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萨蛮(其一)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
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
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
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
春山眉黛低。
菩萨蛮(其二)
晏几道
相逢欲话相思苦,
浅情肯信相思否。
还恐漫相思,
浅情人不知。
忆曾携手处,
月满窗前路。
长到月来时,
不眠犹待伊。
菩萨蛮(其三)
晏几道
来时杨柳东桥路,
曲中暗有相期处。
明月好因缘,
欲圆还未圆。
却寻芳草去,
画扇遮微雨。
飞絮莫无情,
闲花应笑人。
译文:
其一:
(艺妓)用哀筝抚弄一曲《湘江曲》,能声声萦耳,尽写湘江上的绿意。纤纤细指、十三筝弦,慢慢地将潇湘曲里的幽恨诉说。古筝的音像艺女的秋波一样漫过坐席,离愁别绪在她的手中蕴生;弹到惆怅满怀时,只见她眉头皱的很低很低。
其二:
邂逅相逢,欲说离别的相思之苦,但不知道她是否知道我们并不深厚的感情的相思的存在。深怕相思成灾,被相思的人还不知道。
回忆曾经携手过的地方,月儿照亮着窗前能看到的小路。小路蜿蜒着在月色里延伸得越来越长,无心睡眠,独自等待能让我相思苦出的她(浅情人)。
其三:
别离时的杨柳郁郁葱葱的东桥路,曲径深处有我们相幽会的地方。明月鉴的一段好姻缘,却没有因为月儿的圆而圆满。
我用画扇遮挡着细雨去原来的地方寻访她。不管别人怎么笑话,我知道她不会那样无情的。满天弄舞的飞絮不会那样无情的,尽管我知道闲落得花会来嘲笑。
赏析:
其一:
此词借写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
词的上片暗写湘灵鼓瑟的典故,点出“幽恨”;下片并未具体展开写幽恨,只写弄筝的情态,而幽恨自见。黄蓼园谓此词“末句意浓而韵远,妙能蕴藉”。
起笔一句先写弹奏。筝称之为“哀筝”,感情色彩极为明显。“一弄”,奏一曲。曲为“湘江曲”,内容亦当与舜及二妃一类悲剧故事有关,由此可见酒筵气氛和
弹筝者的心情。“写尽湘波绿”,湘水以清澈著称,“绿”为湘水及其周围原野的色调。但绿色彩分类上属冷色,则又暗示乐曲给予人心理上的感受。
“写”,指弹奏,而又不同于一般的“弹”或“奏”;似乎弹筝者的演奏,像文人的用笔,虽然没有文词,但却用筝声“写”出了动人的音乐形象。
上片歇拍两句,让人想到弹筝者幽恨甚深,非细弹不足以尽情传达,而能将幽恨“细传”,又足见其人有很高的技艺。从“纤指”二句的语气看,词人对弹筝者所
倾诉的幽恨是抱有同情的,而所传之幽恨即是双方所共有的。词之上片,着重从演奏的内容情调方面写弹者。
下片转写弹者的情态。“当筵秋水慢”,“秋水”代指清澈的眼波。“慢”,形容凝神,指筝女全神贯注。“玉柱斜飞雁”,筝上一根根弦柱排列,犹如一排飞
雁。飞雁古诗词中,常与离愁别恨相连,同时湘江以南有著名的回雁峰。因此,这里虽是说弦柱似斜飞之雁,但可以想见所奏的湘江曲亦当与飞雁有联系,写筝柱之
形,其实末离开弹筝者所传的幽恨。“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春山,指像山一样弯弯隆起的双眉,是承上文“秋水”而来的,用的是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
(《西京杂记》)的典故。女子凝神细弹,表情一般应是从容沉静的,但随着乐曲进入断肠境界,筝女敛眉垂目,凄凉和悲哀的情绪还是明显地流露了出来。
这首词以回荡飘忽的笔势,刻画一位哀艳动人的弹筝艺妓――小莲哀艳动人的形象。全词以“哀筝一弄湘江曲”摹然开篇,又以“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骤然
收笔,中间不平铺直叙而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动作、神态来写,极具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