山南坡,距周口店第1地点西约70米(北纬39°41′14.54302″,东经115°55′29.54308″),该地点高出周口店河46米,洞口向南,发现时洞顶已经大部分塌落,基本上属于露天堆积。
龙骨山
第4地点于1927年由步林和李捷发现,当时把它看作含化石的普通型洞穴,历时10年,未进行发掘。直到1937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次年也做过一点发掘工作。还发现了40多种哺乳动物的化石,包括猕猴、鼢鼠、熊、三门马、李氏野猪、鹿、葛氏斑鹿等;1967年,红卫兵串联参观周口店,有人钻入其中,发现还有相当长的、有洞顶的洞,与第15地点相连。这一发现得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重视,有“新洞”之名,其实它是无人类活动遗迹的洞穴,经地质学家研究,这段洞穴可能是第4地点的“泻水道”。(据《周口店遗址志》)。为了探明那段洞穴的情况,1972年9月,古脊椎所委派王存义在第4点西侧修路,以便打通半遮面的那段洞穴,在这过程中挖去了此段堆积,出土了1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灰烬,这一新发现把第4地点的重要性推前了一步。1973年2月由乔琪主持这段洞穴的清理工作。1973年初,在顾玉珉的主持下,对第4地点进行发掘,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其目的是搞清第4地点的堆积与“新洞”堆积的关系。第一阶段从3月初开工,至7月上旬结束,发掘在第4地点东侧,发掘面积为长4米,宽5米。(据《周口店遗址志》)
被挖掘的堆积厚度为6.5米。发掘方法沿用传统的方法,第4地点的发掘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发现了较丰富的石制品、用火遗迹和1枚人牙化石 ,这枚牙齿经研究鉴定为距今约20-10万年的早期智人的一颗左上前臼齿化石。第二阶段发掘在“新洞”进行,工作18天(1973年10月23日至11月10日),开了一条探沟,位于其东侧,长17米、宽2米,挖至其底,厚1.7米。因无有意义的发现,未再继续工作。这一地点洞顶上的钟乳石已被破坏,但下面的石笋依然保存,洞底有钙板堆积,估计仍有化石埋藏。这里出土过丰富的用火证据,除了发现过大量灰烬外,还有烧过的朴树籽和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据《周口店遗址志》)
遗址第二十六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二十六地点(山顶洞):第26地点即山顶洞(北纬39°41′16.90513″东经115°55′28.51044″),这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山顶洞的地点是1930年核查第1地点的边界时,在它的南面发现的,原来洞口为浮土所掩盖。在1933年―1934年进行了系统发掘,共挖去堆积物900立方米,发现包括3个头骨在内的代表至少8个山顶洞人个体的化石材料,主要标本化石是:3个完整的头骨,残头盖骨、上颌骨、下颌骨、脊椎骨、盆骨、大腿骨、小腿骨、膝盖骨和零散牙齿等,这些化石由德国籍的犹太人类学家魏敦瑞研究。还有47种哺乳动物化石,包括蝙蝠、刺猬、猞猁、猎豹、马鹿等。山顶洞人的文化遗迹和遗物相当丰富,出土了共141件装饰品,包括125个穿了孔的兽牙、3个穿了的海蚶壳、一块穿孔的椭圆形小河卵石、一件穿孔的鲩鱼框骨、4件刻有沟痕的骨管和7件穿了孔的石珠。山顶洞中还发现一根骨针,这些表明人已会缝兽皮做衣服,遮挡身体,抵御寒冷。另外还有一件磨过的鹿角,有人认为是指挥棒。山顶洞发现的石器不多,只有25件,做得相当简陋。在人骨化石周围还发现有赤铁矿粉末,是山顶洞人对死者进行埋葬的有力证据。根据遗址洞穴的形状和堆积的现象,可将它分成四个部分:洞口、上室、下室、下窨。洞口:高约4米,下宽5米。上室:为洞口以内的西半部的洞穴的东半部,石笋作底,由东南向西北作缓坡倾斜,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14米。下室:位于洞穴的西半部的稍下处,即有洞顶的部分。下室部分发现过人类化石,包含三具完整的头盖骨和一些身体上的骨骼和文化遗物;从灰烬和文化遗物的分布情况可分为五个文化层:1―3文化层在洞口和上室,发现有刚刚出生的幼儿残头骨、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4―5文化层位于下室,即埋葬死人的地方,发现有三个完整的头盖骨和部分骨架,并发现有部分装饰品。下窨只发现过动物化石,而且还多是相当完整的骨架,估计这些动物到洞穴里遮风避雨,偶尔坠落或失足掉下这个天然的陷阱,死在里面后变成的化石。山顶洞堆积相当松散,颜色呈灰色,与含北京人化石的堆积有明显的区别。在下窨之内为黄色堆积物,已达到了北京人时代地层。
遗址第二十七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二十七地点(田园洞):第27地点位于周口店遗址西南6公里处(北纬39°39′31″东经115°52′19″)。2001年发现,2003年6月SARS(非典)还未完全结束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主持正式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发现距今约2.5万年的古人类化石。该地点属石灰岩溶洞,洞体高约2米,深约5米,洞口面向正北,高出现在河床150米,洞中沉积物为灰白色粉沙,其中夹有小块砾石,磨圆度不好,在主洞左侧有2条垂直裂隙,主洞右侧有水流冲刷形成的凹坑,凹坑顶部和底部有钟乳石和石笋,距田园洞口东北方约30米处,有水流冲刷的凹坑。2003年6月正式发掘以来,采集到大量动物化石。最为珍贵的是发现智人化石,材料包括:下颌骨、锁骨、肱骨、桡骨、脊椎骨、肢骨、腓骨、跟骨、趾骨等。与智人同一层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豪猪、猕猴、果子狸、狼、竹獾、黑熊、原麝、斑鹿、苏门羚羊、羚羊、牛等26种。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晚期,与山顶洞人的年代相当。
旅游指南
公交车:周口店位于北京西南50公里的房山区,从天桥公共汽车站乘917路公交汽车到房山,再转乘38路小公共车到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下车后步行100米即到。
自驾车:六里桥上京石高速公路,从闫村高速出口下.沿京周路到周口店.
联系电话:69301278 69301080
公交路线
646 路前门至良乡西门,换乘38路中巴至直达周口店遗址。发车时间早 6:30 分――晚 18:00 分,20 分钟一趟
616 路北京西站南广场至良乡西门,换乘38路中巴至直达周口店遗址。发车时间早 6:00 分――晚 18:00 分,10 分钟一趟
971 路赵公口至良乡西门,换乘38路中巴至周口店遗址。发车时间早 6:00 分――晚 18:00 分,20 分钟一趟
917( 天桥――房山) 支线,至良乡西门、闫村路口、房山站,换乘38路中巴到周口店遗址。发车时间早 5:30 分――晚 20:30 分,15分钟一趟。
917( 天桥――张坊 ) 支线,至周口店路口换乘38路中巴到周口店遗址。发车时间早 5:30 分――晚 l9:30 分,15 分钟一趟。
901(阎村下高速),到大董村换乘38路中巴到周口店遗址。发车时间早 5:30 分――晚 l9:30 分,15 分钟一趟。
美食周口店猿人遗址配有职工食堂,为了方便旅游者就餐,餐厅对游客开放,提供自助餐和点菜服务。
如果您不愿在职工食堂用餐,可以到周口店大街的饭店用餐,离遗址不远的炖肉馆和龙源饭店都是不错的去处,那里的家常菜可是非常可口呀!
主要美食
豆汁、锅贴、灌肠、冰糖葫芦、驴打滚、卤煮火烧、炒肝、爆肚、豆腐乳煮毛豆、油泼面、羊肉烩面
门票价格 全价票30元、半价票15元
开放时间:8:30――16:30(无闭馆日)
全年享受免票・离休人员凭本人离休证 ・残疾人凭本人残疾证 ・残疾军人凭残疾军人证・文博系统工作人员凭本人工作证 ・有成人陪伴的1.2米以下儿童(不接待无成人陪伴者;陪伴成人按规定购票)
全年享受半价优惠 ・老年人凭本人老年证 ・中小学(含职高、中专)在校生凭本人学生证(有成人陪伴者,陪伴成人按规定购票)
小贴士
请按规定购票参观;馆内谢绝吸烟。・行动不便、身体有潜在疾病的观众需有人陪同方可入馆参观。・请保持公共卫生,勿随意投掷、丢弃杂物。・衣冠不整、醉酒、精神障碍者谢绝入馆。・饮料食品及其盛装器皿、生物、易燃易爆危险品、管制械具及其他法定危险品谢绝携带入馆。请勿摄像及使用闪光灯,・展厅内请勿使用三脚架。・请勿触摸裸露展品、攀爬躺卧。请您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勿在馆内使用轮滑、暴走鞋等类似轮式鞋,请勿喧哗、追跑打闹及在展厅内使用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