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会昌县 会昌县-自然环境,会昌县-历史沿革

会昌县位于赣州市东南部,东南邻福建武平,南接寻乌,西南毗安远,西北连于都,东北交瑞金。为赣、闽、粤“三省通衢”之地。辖19个乡镇,26个居委会,243个行政村。总面积2722.18平方千米。人口46万人,有16个少数民族。县政府驻地文武坝镇,距赣州市148千米、南昌450千米,通行客家方言。有丰富的资源,现已探明开发的矿藏有锡、盐、萤石、石灰石、稀土等30余种,其中锡金属储量全国第三,岩盐储量为江西之首;森林覆盖率达79%;可利用的水电蕴藏量达5.86万千瓦;旅游资源有省级风景名胜汉仙岩、会仙温泉等旅游休闲景观。境内有323、206国道和赣龙铁路穿过,成厦、济广高速会昌段正在拟建。

会昌县_会昌县 -自然环境


会昌县会昌县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温暖温润气候区,地跨北纬25°29′~25°55′,东径115°29′~116°02′之间,东西宽56千米,南北长85千米。具有山区立体气候明显的特征,其特点是:气候温和热量足,日照充裕光能佳,雨水不均易旱涝,四季分明差异大。由于距海洋较近,加之地形作用,一般是春早多阴雨,夏热无酷暑,秋爽少降水,冬长无严寒。

年平均气温19.3摄氏度,一月份平均气温8.3摄氏度,七月份平均气温28.7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6.7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9.5摄氏度;≥10摄氏度积温6079摄氏度;平均无霜期280天,平均年降雨量1624毫米,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尤在4-6月降雨集中,平均可达752.9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48.4%,常引起洪涝灾害,而7-9月的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88.1毫米,仅占全年总量的24%,加之蒸发量又大于降雨量253.5毫米,常发生干旱。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季低温、夏季洪涝、干旱以及秋季“寒露风”。

会昌县_会昌县 -历史沿革

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会昌县 会昌县-自然环境,会昌县-历史沿革

据同治十一年《会昌县志》:会昌自汉至唐属于都县地,右称九州镇;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始设县,适逢镇人凿井得砖十二块,砖上刻有“会昌”(唐武宗年号)篆字,故以“会昌”为县名。”元太德元年,会昌由县升为州,管辖会昌、瑞金两县。明洪武初年,将州返县,隶属赣州府至清。民国初年属赣南道。

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军来到会昌,建立了红色政权――中共筠门岭地下区委;1931年10月成立会昌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会昌县委员会;1932年7月,会昌、寻乌、安远三县联合成立中心县委;1933年2月在会昌县内设会昌、筠门岭、西江三县;1934年9月三县又全并为会昌县。

1949年会昌解放后至1955年属宁都行政公署;1956年至今属赣州专区(地区)、赣州市。1984年5月15日,设立小密乡、庄埠乡(赣府字[1984]112号)。1988年9月12日,撤销筠门岭乡、西江乡,设立筠门岭镇、西江镇(赣民函[1988]101号批复)。1995年9月29日,撤销周田乡、麻州乡、庄口乡,设立周田镇、麻州镇、庄口镇(赣民字[1995]185号批复)。1997年1月14日,撤销文武坝乡,设立文武坝镇(赣民字[1997]12号批复)。

2000年,全县辖7个镇、15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88115人;其中:湘江镇35490筠门岭镇27740西江镇41442周田镇46601麻州镇24158庄口镇20438文武坝镇26882长岭乡7758清溪乡4294右水乡14250高排乡11941晓龙乡12566珠兰乡14726洞头乡8541中村乡7108站塘乡14194永隆乡7429富城乡13597小密乡15770凤凰岽乡10147庄埠乡7768自鹅乡15275(人)。人口密度159.4人/平方千米。有畲、壮、回、苗、满、侗、傣和高山族等16个少数民族4950多人。

2001年10月22日,撤销湘江镇,划归文武坝镇(赣民字[2001]486号批复)。
2003年10月21日,撤销凤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40103/100720.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会昌县 会昌县-自然环境,会昌县-历史沿革》为网友密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