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式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式建筑_巴洛克式建筑 -概述
巴洛克式建筑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巴洛克式建筑_巴洛克式建筑 -建筑特点
巴洛克式建筑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炫耀财富。它常常大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
第二,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
第三,充满欢乐的气氛。提倡世俗化,反对神化,提倡人权,反对神权的结果是人性的解放,这种人性的光芒照耀着艺术,给文艺复兴的艺术印上了欢快的色彩。完全走上了享乐至上的歧途。
第四,标新立异,追求新奇。这是巴洛克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征。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
巴洛克式建筑_巴洛克式建筑 -代表建筑
巴洛克式建筑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就已显示出巴洛克风格的萌芽。随后他的两位学生G.de维尼奥拉和G.delle波尔塔又完成了被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代表作的罗马耶稣教堂。17世纪初,C.马代尔诺建造了罗马圣苏珊娜教堂。该教堂大致仿效耶稣教堂,即在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但比例更为高峻雄伟,门面的细部安排层层曲突,愈近中央大门愈明显。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此外马代尔诺还担任了对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改建和门面建筑设计,使其更符合巴洛克风格。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人物是G.L.贝尼尼和F.博罗米尼。前者的代表作是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祭坛设计的圣彼得法座,作者巧妙地将圣徒、天使和圣灵之光与建筑相结合,使其更富有热烈奔放的巴洛克特征。后者的代表作有四泉的圣卡洛教堂、圣伊沃教堂等,在这些建筑中,他运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使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心裁。另外,彼得罗・达科尔托纳、C.拉伊纳尔迪、小M.伦吉、C.丰塔纳等在他们的影响下,也设计了许多巴洛克建筑。
威尼斯圣玛丽亚大教堂,在意大利北部,B.隆盖纳设计了威尼斯的圣玛丽亚教堂,G.瓜里尼则设计了都灵的圣洛伦佐教堂和圣辛多内礼拜堂。传播于欧洲各地的巴洛克建筑,又与当地的建筑特点相结合,从而形成各自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