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影视作品简介 武训 武训-人物简介,武训-影视作品

武训(1838年-1896年4月23日),中国近代著名平民教育家,群众办学的先驱者。山东省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庄人,家境贫苦。因家中行七,取名武七,后改名武训。1950年,由孙瑜根据武训的故事拍摄的《武训传》曾在一段时间内引发批判和禁播,2012年初,《武训传》获得修复出版,也是对武训的教育成绩以肯定。

武训_武训 -人物简介


武训

武训,清代平民教育家。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亦称武豆沫,清末行乞办学的典型。堂邑(今聊城西)人。清廷为嘉奖其兴办封建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

武训早年丧父,家境清贫,随母乞于市,后母亲病故,武训成了孤儿,独自一人靠打长工生活。后来,武训卖掉辫子,为义学攒下第一笔钱。为兴办义学,他四处行乞、劳作、表演杂耍,善款一攒就是三十年。50岁时,武训在堂邑县柳林镇兴建了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五十八岁,武训已兴办三所义学。山东巡抚赐其名武训,光绪授其“义学正”名号,赐黄马褂,并为他修建牌坊。死后山东巡抚袁树勋奏准“宣付国史馆立传”,建忠义专祠。

武训_武训 -影视作品


《武训传》

1948年7月当时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制”)正式投拍此片。中国电影制片厂当时经营困难,经费上难以为继,1948年11月初,在影片拍摄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时候,影片便彻底停拍。1949年2月,昆仑影业公司以低价购得此片的拍摄权和底片、拷贝。孙瑜则加入昆仑公司继续完成此片的拍摄。在1951年2月影片正式拍成前,这个剧本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经过了数次大的修改。1950年12月,《武训传》公映。

《武训》
领衔主演:赵丹

剧情介绍
清朝咸丰八年,天下大乱,贪官污吏疯狂蛀蚀大清,百姓生活度日如年。在贪官郎举人家做工的武七(陶泽如饰)杠了三年活,郎举人不仅利用他不识字的弱点,一分工钱不给,还勾结衙门对他进行毒打,最后,竟逼得武七的未婚妻投河自尽。武七闻迅悲痛欲绝,昏死过去,千佛寺了证和尚见他命运怪异,劝其出家,但武七醒后发誓“讨饭办义学”。

武七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给未婚妻报仇,痴迷地踏上了行乞求学的漫漫荒路。三十年间,他沿街乞讨,经历了人间的苦难,也经历了各种感情的考验:寡妇郎二嫂的痴情,未婚妻桂香的痴心,都没有改变他的意志,留给他的只是无尽的思念。一次偶然机会,他认识了巡抚大人(王庆祥饰),大人了解他的义举后,对他大力帮助,终于使他在自己的家乡办起了一座学堂,大清皇帝知道此事后,大为感动,下旨对他进行奖赏。

然而,此时家乡正遇上百年大荒,学堂已没人上学,穷人的孩子都逃荒离去,年过半百的武七为了帮助孩子早日上学,又踏上了乞讨的漫长之路……

武训_武训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十三岁,武训在山东各地流浪,靠打短工过活。十七岁,武训(赵丹饰)流落到薛庄店村,在富甲一方的乡绅张举人家打长工。

二十岁时,武训伯母病重,他要求支取此前三年的工钱。张举人篡改账本,还叫人打了武训一顿。被长工周大救出后,武训在破庙中昏迷三天,他自认吃亏受欺负都因没文化,于是决定兴办义学,供穷人的孩子免费读书。

办学经历


武训

从21岁(清咸丰年间)起,武训以行乞的方式集资兴办义学,目标是“使他们(贫苦人家子弟)无钱也能读书,使他们读了书不再被人欺”。在30多年的时间内,武训乞讨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武训在行乞过程中,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奇特的造型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先是卖掉右边的辫子,剃光了右边的头发;后来又剃光了左边的头发,而在右边又留起一撮头发。也表演“拿大项”、“蝎子爬”的节目,或给人当马骑,供人取乐,甚至吃粪便、砖瓦,以得到办学的款项。

革命影视作品简介 武训 武训-人物简介,武训-影视作品

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训已经靠乞讨所得的款项置买了230亩田地作为学田,积蓄3800余吊钱。于是他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兴办起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学校建成后,他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当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学生,学费全免,办学所需经费就从他置办的学田中支出。在这之后,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

1890年,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绪22年(1896年),临终那年,在临清建成了御史巷义塾(现临清实验小学)。武训为了一心一意兴办义学,甚至坚持一生不娶妻室。

逝世

武训于光绪22年(1896年)4月23日,在临清御史巷义塾内(现临清实验小学)含笑去世,终年59岁,葬于堂邑崇贤义塾东侧。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全体官绅,参加了武训的葬礼。

武训_武训 -个人影响


武训遗像

辛亥革命以后,武训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蔡元培、黄炎培、邓初民、李公朴等民主人士,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何思源等政界要人,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段绳武、张自忠等军界人物,陶行知、郁达夫、臧克家等文教界人士,或撰文赞颂,或题辞纪念,或为以武训为名的义学捐款。

1930年代,在中国投身于普及教育运动的一批教育家,也将武训作为运动的先导,以及他们效法的楷模。如陶行知在他的《武训颂》中这样写道:“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所有武训生前事迹。

陶行知在四十年代物价飞涨、教育经费紧张的时期,曾在全国提出“跟武训学”的口号,要求大家做“集体的武训”,艰苦办学。当时武训的兴学事迹被正式列入学校教科书中。国内共有七省三十多处学校以武训名字命名。

在1932年至1935年间,冯玉祥在山东创办了十五所武训小学。后来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与武训精神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全国甚至出现了武训出版社、武训街这样的名称。江苏南通的一所师范学校还将武训像与孔子像并列。山东民众甚至称其为“武圣人”。

武训办义学不仅在国内有很高声誉,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被收入《世界教育辞典》中,因为他没有文化,故称他为“无声教育家”、“平民教育家”。

武训_武训 -后世纪念

纪念馆物


武训武训祠位于冠县柳林镇,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

1937年,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武训,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先生拨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后为武训墓,1989年6月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

墓北面为陈列室,展示了武训的生平事迹及其文物。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题写。

影视纪念作品

1950年,孙瑜导演、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将武训的传奇故事搬上了银幕。但在1951年,毛泽东发起对电影《武训传》的大规模批判,是毛泽东时代一个著名的政治运动。2012年3月,《武训传》解禁复播。

2009年,中国大陆电视剧《武训传》正式筹拍,高希希任导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40103/100117.html

更多阅读

声明:《革命影视作品简介 武训 武训-人物简介,武训-影视作品》为网友一枕庭前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