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篇1)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是长春版七年下第12课。这节课我认真的翻来覆去的研究了很长时间,一遍又一遍的改了很多遍。在不断的修改过程中,我明白一个道理,每一次成功的取得都是源于失败经验的积累。在我研究过程中,对自己从理论到对文本的解读也都是一个再认识和再提高的过程。而且为了讲好这节课教研员孙老师不辞辛苦的,不耐其烦的一遍又一遍帮我修改、指导,让我在教学中学得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踏实钻研,一丝不苟。课后反思这节课让我觉得自己还是收获了很多,整节课自己的教学闪光点还是可寻到几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本节课自己应该继续发扬的教学闪光点。
1、能够从容镇定的面对所有的听课领导、老师和学生。
本次活动是县级名师汇报课,得到进修领导的高度重视,众多教育的行家和学校的领导在下面听课,心里固然紧张,但是一想能够得到在座所有的教育行家的指点和帮助,紧张的心情扭转为一份坦然和谦逊。并带着一种渴求指导的平常心,我从容的站在了讲台。整个过程未曾表现一点紧张。一份从容和坦然赢得了我要讲好这节课所最需要的自信。良好的心态真的可以让自己的讲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
面对陌生的同学,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和自己在45分钟有一个心灵的对接?有一个思想火花的碰撞?我一开始的时候,很没信心。源于该班的语文老师说我所用的这个班学生不喜欢发言,平时课堂沉闷。这是对我的一个挑战,学生不和老师互动无形中就意味着学生不买老师的帐,不认可你的教学方法。我当时真想换个班级。这时孙老师的一句话,帮我打消了这个想法。孙老师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高涨,关键在于老师怎么调动?关键在老师,不在学生。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学生是聪明的,他会和你积极配合的。”一句简单质朴的话,让我明白了:精湛的教育艺术,完美的教学语言,真诚的自然的亲和力才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所以当有的学生不敢举手的时候,我走近他们,俯身点到他,给予他一次锻炼机会的同时,也使得课堂浪花不断涌现。而且在本节课我恰到好处的鼓励学生,也是真诚的赞扬。比如在精读课文21到38段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品读文段,分析人物性格。这时有一个女同学,她的朗读堪称无可挑剔,惟妙惟肖,对人物的心里把握得很到位。令所有人不由的赞叹!我真诚的赞美道:“你将是一个出色的配音家!你是我的老师!”所以这节课我就称她老师。教学相长“让同学们认识到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也拉进我和孩子们的距离。我记住了这个女同学,我想她也不会忘记我这个称她为老师的老师。其实有时我们真的没有必要非得要摆一副”高师“的架子,当我们俯下身子倾听学生心声或者和学生交流的时候,也许孩子内心就会产生一份敬意和爱戴。”亲其师,信其道“也许就不那样难了。
2、熟能生巧,方能应用自如。
这节课我背得很熟,整个环节设计,每一个问题引出和引导,我都做到了应用自如。源于我课背的熟练,准备的充分。我知道我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我知道笨鸟先飞可以早入林。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可以让自己信心倍增,不至于忙乱出错。
3、利用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通过初读感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续写结尾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写作能力;通过合作质疑,培养学生的善思和团结合作能力;通过字词句段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品词欣赏能力,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客观的看待事物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每一问题的解决都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但讲完以后,才发现这节课的败笔还是很多:
1、对文本的重点词、关键词品析挖掘不够。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理解好关键句,从而更好的理解文中主题,或是对人物的分析和把握。而且要充分发挥它的阅读功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文本和理解文本,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所以教师要尊重文本,重视文本的解读。因为脱离文本的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我就犯了这样一个经验主义错误,对文本的关键词缺少有效探究。
2、让学生在多元理解文本后,我越俎代庖,忽视学生是主体,做了学生 的”代言“,犯了最大的错误。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必然存在对于文本的多元解读。因此我在分析每一语段的时候,总是抢着和学生说。忽视了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魏书生老师说:”一节课上,学生能做的我不做,学生能说的我不说。把权力教给学生,把机会还给学生。“而我却犯了教学上的大忌。
3、教学环节设计中时间比例分配不当,个别环节安排的不够巧妙。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分析把握文章主题的时候,学生在探讨本文主旨时,因为我把写作背景揭示的有些晚,所以造成了学生对主题把我的不好。为此浪费不少时间,以致影响了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寻求知识的生成、拓展和延伸。 这样便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教师利用课文主题的”相似点“,开展知识迁移,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时间不够,所以我这节课对学生的知识拓展处理得不好。
三、努力方向。
1、读书增强学识,增加知识储备。
通过本节课教学,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自身知识储备还不足。所以每日必读书也就是我的必修课。在阅读中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材,并且不断的钻研教育理论书籍,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让自己的教学在理论的指导下,更科学,更有效。
2、学教研,搞教研,钻教研。
课堂教学是科研的第一基地。要想实行有效教学。教师必须立于科研,着眼科研,钻科研。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
纵观这节课,自己的收获大于失落。我明白了一节课的成功,是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实现的。所以告诉自己钻研教学,立足教学,方能领悟教学的真谛。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篇2)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篇3)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第11课,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是语文教材中的“元老”级课文。这节课是我的一节对外校级公开课。对于这样一篇“老”的课文,如何在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下将教学设计的更科学,更富有新意,更有实效性呢?为此,我在备课时将教材翻来覆去的认真地研究了很长时间,将教学设计也一遍又一遍的改了很多次。在不断的修改过程中,我明白一个道理,每一次成功的取得都是源于精心钻研和其他经验借鉴、提升。在教材研究过程中,也是我从理论到文本的再解读、再认识和再提高的过程。这节课最终获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可以说是一堂高效、新颖的成功课。课后我反思这节课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有成功之处,也略有不足,总结反思如下:
一、旧瓶换新酒 杨柳发新枝――潜心文本,设计创新
本课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元老”级课文。许多教师都上过这节课,在百度上只要输入篇名,就有各式各样的教学设计展示眼前,传统的教学设计一般都要几课时,精炼的也要两课时,如何在初三紧张的教学中,将“元老”级课的教学设计得更科学,更富有新意,更有实效性呢?唯有“潜心会文本”,在传统教学环节设计上进行创新。为此就首先要找准切入课文的“点”。在反复研究教材后,我将切入点定在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上,于是我先让同学找出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并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由此理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索――小说情节可分为于勒有钱时和没钱时;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由此又理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索――害怕→盼望→躲避。再以“两线”串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最后挖掘出小说隐含的深刻主题思想。在品析语言同时链接中考考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同时,在每个环节的过渡上改变传统的过渡语,而是分别以引用教参书上“本文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丑陋形象。”过渡到人物形象的分析; 引用网上评论“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过渡到挖掘小说主题; 引用作者莫泊桑的“生活永远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莫泊桑”的语言过渡到对“我”这个人物的评析上。并且颠覆了传统教学设计的环节,将作者莫泊桑的简介放在本课的最后赞叹高超写作技巧小结环节时。整个教学设计一环扣一环既流畅又有一种“旧瓶换新酒 杨柳发新枝”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二、教学知识、人格双丰收――立足文本,思想教育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理解好关键句,从而更好的理解文中主题,或是对人物的分析和把握。而且要充分发挥它的阅读功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文本和理解文本,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如在本课中,我对文本的关键词进行了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品析,朗读进行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有效探究。本课时定为一课时,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也于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我先让学生找有关人物语言、神情的句子,再有感情地读,在读的基础上,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在知晓人物性格后,再把人物特点用演或读的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如品析文中“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一句时,短短的一个“唉”饱含了菲利普怎样的感情?对于勒急切盼望,未见于勒归的失望与希望。为什么那样盼望于勒,这时的于勒是怎样的于勒?所有的一切的期盼源于一个“钱”,全都浓缩在这长长的一声的叹息里,由一个小小的“唉”字让菲利普贪婪、自私、唯利是图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学生对人物、主题把握好之后,我认为这一阶段的重点应在怎样引导学生认识、处理金钱与亲情,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在过去、即使在现在、在国外、在我们周围,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我抛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是你遇到了穷困潦倒的于勒时你会如何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与文中的菲利蒲夫妇形成相反观点和做法,从而挖掘出小说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拓展延伸人性本性是善良的,但在面对各种压力和诱惑时,是否能保持人性的善良?并又拓展延伸到我们当今社会更广泛的层面,对周围需要帮助的人,现在的我们,力所能及的我们能否伸出援手呢?这一个问题的抛出,既注重了文本教学知识的渗透,也是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三、老师搭台,学生做主角――多方面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老师“搭台”学生“唱戏”。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为主角。让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多向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怎样为学生“搭台”,让学生“唱戏”?其实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让学生有戏唱。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由浅入深地开展对话,成为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为此我在本课问题设计上下了一翻功夫。如在本课中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1、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2、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3、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4、说读,表达自己对小说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的放矢。正因此通过初读感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构想见到有钱的于勒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写作能力;通过合作质疑,培养学生的善思和团结合作能力;通过字词句段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品词赏词能力,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表达的能力。而且每一问题的解决都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语文课是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作为教师的我不由从心佩服起他们。真实感觉到“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在整体感知时,把整文交给学生的处理时间过于紧。如将时间再给多一点、将导课时间再精炼一些,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小组,每组自由选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人物品读活动效果会更好。
二、在人物探究时,有几句话引导略有不到位,让学们在探究时多花了些时间。
三、最后一部分中考的链接没有在课堂上完成,只能改为课后练习,让一堂真正高效的课有些美中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