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民族高级中学,始建于2004年,是连南县唯一一所普通高中。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_连南民族高级中学 -基本概况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的前身是连南民族中学,至今已有56年办学历史,是连南县唯一一所普通高中。2004年,县委县政府为加快我县高中教育的发展,决定实行高、初中分离,将民族中学、三江中学、寨岗中学三校高中部合并。学校经过重新选址、规划,按国家示范性高中标准建设,占地200亩,设计办学规模为72个教学班、3600个学位,前期总投资约6000万元。
2005年9月1日,原连南民族中学高中部搬迁到新校址正式上课。
在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特色逐渐显现出来。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_连南民族高级中学 -气候条件
连南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9.5°C,气候温和怡人,总降水量1660.5毫米,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因位于南岭山脉南麓,山区立体气候明显,高山与平地之间温差达4--5°C。连南县的气候四季分明,夏长冬短,春秋过渡快,春季阴冷湿润,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 爽风清,冬季寒冷干燥。连南民族高级中学_连南民族高级中学 -行政区划
连南县瑶族自治县辖6个乡镇,人口15万多,其中有8万多是瑶族,有7万余是汉族客家人,还有少量的壮、回、满等少数民族。瑶族居住的地方占全县80%的面积。在连绵百里的高山峻岭上,到处是瑶家村寨,故连南有"百里瑶山"之称。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_连南民族高级中学 -历史沿革
连南瑶族自治县,秦朝属长沙郡,汉朝属桂阳郡,三国、晋朝并入属始兴郡,南北朝归阳山郡,隋朝属熙平郡,唐朝、宋朝属连州。元代改州为路,归连州路,明代因之。至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始设理瑶同知,直广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设瑶务处,管辖瑶族聚居区。民国16年,设立连阳化瑶局,隶属广东省政府。民国24年改安化管理局,民国35年,撤安化管理局置连南县,连南之名于兹第一次出现。 建国后,于1950年5月16日成立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府驻三江镇,辖瑶区。1953年1月25日连山、连南两县合并,成立连南瑶族自治区(县级),把原连县的三江地区和阳山的寨岗地区(含今寨南镇)划入自治区版图。1954年3月,原连山辖地划出,恢复连山县建置。1955年6月,连南瑶族自治区改称为连南瑶族自治县。1958年12月,又与连县、连山、阳山县合并为连阳各族自治县,县府设在连州镇。1960年10月,阳山县划出后,连阳各族自治县改称为连州各族自治县。1961年10月,撤销连州各族自治县。恢复连县、连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建置,属韶关地区管辖。1983年地、市合并后,由韶关市辖。1988年1月划入清远市管辖。 连南境内,群山连绵,建国前,居住主要有瑶、汉、壮三个民族。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约在1500年前,中原文化已传播到连南,汉族人口已有相当的数量。在隋唐时期,连南地区已有一定数量的瑶族居住,元代时已产生了独特的社会政治组织--瑶老制。明代形成了“八排二十四冲”(排即大山寨,冲即小山寨)。这里的瑶族,有过山瑶和排瑶之分。排瑶是因为瑶民习惯聚族居住,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被汉人叫“瑶排”,所以被称呼“排瑶”;过山瑶则因为其祖先以耕山为主,“食尽一山过一山”,迁徙无常而得名。据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排瑶主要来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约在隋唐时期,他们祖先经辰州、道州等地,迁徙到连南山区结寨定居。过山瑶则在清朝时期分别从湖南和广西迁徙到连南,新中国成立后,已建寨定居下来了。壮族则明朝正统年间后陆续从连山等地迁来连南定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共同开发了连南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连南瑶族同胞虽然僻居深山大岭,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瑶族人民采用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军事上不断进行围剿,"梨其巢穴、种类无遗"政治上分而治之,把瑶族聚居地区分割到连山、连县、阳山管辖,并买一些瑶族上层充当他们的傀儡,制造瑶族内部矛盾;经济上千方百计对瑶族同胞进行剥削和掠夺。加上瑶区内部纠纷丛生,械斗不段,瑶长瑶练乘调解之机敲诈勒索,瑶族同胞的生活极为贫困,人口从历史上号称10万减至刚解放时的2万2千多人,瑶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仍保持古老封建社会原始状态,民族矛盾十分尖锐。1949年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连南县三江镇,接着连南全境解放,瑶族人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生存权利和自由平等权利。1950年4月,中共北江区委和专员公署决定组建中共连南县工作委员会和连南县人民政府,任命成崇正为书记兼县长。5月16日,连南县人民政府贴出成立布告。中共连南县工作委员会和连南县人民政府的成立,为连南瑶族人民实现区域自治奠定了基础。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_连南民族高级中学 -千年瑶寨
连山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被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寨”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千年瑶寨,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最具特色的瑶寨。周围山势险要、溪水奔流、群峰迭嶂。向上望去,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古典建筑民居遍布山岗,古屋一律青砖砌墙,黑瓦盖顶,造型独特,极为壮观。
建筑透过独具风情的建筑,瑶民的智慧和勇气跃然在眼前。他们一代接一代地开山不止,在险峻的高山上建寨,聚族而居,而且供水设施完善,让人惊叹。同时,他们开垦耕地,种植旱粮;在高山陡坡种上竹木,营造出一片又一片的森林;有水源的地方,他们依山开垦梯田,种植水稻。他们在明代修建的寨门、寨墙、石拱桥、石板道、石棺墓以及明清时期建的青砖瓦房等,虽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风貌犹存,在崇山峻岭中构筑了一幅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图景。 千年瑶寨其实就是一处大“碉堡”。山寨建在易守难攻的半山腰,四处设防,壁垒森严,据说历史上曾多次抵挡住敌方的进攻。我们见到的重新修复的寨门口高约7米,宽约2米,门两边和顶上全是用坚硬的大石头垒成,寨门左右两边,也全是用石头砌起的围墙,足有一米厚,足以感受到它的坚固。歌舞瑶寨不大,可以慢慢地在寨子里逛,看“先生公”念经,看莎腰妹(未婚女子)绣花,看阿贵(未婚男子)酿酒,到梯田里看牛,看瑶家人跳长鼓舞……真的,来到瑶寨,不能不听这里的歌,不能不看这里的舞。 瑶寨是歌舞之乡,每逢十月十六盘王节、耍歌堂,或七月七开唱节、新春游坡节等盛大节日,瑶家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打起山歌擂台,或对歌,或盘歌,或斗歌,唱到三更半夜,声嘶力竭才罢休。其中,“耍歌堂”已成为连南瑶族自治县传统的民间盛会,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寨的歌舞是很有“仪式感”的。首先是鸣礼(铳)炮,九响铳炮一放,人们就兴致勃勃地“出歌堂”了。浩浩荡荡的歌堂队伍由祭仪的主持者――“先生公”带领,罗伞和竹幡队跟在后面,继而是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唢呐队、歌舞队等等,鼓角喧天,载歌载舞。 出歌堂的众人到达“歌堂坪”后,便进行“过州舞”表演,相传排瑶的祖先迁徙到连南时,一共过了九州十府,历经千辛万苦,“过州舞”因而得名。 过接下来的长鼓舞表演,富有传奇色彩,这是连南排瑶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舞蹈。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勤劳英俊的青年叫唐冬比搭救了一位天上下凡的仙女名叫房沙十三妹,两人倾心相爱结为良缘。可是玉皇知道后,令雷公下凡迫仙女回宫。仙女嘱咐唐冬比去砍琴树造长鼓,舞之蹈之击之七十二遍,即可上天相会。唐冬比照办不误,果然如愿团聚。从此瑶胞们跳起长鼓舞,表达对忠贞爱情的祝福。
特产糍粑、竹筒饭、火烟肉、猪肉炒油毛菜等都是地道的瑶家特产,青菜都是房前屋后种的。瑶家的米酒入口软软甜甜的,后劲不小。瑶寨里还有个“公社大食堂”,招待外客。
旅店瑶寨里没有旅店,最好住在瑶民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走的时候,留下一些钱就行了。还可以到连南县城住。
节日瑶家还有三月三的开耕节、六月六的尝新节、七月七的开唱节、十月十六的盘王节以及耍歌堂等节日。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_连南民族高级中学 -排瑶服饰
瑶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五彩斑斓、古朴多姿的服饰,便是其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早在汉代,就有对其先民"好色衣裳"和"衣裳斑斓"的记载。千百年来,尽管瑶族处于迁徙、游耕状态,但其服饰仍然保持款式繁多、色彩夺目、图案古朴、工艺精美的鲜明瑶族特点。
头饰先讲头饰。排瑶男女老少都留长头发、盘结头上成圆锥武形。为了美观,他们的发髻上缠有红、绿、黄色绒线,再插1至3支雉鸡尾。耳吊铝、锡、银制的耳环,脖子上套上数个项圈。这是一般男女共同的打扮。外人不细心,很难区分男女。其实,男和女的头饰装束是有明显的区别的:男界裹的红头巾,一丈多长,把头顶缠成个大磨盘似的,插的鸡尾宝剑似的,显得非常威武。而女界裹的是绣花头帕,头帕里还缠有玉镯形的"白木通"(一种海绵状的树蕊),或野薏米串珠,插的雉鸡尾是白色柔软羽毛,并插有银簪或银钗、山花等装饰品,显得十分秀丽端庄。不过,凡是披戴头帕的女性,均为结婚的标志。未婚的姑娘,头上是不罩头帕的。军寮、大坪等地瑶排,结了婚的妇女,头戴竹壳大板扎成"小楼",佩戴各种银牌、银钗,庄重耀眼,更显瑶族特色。除了头饰、项圈,妇女们还戴铝制或银制的手镯,富裕人家的妇女戴的则是玉手镯、金耳环。孩子们多戴铁制或铝制的脚镯,以示避邪恶,吉祥如意。
服装再说服装。排瑶不论男女,皆穿无领无扣开胸的枇杷襟衣。这种襟衣宽大兼长穿在身上,叠于胸前,再用一丈多长的腰带缠于肚脐。下穿短至膝盖的宽如水桶的"水桶裤"。这种服饰是当地特制的粗纱绵布,染上蓝靛色、咖啡色、棕黑色等色泽。布质坚实耐用,加上衣边贴上绣花或白布边,显得美观、纯朴、独具瑶家风采。男女服饰也有明显的区别。男衣短于肚脐;女衣长于大腿。男界缠红腰布,女界缠白腰带,一目了然。由于他们穿的是"水桶裤",膝下打脚绑,脚绑有白布、黑布、黄白花溜布,从脚踝缠至膝头与裤脚相接。过去他们皆穿插草鞋或布鞋,现在多数人穿胶鞋、解放鞋。不论什么鞋,都是在汉区买来的,瑶家妇女会绣花,而不会做鞋。大概祖辈都没有做鞋的习惯,直到今天仍然如此。节日盛装除了上述平时装束,排瑶还有节日盛装和"嫁装",一般在出门探亲访友,上街赴墟,逢年过节才穿着。这些盛装皆刺图案花纹,图案取材于生活,如飞禽走兽,流水行云,山花野地草,缠藤攀蔓,各种大自然的奇异景物,几乎都被融汇到了瑶族妇女巧夺天工的刺绣之中。同时还配围裙和披彩色披风上,五颜六色,图案各异,光彩夺目。披风上面吊满金属造型的铜鼓、铜牌、铜锣、金龙、白马、麒麟、狮子、凤凰等等。头上加戴金花银簪、铜牌铜鼓,走起路来金光闪烁,舞蹈起来丁当作响,十分和谐。这种盛装,男界自备,女的随"嫁妆"从娘家带来,归各人终生受用,到了百年归寿,当作寿服,盛装入殓。
随身装备平时,瑶家随身带的装备还有:男界鸟枪、兽皮袋(装火药、烟叶杂物)尖咀柴刀三伯宝。女界的绣花瑶袋、高脚太阳伞、钩咀柴镰也是三件宝。
服饰变革关于排瑶服饰,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有人提出要"破四旧"强行威逼瑶人改装汉化,遭到了瑶族群众的强烈反对。如今,一些参军、外出读书回乡的瑶胞,还蓄发留装,穿回瑶家服装。什么原因?这是瑶族心理所至,也是生活环境所需。因为他们生活在深山大岭,从事植树造林、打猎、耕山等山地劳动。经常爬山越岭,披棘斩荆,裹头巾可防芒叶、荆棘刺伤头颅;穿短裤便于在崎岖路上行走;打脚绑防止毒蛇、山蚂蝗和山上流石袭击。所以,至今除了一些年轻人上街赴墟改穿汉服之外,中年以上的瑶胞,尚穿瑶服。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_连南民族高级中学 -歌舞之乡
瑶族人民爱唱歌,日出唱到日落坡。歌声好比山溪水,千流万支汇成河。
瑶歌中文名称:连南瑶族自治县 行政区类别:自治县 电话区号: 0763 邮政区码: 513300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西北部 面积: 1305.929平方公里 人口: 15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_连南民族高级中学 -历史沿革
连南瑶族自治县,秦朝属长沙郡,汉朝属桂阳郡,三国、晋朝并入属始兴郡,南北朝归阳山郡,隋朝属熙平郡,唐朝、宋朝属连州。元代改州为路,归连州路,明代因之。至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始设理瑶同知,直广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设瑶务处,管辖瑶族聚居区。民国16年,设立连阳化瑶局,隶属广东省政府。民国24年改安化管理局,民国35年,撤安化管理局置连南县,连南之名于兹第一次出现。 建国后,于1950年5月16日成立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府驻三江镇,辖瑶区。1953年1月25日连山、连南两县合并,成立连南瑶族自治区(县级),把原连县的三江地区和阳山的寨岗地区(含今寨南镇)划入自治区版图。1954年3月,原连山辖地划出,恢复连山县建置。1955年6月,连南瑶族自治区改称为连南瑶族自治县。1958年12月,又与连县、连山、阳山县合并为连阳各族自治县,县府设在连州镇。1960年10月,阳山县划出后,连阳各族自治县改称为连州各族自治县。1961年10月,撤销连州各族自治县。恢复连县、连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建置,属韶关地区管辖。1983年地、市合并后,由韶关市辖。1988年1月划入清远市管辖。 连南境内,群山连绵,建国前,居住主要有瑶、汉、壮三个民族。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约在1500年前,中原文化已传播到连南,汉族人口已有相当的数量。在隋唐时期,连南地区已有一定数量的瑶族居住,元代时已产生了独特的社会政治组织--瑶老制。明代形成了“八排二十四冲”(排即大山寨,冲即小山寨)。这里的瑶族,有过山瑶和排瑶之分。排瑶是因为瑶民习惯聚族居住,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被汉人叫“瑶排”,所以被称呼“排瑶”;过山瑶则因为其祖先以耕山为主,“食尽一山过一山”,迁徙无常而得名。据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排瑶主要来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约在隋唐时期,他们祖先经辰州、道州等地,迁徙到连南山区结寨定居。过山瑶则在清朝时期分别从湖南和广西迁徙到连南,新中国成立后,已建寨定居下来了。壮族则明朝正统年间后陆续从连山等地迁来连南定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共同开发了连南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连南瑶族同胞虽然僻居深山大岭,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瑶族人民采用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军事上不断进行围剿,"梨其巢穴、种类无遗"政治上分而治之,把瑶族聚居地区分割到连山、连县、阳山管辖,并买一些瑶族上层充当他们的傀儡,制造瑶族内部矛盾;经济上千方百计对瑶族同胞进行剥削和掠夺。加上瑶区内部纠纷丛生,械斗不段,瑶长瑶练乘调解之机敲诈勒索,瑶族同胞的生活极为贫困,人口从历史上号称10万减至刚解放时的2万2千多人,瑶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仍保持古老封建社会原始状态,民族矛盾十分尖锐。1949年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连南县三江镇,接着连南全境解放,瑶族人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生存权利和自由平等权利。1950年4月,中共北江区委和专员公署决定组建中共连南县工作委员会和连南县人民政府,任命成崇正为书记兼县长。5月16日,连南县人民政府贴出成立布告。中共连南县工作委员会和连南县人民政府的成立,为连南瑶族人民实现区域自治奠定了基础。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_连南民族高级中学 -千年瑶寨
连山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被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寨”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千年瑶寨,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最具特色的瑶寨。周围山势险要、溪水奔流、群峰迭嶂。向上望去,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古典建筑民居遍布山岗,古屋一律青砖砌墙,黑瓦盖顶,造型独特,极为壮观。
建筑透过独具风情的建筑,瑶民的智慧和勇气跃然在眼前。他们一代接一代地开山不止,在险峻的高山上建寨,聚族而居,而且供水设施完善,让人惊叹。同时,他们开垦耕地,种植旱粮;在高山陡坡种上竹木,营造出一片又一片的森林;有水源的地方,他们依山开垦梯田,种植水稻。他们在明代修建的寨门、寨墙、石拱桥、石板道、石棺墓以及明清时期建的青砖瓦房等,虽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风貌犹存,在崇山峻岭中构筑了一幅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图景。 千年瑶寨其实就是一处大“碉堡”。山寨建在易守难攻的半山腰,四处设防,壁垒森严,据说历史上曾多次抵挡住敌方的进攻。我们见到的重新修复的寨门口高约7米,宽约2米,门两边和顶上全是用坚硬的大石头垒成,寨门左右两边,也全是用石头砌起的围墙,足有一米厚,足以感受到它的坚固。
歌舞
瑶寨不大,可以慢慢地在寨子里逛,看“先生公”念经,看莎腰妹(未婚女子)绣花,看阿贵(未婚男子)酿酒,到梯田里看牛,看瑶家人跳长鼓舞……真的,来到瑶寨,不能不听这里的歌,不能不看这里的舞。 瑶寨是歌舞之乡,每逢十月十六盘王节、耍歌堂,或七月七开唱节、新春游坡节等盛大节日,瑶家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打起山歌擂台,或对歌,或盘歌,或斗歌,唱到三更半夜,声嘶力竭才罢休。其中,“耍歌堂”已成为连南瑶族自治县传统的民间盛会,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寨的歌舞是很有“仪式感”的。首先是鸣礼(铳)炮,九响铳炮一放,人们就兴致勃勃地“出歌堂”了。浩浩荡荡的歌堂队伍由祭仪的主持者――“先生公”带领,罗伞和竹幡队跟在后面,继而是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唢呐队、歌舞队等等,鼓角喧天,载歌载舞。 出歌堂的众人到达“歌堂坪”后,便进行“过州舞”表演,相传排瑶的祖先迁徙到连南时,一共过了九州十府,历经千辛万苦,“过州舞”因而得名。 过接下来的长鼓舞表演,富有传奇色彩,这是连南排瑶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舞蹈。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勤劳英俊的青年叫唐冬比搭救了一位天上下凡的仙女名叫房沙十三妹,两人倾心相爱结为良缘。可是玉皇知道后,令雷公下凡迫仙女回宫。仙女嘱咐唐冬比去砍琴树造长鼓,舞之蹈之击之七十二遍,即可上天相会。唐冬比照办不误,果然如愿团聚。从此瑶胞们跳起长鼓舞,表达对忠贞爱情的祝福。
特产糍粑、竹筒饭、火烟肉、猪肉炒油毛菜等都是地道的瑶家特产,青菜都是房前屋后种的。瑶家的米酒入口软软甜甜的,后劲不小。瑶寨里还有个“公社大食堂”,招待外客。
旅店瑶寨里没有旅店,最好住在瑶民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走的时候,留下一些钱就行了。还可以到连南县城住。
节日瑶家还有三月三的开耕节、六月六的尝新节、七月七的开唱节、十月十六的盘王节以及耍歌堂等节日。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_连南民族高级中学 -耍歌堂
"耍歌堂"是八排瑶民喜庆丰收,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据《广东新语》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曰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同时自由结婚,礼仪简单"。由此可见,瑶族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传播历史知识和喜庆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传统节日。 耍歌堂分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历时三天九日,每十年举行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三年五载举行一次。举行大或小歌堂,由各排民众商议决定,但时间都定在农历十月十六。这一天,也是全国瑶族共同的传统节日-"盘王节"而连南八排则叫耍歌堂。节前在六七月间,各家各户就开始积蓄粮食、大豆、催肥猪、牛、鸡、鸭等?“天长公”、"头目公"等长辈必须预早聚会,商定歌堂开支款项,然后摊派到各家捐款捐物,用以修缮排里庙宇,油漆翻新盘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购买酒肉、香烛等歌堂用品。 各家各户事先告知亲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上排玩耍。同时,宰牛猪,杀鸡鸭,磨豆腐,做糍粑,酿米酒,招待四方来客。如今,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瑶胞的"耍歌堂"也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内容。耍歌堂之日,瑶家户户早起,清晨先鸣土铳三响,接着铜锣叮当,牛角嘟嘟,长鼓梆梆,迎来传统的节日。
游神大典耍歌堂第一个仪式,游神"大典。三声土铳炮响开道,接着由瑶族一老人,即村上最有权威的人,鸣锣率众过街串巷游行。老者后面跟着两面三刀名彪形大汉,双手擎举一株带、枝带叶的毛竹,(碗口粗大,三丈多长,谓"幡竹")。竹枝上吊着玉米包、稻穗、花纸条、彩绸丝带等。幡竹之后是抬神像队伍,继而分别是长鼓队、铜锣队、唢呐队、男歌队、女歌队、小孩队以及扛着长矛大刀、三齿叉、鸟枪等武器的猎队,浩浩荡荡,逶迤而行,鼓乐喧天,载歌载舞,周游全排的大街小巷。游行队伍凡是经过巷口、转弯处,都有人在那里发放糍粑饼果,赐酒犒劳。游行者挂备瑶袋领收这些物品,酒即每人一碗,一饮而尽。此刻,瑶排山寨,人流舞长龙,盛装显缤纷。歌舞队跳着刚健粗犷的长鼓舞,龙腾虎跃,非常壮观。?quot;当当、呜呜、嘟嘟、嗡嗡、乒乓"的鼓角之声,此起彼伏响彻群山,瑶寨一片欢腾,人们沉浸在欢歌温舞之中。
讴歌跳舞游神结束,众人先分享酒饭佳肴。痛饮一番之后,人们来到"歌堂坪",进行"讴歌跳舞"。这时,瑶排的姑娘身穿盛装,颈系银圈,头盘野薏米串的珠子,跚跚而来,排列在歌坪上方。先由司仪走进歌堂坪中间,引吭高歌,众人同声和唱,歌声震撼群山。随后,瑶族青年男子三五成群,头缠红布头巾,高插白雉翎,身穿盛装,腰挂长鼓,呼哨而来,向着姑娘们跳起粗犷、刚健的长鼓舞,边舞边唱。一般先从催请歌唱起,然后唱盘问歌,继而唱初交歌、深交歌。姑娘们与他们互相对歌问答,形象生动的比拟,幽默诙谐的玩笑,生动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横生。未婚男女倾吐衷肠,借此机会选择佳偶,热闹非常。
过州过府过州过府是耍歌堂的一个中心环节。目的是怀念祖先迁徙到瑶山的漂洋过海的艰苦历程。他们在歌堂坪上插36枝竹签,签上用色纸写上雍州、道州、荆州等标致,竹签每隔两米插上枝,成方块形,届时,由族长、先生公摇着铜铃,念着经书在前开路,接着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男歌队、女歌队等排成长龙,围绕着竹签(州府)转来转去,每个州府都绕转九周,好比古代战争行军列阵十分壮观。 瑶家有唱不完的歌。当人们唱够了,跳累了,喝醉了,歌堂进入追打"三怪"的仪式。所谓"三怪"即由三人用黑、黄、白三颜色涂扮成黑脸、黄脸公、白脸公。代表妖魔邪恶,身挂3斤猪肉在前面跑,后面群而追之。有的举刀拿斧,有的拿锄拿棒,呼喊着"杀呀!追呀!打呀!"抢他们身上的猪肉。这"三怪"不管道路坎坷,拚命冲出密集的人群,往田野山岗逃跑。"追打三怪"的仪式,一直弄到追的逃的都精疲力竭才罢休。尔后,那3斤猪肉归扮演者所得。 "枪杀法真"是耍歌堂最壮观的人仪式。传说法真原是一个民族英雄,为驱逐外来侵略,保护瑶家立过功劳。但是后来变节求荣,充当内奸,把外敌引入瑶山,给瑶民带来灾难,瑶民要枪杀他。另上种传说法真是民族英雄,瑶家凡在耍歌堂时都纪念他。这仪式很有特色,由一个英俊威武的男青年装扮成法真,左手抓公鸡,右手执宝剑,挺立站在横架木梯上,再由数人抬起木梯,在歌堂坪示威游行,然后由几名枪手跟着向天鸣放鸟枪。从表演形式看来,反映内容属后者,即歌颂法真,以示纪念。 耍歌堂最一个仪式是送神,即把祖先塑像送回庙宇里去。当夕阳西下时,集体参加的各种仪式已经结束,人们各自归家张罗晚餐。晚餐席间,宾主开畅饮。有的瑶佬当着六亲边饮边唱唱,多是叙述历史或神话故事。过去的瑶歌曲调多压抑低沉,就是在结婚时唱的恋歌仍有哀怨之情,可见瑶族人民千百年所受的压迫之深。 解放后,当地党政文代领导部门非常重视排瑶这一传统节日,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曾经有领导、有组织地在本县大掌、油岭、军寮等瑶排举行过几次盛况空前的"耍歌堂"节日盛会并事先邀请省民委、文联、作协等单位的嘉宾、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家、报社和电视以记者,光临观赏,参加庆祝活动。如今每逢"耍歌堂"盛大节日,瑶族同胞张开嘹亮原歌喉,放声歌唱共产党英明领导,以昂扬激越、抒情明快歌声赞美瑶家的新生活。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_连南民族高级中学 -排瑶婚俗
排瑶的婚俗很有情趣。自古以来,他们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严格限制血缘婚,同房姓宗族之间不准通婚,即使是异姓,舅姑姨表之间也不能结合,一定要过了3代之后才能通婚。 瑶胞谈婚的主要方式是“讴莎瑶”(即唱歌恋情),通过“对歌”自由选择自己的心上人。唱歌谈婚,有的在节日对歌时进行,有的在山上劳动时隔山对歌,最盛行的是晚上到女方家窗前对歌。瑶家少女长到18岁左右,晚上即有男青年上门唱歌,有时是一个男青年单独邀姑娘唱,有时几个男青年同时轮唱。姑娘如果对唱歌的男子有情意,即和他对唱;如果无意,她即默不作声地从窗口传出火把。其意除表示谢绝求爱之外,善良的姑娘还希望这位小伙子不要气馁,拿这火把照路,去别处觅姑娘谈情求爱。在众多求婚者中,如果有一个青年被姑娘选上,其他青年不仅不会嫉妒,而且还衷心祝贺他唱歌求爱得到爱情。 唱歌谈婚成功后,双方会互送信物,一般是姑娘送小伙子绣花锦袋或红头巾,小伙子回送姑娘银耳环、银簪、银手镯等饰物。然后,男方即请媒人去女家说合,父母一般都会同意女儿的选择。征得女方家同意后,男方即带着鸡、猪肉、豆腐、米酒、盐巴、茶叶等礼品到女方家行“定婚礼”,俗称“送盐包”,商定结婚的日子。男方准备物资办婚事,女方筹备“嫁妆”。 男方的聘礼,以“嫁肉”为主,每个“嫁肉”3至6斤猪肉,视女方内亲多少而定。此外还有象征性的红包、酒、鸡等,女方不强求,一般情况下,有几百元就可以解决聘礼用项。 过去,女方嫁妆主要是刺绣“嫁衣”和木柴。女方需砍几十担木柴作嫁妆,表示新娘是勤劳俭朴之人。此外,还有棉被、水桶、脸盆、柴刀、锄头、太阳伞(富裕者还有少量的田地山林)等嫁妆,嫁女如搬家,贴钱嫁女。改革开放后,瑶胞的生活改善了,许多人购置了电视机、洗衣机等电器做嫁妆。 排瑶的婚礼中,有一种“炒黄豆”的奇特习俗。在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将要做新郎的小伙子身着盛装,与伴郎一起去新娘家,探望新娘。吃过新娘的“炒黄豆”后,新郎和伴郎便立即离开。新娘则请来相好的姐妹和对过歌、谈过恋爱的男朋友,亲自炒黄豆,煮花生,泡浓茶,热情款待。大家边吃喝边唱歌,互相祝福,直到天亮才分别。 新娘的出嫁喜宴要由舅父主持。喜宴结束,即出嫁。由嫂子给新娘梳妆打扮。请先生公(师公)念过瑶经后,新娘倒穿鞋出厅堂(意为虽然出嫁了,但心里仍然向着娘家),向祖先、爷爷、奶奶、父母等行礼哭别,送嫁舅和姐妹亲嫂等,即一边劝慰,一边把新娘送出家门,擎起太阳伞上路。 送嫁路上,每逢过溪过桥,新娘乘机撒娇刁难新郎,站在桥头或溪边不走。这时,新郎便知趣地背起新娘上路,大家则以此取笑逗乐。 送嫁队伍到了男方瑶寨路口,新郎家派出的歌手已准备好米酒把路拦住,举行迎亲对歌仪式。双方每唱一首歌要喝一碗酒,互相表示敬意,大约要唱半个小时才接亲进寨。 新娘到了新郎家门口,由先生公念瑶经,举行驱邪和祈福仪式,才被接进洞房。在婚宴上,主人和客人边吃喝边对歌,祝福和赞美新郎新娘。喜宴间,新娘端一盆热水,由家婆领着去给男方亲友们洗手,介绍认识,亲友们给红包表示见面礼。喜宴要闹几个钟头才告结束。 排瑶实行从夫居,从父姓的制度,即使过继的儿子或入赘的女婿也要改从父姓。排瑶家庭,丈夫是家长,主持经济收支和社交活动,但不专权,有事多与妻子商量。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同甘共苦,离婚现象很少。过去,排瑶人的离婚手续十分简单,如感情不和,经亲友和瑶老劝说无效,即可离婚。各自找来本家的叔伯兄弟和瑶老作证,并带一竹筒酒到寨路上,背对背喝完酒,瑶老将竹简砍开两片,夫妻各持一片背道而别,便算是离婚生效。离婚再嫁不受歧视,但再嫁时婚礼比闺女出嫁稍微简单。建国后,瑶民结婚离婚都自觉到政府有关部门去办理手续,但其独特的婚恋风俗至今仍然保留着。瑶歌是排瑶人民口头文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唱歌是瑶族人民的家常便饭,男女老少者都是唱歌能手。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以歌代替语言。为此,瑶胞自幼就开始学唱歌。瑶家每年除夕之夜,长辈就教晚辈唱歌。男的学唱红白喜事的"贺歌",待人接物的"礼节歌",生产劳动的"气节歌"、"知识歌"等等。女的学唱"绣花歌"、"生孩子歌"等等。这些歌都有一定的格调,让孩子自幼就学会,长大了出社会上好应酬。平时,老人们在茶余饭后喜唱叙事长歌,往往一个故事唱一个晚上,就像山溪流水,娓娓动听。由于唱歌如此风行,瑶民上山劳动,即兴而唱,以歌对答,或放喉斗歌,你唱我和,情趣盎然。 瑶歌以长短句为主,没有一定的章法,可以说都是自由体。其歌音乐旋律变化不大,仅有"爬山调"、"情歌调"、"师爷调"等几种主体唱腔。唱歌根据内容填词,但瑶歌手选择调式很灵巧,在山上一般唱"爬山调"或"隔山对歌调",在家唱歌叙事,即唱"自由叙述调"。如《贺新房歌》,客人恭贺主家乔迁之喜,就用"自由叙事调"。恭唱: 今天的日辰好吉祥,我来恭贺你住新房。你盖的新房真是好,建在龙路正中央。门前山景望得见,屋后青山靠得稳。山脉水路合得拢,真是一个好屋场…… 倘若是"耍歌堂"对歌、斗歌,就用粗犷、豪迈的"隔山对歌调";若在山间劳动或打猎,就用山野风韵浓烈的"爬山调"如《打猎歌》:我是一个打猎手,天天打猎满山走;肩头扛着鸟铳炮,腋下挂着火药兜。伙计呃---去罗、去罗、去罗,为了保护生产夺丰收,我们去追捕那凶恶的野兽。快哟,快哟,快点点来呀!你看--野猪吃蕃豆,野猪吃蕃豆!瞄准--梆! 如果你上瑶山作客,瑶山必然情你喝酒,而且用含情歌脉的"情歌调"对你唱"敬酒歌":伙计呃--汉人进门给盅茶水,瑶家以酒当茶敬你一杯;这是盘古王留下来古规,欢迎尊贵的客人上山来。伙计呃--为了我们的友谊山水情长,为了我们的情意天长地久,放开酒量饮吧;让我们欢欢喜喜饮个醉! 虽然,瑶歌的调式不多,音阶变化不大,但是,瑶歌的内容非常丰富,包罗万象,世事万物皆有瑶歌。具体说来,有交际用的包括红白喜事在内的"礼节歌";有传播生产知识?“生产歌”;有谈情说爱的"情歌";有唱历史传说、故事的"历史叙述歌",如《水淹天》、《盘古歌》等等;有传播宗教信仰的《师爷歌》;还有汉区,壮乡流入的《刘三妹》、《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歌唱新生活的各种颂歌等等。
舞蹈除了唱歌,排瑶民族还喜欢跳舞。比较流行的有《长鼓舞》、《游神舞》等等。这些舞蹈大部分反映瑶家人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习俗,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舞蹈的动作粗犷、勇猛、奔放、雄劲、洒脱;节奏明快、敏捷。舞蹈语汇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等,形象生动,一看就懂。瑶族文化生活敢不断跃起来。自治县人民政府除了尊重瑶族传统节日,开展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之外,还相隔数年举行民族文艺会演,繁荣瑶山文艺。反映瑶民生活的歌舞应运而生,一些精彩节目如《绣花舞》、《采茶舞》、《打猎舞》、《伞舞》等等,经过提炼加工,形成保留节目,流伟于瑶区,并选送上省市、全国参加各种会演。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耍歌堂"耍歌堂"是八排瑶民喜庆丰收,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据《广东新语》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曰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同时自由结婚,礼仪简单"。由此可见,瑶族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传播历史知识和喜庆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传统节日。 耍歌堂分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历时三天九日,每十年举行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三年五载举行一次。举行大或小歌堂,由各排民众商议决定,但时间都定在农历十月十六。这一天,也是全国瑶族共同的传统节日-"盘王节"而连南八排则叫耍歌堂。节前在六七月间,各家各户就开始积蓄粮食、大豆、催肥猪、牛、鸡、鸭等?“天长公”、"头目公"等长辈必须预早聚会,商定歌堂开支款项,然后摊派到各家捐款捐物,用以修缮排里庙宇,油漆翻新盘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购买酒肉、香烛等歌堂用品。 各家各户事先告知亲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上排玩耍。同时,宰牛猪,杀鸡鸭,磨豆腐,做糍粑,酿米酒,招待四方来客。如今,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瑶胞的"耍歌堂"也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内容。耍歌堂之日,瑶家户户早起,清晨先鸣土铳三响,接着铜锣叮当,牛角嘟嘟,长鼓梆梆,迎来传统的节日。
游神大典耍歌堂第一个仪式,游神"大典。三声土铳炮响开道,接着由瑶族一老人,即村上最有权威的人,鸣锣率众过街串巷游行。老者后面跟着两面三刀名彪形大汉,双手擎举一株带、枝带叶的毛竹,(碗口粗大,三丈多长,谓"幡竹")。竹枝上吊着玉米包、稻穗、花纸条、彩绸丝带等。幡竹之后是抬神像队伍,继而分别是长鼓队、铜锣队、唢呐队、男歌队、女歌队、小孩队以及扛着长矛大刀、三齿叉、鸟枪等武器的猎队,浩浩荡荡,逶迤而行,鼓乐喧天,载歌载舞,周游全排的大街小巷。游行队伍凡是经过巷口、转弯处,都有人在那里发放糍粑饼果,赐酒犒劳。游行者挂备瑶袋领收这些物品,酒即每人一碗,一饮而尽。此刻,瑶排山寨,人流舞长龙,盛装显缤纷。歌舞队跳着刚健粗犷的长鼓舞,龙腾虎跃,非常壮观。?quot;当当、呜呜、嘟嘟、嗡嗡、乒乓"的鼓角之声,此起彼伏响彻群山,瑶寨一片欢腾,人们沉浸在欢歌温舞之中。
讴歌跳舞游神结束,众人先分享酒饭佳肴。痛饮一番之后,人们来到"歌堂坪",进行"讴歌跳舞"。这时,瑶排的姑娘身穿盛装,颈系银圈,头盘野薏米串的珠子,跚跚而来,排列在歌坪上方。先由司仪走进歌堂坪中间,引吭高歌,众人同声和唱,歌声震撼群山。随后,瑶族青年男子三五成群,头缠红布头巾,高插白雉翎,身穿盛装,腰挂长鼓,呼哨而来,向着姑娘们跳起粗犷、刚健的长鼓舞,边舞边唱。一般先从催请歌唱起,然后唱盘问歌,继而唱初交歌、深交歌。姑娘们与他们互相对歌问答,形象生动的比拟,幽默诙谐的玩笑,生动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横生。未婚男女倾吐衷肠,借此机会选择佳偶,热闹非常。
过州过府过州过府是耍歌堂的一个中心环节。目的是怀念祖先迁徙到瑶山的漂洋过海的艰苦历程。他们在歌堂坪上插36枝竹签,签上用色纸写上雍州、道州、荆州等标致,竹签每隔两米插上枝,成方块形,届时,由族长、先生公摇着铜铃,念着经书在前开路,接着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男歌队、女歌队等排成长龙,围绕着竹签(州府)转来转去,每个州府都绕转九周,好比古代战争行军列阵十分壮观。 瑶家有唱不完的歌。当人们唱够了,跳累了,喝醉了,歌堂进入追打"三怪"的仪式。所谓"三怪"即由三人用黑、黄、白三颜色涂扮成黑脸、黄脸公、白脸公。代表妖魔邪恶,身挂3斤猪肉在前面跑,后面群而追之。有的举刀拿斧,有的拿锄拿棒,呼喊着"杀呀!追呀!打呀!"抢他们身上的猪肉。这"三怪"不管道路坎坷,拚命冲出密集的人群,往田野山岗逃跑。"追打三怪"的仪式,一直弄到追的逃的都精疲力竭才罢休。尔后,那3斤猪肉归扮演者所得。 "枪杀法真"是耍歌堂最壮观的人仪式。传说法真原是一个民族英雄,为驱逐外来侵略,保护瑶家立过功劳。但是后来变节求荣,充当内奸,把外敌引入瑶山,给瑶民带来灾难,瑶民要枪杀他。另上种传说法真是民族英雄,瑶家凡在耍歌堂时都纪念他。这仪式很有特色,由一个英俊威武的男青年装扮成法真,左手抓公鸡,右手执宝剑,挺立站在横架木梯上,再由数人抬起木梯,在歌堂坪示威游行,然后由几名枪手跟着向天鸣放鸟枪。从表演形式看来,反映内容属后者,即歌颂法真,以示纪念。 耍歌堂最一个仪式是送神,即把祖先塑像送回庙宇里去。当夕阳西下时,集体参加的各种仪式已经结束,人们各自归家张罗晚餐。晚餐席间,宾主开畅饮。有的瑶佬当着六亲边饮边唱唱,多是叙述历史或神话故事。过去的瑶歌曲调多压抑低沉,就是在结婚时唱的恋歌仍有哀怨之情,可见瑶族人民千百年所受的压迫之深。 解放后,当地党政文代领导部门非常重视排瑶这一传统节日,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曾经有领导、有组织地在本县大掌、油岭、军寮等瑶排举行过几次盛况空前的"耍歌堂"节日盛会并事先邀请省民委、文联、作协等单位的嘉宾、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家、报社和电视以记者,光临观赏,参加庆祝活动。如今每逢"耍歌堂"盛大节日,瑶族同胞张开嘹亮原歌喉,放声歌唱共产党英明领导,以昂扬激越、抒情明快歌声赞美瑶家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