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闪是什么?
快闪是“快闪影片”或“快闪行动”的简称,是新近在国际流行开的一种嬉皮行为,可视为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简单地说就是:许多人用网络或其它方式,在一个指定的地点,在明确指定的时间,出人意料的同时做一系列指定的歌舞或其它行为,然后迅速闪开。“快闪行动”初期是纯为搞笑或是膜拜纪念,而后,当“快闪行动”被制作为专业的“快闪影片”之后,在网络有很大的传播影响力,在公益、商业等各个领域充分的发挥了不少正面作用。
简介
快闪分为 “快闪行动”或 “快闪影片”。
“快闪行为”指地面行为的短暂艺术为主,或以简单的拍摄来记载。
“快闪影片” 指以专业歌舞影视制作的影片,以影片在网络的传播效果为主,拍摄时难度较高,为达到影片效果会反复多次,流传度较广,常与公益或商业相结合传播。
快闪族
“快闪”于2000年最先在纽约出现,后来扩展至欧洲、亚洲等。
快闪最早起源于2000年3月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当时一个名叫比尔的组织者召集了400余人,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玩具反斗城中,朝拜一条机械恐龙,5分钟后众人突然迅速离去,快闪族因此而闻名。
快闪族是都市时尚文化中的一种,是现代人在忙碌之余和世界开的一个善意的玩笑。大多带给人们惊喜、温暖和快乐。
中国最棒快闪
MCreativeCentre旗下艺人、导演,原东方卫视的著名主持人朱莉叶,是中国最棒歌舞类快闪影片的缔造者。结合了最优质的活动策划、音乐制作、编舞,后期剪辑,把“快闪”这一简单的概念与品牌推广、公益活动、甚至媒体影视相结合。将快闪这一线下活动,以专业影视制作角度及其独有对音乐舞蹈的理解重新诠释,推出了全新的定义――快闪影片,将快闪变的更具观赏性,更具传播力。
朱莉叶凭借其创作、策划及独有的歌舞剪辑能力,在2010年首先推出了第一部快闪影片《百人横扫吴江路》,获得300万的点击量的疯狂转载。获得了网友公认的中国最棒快闪之名。
在2011年快闪影片《英雄惊现新天地》通过先锋的歌舞活动策划、资源、执行,以歌舞内容有效的结合产品、品牌理念,最有效的将品牌最大化的推广,这两个活动以最具性价比和效应的成果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让人们知道了潮流也可以那么公益、公益也可以那么娱乐,当仁不让的续写了中国最棒快闪的第二部。
而后她帮助东方卫视2011七夕特别节目组,指导拍摄剪完成了四部快闪影片《七夕情人节求婚快闪》特别节目,获得了收视好评。
2012年,她执导拍摄SMG新娱乐频道的快闪影片《春节回家――虹桥火车站》《欢迎回来――浦东国际机场》等一系列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一流快闪活动的水准,更赶超国际水平,让这些作品从被用作于网络到电视等全媒体领域,来传播起不同的品牌、理念。爆炸式的散播带来了良好的收视效果、社会效应及口碑。被公认“只有她能做出中国最棒的快闪影片!”。
2013年,朱莉叶和她的团队MCreativeCentre再次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快闪影片《云办公,微软随我行》。这部影片是为微软旗下Office365量身定制的快闪,同一时间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发生,通过后期制作将三地影片结合在一起,通过三地快闪,以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点体现Office365的办公理念:随时随地,云端办公。
出现过程
快闪族是于2000年最先在纽约出现,后来扩展至欧洲、亚洲等。
快闪族最早起源于2000年3月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当时一个名叫比尔的组织者召集了400余人,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玩具反斗城中,朝拜一条机械恐龙,5分钟后众人突然迅速离去,快闪族因此而闻名。
快闪族是都市时尚文化中的一种,是现代人在忙碌之余和世界开的一个善意的玩笑。他们当中的多数人表示,如果活动设计合理,自己将会主动参加。当然,也有些人因为担心造成误会,而采取保守的态度。
在中国,2010年,由MCreativeCentre旗下导演,原东方卫视的著名主持人朱莉叶策划剪辑的第一部快闪影片《百人横扫吴江路》,在没有任何推广的情况下,获得300万的点击量的疯狂转载。获得了网友公认的中国最棒快闪之名。开启了国内快闪与商业结合的大门。
如今,快闪活动风靡全球的同时,在中国很多城市,都可以见到快闪族的身影,以及他们类似于行为艺术的表演或娱乐。
中国
尽管快闪族已暴走全球,有不少专家学者都赋予其深刻的哲学含义,最重要的是,尽管很多国内的网友也对快闪行动跃跃欲试,心向往之,同时,他们也付出了实际行动,各个城市都有了快闪组织。开始快闪。
某一天,随便哪天,最好是9月 11日这样的日子,城市广场中 心突然围聚了一批70年代模样 人士,约莫百来人,典型的Hiphop装扮;高举着手机,头仰望天,喃喃自语,一时间广场弥漫各种方言,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充斥耳边,煞是新奇。突然洪亮一声喊:“我们爱菠萝,正如广州爱时尚”,接二连三,此起彼伏,最后竟成了“大合喊”,这一过程整整持续了3分33秒有余;待喊声落毕,哗地一声巨响,人群飞快四处逃散,在场警察措手不及,阻拦不成,整个广场混乱非常。这是广州某大学三年级学生Topku发表的网上的一份假象行动,它完全符合快闪暴走族的标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突然出现,怪异的行动和突然的消失。不过。这只是快闪行动的一种方式,有这种类型的还有舞蹈和定格。
起源
快闪是英文FlashMob的中文翻译,它最早起源于周星驰导演的著名电影《少林足球》的搞笑片段中,国外第一次快闪行动是在2003年5月美国纽约的曼哈顿。人们仅仅知道它最初的组织者名叫比尔(Bill),他自诩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比尔为组织活动专门成立了一个叫“Mob Project(快闪计划)”小组。“快闪计划”自身有着鲜明的特点--参加者应当了解一些人已接受了邀请。没有网站会对活动提供专门的信息,更不会在任何当地报纸上发布任何广告--他们只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相互进行邀请,同为虚拟世界的朋友,几乎没有人在现实生活中会相互熟知。
比尔在第一封致网友的信中就说到,“因为是我的主意所以我写的这封信,但这并不能表明我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在我个人看来,在发动电子邮件之前就策划好活动的人就可以担当活动的组织者。活动应当由那些了解活动内容的人来组织”。
满足需要
对于“快闪”活动,有专家认为,采用这样行为艺术形式的人可能具有比较强烈的“冒险心理”,敢于尝试,锻炼自己的胆量、勇气,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使自己不再内向,更加自信。为自己解压,也给周围的人送去欢乐。这种行为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损及他人,同时要注意安全。
在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交流减少背景下,“快闪族”的出现,可以从三个角度看待。首先,从表面看是通过“无厘头”的游戏在公众面前表现自我,锻炼自己的勇气和胆量;第二,就是缓解生活中的压力;第三,现代社会年轻人会常感觉到“无价值感,无意义感”,即没有生机地活着。年轻人精力充沛,但很多时候无处消耗,快闪运动提供了平台,宣泄青春情绪,于是风行起来。人生下来就有展现自我的意识,婴儿的大哭也是一种需要引起周围人的注意,需要得到周围人的“回应”。快闪族强烈地希望通过刺激,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进而“影响周围人”,吸引他们的注意。他们能“回归”社会,做一些既是个人兴趣爱好又对社会公益事业有好处的事情,比如涂鸦、街舞等和街头表演结合,所以能被更多的年轻人和大众接受,并且参与进来,但决对是以不违法为前提的娱乐活动,不参与政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