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国防军(德语:Bundeswehr)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统称,由陆军、海军、空军、联合后勤总部(德语:Streitkr?ftebasis)及联合医疗部队(德语:Zentraler Sanit?tsdienst)所组成。
德国联邦国防军_德国联邦国防军 -军队信息
德国联邦国防军(德语:Bundeswehr)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统称
辖下部队
德国联邦国防军
德国陆军(Heer)
德国海军(Marine)
德国空军(Luftwaffe)
联合后勤总部(Streitkr?ftebasis)
联合医疗部队(Zentraler Sanit?tsdienst)
领导
弗朗茨・约瑟夫・荣格(Franz-Josef Jung)德国军队历史上的名称
德国国防军(Reichswehr)1919年-1935年
德国防卫军(Wehrmacht)1935年-1945年
德国联邦国防军(Bundeswehr)1955年-现今
构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德国国防部长拥有德国联邦国防军的最高指挥权,而在战时则由德国总理统领。
德国实行征兵制,年满十八岁的男性有义务服兵役,或通过为公共福利设施如老人院、医院义务工作来替代兵役。
德国联邦国防军的兵力约二十五万人,当中五万人为十八至二十五岁,在军中服务最少九个月的征兵。德国政府计划在未来削减军队的人数[1]。自1975年有女性进入联邦国防军服务起,都是被分配在医疗部队进行后勤工作,这些女性为此进行上诉。2000年,欧洲法院决定放宽女性选择服务岗位的权利,2001年起,女性可以到前线服务,不仅是负责后勤工作,更可参与军队的任务。至今有大约一万三千名女性正在服役,当中为数不少的人曾经参加过维持和平任务及其他行动。
历史
德国联邦国防军
冷战时代(1955年-199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被解除武装,联合国勒令德国不得重建任何武装部队,只能保留小规模的国境防卫队及扫雷艇部队作为防卫之用,德国的国防由四个占领国美国、英国、法国及苏联的部队共同负责。
然而朝鲜战争后,随着东西方两边阵营的关系开始紧张,各国对德国的非军事化政策有所改变。1949年德国分裂为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苏联更让东德秘密重新建军,因此美英法三国便开始考虑解除对德国的军事禁令。1950年,西德第一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召集前国防军的高级将领商讨创建全新西德军队的事宜,讨论确定了新军队的基本构思。后来,自由民主党出身的前将领哈索・冯・曼陀菲尔提议把新建的军队命名为“联邦国防军”(德语:Bundeswehr),获得德国联邦议院确认。
1955年11月12日,联邦国防军正式建立,该天是普鲁士将领沙恩霍斯特(Gerhard von Scharnhorst)诞辰二百周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的修正案后,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约,1956年开始推行全国征兵制,年届十八至四十五岁的全国男性必须义务服兵役。
冷战期间,联邦国防军成为北约在中欧的防卫主力。当时的联邦国防军拥有四十九万五千人的兵力,以及十七万的非现役的文职人员。陆军三个军团由十三个师所组成,坦克及装甲运兵车亦经过武装;空军大部份的战斗机成为北约联合防空军(NATINAD)的一部份;海军则在北海及波罗的海进行巡逻。
两德统一后(1990年-现今)
1990年两德统一后,美英法苏四国与西德政府签署《德国最终解决条约》(英语:Treaty on the Final Settlement with Respect to Germany,德语又称:Zwei-plus-Vier-Vertrag即“二加四条约”),联邦国防军削减三十七万人,前东德的国家人民军解散,其中大约五万人并入联邦国防军。在这五万人当中,很多都因为役期届满而离开,而国家人民军的军官则继续日常任务。
此外,很多联邦国防军用不著的东德军备都被废弃拆除,或是卖去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及印尼等国,国家人民军拥有的装甲运兵车则悉数售予土耳其。
今天的联邦国防军主要参加一些联合国实行的国际维持和平任务、人道救援任务及北约的军事行动。2000年以后,联邦国防军改制,增加了联合后勤总部(德语:Streitkr?ftebasis)及联合医疗部队(德语:Zentraler Sanit?tsdienst),以统合三军的后勤支援事务。
德国联邦国防军_德国联邦国防军 -任务内容
德国联邦国防军德国联邦国防军成为北约的一员后,负起了防卫中欧的义务。德国基本法第87条a中规定,联邦国防军的活动只限于防卫以及救援事务。
但是在1990年以后,国际政局起了很大的变化,联邦国防军也因著这个变化改变了行动的范围。1994年,联邦宪法法院认为基本法所定的“防卫”不只在于防卫德国国境,也包含防止国际间的纷争及危机等。据此,德国联邦议院同意联邦国防军参与北约的境外活动,联邦国防军开始活跃在一些国际事务中,如1996年至1999年间的科索沃战争,亦有参与在柬埔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苏丹及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军事活动及维持和平任务。
传统
现今的联邦国防军(1955年―)不再跟随德国国防军(1919年―1935年)和德国防卫军(1935年―1945年)的传统。士兵对上级绝对服从的传统是“普鲁士精神”的一部分,但因为二战后订下的“违反人道罪”而被否定。唯有被认为是德国军人荣誉象征的铁十字保留了下来,并成为联邦国防军的标志。
德国联邦国防军_德国联邦国防军 -军队构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德国国防部长拥有德国联邦国防军的最高指挥权,而在战时则由德国总理统领。
德国实行征兵制,年满十八岁的男性有义务服兵役,或通过为公共福利设施如老人院、医院义务工作来替代兵役。
德国联邦国防军的兵力约二十五万人,当中五万人为十八至二十五岁,在军中服务最少九个月的征兵。德国政府计划在未来削减军队的人数[1]。自1975年有女性进入联邦国防军服务起,都是被分配在医疗部队进行后勤工作,这些女性为此进行上诉。2000年,欧洲法院决定放宽女性选择服务岗位的权利,2001年起,女性可以到前线服务,不仅是负责后勤工作,更可参与军队的任务。至今有大约一万三千名女性正在服役,当中为数不少的人曾经参加过维持和平任务及其他行动。
德国联邦国防军_德国联邦国防军 -军队发展历史
冷战时代
(1955年-199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被解除武装,联合国勒令德国不得重建任何武装部队,只能保留小规模的国境防卫队及扫雷艇部队作为防卫之用,德国的国防由四个占领国美国、英国、法国及苏联的部队共同负责。
然而朝鲜战争后,随着东西方两边阵营的关系开始紧张,各国对德国的非军事化政策有所改变。1949年德国分裂为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苏联更让东德秘密重新建军,因此美英法三国便开始考虑解除对德国的军事禁令。1950年,西德第一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召集前国防军的高级将领商讨创建全新西德军队的事宜,讨论确定了新军队的基本构思。后来,自由民主党出身的前将领哈索・冯・曼陀菲尔提议把新建的军队命名为“联邦国防军”(德语:Bundeswehr),获得德国联邦议院确认。
1955年11月12日,联邦国防军正式建立,该天是普鲁士将领沙恩霍斯特(GerhardvonScharnhorst)诞辰二百周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的修正案后,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约,1956年开始推行全国征兵制,年届十八至四十五岁的全国男性必须义务服兵役。
冷战期间,联邦国防军成为北约在中欧的防卫主力。当时的联邦国防军拥有四十九万五千人的兵力,以及十七万的非现役的文职人员。陆军三个军团由十三个师所组成,坦克及装甲运兵车亦经过武装;空军大部份的战斗机成为北约联合防空军(NATINAD)的一部份;海军则在北海及波罗的海进行巡逻。
两德统一后
(1990年-现今)
1990年两德统一后,美英法苏四国与西德政府签署《德国最终解决条约》(英语:TreatyontheFinalSettlementwithRespecttoGermany,德语又称:Zwei-plus-Vier-Vertrag即“二加四条约”),联邦国防军削减三十七万人,前东德的国家人民军解散,其中大约五万人并入联邦国防军。在这五万人当中,很多都因为役期届满而离开,而国家人民军的军官则继续日常任务。
国防军装备的“豹”2坦克国防军装备的“豹”2坦克[5]
此外,很多联邦国防军用不着的东德军备都被废弃拆除,或是卖去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及印尼等国,国家人民军拥有的装甲运兵车则悉数售予土耳其。
今天的联邦国防军主要参加一些联合国实行的国际维持和平任务、人道救援任务及北约的军事行动。2000年以后,联邦国防军改制,增加了联合后勤总部(德语:Streitkräftebasis)及联合医疗部队(德语:ZentralerSanitätsdienst),以统合三军的后勤支援事务。
德国联邦国防军_德国联邦国防军 -军队的传统
现今的联邦国防军(1955年―)不再跟随德国防卫军(1919年―1935年)和德国国防军(1935年―1945年)的传统。士兵对上级绝对服从的传统是“普鲁士精神”的一部分,但因为二战后订下的“违反人道罪”而被否定。唯有被认为是德国军人荣誉象征的铁十字保留了下来,并成为联邦国防军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