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梆子 app 梆子戏 梆子戏-简介,梆子戏-江苏梆子

梆子戏是江苏梆子系明末清初山、陕梆子(一说山东梆子)流人徐州地区与当地方言土语结合,吸收当地曲艺、民歌等音调发展而成。俗称“大戏”,亦名“梆子戏”、“豫剧”、“徐州梆子”等,1960年始定名为江苏梆子。

梆子戏_梆子戏 -简介


梆子戏

梆子系明末清初山、陕梆子(一说山东梆子)流人徐州地区与当地方言土语结合,吸收当地曲艺、民歌等音调发展而成。俗称“大戏”,亦名“梆子戏”、“豫剧”、“徐州梆子”等。



梆子戏_梆子戏 -江苏梆子


梆子戏系明末清初山、陕梆子(一说山东梆子)流人徐州地区与当地方言土语结合,吸收当地曲艺、民歌等音调发展而成。俗称“大戏”,亦名“梆子戏”、“豫剧”、“徐州梆子”等,1960年始定名为江苏梆子。 江苏梆子的演唱风格,既硬重又轻柔,男腔尤多花腔,悦耳动听,故生脚戏,特别是“黑红花脸”的剧目较多。其代表剧目为“四大征”(《薛礼征东》、《樊梨花征西》、《姚刚征南》、《燕王征北》)、“四大铡”(《铡赵王》、《铡美案》、《铡郭嵩》、《铡郭槐》)及“老十八本"、“新十八本”等,这些剧目多采用“武戏文唱”的形式,以大段唱腔来塑造人物,推进剧情。脚色行当分3大类15行,“五生”为头套红脸、二套红脸、三套红脸、文小生、武小生;“五旦”为老旦、青衣、花旦(小旦)、丑旦(彩旦)、帅旦;“五脸子”为黑脸、白脸、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表演除“四功五法”外,还吸收了相当数量的杂耍特技,如“涮牙”、“爬杆”、“活腮”、“滚棚”、“吊辫子”、“鸡蛋簸米”等。

20世纪30年代,江苏梆子逐步进入徐州等城市,有时与京剧同台演出,服装、化妆、道具、文武场面及唱腔都受到京剧不同程度的影响

发展历程



梆子戏民国26年(1937年)冬,丰县李寨乡马路口科班30多人,在王东海等4位教师率领下,投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组成“丰县流动剧团”。民国28年升为湖西专区剧团。他们除演传统戏《薛礼征东>、《雷振海征北》等以外,还演出了湖西区专员兼湖西区戏剧委员会主任郭影秋等创作的《汉奸反正》、《岳飞》等新戏,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民国29年后,剧团接受武装,既演戏又打仗。同时,许多业余剧团也都演出鼓舞抗日斗志的英雄征战戏,其中丰县卜老家竿子头的卜昭贵戏班活动时间较长,后卜昭贵因反对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民国30、31年,国民党统治区也成立了属国民党军、政机关领导的歌风、晓风、大风三个剧团,集中了一批名噪一时的演员,常演出“四大征”、“四大铡”等传统剧目,也演过反映当地军民英勇抗日杀敌事迹的《新劝夫》、《一计害三鬼》等现代剧目。
抗日战争胜利后,因黄河水患,一些河南梆子艺人流入徐州地区搭班演出,其中女演员居多,因而丰富了江苏梆子中的旦脚戏。江苏梆子还引进了河南梆子唱腔中的[祥符调]、[豫东调]等。
民国37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苏北广大地区,许多流散的梆子戏艺人被组成由政府派遣干部管理的专业剧团,如丰县即有五区、二区、九区3个戏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州及其所辖的丰、沛、邳和铜山、睢宁各县均组织了江苏梆子的专业剧团,但多数称为豫剧团。1958年,徐州专区实验豫剧团改建为江苏省豫剧团。翌年,徐州市豫剧团并入。1960年4月,江苏省文化局定名该团为“江苏省梆子剧团”,此后,徐州全区的豫剧团均改名为“梆子剧团”。
60年代前期,各级江苏梆子剧团上山下乡演出成风,被群众亲切地称之为“板车剧团”、“咱们的剧团”。江苏梆子除在省内演出外,也赴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巡回演出。
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江苏梆子挖掘出260多出传统戏,其中整理改编上演的剧目有《胭脂》、《小秃闹房》、《佘太君发兵》、《审诰命》等;创作的新戏有历史戏《风波忠魂》、现代戏《三个队长》等。由于《打焦赞》、《八姐盗刀》等戏的不断增加,武旦遂成为旦行中的新成员。这一时期的演出中,黑红脸戏日趋减少,而文武小生、青衣花旦、丑脚戏却逐渐增加。
“文化大革命”中,江苏各县梆子剧团均被改为文艺宣传队,演出配合时事政治的歌舞说唱,大批演职员或集中“五七”干校劳动,或下放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则自编自演现代戏。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江苏各梆子剧团均恢复建制和演出。古装戏《八姐游春》、《公主夺夫》、现代戏《银杏坡》、《青春泪》均受到好评,有的剧本已出版。
1987年,全省梆子剧团5个,除省梆子剧团为全民所有制性质,4个县级梆子剧团均为集体所有制。是年,全省梆子剧团创作演出剧目4个,上演剧(节)目62台,演出1 149场次,观众近120万人次,绝大部分是在农村演出。全年演出收入21万元。

梆子戏_梆子戏 -淮北梆子戏


梆子戏

原名沙河调或沙河梆子。流行于淮北地区,当地人俗称“高梆”。
淮北梆子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与河南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莱芜梆子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主要流行在皖北、豫东和苏北的一些地区。鼎盛时几乎县县都有专业剧团。成立较早而影响较大的剧团,主要有抗战时期的翻身剧团、拂晓剧团等。
淮北梆子定名为1960年。并正式成立安徽省淮北梆子戏剧团。挖掘传统剧目七百余出;经常上演的有五百余出。旦行戏有《断机》、《劝夫》、《妲己》、《陈妙常》等二十多出;小生戏有《提寇》、《换龙》、《扬八郎》、《拜师》等十多出;丑行戏有《花子拾金》、《双推磨》《小秃闹房》等十几出;红脸戏有《跪坡》、《临潼关》、《斩子》、《过五关》等十数出;黑脸戏有《铡美案》、《王莽篡位》等。同时还改编、创作了一大批剧目,如《寇准背靴》、《孟姜女》、《桑园会》、《穆桂英》、《楚宫恨》、《临潼关》和现代戏《两块花布》、《重要一课》、《大树参天》等。
淮北梆子早期名演员有顾锡轩(名群),六十年代曾拍摄淮北梆子戏艺术影片《寇准背靴》、朱秀林(艺名朱大鼻子)、主登科(艺名王大眼)。沙河两岸曾流传民谣“朱大鼻子王大眼,还有个顾群唱红脸”。丑行演员王君敬、文武生演员朱琴、老旦朱昆云也都是在淮北梆子中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著名演员张福兰当推为梆子戏的表演艺术家

江苏梆子 app 梆子戏 梆子戏-简介,梆子戏-江苏梆子

梆子戏_梆子戏 -山东梆子


梆子戏山东梆子是流行于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山陕梆子流传到山东后,唱腔受山东语音的影响而形成的剧种。山东地区位于南北水陆通衢,长期以来是贸易运输要道,各地戏曲往往因通商贸易而在此交流沟通,逐渐荟萃集中,并在此生根流传,形成本地的声腔剧种。
山东梆子是山东一个古老剧种,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山东的地域特征,唱腔优美,激昂高亢,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剧的突出的特点是花腔多、甩腔多,且甩腔最后多落在“啊”音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的兄弟剧种如山东境内的莱芜梆子 、两夹弦、 四平调、河南豫剧的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 、江苏的江苏梆子以及山东另一个古老的剧种柳子戏的发展均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40103/97648.html

更多阅读

徐州梆子戏 山东梆子郓城县回龙传

江苏梆子戏,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当地群众又称为“大戏”。已流行于江苏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苏省代表性剧种之一。江苏梆子戏的表演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

泉州高甲戏 泉州高甲戏-简介,泉州高甲戏-代表作及影响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金门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闽南高甲戏_泉州高甲戏 -简介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金门及东南

声明:《江苏梆子 app 梆子戏 梆子戏-简介,梆子戏-江苏梆子》为网友被爱放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