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江南,自古就享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允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江南水乡_江南水乡 -江南水网
长江之南
江南水乡江南,字面上的含义为江的南面,但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区域大致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江南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
广义的江南,指宜昌以东,长江中下游以南,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江南在古代被较多使用,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江南在现代也使用,比如天气预报中的江南就指广义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楼(武汉的黄鹤楼,岳阳的岳阳楼和南昌的滕王阁)中所说的江南即为广义上的江南。
江南有许多著名的书院。四大书院占其三,分别为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其余的还有鹅湖书院、象山书院、信江书院、丽泽书院、东林书院、明道书院、茅山书院等。
从古至今,歌咏江南的大量文学作品构筑了中国人想象中的“江南”。著名的有白居易的《江南好》,苏东坡的《望江南》。
地域文化上,江南文化和吴越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吴语有时也被称为江南话,吴语和雅言融合而成的官话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官话。
江南园林通常为私家园林,玄武湖是当代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
杭州湾北
杭州湾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北部,西起澉浦―西三闸断面,东至扬子角―镇海角连线。有钱塘江注入,是一个喇叭形海湾。湾口宽约95千米,自口外向口内渐狭,到澉浦为20公里。海宁一带仅宽3千米。自乍浦至仓前,七堡至闻家堰一带水下形成巨大的沙坎(洲),长130千米,宽约27千米,厚约20米。北侧金山卫一乍浦之间的沿岸海底有一巨大的冲刷槽,最深约40米。
山水江南
水是江南的灵魂。长江以南(包括其北岸附近区域)、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杭州湾以北(包括其南岸附近区域)构成了狭义江南的主体区域。长江、太湖和杭州湾是狭义江南的三大水区,长江、太湖和杭州湾(钱塘江)与其支流和其它湖泊构成了狭义江南的水网。东海和太平洋等海洋其它沿海地区也有,不是其主体特征。
江南水乡_江南水乡 -水乡分类
江苏水乡
南京
江南水乡中山陵
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66.11.12─1925.3.12)先生的陵寝,
建于1926─1929年,位于南京东郊钟山南麓。陵高约73米,海拔159米;陵墓392级石阶的墓道、碑亭、祭堂、墓室等组成。墓室内陈放着孙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卧像,下面安葬着遗体。陵区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布局呈自由钟状。前临开阔平原,背靠巍峨山峰,布局严整,气象雄伟,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
明孝陵
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代第一位皇帝朱元璋陵寝。1383年建成。明孝陵当年规模宏大,四周的红墙长达20多公里。陵园内享殿耸立,楼阁巍峨,大部分建筑都毁于战火。现存主要有神道两侧的石兽和孝陵殿。
明代城垣
南京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存的明朝都城南京应天府城,不仅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古城,也是中国仅存的古都城垣。明洪武十九年(1368)在元代府城的基础上建筑,根据地理条件和军事防守的需要,在基本保留和利用旧城的同时又增辟新区,使城池和道路系统呈不规则形状。全部城墙为砖石结构,周长为33.676公里(现存21.35公里),高14-18米,上宽7-12米,下宽10-18米,城门13座,其中聚宝(中华)等四门保持至今,聚宝门规模最大。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南京市发布通告,严禁损坏城墙,并将周围环境保护列入规划控制区。2010年起南京市政府重点打造环城墙风光带,已经完成鬼脸城段、玄武湖-太平门段建设,计划未来全部连通为一个整体公园。
秦淮河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宋代开始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镇江
金山
金山名胜古迹甚多,俯拾皆是。玲珑秀丽的慈寿塔立于金山西北山巅之上,高30米,和整个金山几金山寺配合的恰到好处,仿佛把这座山都拔高了。砖木结构的塔,上下通行,每一层八面都有走廊和栏杆,八面通风,面面有景,层层风光不一样,宋代王安石诗云:"数重楼枕层层是叫,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再如楞枷台、妙高台、观音阁、法海洞、古仙人洞、古白龙洞等名胜古迹,皆依山旁势凿岩而建,构思神巧,令人赞叹建筑者的神奇智慧和高超艺术。
金山又有“神话山”之称,山上每一个古迹都有迷人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中国有名的古典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水漫金山寺”,就源出于此,民间流传甚广,为这座名城增添了十分迷人的色彩。
北固山
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因三国故事而名扬千古。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甘露寺高踞峰颠,形成“寺冠山”的特色。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后废屡建,寺内包括大殿、老君殿、观音殿、江声阁等,规模虽不大,名气却不小。古往今来,来镇江的游客,都喜欢到此一游,寻访当年刘备招亲的遗迹。
北固山的诗句有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常州
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左右历史的文化古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1]
常州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齐梁故里。常州境内风景名胜、历史古迹较多,有中华恐龙园、嬉戏谷、春秋淹城等主题公园和天目湖、南山、太湖湾、常州园林等自然风景区。
红梅园
江南风韵,诗意红梅,国家4A级旅游景区,常州第一园林――红梅公园。位于天宁寺北侧,原为天宁寺林园旧址,后来逐步扩建而成。园内有红梅春晓、曲池风荷、孤山雪松等八景。东南部的红梅阁,始建于唐朝,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文笔塔建于南朝齐梁年间,是常州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塔顶有一只重达1500千克的铜葫芦。[2]
东坡园
江南古城,水乡常州。古典园林――东坡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常州第一园林――红梅公园东南侧,古运河东去的咽喉要地。属天宁风景名胜区一重要景区,整个景区是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和古运河中的半月岛组成,二岛间由一座明代古桥相连,面积虽然不大,只有4.3公顷,但也别有洞天,古迹众多。[3]
舣舟亭
相传北宋大文豪家苏东坡先生曾11次来常州,曾乘船至此停泊。后南宋有人为纪念在常州终老的苏东坡,建舣舟亭以示怀念。舣舟亭位于园内南山顶,亭不大但造型精美,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4次赐诗,亲笔题“玉局风流”匾额。公园内绕过曲廊,豁然开朗,林木蔚秀,水石清奇,呈现出我国古典园林风格。大运河绕园东流,使其更富江南景色。
苏州
拙政园
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位于市区娄门内,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面积约4万平方米,以水景著称(水面占全园的3/5),主要建筑均濒水而立,朴素明朗,自然雅致,风格独具,誉为“园中精华”。
网师园
位于葑门十全街阔头巷。始建于南宋,名“渔隐”;清乾隆年间在废址上重建为官僚宅园,更名网师园。全园布局分住宅和园林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园林以池为中心,环池建廊、轩、亭、榭,夹岸有叠石曲桥,疏密有致配合得当。南区为园主宴聚场所,北区为主人读书、作画、修身的内园。此园布局大胆使用池水,且与房屋聚凑而又相互衬托,内部路径贯通,曲折自然,是苏州庭园布置的精华。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留园
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苏州虎丘
位于苏州西北郊,因风景独秀,名胜荟萃而被誉为“吴中第一胜景”。山高26米,面积20万平方米,有断梁殿、憨憨泉、试剑石等著名的虎丘18景。山巅有虎丘塔,7层8角,高47.5米,建于961年。这座千古塔已成为苏州古城的象征。
苏州丝绸博物馆
位于苏州城内人民路北段,北塔寺西侧。1985年筹建,1991年落成开馆,占地9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有序厅、古代馆、现代馆、蚕桑居、织造坊和绸庄以及丝路花雨等陈列和活动场所,是中国第一座丝绸专业博物馆,是丝绸精品的宝库,知识荟萃的课堂,科研开发的实体和旅游观光的胜地。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
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被美国有线广播网评为“全球十大最美小镇之一”
无锡
无锡民俗村又名吴文化公园,位于无锡市北郊,是以古吴区域文化、历史设景布点的大型民俗风情园,占地47万平方米,1990年以来陆续建成风景点孕吴门、吴地外人馆、崇庆庵、蚕桑巷、稻丰圩、吴地农舍、甲子厅、吴地小食街、好玩洞天等15处景点,每年还举行西高山庙会和江南蟋蟀节等大型活动,绚丽多姿的民间风俗和醇厚浓烈的江南水乡情调,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吴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的最好去处。
浙江水乡
浙江省简称“浙”,省会杭州,主要景点包括:西湖、茶叶博物馆、灵隐寺、胡庆馀堂等。
杭州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积6.3平方公里,水面5.66平方公里,分为外湖、北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五个部分。外湖为西湖的主体部分,湖中的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足而立,恰似蓬莱三岛。以西湖为中心的风景区内,分布着主要风景40多处,古迹30多处,西湖十景则是佼佼者。经过历代的装点,使江湖、山林、洞壑、溪泉、春华秋实、夏荷冬雪等自然之胜与古刹丛林及造园家的雕凿融为一体,妩媚动人,正如苏东坡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中国茶叶博物馆
坐落在西子湖畔的龙井茶乡。始建于1986年,占地3100平方米,由4组具有浓厚江南风格和茶乡特色的建筑和茶史、茶萃、茶具、茶事、茶俗5个展厅组成,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国茶叶发展史的全过程。旅游者可尝到采摘茶叶之趣,享受各式茶艺之乐。
蚕花庙会
上千年历史积淀,以及千百年流淌的古运河带来的对外开放交流机会,赋予了新市内涵深厚、风格独特且包容性较强的民俗文化。其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蚕花庙会。
相传,春秋时期的一年春天,越国美女西施自会稽往姑苏送蚕花,途经新市镇,看见十二位采桑姑娘在其轿前翩翩起舞,西施为之所动,遂将绚丽多彩的蚕花分赠众女。从此,新市蚕桑丰收,物阜民丰。为追念西施,每逢清明,新市人便会举行蚕花庙会。
新市古镇
江南著名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市坐落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的湖州市德清县东部,东去30公里,便是乌镇和西塘,往北30公里外,有南浔与周庄、同里。相比这些江南古镇,新市古镇浓郁的民俗文化和商贸文化堪称别具一格。新市始建于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因此新市的商贸文化从时间可上溯到两晋,从地域能辐射到日本、南洋,尤其是丝绸贸易,新市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新市同样人文荟萃,南宋有状元诗人吴潜,清朝有影响日本一代画风的画家沈铨,现代有著名神学家赵紫宸和他的翻译家女儿赵萝蕤,中国古桥古船专家朱惠勇……
古桥和古弄
新市古称仙潭,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又因水被分割成18块,再由架在河面上充满浓郁水乡情调的72座桥梁连成一片,36条各具特色的弄堂贯穿于街市之间,构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
早在晋朝以前,新市就已形成市井,街道间有弄堂贯穿,市河上小桥横卧。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侵淫,逐渐形成了悠久的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据记载,新市镇区最多时曾有36条弄72座桥。但因历史变迁,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桥11座。
太平桥,为单孔石桥,横跨小西河。始建于宋朝,明清时期得到重建。两侧栏杆至今仍保留石狮数个,桥石基座上刻有楹联。当地流传这样的风俗:新婚男女从桥上经过,可期太平吉祥。
状元桥,位于镇北乐安港西。因宋朝时新市人吴潜考中状元,后官至左丞相。故得此桥名,蕴含金榜题名之意。
钟楼弄,长180米,宽约1.7米,位于觉海寺旁。优美典雅、古色古香,极富江南水乡情调。弄的一头是波光粼粼的市河和造型优雅的迎圣桥,古刹、小桥、流水、深巷四景合一,构成一幅古朴的图画。
“胭脂弄,秦淮河”。连通北街与寺前弄胭脂弄,明朝时就已出名。这条长70余米,宽1.5米的小巷,当时多为娼妓所居,因弄内胭脂味扑鼻而得此名。
宗教文化
新市自东晋至晚清的千余年间,佛教、道教文化兴旺,先后建成的寺庙庵堂达30多处。随着历史的变幻,大多已遭战乱毁坏,保存完好的有觉海寺和刘王庙两处。
觉海寺,位于新市镇北街迎圣桥(现称寺前桥、如意桥)北堍,坐北朝南,占地约4000平方米。觉海寺是一座风景优雅、香火旺盛的千年古刹,民间有“先有觉海寺,后有灵隐寺”的说法。其大雄宝殿上悬挂的匾额,为著名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亲笔所书。
始建于南宋的刘王庙,是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