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概述,细胞生物学-简史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运用近代物理学和化学的技术成就,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概念,从细胞整体、显微、亚显微和分子等各级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由Cytology发展而来,Cytology是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特别是染色体)的研究。在我国基础学科发展规划中,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并列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细胞生物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许多学科都预期有交叉,甚至界限难分。

细胞生物学_细胞生物学 -概述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活史的一门科学。现代细胞生物学从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

细胞生物学_细胞生物学 -简史

从研究内容来看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


细胞生物学水平。从时间纵轴来看细胞生物学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30年代,是细胞发现和细胞知识的积累阶段。通过对大量动植物的观察,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同的生物都是由形形色色的细胞构成的。

第二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细胞学说形成后,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显微水平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形态学、胚胎学和染色体知识的积累,使人们认识了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1893年Hertwig的专著《细胞与组织》(Die Zelle und die Gewebe)出版,标志着细胞学的诞生。其后1896年哥伦比亚大学Wilson编著的The Cell in Development and Heredity、1920年墨尔本大学Agar编著的cytology都是这一领域最早的教科书。

第三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电子显微镜技术出现后,把细胞学带入了第三大发展时期,这短短40年间不仅发现了细胞的各类超微结构,而且也认识了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等不同结构的功能,使细胞学发展为细胞生物学。De Robertis等人1924出版的普通细胞学(General Cytology)在1965年第四版的时候定名为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这是最早的细胞生物学教材之一 。

第四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到当前,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结合愈来愈紧密,研究细胞的分子结构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成为主要任务,基因调控、信号转导、肿瘤生物学、细胞分化和凋亡是当代的研究热点。

细胞生物学_细胞生物学 -学科发展

19世纪后期显微技术的改进,生物固定技术和染色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细胞显微结构的认识,各种细胞器相继被发现,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技术的问世,使细胞形态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潮。20世纪5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推动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
1. 1831 英国人Robert Brown 发现植物细胞核。
2. 1832 比利时人C. J. Dumortier 观察了藻类的细胞分裂,并认为细胞来源于原来存在的细胞。
3. 1835 德国人H. von Molh 仔细观察了植物的细胞分裂,认为是植物的根和芽尖极易观察到这种现象。
4. 1835 法国人F. Dujardin 观察动物活细胞时发现“肉样质”(Sarcode)。
5. 1839 捷克人J. E. Pukinye 用protoplasm这一术语描述细胞物质,“Protoplast”为神学用语,指人类始祖亚当。
6. 1841 波兰人R. Remak发现鸡胚血细胞的直接分裂(无丝分裂)。
7. 1846 德国人H. von Mohl研究了植物原生质,发表了“Identifies Protoplasm as the Substance of Cells”。
8. 1848 德国人W. Hofmeister 描绘了鸭跖草tradescantia的花粉母细胞,明确地体现出染色体,但他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40年后德国人H. von Waldeyer因这一结构可被碱性染料着色而将其定名为Chromosome。
9. 1861 德国人M. Shultze 认为动物细胞内的肉样质和植物体内的原生质具有同样的意义。他给细胞的定义是:“The cell is an accumulation of living substance or protoplasm definitely delimited in space and possessing a cell membrane and nucleus。”
10. 1864 德国人Max Schultze 观察了植物的胞间连丝。
11. 1865 德国人J. von Suchs 发现叶绿体。
12. 1866 奥地利人G. Mendel 发表了对豌豆的杂交试验结果,提出遗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13. 1868 英国人T. H. Huxley 在爱丁堡作题为“生命的物质基础”(The Physical Basis of Life)的演讲报告时首次把原生质的概念介绍给了英国公众。
14. 1869 瑞士人F. Miescher 从脓细胞中分离出核酸。
15. 1876 德国人O.Hertwig发现海胆的受精现象,其论文题目为“Observe the Fertilization of a Sea Urchin Egg”。
16. 1879 德国人W. Flemming观察了蝾螈细胞的有丝分裂,于1882年提出


细胞生物学

了mitosis 这一术语。后来德国人E. Strasburger在植物细胞中发现有丝分裂,认为有丝分裂的实质是核内丝状物(染色体)的形成及其向两个子细胞的平均分配,动植物的受精实质上是父本和母本配子核的融合,并于1984提出了Prophase和Metaphase的概念。
17. 1882 德国人E. Strasburger 提出细胞质(cytoplasm)和核质(nucleoplasm)的概念。
18. 1883 比利时人E. van Beneden 证明马蛔虫Ascaris megalocephala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并且在受精过程中卵子和精子贡献给合子的染色体数目相等。
19. 1883 比利时人E. van Beneden和德国人T. Boveri发现中心体。
20. 1884 德国人O.Hertwig和E. Strasburger提出细胞核控制遗传的论断。
21. 1886 德国人A. Weismann 提出种质论。
22. 1890 德国人Richard Altmann 描述了线粒体的染色方法,他推测线粒体就像细胞的内共生物,并认为线粒体与能量代谢有关。他还于1889年提出了核酸的概念。
23. 1892 德国人T. Boveri和O. Hertwig研究了减数分裂的本质,并描述了染色体联会现象。
24. 1898 意大利人C. Golgi 用银染法观察高尔基体。
25. 1900孟德尔在34年前发表的遗传法则被重新发现。
26. 1905 美国人Clarence McClung 发现雌性哺乳动物细胞中拥有两条X染色体,而雄性拥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

27. 1908 美国人T. H. Morgan以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为材料开始著名的遗传学实验,1910年提出遗传的染色体理论,1919年发表“遗传的本质”(Physical Basis of Heredity)。1926年


细胞生物学

发表“基因学说”(The Theory of the Gene)
28. 1910 德国人A. Kossel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他首先分离出腺嘌呤、胸腺嘧啶和组氨酸。

29. 1935 美国人W. M. Stanley 首次得到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晶体。
30. 1940 德国人G. A. Kausche和H. Ruska 发表了世界第一张叶绿体的电镜照片。
31. 1941 美国人G. W.beadle和E. L. Tatum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概念。
32. 1944 美国人O. Avery,C. Macleod 和M. McCarthy等人通过微生物转化试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3. 1945 美国的K. R. Porter、A. Claude 和 E. F. Fullam发现小鼠成纤维细胞中的内质网。
34. 1949 加拿大人M. Bar发现巴氏小体。
35. 1951 美国人James Bonner发现线粒体与细胞呼吸有关。
36. 1953 美国人J. D. Watson 和英国人F. H. C. 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型。
37. 1955 比利时人C. de Duve发现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
38. 1955 美国人Vincent Du Vigneaud因人工合成多肽而获诺贝尔奖
39. 1956年,蒋有兴(美籍华人)利用徐道觉发明的低渗处理技术证实了人的2n为46条,而不是48条。
40. 1957 J. D. Robertson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
41. 1961 英国人P. Mitchell 提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化学渗透学说,获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
42. 1961-64 美国人M. W. Nirenberg破译DNA遗传密码。
43. 1968 瑞士人Werner Arber从细菌中发现DNA限制性内切酶。
44. 1970 美国人D. Baltimore、R. Dulbecco 和H. Temin由于发现在RNA肿瘤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生成DNA的逆转录酶而获1975共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5. 1971 美国人Daniel Nathans 和Hamilton Smith发展了核酸酶切技术。


细胞生物学


46. 1973 美国人S. Cohen和H. Boyer将外源基因拼接在质粒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从而揭开基因工程的序幕。
47. 1975 英国人F. Sanger设计出DNA测序的双脱氧法。于198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此外Sanger还由于1953年测定了牛胰岛素的一级结构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48. 1982 美国人S. B. Prusiner发现蛋白质因子Prion,更新了医学感染的概念,于1997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49. 1983 美国人K. B. Mullis发明PCR仪,1987年发表了 “Specific synthesis of DNA in vitro via a polymerase-catalyzed chain reaction”,于199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50. 1984 德国人G. J. F. Kohler、阿根廷人C. Milstein和丹麦科学家N. K. Jerne由于发展了单克隆抗体技术,完善了极微量蛋白质的检测技术而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51. 1989 美国人S. Altman和T. R. Cech由于发现某些RNA具有酶的功能(称为核酶)而共享诺贝尔化学奖。Bishop和Varmus由于发现正常细胞同样带有原癌基因而分享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52. 1997多利羊在卢斯林研究所诞生,成为20世纪末的重大新闻。多利是Ian Wilmut领导的研究小组克隆的。
53. 1998 美国人T. Wakayama和R. Yanagimachi成功地用冻干精子繁殖出小鼠。
54. 2000 世界首例克隆猪在苏格兰诞生,是由Alan Coleman领导的研究小组克隆的。
55. 2001 美国人Leland Hartwell、英国人Paul Nurse、Timothy Hunt因对细


细胞生物学

胞周期调控机理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56. 2002 英国人Sydney Brenner、美国人H. Robert Horvitz和英国人John E. Sulston,因在器官发育的遗传调控和细胞程序性死亡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7. 2003 美国科学家Peter Agre和Roderick MacKinnon,分别因对细胞膜水通道,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从1839年M.J.施莱登和T.A.H.施万的细胞学说问世以来,确立了细胞(真核细胞)是多细胞生物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但是长期以来,细胞学的研究偏重在结构方面。此后,在相邻学科的进展的影响下逐渐地发展到其他方面。例如,在遗传学的带动下发展起细胞遗传学,加深了对染色体的认识;在生物化学的影响之下发展起细胞生化,用生化手段了解细胞各组分的生化组成和功能活动;在物理学、化学的渗透下形成了细胞化学,研究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其定位,这些都为细胞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细胞的超显微结构的研究,使人们对于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精细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原核生物为材料取得的成就,使人们了解到遗传密码、中心法则以及原核生物中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等基本问题,这些都直接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但由于原核细胞不同于真核细胞,后者具有核膜,染色质除DNA外还含有组蛋白及非组蛋白,而且细胞质中的结构也比前者复杂得多。因此,还需要了解在原核生物得到的成就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真核细胞,研究遗传和发育在真核细胞中是如何操纵的。

细胞生物学虽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从学术思想上却可以追溯到较早的年代。1883年德国胚胎学家W.鲁就阐述过关于遗传和发育的设想。他假定受精卵中包含着所有的遗传物质,后者在卵裂时不是平均地分配到子细胞中,这种不同质的分裂决定子细胞及其后代的命运。德国动物学家A.魏斯曼发展了这种想法,提出了种质学说,认为裂球的不均等分裂导致了细胞的分化。虽然这些见解都已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在那时已被提出来了。以后E.B.威尔逊1927年在他的《细胞──在发育和遗传中》的巨著中明确指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发育和遗传这些生命现象应当在细胞上研究。1934年,美国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T.H.摩尔根在遗传学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在企图融合发育与遗传的《胚胎学与遗传学》一书中写道:“可以设想,各原生质区域在开始时的差异会影响基因的活动,然后基因又反转过来影响原生质,后者就开始一系列新的、相应的反应。这样,我们可以勾画出胚胎各部分的逐步建立和分化。”但在摩尔根的年代,由于细胞学和其他相邻学科还未发生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其他学科尚未能在细胞水平上开展关于发育和遗传的研究,所以细胞生物学只能在50年代之后,各方面的条件逐渐成熟了,才得以蓬勃发展。

细胞生物学_细胞生物学 -细胞学说

在19世纪以前许多学者的工作都着眼于细胞的显微结构方面,从事形态上的描述,而对各种有机体中出现细胞的意义一直没有作出理论的概括,直到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在19世纪已有不少科学家的工作对细胞学说的创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

1. Jean-Baptiste de Lamarck (1744-1829),获得性遗传理论的创始人,法国退伍陆军中尉,50岁成为巴黎动物学教授,1909年他认为只有具有细胞的机体,才有生命。“It has been reco


细胞生物学gnized for a long time that the membranes which form the envelopes of the brain,of the nerves,of vessels,of all kinds of glands,ofviscera,of muscles and their fibers,and even the skin of the body are in general the productions of cellular tissue。 But no one,so far as I know, has yet perceived that cellular tissue is the general matrix of all organization and that without this tissue no living body would be able to exist,nor could it have been formed.”

2. Charles Brisseau Milbel(1776-1854),法国植物学家,1802年认为植物的每一部分都有细胞存在,“the plant is wholly formed of a continuous cellular membranous tissue。Plants are made up of cells,all parts of which are in continuity and form one and the same membranous tissue.”

3. Henri Dutrochet (1776-1847),法国生理学家,1824年进一步描述了细胞的原理,他认为 “All organic tissues are actually globular cells of exceeding smallness,which appear to be united only by simple adhesive forces; thus all tissues, all animal (and plant) organs, are actually only a cellular tissuevariouslymodified。This uniformity of finer structure proves that organs actually differ among themselves merely in the nature of the substances contained in the vesicular cells of which they are composed.”

4. Matthias Jacob Schleiden(1804-1881),德国植物学教授,1938年发表“植物发生论”(Beitr?ge zur Phytogenesis),认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都有形形色色的细胞构成。他认识到了Brown发现细胞核的重要意义,这一点Brown本人并未做到,他试图重建细胞发育的过程,为此他聪明地选择了胚胎细胞作为他研究的起点,他还在细胞中发现了核仁。

5. Theodor Schwann(1810-1882),德国解剖学教授,一开始就研究
细胞生物学

Schleiden的细胞形成学说,他完全接受了这个学说,并把它扩展为所有生命现象的起源和基础的一般理论。他把Schleiden在植物中的发现应用到动物中去,并于1838年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这个术语;1939年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Mikroskop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übereinstimmung in der Struktur und dem Wachstum der Tiere und Pflanzen)。因此细胞学说的创立被认为归功于Schleiden和Sehwann两个人,而且年份也被定到1839年。
Schwann提出:
1) 有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概述,细胞生物学-简史

1855 德国人R. Virchow 提出“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Omniscellula e cellula)的著名论断,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

把细胞作为生命的一般单位,以及作为动植物界生命现象的共同基础的这种概念立即受到了普遍的接受。恩格斯将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

细胞生物学_细胞生物学 -研究方法

细胞生物学广泛地利用相邻学科的成就,在技术方法上是博采众长,凡是能够解决问题的都会被使用。例如,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基因的结构,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染色体上的各种非组蛋白和它们对基因活动的调节和控制或者利用免疫学的方法研究细胞骨架的各种蛋白(微管蛋白、微丝蛋白、各种中等纤维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以及在生命活动中的变化。 起源于分子遗传学的重组DNA技术和起源于免疫学的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技术,也成了细胞生物学的有力工具。显然,一种方法所解决的问题不一定属于原来建立这一方法的学科。例如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解决了核小体的结构,严格地说这应是形态学的范畴。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在这里学科的界限也被抹掉了。也许可以说细胞核移植、微量注射和细胞融合是细胞生物学自身发展起来的方法,但是用这些方法进行的实验往往也需要其他方法配合来做进一步分析。

细胞生物学_细胞生物学 -交叉学科

细胞生物学与其说是一个学科,倒不如说它是一个领域。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它的核心问题的性质──把发育与遗传在细胞水平结合起来,这就不局限于一个学科的范围。二是它和许多学科都有交叉,甚至界限难分。例如,就研究材料而言,单细胞的原生动物既是最简单的动物,也是最复杂的细胞,因为它们集许多功能于一身;尤其是其中的纤毛虫,不仅对于研究某些问题,例如纤毛和鞭毛的运动,特别有利,关于发育和遗传的研究也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但是这类研究也可以列入原生动物学的范畴。其次,就研究的问题而言,免疫性是细胞的重要功能之一,细胞免疫应属细胞生物学的范畴,但这也是免疫学的基本问题。

由于广泛的学科交叉,细胞生物学虽然范围广阔,却不能像有些学科那样再划分一些分支学科──如象细胞学那样,根据从哪个角度研究细胞而分为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等。如果要把它的内容再适当地划分,可以首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细胞的各种组分的结构和功能(按具体的研究对象),这应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把它们罗列出来,例如基因组和基因表达、染色质和染色体、各种细胞器、细胞的表面膜和膜系、细胞骨架、细胞外间质等等。其次是根据研究细胞的哪些生命活动划分,例如细胞分裂、生长、运动、兴奋性、分化、衰老与病变等,研究细胞在这些过程中的变化,产生这些过程的机制等。

当然这仅是人为地划分,这些方面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有关连的。从细胞的各个组分讲,例如表面膜与细胞外间质有密切关系,表面膜又不是简单地覆盖着细胞质的一层膜,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结构──已经知道其中之一是肌动蛋白分子,这又联系到细胞骨架了──与细胞质密切相连。这样,表面膜才能和细胞内部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从研究的问题出发,研究分裂、分化等生命现象,离不开结构的基础。例如研究细胞分裂就涉及到染色质怎样包扎成染色体,染色体的分裂和运动,细胞骨架的变化包括微管蛋白的聚合和解聚,与表面膜有关的分裂沟的形成,还有细胞分裂的调节与控制。再如研究细胞分化除去要了解某种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细胞器的变化、它们所特有的结构蛋白质的变化,主要地还要了解导致分化的物质基础以及这些物质怎样作用于基因调控的水平,导致有关的基因被激活。可见研究的重点尽管可以人为地划分,但一定要把细胞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一定要把生命过程和细胞组分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

既然细胞生物学的主要任务是把发育和遗传联系起来,细胞分化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因为就整个有机体而言,遗传特点不仅显示在长成的个体,而是在整个生命过程不断地显示出来。在细胞水平,细胞的分化也就是显示遗传特征的过程,例如鸟类、爬行类的水晶体,其中所含的晶体蛋白是 α、β、δ三种,不同于哺乳类,后者含有 α、β、γ三种。在鸟类的晶体分化中首先出现大量的δ晶体蛋白,但是在哺乳类晶体分化中却找不到这种蛋白。可见某种细胞的分化特征的出现,也就是它们的遗传特征的出现。但是这


细胞生物学仅是在细胞水平就一种生化性状(特异的蛋白质)在一种特化细胞中的出现而言,情况当然还比较简单,如果涉及到一个由多细胞组成的形态学性状,情况会复杂得多,但是性状发生的过程仍然是遗传表现的过程。

像晶体细胞分化这样的例子,细胞生物学的术语称之为终末分化,也就是走向成熟的分化,其分化的产物就是这种细胞的终末产物。由于取材方便,产物比较单一易于分析等原因,细胞分化的研究中关于终末分化的研究占很大的比重,研究得比较多的是红细胞、肌细胞、胰脏细胞、晶体细胞、黑色素细胞、软骨细胞等。

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是红细胞中血红素的转换。人类胚胎早期的红细胞中首先出现胚期血红素,后来逐渐被胎儿期血红素所代替,胎儿三个月之后,后者又被成体型血红素所代替。关于这些血红素已经有很多研究。例如它们各自由那些肽链组成,这些肽链在个体发育中交互出现的情况,它们各自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各个肽链的基因位点,以至基因的结构都已比较清楚,工作可以说是相当深入了。

但是,追根到底有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甚至没有解答──这也适用于关于其他细胞的终末分化的研究。例如,为什么胚期血红素会在红细胞而不在其他细胞中出现?为什么会发生血红素的转换?关于前一问题,有人曾分别地从鸡的输卵管细胞(不产生血红素)和红细胞(产生血红素)提取染色质,用酶来切割,观察到两种来源的染色质对酶的抵抗力不同。来自红细胞的易于受到酶的攻击,推测这可能由于核小体的构型不同。红细胞中含有珠蛋白基因段落的核小体构型较松弛,因而易于受到影响;构型较松弛也就为RNA聚合酶在上面转录产生信使RNA提供了条件。但是如果追问下去,为什么单单在红细胞里核小体的构型比较松弛? RNA聚合酶怎样识别出这样的段落?这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其次,关于胚期血红素向胎儿期血红素的转换。用两种荧光染料标记两种免疫抗体,观察到在同一红细胞中有两种血红素的存在,说明转换不是由于出现不同的细胞,而是由于同一细胞相继地产生了不同的血红素。是什么原因使得血细胞停止生产原有的而产生出新
细胞生物学的血红素?也许可以说是发育的“程序”,但还要回答发育程序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的解答,将使我们对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认识有极大的迈进。

实现了终末分化的细胞,已经失去了转变为其他细胞类型的潜能,只能向一个方面分化。例如红细胞,虽然发生血红素的转换,但不能转变为其他类型的正常细胞,与胚胎细胞相比,它们的情况要简单些,因为胚胎细胞在尚未获得决定的时候是具有广泛潜能的。拿中胚层细胞来说,它们既可以分化为肌细胞,也可以分化为前肾细胞、血细胞、间质细胞等。已经初步知道,外界因素可以影响中胚层细胞向肌细胞或红细胞的方向分化,但是这因素是什么,怎样作用,都一无所知。在这里,首先要使中胚层细胞向某一方向分化,然后那一方向(例如红细胞)所特有的一套终末分化的步骤才得以进行下去。形象化地说,中胚层细胞中似乎存在着向不同方向分化的开关,打开某一个开关(例如红细胞的),才能进行那一方向的分化,这当然比终末分化更复杂些,对此还一无所知。

细胞生物学_细胞生物学 -细胞学说



发展过程

在十九世纪以前许多学者的工作都着眼于细胞的显微结构方面,从事形态上的描述,而对各种有机体中出现细胞的意义一直没有作出理论的概括,直到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Jacob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Theory)”,在19世纪已有不少科学家的工作对细胞学说的创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
1.Jean-BaptistedeLamarck(1744-1829),获得性遗传理论的创始人,法国退伍陆军中尉,50岁成为巴黎动物学教授,1909年他认为只有具有细胞的机体,才有生命。“Ithasbeenrecognizedforalongtimethatthemembraneswhichformtheenvelopesofthebrain,ofthenerves,ofvessels,ofallkindsofglands,ofviscera,ofmusclesandtheirfibers,andeventheskinofthebodyareingeneraltheproductionsofcellulartissue。Butnoone,sofarasIknow,hasyetperceivedthatcellulartissueisthegeneralmatrixofallorganizationandthatwithoutthistissuenolivingbodywouldbeabletoexist,norcouldithavebeenformed。”
2.CharlesBrisseauMilbel(1776-1854),法国植物学家,1802年认为植物的每一部分都有细胞存在,“theplantiswhollyformedofacontinuouscellularmembranoustissue。Plantsaremadeupofcells,allpartsofwhichareincontinuityandformoneandthesamemembranoustissue。”。
3.HenriDutrochet(1776-1847),法国生理学家,1824年进一步描述了细胞的原理,他认为“Allorganictissuesareactuallyglobularcellsofexceedingsmallness,whichappeartobeunitedonlybysimpleadhesiveforces;thusalltissues,allanimal(andplant)organs,areactuallyonlyacellulartissuevariouslymodified。Thisuniformityoffinerstructureprovesthatorgansactuallydifferamongthemselvesmerelyinthenatureofthesubstancescontainedinthevesicularcellsofwhichtheyarecomposed”。
4.MatthiasJacobSchleiden(1804-1881),德国植物学教授[1],1938年发表“植物发生论”(BeiträgezurPhytogenesis),认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都有形形色色的细胞构成。他认识到了Brown发现细胞核的重要意义,这一点Brown本人并未做到,他试图重建细胞发育的过程,为此他聪明地选择了胚胎细胞作为他研究的起点,他还在细胞中发现了核仁。
5.TheodorSchwann(1810-1882),德国解剖学教授,一开始就研究Schleiden的细胞形成学说,他完全接受了这个学说,并把它扩展为所有生命现象的起源和基础的一般理论。他把Schleiden在植物中的发现应用到动物中去,并于1838年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Theory)这个术语;1839年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MikroskopischeUntersuchungenüberdieÜbereinstimmunginderStrukturunddemWachstumderTiereundPflanzen)。因此细胞学说的创立被认为归功于Schleiden和Sehwann两个人,而且年份也被定到1839年。
内容

后人根据施莱登和施旺分别于1838年和1839年发表的研究结果,综和为以下要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855德国人魏尔肖(R.Virchow)提出“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omniscellulaecellula)的著名论断,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
把细胞作为生命的一般单位,以及作为动植物界生命现象的共同基础的这种概念立即受到了普遍的接受。恩格斯将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

细胞生物学_细胞生物学 -研究方法



细胞生物学广泛地利用相邻学科的成就,在技术方法上是博采众长,凡是能够解决问题的都会被使用。例如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基因的结构,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染色体上的各种非组蛋白和它们对基因活动的调节和控制或者利用免疫学的方法研究细胞骨架的各种蛋白(微管蛋白、微丝蛋白、各种中等纤维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以及在生命活动中的变化。起源于分子遗传学的重组DNA技术和起源于免疫学的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技术,也成了细胞生物学的有力工具。显然,一种方法所解决的问题不一定属于原来建立这一方法的学科。例如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解决了核小体的结构,严格地说这应是形态学的范畴。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在这里学科的界限也被抹掉了。也许可以说细胞核移植、微量注射和细胞融合是细胞生物学自身发展起来的方法,但是用这些方法进行的实验往往也需要其他方法配合来做进一步分析。
生物学理解

细胞生物学与其说是一个学科,倒不如说它是一个领域。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它的核心问题的性质──把发育与遗传在细胞水平结合起来,这就不局限于一个学科的范围。二是它和许多学科都有交叉,甚至界限难分。例如,就研究材料而言,单细胞的原生动物既是最简单的动物,也是最复杂的细胞,因为它们集许多功能于一身;尤其是其中的纤毛虫,不仅对于研究某些问题,例如纤毛和鞭毛的运动,特别有利,关于发育和遗传的研究也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但是这类研究也可以列入原生动物学的范畴。其次,就研究的问题而言,免疫性是细胞的重要功能之一,细胞免疫应属细胞生物学的范畴,但这也是免疫学的基本问题。
由于广泛的学科交叉,细胞生物学虽然范围广阔,却不能像有些学科那样再划分一些分支学科──如象细胞学那样,根据从哪个角度研究细胞而分为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等。如果要把它的内容再适当地划分,可以首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细胞的各种组分的结构和功能(按具体的研究对象),这应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把它们罗列出来,例如基因组和基因表达、染色质和染色体、各种细胞器、细胞的表面膜和膜系、细胞骨架、细胞外间质等等。其次是根据研究细胞的哪些生命活动划分,例如细胞分裂、生长、运动、兴奋性、分化、衰老与病变等,研究细胞在这些过程中的变化,产生这些过程的机制等。
当然这仅是人为地划分,这些方面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有关连的。从细胞的各个组分讲,例如表面膜与细胞外间质有密切关系,表面膜又不是简单地覆盖着细胞质的一层膜,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结构──已经知道其中之一是肌动蛋白分子,这又联系到细胞骨架了──与细胞质密切相连。这样,表面膜才能和细胞内部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从研究的问题出发,研究分裂、分化等生命现象,离不开结构的基础。例如研究细胞分裂就涉及到染色质怎样包扎成染色体,染色体的分裂和运动,细胞骨架的变化包括微管蛋白的聚合和解聚,与表面膜有关的分裂沟的形成,还有细胞分裂的调节与控制。再如研究细胞分化除去要了解某种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细胞器的变化、它们所特有的结构蛋白质的变化,主要地还要了解导致分化的物质基础以及这些物质怎样作用于基因调控的水平,导致有关的基因被激活。可见研究的重点尽管可以人为地划分,但一定要把细胞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一定要把生命过程和细胞组分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
细胞分化

既然细胞生物学的主要任务是把发育和遗传联系起来,细胞分化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因为就整个有机体而言,遗传特点不仅显示在长成的个体,而是在整个生命过程不断地显示出来。在细胞水平,细胞的分化也就是显示遗传特征的过程,例如鸟类、爬行类的水晶体,其中所含的晶体蛋白是α、β、δ三种,不同于哺乳类,后者含有α、β、γ三种。在鸟类的晶体分化中首先出现大量的δ晶体蛋白,但是在哺乳类晶体分化中却找不到这种蛋白。可见某种细胞的分化特征的出现,也就是它们的遗传特征的出现。但是这仅是在细胞水平就一种生化性状(特异的蛋白质)在一种特化细胞中的出现而言,情况当然还比较简单,如果涉及到一个由多细胞组成的形态学性状,情况会复杂得多,但是性状发生的过程仍然是遗传表现的过程。
像晶体细胞分化这样的例子,细胞生物学的术语称之为终末分化,也就是走向成熟的分化,其分化的产物就是这种细胞的终末产物。由于取材方便,产物比较单一易于分析等原因,细胞分化的研究中关于终末分化的研究占很大的比重,研究得比较多的是红细胞、肌细胞、胰脏细胞、晶体细胞、黑色素细胞、软骨细胞等。
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是红细胞中血红素的转换。人类胚胎早期的红细胞中首先出现胚期血红素,后来逐渐被胎儿期血红素所代替,胎儿三个月之后,后者又被成体型血红素所代替。关于这些血红素已经有很多研究。例如它们各自由那些肽链组成,这些肽链在个体发育中交互出现的情况,它们各自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各个肽链的基因位点,以至基因的结构都已比较清楚,工作可以说是相当深入了。
但是,追根到底有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甚至没有解答──这也适用于关于其他细胞的终末分化的研究。例如,为什么胚期血红素会在红细胞而不在其他细胞中出现?为什么会发生血红素的转换?关于前一问题,有人曾分别地从鸡的输卵管细胞(不产生血红素)和红细胞(产生血红素)提取染色质,用酶来切割,观察到两种来源的染色质对酶的抵抗力不同。来自红细胞的易于受到酶的攻击,推测这可能由于核小体的构型不同。红细胞中含有珠蛋白基因段落的核小体构型较松弛,因而易于受到影响;构型较松弛也就为RNA聚合酶在上面转录产生信使RNA提供了条件。但是如果追问下去,为什么单单在红细胞里核小体的构型比较松弛?RNA聚合酶怎样识别出这样的段落?这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其次,关于胚期血红素向胎儿期血红素的转换。用两种荧光染料标记两种免疫抗体,观察到在同一红细胞中有两种血红素的存在,说明转换不是由于出现不同的细胞,而是由于同一细胞相继地产生了不同的血红素。是什么原因使得血细胞停止生产原有的而产生出新的血红素?也许可以说是发育的“程序”,但还要回答发育程序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的解答,将使我们对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认识有极大的迈进。
一无所知

实现了终末分化的细胞,已经失去了转变为其他细胞类型的潜能,只能向一个方面分化。例如红细胞,虽然发生血红素的转换,但不能转变为其他类型的正常细胞,与胚胎细胞相比,它们的情况要简单些,因为胚胎细胞在尚未获得决定的时候是具有广泛潜能的。拿中胚层细胞来说,它们既可以分化为肌细胞,也可以分化为前肾细胞、血细胞、间质细胞等。已经初步知道,外界因素可以影响中胚层细胞向肌细胞或红细胞的方向分化,但是这因素是什么,怎样作用,都一无所知。在这里,首先要使中胚层细胞向某一方向分化,然后那一方向(例如红细胞)所特有的一套终末分化的步骤才得以进行下去。形象化地说,中胚层细胞中似乎存在着向不同方向分化的开关,打开某一个开关(例如红细胞的),才能进行那一方向的分化,这当然比终末分化更复杂些,对此还一无所知。

细胞生物学_细胞生物学 -社会学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往往乐于使用培养的细胞,它的优点是可以提供足够量的细胞做生化分析,并且只有一种细胞,材料比较单一,分析结果方便。但是对于某些方面的研究则有不足之处,因为细胞在任何一个有机体里都是处于一个社会之中,和别的细胞不同程度地混杂在一起,在其生命活动中不可能不受到相邻的其他细胞的影响,甚至是相邻的同类细胞的影响,其处境要比培养的细胞复杂得多。因此有些问题或者很难用培养的细胞进行,或者所得的结果只能部分地反映实际的情况,为了研究在一个细胞群中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关系,细胞社会学被提了出来。
细胞社会学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不同细胞或相同细胞的相互识别,细胞的聚集与粘连、细胞间的交通和信息交流,细胞与细胞外间质的相互影响,甚至还可包括细胞群中组织分化模式的形成。有些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资料,从细胞社会学的角度有目的地深入下去一定会提供更系统的,有用的信息。由于细胞社会学是以细胞群体为对象,而且有些问题也是发育生物学需要了解的,发展下去很可能它会成为细胞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的桥梁。
展望细胞生物学的研究,除去上面的工作──关于各细胞组分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对各种生命现象的了解──还要继续深入外,是什么原因使得基因能够有序地选择性地表达,可能会成为今后重点研究的问题;此外,细胞社会学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细胞生物学_细胞生物学 -展望未来



20世纪50年代人们还搞不清楚自己的染色体是多少条,但到了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草图完成,标志着以研究基因功能为主的后基因组时代到来。随后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RNA组学(RNomics),糖组学(glycomics)、代谢组学(metabolomics)等各种“组学”研究相继登场,以及计算生物学、纳米生物学的发展,进入了系统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时期,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生物科学会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采猎文明后,约在一万年前进入农业经济时代,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进入工业经济,20世纪50美国最早走完工业经济的历程,进入信息时代。据专家估计这一经济形态的“寿命”为75~80年,到本世纪20年代将渐渐失去活力,届时人类迎接下一个经济时代,即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生物经济的资源为基因,其核心技术为建立在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上的各类生物技术。
生物经济时代特点

一、推动产业革命,创造新的经济生长点。生物产业的比重将逐步提高,药品中有15%基于生物技术,这一数字据估计到2010年会增加到40%。生物芯片已广泛应用于科研、医疗、农业、食品、环境保护、司法鉴定等领域,将会成为与微电子芯片一样重要的产业。转基因动植物的市场前景广阔,200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100万公顷。
二、推动医学革命,延长人类寿命。20世纪初人类平均寿命约为40多岁左右,抗生素和疫苗的应用、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公共卫生观念的提出使人类摆脱了传染病的威胁,人类平均寿命逐渐提高,20世纪末人类平均寿命达到70多岁。但是心血管病、癌症和各类遗传病或遗传相关的疾病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凶。21世纪生物技术将推动新一轮医学革命,从疾病预防、疾病诊断、药物研制、组织工程、基因治疗、器官移植、抗衰老等方面,延长人类寿命。199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了世界首例基因治疗,给一名患有先天性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病的4岁女孩实施了基因治疗。这种疾病是因为缺乏正常的腺苷脱氨酶(ADA)基因而引起的。专家们以病毒作为载体,将ADA基因导入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后再输回病人体内,使这位女孩体内ADA酶的含量升高,免疫功能有所恢复,能正常活动而无副作用。这是世界首例基因治疗成功的病人,在此之后,全世界掀起基因治疗的热潮。
三、推动绿色革命,解决食品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来,杂交玉米、杂交小麦和杂交水稻等农作物优质品种的栽培,标志着传统植物育种理论和各种农业措施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达到了高峰,对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而二十一世纪转基因动植物、组织培养、胚胎移植、动物克隆等一系列新技术将再一次改变农业的面貌,新技术群将更有利于人们创造新品种、生产人类所急需的粮食、药物和工业用品,推动第二次绿色革命。
四、创造生物新品种,改善生态环境。植物抗旱、抗盐基因的发现与应用,将有可能彻底改变10亿亩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使5亿亩不毛之地、盐碱地变为良田。用于废气、废水、废渣处理的基因工程极端微生物的应用,可降解生物塑料产品的产业化推广,将会解决工业排放、白色垃圾等环保难题,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五、发展绿色能源,解决能源危机。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枯竭指日可待,替代能源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全球生物质能的储量为18000亿吨,相当于640亿吨石油。生物能源将会使作物秸秆等废弃的有机物成为能源,缓解化石能源不足的危机,为石油短缺国家解决能源危机问题找到一个较为经济的途径。利用“绿金”代替“黑金”,开发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发电、生物氢等替代部分化石能源,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能源战略。除此之外,植物光合作用机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人工光解水产生的氢气将成为继化石燃料之后主要的能源。
六、生物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认识到生物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生物工程武器将彻底改变传统战争的方式与后果,没有对生物战剂、生物恐怖和外来入侵物种的防御与应对能力,就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
七、是冲击传统伦理观念。转基因动植物、动物克隆、胚胎干细胞、组织工程、器官移植技术的应用,将对人传统伦理观念产生强烈冲击。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时代细胞生物学仍然是生命科学的领头学科,是支撑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科学。尽管发现细胞已经300多年了,人类对细胞在整体层次上(哪怕是“简单的”细菌)的工作机理并未获得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细胞生物学在如下领域内的发现将为生物技术带来新的发展动力。①对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控制机制的认识或许会带来治疗应用方面的重大突破;②对遗传基因和生化途径调控机制的认识将催生更先进的遗传修饰方法;③理解细胞感知环境的机理会有助于研发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传感器;④了解细胞骨架和分子马达的协同工作机制将很可能在下半个世纪中引领纳米技术的生物应用。
生物经济发展的前景

1.有效地解决当今重大疑难疾病治疗的世界性难题:当前胚胎组织干细胞技术已经发展到只要获取病人身体上任意活细胞的DNA,就可以培养出身体除大脑以外的任意部分组织结构的器官(科普:皮肤,指甲等组织也是器官的一种),从而达到医学上真正的器官再生。[1]
2.带动信息产业和某些特殊行业如电脑制造业的划时代的革命;一个现在的你从未想到过得世界:1、当今的电脑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包括科学研究、航空航天这些高端行业都依赖电脑。当今的电脑基本模式都是冯、诺依曼模式,制造材料都是金属材料居多,从本质上来说从电脑诞生的第一天到今天,它的运行模式没有发生任何实质变化。而生物学的发展则可以再未来有可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用生物材料制造类似人类大脑运行的模式运行的超级电脑,让电脑像人类一样的思考和工作,真正意义上实现运行原理的飞跃。2、复制一个你自己的手或者是脚成本低廉,可以随时“换”手脚甚至是心脏,让你的寿命延长到200-300岁甚至更多。社会结构和人的社会意识能发生什么变化,你能想象吗
3.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钢铁已经不是在重工业的标志性的产品了。坚硬“骨头”构成的房屋,高度仿生化的汽车、飞机等等。返璞归真的生活在等待着你。
4.生物技术的发展其实已经超越了你的想象,但是根据《国际教科文组织45号协议》中约定的各国之间由于民族、文化、生活传统等巨大差异造成的一些列相关问题的讨论决议。很多已经实现了的成果和产品不能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也是制约生物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最关键因素。

细胞生物学_细胞生物学 -翟中和著作



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所著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作者: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557页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
・版本:三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细胞生物学》在保持上一版内容精炼、教学适用性强等优点的基础上,根据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对教材的体系结构作了较大调整,简化了对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定位的描述,而将重点转移到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上来。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第四章细胞质膜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
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七章真核细胞内膜系统、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
第八章细胞信号转导
第九章细胞骨架
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
第十一章核糖体
第十二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第十三章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衰老
第十四章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
第十五章细胞社会的联系:细胞连接、细胞黏着和细胞外基质504
附录1名词解释
附录21958―2006年细胞分子生物学相关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奖情况表
索引

细胞生物学_细胞生物学 -孙同天著作



书名:细胞生物学
作者:孙同天
细胞生物学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8月1日
开本:16开
定价:90.00元
内容简介
《细胞生物学(第2版)》是关于介绍细胞生物学的教材,书中包括了:细胞的概念和分子基础、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细胞膜与物质穿膜运输、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调控等内容。
《细胞生物学(第2版)》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细胞生物学_细胞生物学 -李瑶著作



作者:李瑶主编

《细胞生物学》
出版社:化学工业
出版时间:2011-6-1
细胞生物学
开本:16开
页数:397
定价:48元[2]

细胞生物学_细胞生物学 -相关教材

1. Bruce Alberts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4th. Garland Science, 2002.


细胞生物学


2.Harvey Lodish et al. Molecular Cell Biology 4th.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99.
3. Gerald Karp.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Concepts and Experiments 3rd. Wiley & Sons, 2002.
4. 韩贻仁. 分子细胞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2001年03月.
5.印莉萍,刘祥林. 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01月.
6. 牛富文. 医用分子细胞生物学. 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年06月.
7. 罗深秋. 医用细胞生物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8年08月.
8.陈诗书.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年01月.
9. 周建明. 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年06月.
10. 高文和. 医学细胞生物学.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09月.
11. 左及. 医学细胞生物学.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06月.
12. 余从年.医学细胞生物学导论. 科学出版社. 2000年07月.
13.郭葆玉. 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指南.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04月.
14.王德耀. 细胞生物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15. 翟中和. 细胞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
16.翟中和. 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17.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02月.
18.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20103/91514.html

更多阅读

韩国经济发展简史1953-2005中文版 世界经济简史

韩国经济发展简史(中文版)海宁2012.04.04海宁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是我在2006年写的,现翻译成中文,并稍加评注。韩国经济发展简史(2006年,英文版)香港楼市的三次崩盘(摘自《香港地产业百年》)有人问哪个《发展经济学》的版本好,我也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 组织文化发展简史

     组织文化发展简史  文化学兴起于19世纪末,人们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主要从精神文化方面理解,把文化看成人类的精神现象,是对宗教、信仰、思维、心理、语言、艺术等的反映;第二

世界简史txt 谈奢侈品投资(九): 世界钻石发展简史

     基于中国股市的十年零涨幅,房地产的几近疯狂(可以看看禁播的《蜗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人们将视线投注奢侈品和收藏品。为此,笔者将展开对奢侈品与收藏品的分析,与读者一一道来,了解其中缘由,为投资开拓思路。深度探究世界钻石资

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奢侈品投资(九): 世界钻石发展简史

基于中国股市的十年零涨幅,房地产的几近疯狂(可以看看禁播的《蜗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人们将视线投注奢侈品和收藏品。为此,笔者将展开对奢侈品与收藏品的分析,与读者一一道来,了解其中缘由,为投资开拓思路(更多了解,请参照赵梅阳《金融与

药学专业 药学专业-发展简史,药学专业-培养目标

药学(Pharmacy)专业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

声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概述,细胞生物学-简史》为网友鍵盤書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