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鲁迅故居,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鲁迅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地方现已成为重要的人文博物馆,对于研究和传播20世纪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鲁迅的一生为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事业竭尽心力,辗转流离。因此其居住地也不断变换,鲁迅先生的一生居住的地方主要有四个:北京鲁迅故居,上海鲁迅故居,绍兴鲁迅故居,广州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_鲁迅故居 -概述


北京鲁迅故居

鲁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叫周树人,
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故居信息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是鲁迅1924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撰写了许多著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1979年,鲁迅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是鲁迅1924年春自己设计改建的,同年5月搬来居住,一直到1926年8月,他离开北京,去到南方。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母亲,也是住在这里。

故居介绍

鲁迅故居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空间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在这里,鲁迅完成了许多战斗作品,《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都是在这里写的。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这是鲁迅在散文《秋夜》一开头说的两句话。
站在鲁迅故居的后园里朝远处望,我没有看到枣树,看到的是楼房和远处灰蒙蒙的天空。故居的前院和后小院的通道处,倒是有两棵枣树,由于无人采摘,枣树上结满了熟透的枣子,许多都掉落在地上,在土里腐烂了。
一旁的接待人员说:“那两棵当年的枣树都没了,这几棵,是后来补种上去的。”
枣树没了,鲁迅也没了,留下来的是那些立在原地、傻呆呆等着主人回来的房子,以及鲁迅当年手植的丁香。它们已历经了70多年的风雨,枝繁叶茂,快遮挡住了院子里的天空。
去鲁迅生前的故居看看,是我的一个愿望。
出阜成门地铁站,东行一程,再往北转,喧闹声渐少。两溜老旧的平房间有一扇朱红色的大门,那就是鲁迅故居――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
大门里什么东西也没有,有工人正在忙碌地铺地板,灰头土面的。博物馆负责人说:“我们原计划赶在10月19日鲁迅逝世70周年前完工,现在恐怕是要推迟了。鲁迅故居的门从5月份就关闭了。等博物馆修缮好后,一起对外开放。”
鲁迅故居是一座青瓦灰墙的小四合院,东墙上挂着“西三条胡同21号”的门牌还能依稀辨认。再旁边,是郭沫若写的“鲁迅故居”的牌子。
故居的门果然关着。一番纠缠后,终于准我进去看看。从正门进去,是很小的一个院子。北边是他的母
亲和他妻子朱安的卧室。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南边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北京人称为“老虎尾巴”的地方,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鲁迅故居的接待员说:“这不算什么很好很讲究的四合院。但鲁迅当时急着搬进来,就顾不得那许多了。”
的确,鲁迅顾不得那许多了。因为和兄弟周作人的失和,他不得不离开从前的八道湾11号――那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很大的院子,还有池塘,有兄弟,还有母亲。
整个宅院都由他亲自设计
鲁迅想着搬家,但他那时候经济拮据,没有钱,不得不临时搬到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房子里。
住了9个月后,他向老朋友齐寿山、许寿裳各借400银元,买下了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的院子,
也就是现在这座宅院。这本是一座破旧不堪的院子,但为了给母亲和自己一个良好的环境,鲁迅亲自设计并绘制了草图,对院内原有的6间旧屋进行了改造翻修。原来只有老屋6间,北房、南房各有3间;他买下后做了一番改造:东西各加了两小间厢房,使小院布局更加合理、实用;同时又挖了水井,种上刺梅、丁香、碧桃等花木,使这座小小的北京四合院别具一格,有了南方可人的景观。同年5月,鲁迅带着母亲、妻子住到了这里。
后院的中心,果然有一口他亲自打凿的苦井。但是周围围上了白色的栅栏,非常的显眼。只是井上被两块大石板盖住,不知道是否还有井水。故居接待员笑着回答说:“北京近年地下水都普遍下沉,井里早没水了!”
鲁迅卧室和工作室,是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这也是鲁迅设计的“作品”,北京人把这样的屋子称为“老虎尾巴”。走进去,里面的面积不足10平方米。窗下是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单人床边上是一张书桌,书桌前依序摆放着一盏煤油灯、一个旧式闹钟和一个相框。相框里,是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后园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
站在窗前,我想起以前读过鲁迅的《野草》、《彷徨》和《朝花夕拾》和他若干的杂文,才知道是在今天的这片屋檐下诞生的。离开这里以后,像《朝花夕拾》这样温馨而伤感的作品,鲁迅以后再也没有写出过了。
他的妻子独自守护在这里
在鲁迅故居里转了一圈,在南房里看到有青年给鲁迅画的像挂在墙上:人依然是瘦的,眼神似乎在笑
,又似乎有些哀伤,也似乎有调侃和讽刺地看着每个来的游客。
在“老虎尾巴”上,接待人员指着窗下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说:“鲁迅看书累了,就睡在这里。他和朱安不睡在一起。”
关于朱安,曾经住在阜成门内横四条2号的张大爷有一些印象。他说,他们家就和鲁迅故居隔着一道墙,只是到了1953年,要建鲁迅故居博物馆,他们家的房子被政府收购,这才迁往别处。
张大爷说:“朱安女士是缠足,而且不会说北京话,因此外出办事不太方便。作为邻居,朱安女士常托我父亲代她向上海邮寄包裹,主要是图书、资料等。有时也请求代笔帮她写信。她常给我们小孩一些糖果,还叫我们‘小宝宝’,我们很喜欢她。背后,我们小孩子称她为‘小宝宝奶奶’,不过她那一口绍兴话,我们是一点也听不懂的。”
在鲁迅1926年离开北京后,朱安一直陪伴在鲁迅的母亲身旁。鲁迅母亲1943年去世后,这个没
有得到爱情的旧式女子独自守护故居,直到1947年6月去世,像影子一样消失在这个寂寞的世间。
朱安和鲁迅的婚姻是一个不幸,而这种不幸似乎不是某一个人造成的。
前去拜谒的人数都数不清
鲁迅离开这里已经80年,追寻前来的拜谒的人数不胜数。
接待员说:“许广平回北京,在这里住过。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现在也常来。有时候,他还带着孙子来。那个老头,头发都白了,挺有意思的。”
探访指南

鲁迅离开北京后,他的母亲和他在老家的妻子朱安女士一直在这里生活,直至她们相继去世。朱安去世后,小院无人照顾。为使鲁迅的手稿、藏书不致受损,鲁迅的生前好友从法院的渠道,以“接管”为名,把鲁迅故居“封存”,才使得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鲁迅故居_鲁迅故居 -北京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 ,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空间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是鲁迅1924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撰写了许多著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1979年,鲁迅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是鲁迅1924年春自己设计改建的,同年5月搬来居住,这本是一座破旧不堪的院子,但为了给母亲和自己一个良好的环境,鲁迅亲自设计并绘制了草图,对院内原有的6间旧屋进行了改造翻修。原来只有老屋6间,北房、南房各有3间;他买下后做了一番改造:东西各加了两小间厢房,使小院布局更加合理、实用;同时又挖了水井,种上刺梅、丁香、碧桃等花木,使这座小小的北京四合院别具一格,有了南方可人的景观。同年5月,鲁迅带着母亲、妻子住到了这里。一直到1926年8月,他离开北京,去到南方。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母亲,也是住在这里。

鲁迅卧室和工作室,是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这也是鲁迅设计的“作品”,北京人把这样的屋子称为“老虎尾巴”。走进去里面的面积不足10平方米。窗下是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单人床边上是一张书桌,书桌前依序摆放着一盏煤油灯、一个旧式闹钟和一个相框。相框里,是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后园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鲁迅离开北京后,他的母亲和他在老家的妻子朱安女士一直在这里生活,直至她们相继去世。朱安去世后,小院无人照顾。为使鲁迅的手稿、藏书不致受损,鲁迅的生前好友从法院的渠道,以“接管”为名,把鲁迅故居“封存”,才使得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鲁迅故居_鲁迅故居 -上海故居

鲁迅在上海先住在虹口区横浜路景云里,1933年4月鲁迅搬至现山阴路132弄(原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这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1931年落成。鲁迅故居占地78平方米,建筑面积222.72平方米。现屋内陈列着主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作用具。故居按照鲁迅生前居住时的情景复原;屋前有小花圃,种植桃树、紫荆、石榴等花木。底层前间是客厅,沿西墙放有书橱和瞿秋白留赠的书桌。后间是餐室,东墙放着西式衣架帽架。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斋。东面是张铁床,沿西墙放着大衣柜、茶几、两把藤椅和一只镜台,镜台上陈列着外国版画。一幅周海婴出生16日时的油画像挂在山墙的五斗橱的上端。南窗糊着彩色玻璃纸,窗下是书桌,桌上放着文具、烟具和花具。窗边壁上的日历维持着原状:民国25年(1936年)10月19日,镜台上的闹钟指针停在凌晨5时25分,显示着鲁迅逝世的日期和时间。
上海鲁迅纪念馆

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朝南窗下放着书桌和陈旧的藤椅,鲁迅当年身伏书桌,写出了许多叫敌人胆颤心惊的文章。他在藤椅上沉思,许多杂文就在这里诞生。靠东墙是一张黑铁床,床上的薄棉被、印花枕头,均按原样布置。1936年,鲁迅重病缠身,仍坚持写作。宋庆龄知道后,语重心长地给他写了一封信。后来鲁讯就在这张铁床上不幸逝世。梳妆台上挂着一个旧时的日历牌,日历撕到1936年10月19日那一天。台上的闹钟,指针对着5点25分,这些珍贵的物件,成为人们永久的纪念。

鲁迅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九年。在上海期间他陆续出版了9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语丝》、《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文学刊物,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1929年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1930年鲁迅参加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左联”领导工作。期间,还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与国民党和帝国主义进行了长时期坚决的斗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寓所里逝世,终年56岁。鲁迅去世至今已60多年,他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价值, 不但没有被历史冲淡,而且愈发明晰、愈益增辉。鲁迅光辉的一生正如毛泽东所评价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垂老不变的青年的热情,到死不屈战士的精神,将和他的精湛的著作永留人间”。鲁迅故居现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旁的鲁迅公园内,建有鲁迅纪念馆,同时供人瞻仰。

地址: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
交通指南:旅游10号线、轨道交通三号线(明珠线)--虹口足球场站下、机场四线鲁迅公园终点站,公交18、21、70、51、52、97、139等。鲁迅先生的墓在附近的四川北路2288号的鲁迅公园内。鲁迅故居边上的6号住宅即是茅盾寓所。

鲁迅故居_鲁迅故居 -绍兴故居


绍兴鲁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昌坊口(今鲁迅路208号),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俱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鲁迅故居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是鲁迅的故乡。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他卒于1936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纪念馆西侧是鲁迅故居,纪念馆东侧是三味书屋、鲁迅曾在这里学习了五年。
现鲁迅故居临街的两扇黑漆石库门系原新台门的边门,由鲁迅一家于1913年前后经过修缮独家进出。新台门坐北朝南共六进,有八十余间房子,连后园即百草园在内占地4000平方米,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至1918年,周氏房族衰落,才经族人共议把这座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屋宇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除重建,但鲁迅家基本被保存了下来。
跨入树荫掩翳的石库门,穿过台门斗,隔一小天井,便是一间普通的泥地平屋,往东走过侧门,绕过拐弯处的石栏水井,沿长廊进内就是当年鲁迅一家的住处。台门易主前后这里均为五间楼房,只是房基和格局稍有改变。1881年农历八月初三辰时,鲁迅就出生在这进房子的西次间楼下,他回故乡任教期间也以西首第一间楼五为卧室。

楼房后有一天井,青石板铺面,天井里种着一株高大的桂树,每到深秋,桂香扑鼻,因而又称桂花明堂。过天井有两间南北向的楼房,前后楼披,花格门窗。东首楼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称“小堂前”,后半间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房间,后半间是过道。小堂前里方桌、太师椅、条案、茶几仍照原样摆放着,鲁迅孩提时代常到此处看书、习字、画画,他影写的《诗中画》就诞生在这里。一到夏天的晚上,鲁迅总爱躺在桂花树下的小板桌上缠着祖母给他讲“水漫金山”、“猫是老虎的师父”的故事。鲁迅13岁的时候,祖父科场案事发,家道由此中落,由小康附入贫困,他几乎每天从母亲手里接过首饰,跑到恒济当铺把它递到比他高出一倍的柜台上,在侮蔑里接了钱,又到同样高的柜台给久病的父亲去买药。鲁迅在家庭的衰落中看透了世态的卑俗。出过道往北经过走廊,与鲁瑞卧室相隔一个天井,就是鲁迅家的厨房。三眼大灶,一应炊具,仍保持着原样。厨房北首,隔一狭小天井有三间平屋,当年运水的父亲曾在此为周家做一些杂务,还为鲁迅做过竹器玩具。过三间平屋就是百草园了。
鲁迅故居这是一幢中式两层楼房。一切陈设均按当时实际情况原样成列。这里可以看到鲁迅家里的客厅(通常用来吃饭和会客的)、卧室、厨房、菜园(百草园)等。

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代上学的地方,距故居100米左右。书屋系清末绍兴城内有名的私塾。房内正中墙上挂有“三味书屋”的匾额和松鹿图。房柱上有一幅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美有味是读书。”房内摆设有方桌、木椅,是当时原物。在书房的东北角有一张桌面上刻有“早”字的书桌,就是当年鲁迅的。书屋后有小园,为鲁迅及其同学课余游玩之处。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俱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地址:鲁迅故里步行街47号交通:从杭州乘车往绍兴约一小时,然后乘2、4、5、11或12路公交车前往鲁迅故里。

鲁迅故居_鲁迅故居 -广州故居


广州鲁迅纪念公园白云路西段的白云楼西侧的26号(现7号)二楼,在这里他写下了在广州期间的大部分著作。此后一直到离开广州前,他每天闭门整理旧作。

在这里他编订了《朝花夕拾》、《野草》,一气写了一个新的杂感系列:《辞大义》、《答有恒先生》、《反“漫谈”》、《忧“天乳”》、《革“首领”》、《谈“激烈”》等,写下了《可恶罪》、《小杂感》、《略谈香港》等30多篇富于战斗性的杂文、散文。1927年9月27日,他与许广平一起乘船离开广州,前往上海进行另一场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息。文史专家们正在努力争取让白云楼恢复鲁迅故居的原貌,让它和鲁迅纪念园遥遥相望,增强鲁迅纪念园的纪念意义。

鲁迅故居_鲁迅故居 -将被拆迁

北京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在84号院外墙上的拆迁通知木门斑驳,屋檐落草,庭院宁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西头的84号院,因鲁迅先生于此创作出《祝福》而闻名。但该院门外贴出通知称将要拆除,该项目拆迁办介绍砖塔胡同84号院及附近区域,将要建回迁楼和学校。西城区文委表示,该院并非文物或挂牌保护院落。

院门外,墙上写着“拆”字,门上贴着一张“丰盛危改小区西区C区项目定向房配售办法”,上面写明:丰盛危改小区西区C区项目定向房的配售房源位置为丰台区张仪村。其所列举的配售范围中,砖塔胡同84号院在列。该“配售办法”的落款为一家房地产公司。

西城区政府驻扎在砖塔胡同84号院不远处的丰盛西区拆迁办公室介绍,拆迁涉及的砖塔胡同84号院及附近区域,将要建回迁楼和学校,丰盛危改小区西区C区拆迁所涉及的砖塔胡同84号院,并无文物身份。该说法得到西城区文委的证实。

西城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称,砖塔胡同是北京最老的胡同之一,目前虽胡同两侧建筑已面目全非,但胡同肌理尚存,不可能拆除。此次准备拆迁的80、82、84、86号院部分在规划中是绿化用地,后来该微博再次发布称,砖塔胡同为实现风貌协调区规划需拆除的80、82、84、86四个门牌号,均非文物或挂牌保护院落。

鲁迅故居_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的展望

鲁迅故居,鲁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是亿万人民所尊敬的学者,思想家。鲁迅的故居也成为人们瞻仰的极具历史价值的遗迹。所以鲁迅故居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可观。而其在先进文化传播方面贡献也将十分巨大。无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方面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鲁迅故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20103/92745.html

更多阅读

北京名人故居(之十二)北京名人故居 北京的名人故居

北京名人故居茅盾故居保护单位级别:市级 地 址: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13号,是茅盾自1974年起在京的住所。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之一,现代作家。茅盾早年

北京西三条的鲁迅故居 绍兴鲁迅故居

鲁迅博物馆位于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宫门口二条19号。进了博物馆大门,往左拐,就是阜城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鲁迅故居门前原先是一条叫西三条的东西方向的胡同,现在,这条胡同已经不存在了。1924年5月25日,鲁迅和朱安女士从砖塔胡同搬到西

张作相及其故居简介 北京鲁迅故居简介

张作相(1881年-1949年5月7日),字辅臣(又作辅忱)。原籍直隶省深州花盆镇(今属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生于盛京将军管辖区锦州府义州南杂木村。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为有“吉林抗日第一人”之称的冯占海之姨夫。1881年(光绪7年)农历二月初九,他出生在

梁思成林徽因北京四合院故居风水解读 梁思成与林徽因

梁思成林徽因北京四合院(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

鲁迅故居瞻仰有感 参观北京鲁迅故居有感

6月5日,随团去游览绍兴鲁迅故居,这让我激动不已。多年以来,我就一直抱有这一夙愿:我何时能有机会,去浙江绍兴,瞻仰瞻仰鲁迅故居呢?想不到,这一天,终于水到渠成,让我盼到了!作为我心目中十分敬仰的名人和文化名城,即鲁迅__这位现

声明:《北京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为网友谜咒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