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县位于江西省最北部,九江市东北角上,北濒长江,县境东邻安徽冬至县,南抵鄱阳、都昌毗邻,西连湖口县,北与安徽宿松、望江隔江相望,东西最宽处约48公里,南北最长处约57公里。总面积1544平方公里,人口35万,素有“七省扼塞”、“赣北大门”之称。赣皖公路(牛矶至九江)横贯东西,西接九景、昌九高速公路,去九江仅需一小时,去省会南昌亦只需两个多小时,北京、广州,均能夕发朝至。县北有长江黄金水道48千米,上达武汉、重庆,下通南京、上海。县内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县乡公路共有376.12千米,每个乡镇均有水泥路相通。
彭泽县_彭泽县 -建置沿革
江南古邑彭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县,地跨今彭泽、湖口县之全境,都昌县及安徽属宿松、望江、东至之一部,以“彭蠡泽(今鄱阳湖)在西”而得名。建县之初,属豫章郡,嗣后历史递嬗,朝代更易,先后属武昌郡、浩州、江州、九江府,民国改元属浔阳道,民国23年(1934)属江西省第三行政区,24年属江西省第五行政区。38年4月,属赣东鄱阳专区,同年9月属九江专区,1983年7月属九江市。唐代以前,县治设于今湖口县境的小凰山,唐武德五年(622)置浩州,以彭泽为附郭县,县治由小凰山迁至今彭泽的黄岭乡,南唐升元二年(938)以西境析置湖口县,于是再迁县治于今址龙城镇。据近年来新发现,彭泽在石器时代即有人类生息繁衍。彭泽之名,缘彭蠡泽而来。彭蠡泽即今之鄱阳湖。夏商周秦诸代,将彭蠡泽周边地区,统称为彭蠡,均未立县。彭蠡,周以前属荆扬二州,大致是彭蠡之西属荆州,彭蠡之东属扬州。今之彭泽县境,即古之扬州辖地。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因而彭泽有吴头楚尾之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其中有九江郡,九江郡治设淮南寿春(今安徽省寿春县),彭泽地域属九江郡。西汉高祖四年(前203),改秦所设的九江郡为淮南国。六年,分淮南国之一部为豫章郡,辖十八县,其三曰彭泽县,彭泽建县自此始。《禹贡》称:“彭蠡泽在西,因以县名。”到了东汉,豫章郡隶属扬州刺史部,辖二十一城,其十三曰彭泽。
三国时,彭泽的南境入吴属彭泽郡;北部入魏属庐江郡;后又全部入吴属武昌郡。晋初,豫章郡领十六县,其十曰彭泽。晋武帝太康二年(281)以武昌郡之寻阳划入庐江郡。惠帝永兴元年(304),分庐江、武昌二郡之一部,立寻阳郡,共领三县,原属豫章郡之彭泽,此时即划入寻阳郡。同年,又析彭泽地之一部,置上甲县,与彭泽同属寻阳郡。东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又废上甲县,复入彭泽。时寻阳郡更名为九江郡,彭泽属九江郡。县治设于今湖口县境内文桥与江桥之间的小凰山下,田园诗人陶渊明即作令于此。南朝宋、齐两代,彭泽仍属江州郡。东晋和南朝时代,北方领土,多被少数民族占领。北方士族大量南迁,仍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南朝的梁代,特设侨州、侨郡、侨县,以安置北方士族,仍沿用北方原地名。梁代分彭泽之一部,设置太原侨郡,下辖晋阳、和城、天水三县,与彭泽同属太原郡,陈代沿袭未变。
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开皇九年(589),废除梁、陈二代所设的郡县,撤除晋阳、和城、天水、彭泽四县,合为龙城县。至开皇十八年,又废龙城县,复改名为彭泽县,仍属江州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江州郡改为九江郡,彭泽属之。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江州,领湓城、浔阳(唐以后改寻阳为浔阳)、彭泽三县。武德五年(622),安抚使李大亮,选彭泽境内的高山,以浩山为最,故在山南的黄土岭附近(今黄岭的旧县街),筑城设置浩州,为浩州之附郭县,并将彭泽县治东迁于此,又划县西南之一部为都昌县,东面之一部为乐城县(一说为乐成),连同广晋县(今波阳县之东北部),共四县归浩州管辖。武德八年(625)废浩州,撤销乐城县复并入彭泽,与都昌县同属江州管辖。此时的彭泽设有广泰、五柳、彭泽、新兴、天水、太平、怀恩、建安、黄菊等九个乡。武则天长寿元年(692),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即驻于此。至今黄岭乡仍有旧县街、旧县塔、狄公祠、纵囚墩等遗址。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为江南西道,置西道观察使,辖洪、饶、虔、吉、江、袁、信、抚八州,相当于今天江西省全境,其中江州辖浔阳、彭泽、都昌三县。
五代时之南唐升元二年(938),彭泽属江州奉化军,割彭泽及五柳乡的一半为湖口县,割黄菊乡为东流县,又并广泰、天水、怀恩三乡为五柳,连同原新兴、建安、太平共为四乡,迁县治于小孤山次,即今长江之滨的龙城镇。此时,彭泽西部析置湖口县,都昌、星子亦先后单独立县,原属彭泽西部的大片地区,已不再归彭泽管辖。而长江北岸,尚拥有一个面积宽广的三十三都。同治版旧县志载曰:“县城对岸的三十三都……由陈中套上则五十里为老洲头,湖口界;下则五十里激水沟,望江界,中则八里外之史家营,宿松界。”据《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