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变成香蕉人 香蕉人 香蕉人-简介,香蕉人-家庭观

香蕉人又叫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最初意指出生在美国的华人。现在,这个概念的范围已不再限于美国,而扩及整个海外,泛指海外华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他们虽然也是黑发黄皮,但不识中文,说一口地道的美国英语。他们自小就受美国文化、美国教育的熏陶,其思维方式、价值观也是完全美国化的,同移民来美的上辈不同。这其中,“黄皮其外、白瓤其内”、“黄皮白心”、“夹缝中的人”、“中文盲”、“边缘化”,是描述“香蕉人”时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汇。

香蕉人_香蕉人 -简介

西方化


“香蕉人”很难走进西方青年的交友圈。自他们出生,做父母的就希望孩子长大后能顺顺当当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在中上层有一席之地,故此中国人的家庭通常都极重视孩子的教育,有些父母辈英语较好的,在家都不讲中文,他们要把孩子培养成彻底美国化的。也有的家庭不想孩子断了中国文化的根,课余时还教孩子学习中文,但通常效果都很差。随着孩子越来越懂事,和父母讲话时英语越来越多,中文越来越少。渐渐中文消失,完全被英文取代。对ABC来说,中文只是父母亲的家乡土话,他们自然更愿意讲美国话。到中学阶段,香蕉人就逐渐定形了。

问题

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问题就来了:尽管他们的英语说得同美国人一样好,甚至还更好――由于中国家庭重视教育的缘故。但在美国青年的眼中,香蕉人依然是外国人,难以建立起关系较密切的朋友圈子。这种圈子多半仍只局限于香蕉人之间。大学不比中学,范围大,香蕉人少,这时的香蕉人就体会到孤独――找不到归宿的孤独。

矛盾

寻求文化认同的渴望,使许多香蕉人在成年时开始满怀热情地学起中文来,大学里开设中文班,成员最多的往往就是香蕉人。香蕉人开始自觉学习中文之际,却是他们的父母开始痛苦之时,因为孩子到了十八岁,美国的习惯,父母已无权干涉。如继续表示出中国家长式的关心,非闹翻不可。而香蕉人也会像美国青年那样行动,搬走一人独居,只剩下孤单的父母在家向隅而叹。有些父母害怕孤单,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文化价值的观念不同,他们心理又何常平静得下。他们一心指望孩子长大了融入主流社会,现在孩子成为“美国青年”,却要远走高飞了;而他们已进入老年,正是最需要子女亲情的时候,却得不到了。这时候,他们就会说,还是中国式重视家庭、重视人情味的文化好。

香蕉人_香蕉人 -家庭观

“香蕉人”遇到的第一道关卡就是他们的父母,由于基本上已完全西化,所以他们难以认同父辈们传统的中式思维方式。于是,双方的矛盾不可避免。
妈妈,为什么你不走进我的世界?
“亲爱的妈妈,我丢两个问题给你接招:第一,请问为什么我们的‘品位’如此不同?是因为我们分属不同的时代还是因为我们成长于不同的文化?第二个问题比较关键,就是,老妈,你为什么不去了解我的时代或者文化的品位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
“亲爱的安德烈,你的母亲出生的1952年……一贫如洗……贫穷使得我缺少对于物质的敏感和赏玩能力,但是却加深了我对于弱者的理解和同情,可能也使我更加勇敢……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这太好的环境赋予了你美感和品位,那么它剥夺了你一些什么?你这一代,是否其实有另一种的‘贫穷’?”
这是作家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通信。安德烈在德国接受教育,穿Polo衬衫,听HipHop和R&B音乐的他,很享受目前所能享受到的物质生活,并且十分不能理解父母这一辈持有的“品位”。在他看来,父母的品位是老旧而落伍的,他甚至断言他的母亲已经是一个被“定型而不自知的人”。
事实上,这也是绝大多数“香蕉人”和他们的父母都会有的争论。
美国华盛顿的石东华先生,为了给女儿补补中华文化这一课,在女儿石珊大学毕业那年,特意带她回国游览名胜古迹,谁知女儿除了对美食和美景感兴趣以外,对其它的一切都很排斥。石先生感到很是困惑。

“德国是我的出生地,德语是我的母语,我从小在德国文化下长大,你非让我说自己是个中国人,我肯定说,关键是我的内心会说――我不是。”喻利雅,德籍华人,17岁时就夺得德国2003园艺世博会命题征文大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与父母的文化冲突日增,“她从来不看中国电视,看的都是美联社、综合外电消息的报道。”母亲这样形容女儿。

香蕉人_香蕉人 -文化观

一方面,“香蕉人”在学校接受的是完全西方的教育,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已经和西方人全无二致,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他们为人处事的基础,而这显然是其父母――拥有中式传统思维方式的第一代移民所不能接受的。“香蕉人”看不惯父母谨小慎微的行事作风,父辈们也搞不懂子女张扬外露的价值选择。

另一方面,对中华文化的认可程度是“香蕉人”与其父母争论的又一焦点。作为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中西兼备,然而,在说英语、看美剧的大环境下成长的“香蕉人”,脱离了祖籍国的文化氛围,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

于是,一个家庭,两代人,两种思维方式,矛盾在所难免。黑头发、黄皮肤,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汉字却不识得几个。中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那你怎么不会说汉语?”外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你的英语怎么说这么好?”

香蕉人_香蕉人 -夹缝一代


查可欣认为自己现在能很好地游弋于中西文化之间。

黑头发、黄皮肤,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汉字却不识得几个。中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那你怎么不会说汉语?”外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你的英语怎么说这么好?”这就是“香蕉人”,“夹缝中的人”也许是对他们所处的尴尬最好的形容。

“朋友,我的电脑不能显示中文,所以我只能用英文发信……请不要叫我‘香蕉人’,我用英语写信的无奈只有苍天才懂,作这番解释的悲哀只有键盘能知……”

这是西班牙的Ninette写在博客里的话。面对着祖籍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体味着住在国不认同的边缘化,向左转?向右转?“香蕉人”承载着前所未有的无奈和迷惘。

女子变成香蕉人 香蕉人 香蕉人-简介,香蕉人-家庭观

“当他们自己有了欲望要进入中国文化的川流谱系时,他们会自己找到自己在地图上的那一点,这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移民子女选择做一个“芒果人”。从“香蕉人”到“芒果人”,所有的努力有目共睹。

香蕉人_香蕉人 -各方观点

“我很可怜那些‘香蕉人’,他们既不能得到华人的认同,也得不到洋人的认同,犹如两头不到岸……”
这是一位网友在网上发表的评论,事实上,类似的言论为数不少,可以说代表了国内年轻一代对“香蕉人”的普遍看法。
“每当我介绍自己是美国人时,中国人的反应都是一致的,‘你怎么是美国人,你明明是中国人嘛’。”
“同学们总是问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说来自北京,但我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又把他们吓一大跳。他们又问我英语为什么讲得那么好”,AlexCheng在华盛顿大学读大二,“他们就是不明白我是来自北京的华裔美国人。”
墨尔本大学的华裔学生Huiling也说:“别人总是问我为什么我的英语会带有美国口音。”然而,尽管他们的英语说得同美国人一样好,甚至还更好,但在美国青年的眼中,“香蕉人”依然是外国人,通常难以与其建立起关系较密切的朋友圈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20103/91482.html

更多阅读

重生之小女子记事 “懒人用品”商机无限 小女子轻松赚百万

   新时代,“懒人”蕴商机   2002年,家住山东烟台的郝欣欣刚刚大学毕业,在男友的深情召唤下,她来到了上海。男友是上海一家知名商场的职业买手,常年周游各地为商场搜罗时尚“宝货”。   来到上海后,郝欣欣很快凭借自己所学的计算

重生之豪门千金赚大钱 吵架触发灵感 女子专惹人吃醋赚大钱

英国伦敦一名女子日前开办一家“超级调情公司”:其业务竟是专门冒充第三者,让客户的女朋友或是太太吃醋。据悉,她的生意很红火。 一次吵架触发创业灵感现年28岁的贝丽称,她之所以会开办“超级调情公司”,是因为她本人一次难忘的“吃醋

声明:《女子变成香蕉人 香蕉人 香蕉人-简介,香蕉人-家庭观》为网友浪子无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