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话,俗称“苏州闲话”,属于吴语。长期以来苏州话一直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之一,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苏州话以软糯著称,素有“吴侬软语”之称。苏州话不仅是生活语言,也是一种文学语言。
苏州话_苏州话 -简介
苏州话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 他几种方言中,如无锡话、嘉兴话、绍兴话、宁波话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一种方言好听与否有些象我们听外文歌,其实不在于是否易懂,而是主要取决于语调、语速、节奏、发音以及词汇等方面。吴语与湘语(指老湘语)是汉语七大方言语系中形成最早的方言,因此吴语至今保留了相当多的古音。吴语的一大特点在于保留了全部的浊音声母,具有七种声调,保留了入声。在听觉上,一种方言如果语速过快,抑扬顿挫过强,我们往往称这种话“太硬”,如宁波话;但如果语速过慢,缺乏明显的抑扬顿挫,我们往往称这种话“太侉”,如河南活。苏州话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在发音上,感觉是较靠前靠上,这种发音方式有些低吟浅唱的感觉。
苏州话_苏州话 -派别分类
苏州话
苏州言话一直勒浪发展,语音也有所变化。该搭拿上世纪初以来个苏州言话分成三派,即老派、中派搭仔新派。另外,特别拿评弹苏州言话拿出来,分析该个特殊个相对较为固定个艺术语言个特点。
老派
该搭个老派以《苏州方言同音字汇》,也就是丁邦新《一百年前的苏州话》里向研究个苏州言话音系为准。
中派
此地个中派苏州言话以《汉语方言概要》里向记录个苏州言话音系为准。
搭老派相比,音韵浪突出个特点是,中派弗再分平舌音搭仔翘舌音,“蛙”[uo]并到“丫”[o]里向,“晏”[?]并到“爱”[?]里向。
新派
该面搭讲个新派苏州言话以《当代吴语研究》里向记录个苏州言话音系为准。
评弹苏州言话
苏州话评弹苏州言话是苏州评弹里向用个艺术化个言话。有星人拿渠看成是所谓“正宗”个苏州言话。俚弗像一般口头言话样能随便,是评弹演员个基本功,为之讲比较稳定,发展呒拨一般苏州人个口头言话来得快。
评弹苏州言话是比较老派个苏州言话,搭今朝个多数苏州人讲言话是弗一样个。凡是要说唱苏州评弹个人,头一个要学个就是评弹苏州言话。
登语音浪来讲,评弹苏州言话有几只比较突出个特点:
带翘舌声母
今朝个苏州市区言话,已经呒拨翘舌音哉。勒拉民国初年个辰光,老派个苏州言话里向还有翘舌音。该歇只有登郊区搭仔评弹艺人个嘴里向还听得见翘舌音,市区个苏州言话已经呒拨哉。评弹苏州言话就保留着实梗一只老派苏州言话个特点。尚况因为已经呒拨群众基础哉,所以评弹艺人嘴里向个翘舌音也开始弗哪亨整足。实际浪向,评弹苏州言话个翘舌音个分布搭仔普通言话是两样个,据赵元任先生讲是搭天津言话差弗多。必过现在推广普通言话,为之讲也有人按照普通言话个分法来分。
文白异读比较多
苏州话评弹勒唱词里向,因为基本浪用个侪是古代官话白话个句子,为之讲文白异读比平常辰光讲张要来得多。交关平常辰光已经几乎弗用个文读,勒弹词里向还有。
再一个,对于像曹操啊刘备啊该种身份个人,俚笃讲言话侪要用所谓个“中州韵”,用个侪是苏州官话,所以文读就外加多哉,连调头也像唱戏里向个。
登用词造句浪来讲,评弹苏州言话交替用苏白(私白)搭仔官白,来适应弗同个人物身份个需要。再一个呢评弹里向个说表也就是叙述描写个部分,一般性也侪是用苏白个。
苏州话_苏州话 -历史价值
苏州话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近代中国有四大白话: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而苏白无疑是江南地区最流行的语言。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其中读书是苏州人从事较多的行业。从唐代到清代,苏州地区的状元占有所有状元的很大的比例,明清一度达到五分之一。上层社会的精英中较多的也是苏州籍。苏白在明代从江南的流行语言成为士大夫的流行语言。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古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甚至不同地区的人交流也有使用苏州话的。和官方“普通话”京白相对而言,苏州话在当时社会的地位相当于民间的“普通话”。
姑苏城被大明士绅名流列为游学天下必得一游的五大都会之一,上至后妃宫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间匹妇乃至江湖艺女,更以穿着苏式服装,学说苏白,操唱吴歌,引为骄傲。尤其对各式妓女来说,衣必吴妆,话必苏白,擅长吴歌,成为必备之技能,非如此不足以自抬身价。
《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作者江苏松江府人韩邦庆。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对话皆用苏州方言是该书的鲜明特点,使用苏白也是19世纪兴起的吴语小说的共同特点。
苏州话_苏州话 -研究历程
苏州话吴语是最重要的汉语方言之一,而吴语中的苏州话,由于苏州这个城市的历史地位,也因为苏州话自身的一些音韵特征,向来被当作是吴语的代表方言,古往今来一些人所谓的“吴侬软语”,在很多情况下指的就是苏州话。
对苏州话进行真正语言学意义上的研究肇始于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5年和1926年,钱玄同和赵元任两位语言学前辈先后分别发表了《苏州注音字母草案》和《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研究》,揭开了对苏州话研究的序幕,而赵元任氏于1927年对吴语的大范围调查,以及随后在192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开山著作《现代吴语的研究》,则在奠定对整个吴语研究基础的同时也奠定了对苏州这样一个地点方言研究的基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良好的开端在以后的岁月里并没有很好地繁衍成长起来。截止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内能够看到的有关苏州话的其他研究材料少得可怜,现在大家经常提到的好像只有一本陆基的《注音符号苏州同音常用字汇》(1935)。新中国建立以后不久,随着国家为实施推广普通话政策而进行的全国汉语方言普查工作的开展,跟中国掀起方言普查的热潮同步,苏
苏州话州方言的研究也萌发了新的生机,陆续出版了几本新书,如1958年廖序东的《苏州语音》(其中主要工作1948年就已完成),1959年南京师范学院方言调查工作组的《苏州人学习普通话手册》,1960年江苏省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这本书中的苏州部分比赵氏《现代吴语的研究》中的苏州部分在总量上有较大的扩展。由袁家骅等编著的《汉语方言概要》也在同年面世,其中“吴方言”一章有关苏州话的内容占据了相当的篇幅。同时,《中国语文》还在六十年代初期接连发表了金有景两篇讨论苏州话数词语音和方位指示词的文章。可惜好景不长,“文革”的风暴一夜袭来,整个学术界万马齐喑,方言的调查研究自不待言也就偃旗息鼓了。这样,连头带尾又沉寂了十五年。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语言学和方言学才得以逐步复苏,进入八十年代开始显露出新的繁荣。苏州方言的研究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重新启动的,不过它一旦启动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终于由青翠而葱茏,已经可以说是蔚为大观了。
在评述苏州方言这二十年来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之前,首先要谈谈这一时期苏州方言研究的几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起步早,新人多,数量大,涉及的方面广和讨论的问题深。
“文革”结束以后,为了讨论语言科学的复苏问题,《中国语文》编辑部于1978年在苏州召开了中国语言科学工作者会议,复苏方言学的研究当然也是题中之议。李荣先生在会上主要引用苏州话的材料作了《吴语本字举例》的学术报告,指出方言研究的功用。会后,当时已经年过半百的叶祥苓先生自告奋勇地认领了编写《苏州方言志》的任务,并很快风尘仆仆地奔波于广阔的苏州市和吴县境内,调查了260多个点的49个语言差异项目,绘制成《苏州方言地图集》一册于1981年在日本出版。1979年,预示着汉语方言研究将飞跃发展的《方言》季刊创刊,就在创刊号上,叶氏又发表了《苏州方言的连读变调》一文并由此而引发了以后长达数年的对苏州方言连读变调的热烈讨论。1980年,叶氏再著《苏州方言中[tsts‘sz]和的分合》一文,而谢自立也在李氏《吴语本字举例》的启发下同年讨论了《苏州方言的五个合音字》。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有关苏州方言中一些重要现象的讨论文章就已经百花齐放、琳琅满目,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了。
研究成果
苏州话
一、出现了三部能反映苏州方言全貌的有分量的著作。它们是钱乃荣的《当代吴语研究》(1992)以及叶祥苓的《苏州方言志》(1988)和《苏州方言词典》(1993)。
如前所说,二十年代赵氏的《现代吴语的研究》奠定了吴语和苏州话研究的基础。而时过六十年,钱氏在八十年代重踏赵氏的足迹,再访赵氏所调查的各点,描写了这些地方六十年以后的新的语言情况,写成比赵氏原书规模大得多的170万字的巨著。这部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吴语的全貌,但是如果我们把其中的苏州部分抽出来,那它本身也就构成了一部相当完整、全面的苏州方言志。其中既有对语音系统及其变迁的详细描写,又有近2000个常用字的同音字汇、980个常用方言词、50多条重要的语法例句;而且还对各种类型的连读变调用新理论作了详尽的描述。书中对吴语语音的历史演变和方言语法特点倾注了很大的精力,这在以往以共时描写为主的方言著作中也是不多见的,显出了它厚重的学术气息。因为它是在整个吴语的全局中来描写苏州话的,所以也使得人们在认识苏州话的时候视野更加宽阔,得到更多的启发。总之,这是一部目前研究吴语和苏州话的较为成功的重要著作。对这部书的详细评介可参阅石汝杰、刘丹青的《〈当代吴语研究〉述评》(1995)。
叶氏的《苏州方言志》比钱著的出版早了四年,是反映苏州话全貌的第一部大书,从此结束了苏州话无志的状态,首创之功盖莫大焉。全书基本上按照由丁声树、李荣先生奠定的《昌黎方言志》的体例规范,共分导言、苏州方言的内部差别、苏州方言的特点、苏州音的分析、苏州同音字表、苏州音和《广韵》的比较,苏州音和北京音的比较、苏州话标音举例、分类词表九大章。其中汇集的方言同音字在3000以上,分类词条几达8000,话语标音材料有9大类,特别是还有50幅涉及市区和郊区260多点的方言地图,内容之宏富可见一斑。在我看来,全书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这50幅方言地图。前面说过,早在七十年代末期叶氏就风尘仆仆地奔波于苏州市和吴县境内的大小村镇,经过大量艰苦的调查,归纳出49种主要差异(语音10种,词语39种),绘制成50幅地图(包括1幅总图),为我们了解一个不大地区内的方言复杂现象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就一个地点方言而言,做出这样的工作,恐怕一直到现在为止也还很少能为其他同类著作所企及(《昌黎方言志》是12幅),所以1981年首次在日本出版后就引起较大的反响,现在并入《苏州方言志》以后自然就进一步增强了全书的分量。本书在其他方面提供的材料虽然堪称丰富,不过仔细阅读之后,也能发现还有一些语言事实不确、表述前后不一、本字考订不够谨严、引用语料范围不当等瑕疵,给人们使用这些材料带来一定的不便。此外,语法部分的描述过少,也是一个不足。关于本书的评介可参阅许宝华、汤珍珠的《〈苏州方言地图集〉评介》(1983)和石汝杰的《关于方言志编写的几点想法――兼评叶祥苓著〈苏州方言志〉》(1990)。
这里还要补充指出,1995年出版的由苏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苏州市志》里列有张家茂、石汝杰两位执笔的《方言卷》,实际上也是另一本苏州方言志。内容包括概述、语音、同音字表、方言词语、语法简述等五部分并附一份语料,也还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苏州方言的总体面貌,特别是增大了语法部分的分量并且叙述谨严。作为一部地方志里的方言部分应该说是相当理想的了,不过毕竟篇幅偏少(317-358页,共41页),材料不是太丰富;又受到排印条件的限制,词语部分未能标音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苏州话
叶氏的《苏州方言词典》是叶氏对苏州方言研究建设作出的另一个贡献。1991年李荣先生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决定先出43种分地词典(后实出41种),本词典即为其中的一种,成为第一本比较全面记录和诠释苏州话词语的词典。按照大词典编写的统一规格,除书前有引论,书后有义类和笔画索引外,正文以韵为序收录了大约7000多条词语。词目之后先标音,再释义,有不同义项的分列义项,有的还附有用例。所收词条中不少确实是当地方言词,并且还包括了当地的一部分熟语、歇后语和谚语。有些释文结合地方特点写得很精彩,比如在释“炒肉@①子”条时,在说明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糕点之后,加注了“这是苏州观前街黄天源糕团店的传统名点,夏季供应”;在释“宽汤”一词时,除了解释它“面汤要多一点”的意思外(释文似以“形容面汤多”更准确,那样可以跟“宽汤”一词的词性一致――谢按),又加注“在苏州面馆吃面时,关照堂倌面汤要多一点就说‘宽汤’,如果面汤要少一点就说‘紧汤’”。地方特色非常浓郁,对了解苏州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很有帮助。不过有少数词条释义不完全准确、释文跟词目的词性不对应或漏列义项等毛病,特别是对一些词的连调标注和实际读音可能有距离,比如把本该读的“罩裤”标为,本该读的“苦瓜”标为等。
连读变调的讨论
自叶氏在《方言》创刊号上发表《苏州方言的连读变调》一文以后,引发了一场长达数年的对苏州方言连读变调的讨论,它的余波一直到现在也还没有消失。其间发表的文章,包括专门讨论或涉及到的不下有十四、五篇。
叶文发表后,张家茂最早著文《苏州方言上声和阴去的连读变调》(1979),跟叶文商榷两字组里作为前字的上声和阴去在变调以后的调值问题。嗣后,谢自立又著文《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1982),跟叶文进行全面商榷并指出苏州方言连读变调的一些特点,主要有:在两字组里根据字与字结合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的连读变调,结合得紧密的通常后字会发生变调并且读得较轻,前后两个字形成一种重轻的节律关系,只有这种结合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连调单位。结合得是否紧密,取决于某些语法关系,也取决于语气上是否强调后字而重读。在前字舒声的两字组里,如果后字重读就不是一个连调单位。在一个前字舒声的连调单位里,前字的调值(包括本调和变调)决定后字的变调,所有后字的调值会趋于一律。这样,就后字来说,原来调类是相同的,因为处在不同调值的前字之后会变得不同;而原来调类是不同的,因为处在同一个调值的前字之后,会变得相同。附图在连调单位里,同一个调类的前字往往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变调调值,从而使得后字的变调调值也不一样,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连调式。前字入声的连调单位,前字不变,后字的变化情况和前字舒声的连调单位不尽相同。在上述特点的共同作用下,苏州话原来49种两字声调组合,最终只出现16种或11种连调式,前字舒声的连调单位里如果后字舒入分列就是16种,舒入不分列就是11种。另外,有一些具体的两字组还允许有“跨式”的读法,即既能读成这种连调式也能读成另一种连调式。谢文还确定并描写了这16种或11种连调式的具体调值。谢文之后,钱乃荣、石汝杰联名发表《关于苏州方言连读变调的意见》(1983),汪平发表《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调格式》(1983),又主要针对谢文进行了讨论。钱、石的文章除了对谢文确定的连调式的调值作个别的修正和补充了一个前字阳入连调单位里的新的连调式以外,还讨论了谢文所说的两种类型的连读变调。他们把谢文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连调单位叫做“广用式”,而把那些虽然前字也发生变调但结合比较松散的字组叫“窄用式”,同时论证了广用式和窄用式的关系,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哪些字组用广用式或窄用式是固定的,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则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样的互相转化甚至还可以扩展到更大的词组或句子当中去,关键是看语言环境、语速和停顿。
苏州话
语法的建构
二十年来,不说从无到有,至少也可以说从少到多、由浅入深,大家逐步明朗了对苏州方言语法研究和表述的方法,尝试来架构苏州方言的语法体系。我认为这是这一时期苏州方言研究中的一个最大的收获。长期以来,方言研究主要侧重于语音,而对语法缺乏深入的描写,这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方法上的原因。十多年前,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说过,方言间的语法差异尽管比语音和词汇小,毕竟还是存在,而且它们体现在构词法、构形法、词类、虚词、句式、语序、语气表达等所有的层级上,带有较强的体系性。体系性的差异只有通过体系性的描写才能被完整地揭示出来。但是对方言语法进行体系性的描写也有它的难处。这首先是因为语法比语音、词汇抽象,很难通过几次调查就把语法规律概括得非常全面。过去一般的做法是,根据一些常见的语法手段和建立在普通话基础上的若干条语法例句来找方言的对应现象。这种做法失之于简单。找出来的所谓对应现象往往是很不准确的。就拿普通话表人复数后缀的“们”来说,表面看似乎可以跟苏州话表人的类集的“笃”相对应,其实是很不相同的。严格地说,苏州话里并不存在像普通话“们”那样专表复数的后缀,“笃”只在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后面有时起到表复数的作用,在其他情况下只表类集。这种不是深入到方言语法实际里去寻求语法规律而只是从若干表面现象来寻找方言和普通话对应的作法,只能导致方言语法和普通话语法的“同”大大盖过了“异”,从而有可能把方言当中真正有特色的语法现象遗漏掉。其次还因为方言语法和普通话语法的差异确实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大到完全不能认识的地步,其中相同或相近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因此即使有了对方言语法的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在叙述中也有一个如何处理跟普通话相同部分的问题,收之则差异淹没在一致之中,不收则不成体系。但是不管什么情况,想要建立真正的方言语法体系,首先还是必须深入到方言语法当中去。不能一下子把方言语法都概括完,那就一个一个地概括,逐步积累就是了;有与普通话相同的地方,一方面是不用回避,另方面是要去尽量寻找方言中特别的地方,把对特点的揭示放在优先地位。二十年来学者们正是沿着这条思路,先后发表了苏州方言语法方面的论文多达30多篇。例如:《苏州方言形容词的“级”》(叶祥苓,1982),《苏州话表疑问的“阿、曾阿、啊”》(汪平,1984),《苏州方言量词的定指用法及其变调》(石汝杰、刘丹青,1985),《苏州方言中的“V快哉”》(张家茂,1985),《苏州话里的语气词“@②”》(谢自立,1987),《苏州方言里的语缀》(谢、刘、石、汪、张,1989),《东南方言的体貌标记》(刘丹青,1996),《苏州方言的介词体系》(石汝杰,2000),《苏州方言的重叠式》(汪平,2000),《苏州方言的话题结构》(汪平,2001)等。这里既有词法、又有句法;既有对个别虚词用法的考察、又有对某些封闭性词类或亚词类的整体考察;既有对语法手段的考察、又有对语法范畴的考察;在主要描写共时平面的同时也旁及历史渊源,总之已经涉及到了苏州方言重要语法现象的方方面面,有了可观的积累。有些语法现象虽然也需要跟共同语即普通话作比较,但在表述上则完全摆脱了那种简单对释的低层次作法。厚积就可以薄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8年终于出现了由李小凡写的第一本带有系统性的苏州话语法专著《苏州方言语法研究》。全书没有简单套用共同语语法体系的现成框架,而是比较集中地探讨了构词法、指代词、语气词、疑问句、体貌系统这样几个足以反映苏州方言语法鲜明特色的问题,令人耳目一新。目前汪平也已完成了《苏州方言语法新探》一书的著述,即将出版。从他已发表的《苏州方言语法引论》中可以看到这本书可能会在突破传统方面做得更彻底一些,会有更新的思路和更新的面貌。当然要把一个方言的语法体系完全建立起来,恐怕还要靠许多人许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但是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就不怕慢只怕站了。
苏州话_苏州话 -词汇举例
苏州话名词
“宝货”:无能的人
“门枪”:舌头
“迷露”:雾
动词
“牵记”:牵挂
“钝卵”:意气用事
“勿碍”:无妨
形容词
“下作”:下流
“老茄”:少年老成
“热络”:亲热
“洋盘”:不识货
“难板”:难得
副词
“齐巧”:恰巧
“纯光”:仅仅
“本生”:本来
“板要”:偏要
“特为”:故意
“刚巧”:刚才
苏州话_苏州话 -方言文化
苏州话
苏州话里的“穷”字 在苏州话里,经常能听到一个“穷”字,外地人常常感到迷惑不解,如坠五里雾中。有些外地人初来苏州,听到“穷”字就很纳闷:“看看苏州人并不穷,怎么嘴上老挂着个“穷”字?”之所以会闹出笑话,主要是他们不了解苏州话里这个“穷”字的意思。
其实,这个“穷”字,在苏州话里,不作贫穷、穷困解释,而是作为“特别”、“最”、“很”和“极”的意思。比如,苏州人说一件东西一般,只说“蛮好”,极好的东西,才说“穷好”,这个食品味道好极了,就说“味道穷好”。比如说这个姑娘非常漂亮,就说“穷漂亮”。说某个人的人品如何如何好,就说这个人“穷好”,反之就说“穷坏”。
苏州话里的“穷”字,不是苏州人的“话搭头”,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修饰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形容词,表示加重语气。如小孩说:“今年暑假,学校里老师布置的作业穷少格。”仅仅讲作业少,好像还不足以说明少,加了一个“穷”字,那就表示是真的少了。知道了这一点,听到苏州人讲“穷”字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讲“穷好”,就是很好;讲“穷甜”,就是很甜;讲“穷大”,就是很大,当然也包含了“特别”、“最”、“极”的意思。
苏州话里的“穷”字,始于何时,很难说得清。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的外婆到苏州玄妙观,回来就听她说:“‘小有天’店里的桂花藕粉团子穷好吃格!”说明这个“穷”字,至少流行了五六十年。
发现“穷”字并非是苏州人杜撰的“话搭头”,还能找到它悠久的文化渊源。在我国的词汇中,用到“穷”字就很多,如山穷水尽、无穷无尽、理屈词穷、日暮途穷、穷凶极恶、穷追猛打、穷奢极侈等,其中的“穷”字,都作“很”、“极”和“尽”字解释。在我国许多的古籍中用到“穷”字的也不少。如《战国策・秦策》有“公孙衍欲穷张仪”句,《楚词・九歌》中也有“横四海兮焉穷?”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有“归师无遏,围师必阙,穷兵勿追,此用兵之法也。”
这说明,苏州人十分善于从诗文中汲取营养,应用到语言交流中,不断丰富着吴方言。以此推断,这个“穷”字,可能在苏州话中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历史。
苏州评弹
苏州评话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表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苏州话_苏州话 -试题测试
苏州话
单选题
1.“骘生”的发音是:(5分)
A.接桑B.猪森C.畜牲D.赤身E.净身
2.与“作骨头”发音一致的是:(5分)
A.做锅透B.粥个投C.桌角斗D.祖哥偷E.坐过头
3.败家子的正确说法是(5分)
A.拆败家B.拆家败C.败家拆D.败拆家E.拆家门
4.请选出“众生”的同义词:(5分)
A.猢狲B.活宝C.牲口D.贱货E.戆大
5.“偷屎乖”是什么意思?(5分)
A.装模作样B.蛮不讲理C.制造障碍D.投机取巧E.玩花样儿
6.“牌潮”的意思是指(5分)
麻将牌掉河里下流不知耻姑息养奸打牌输精光指桑骂槐
7.选择下一句。
千拣万拣,(5分)
A.拣着个猪头瞎眼B.拣着个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