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即东兰县,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东傍金城江区,西界凤山县,南傍大化、巴马县,北邻南丹、天峨县,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镇130公里。东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森林、生物、矿产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东兰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四乡”之美称。
东兰_东兰 -介绍
东兰县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东傍金城江区,西界凤山县,南傍大化、巴马县,北邻南丹、天峨县,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镇130公里。323国道线过境。辖5个镇和18个乡,县人民政府驻东兰镇,行政区域总面积241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2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2.12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445公顷。有林面积14.35万公顷。总人口27.4万,其中壮族占85%。其中农村人口25.6万。有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25.2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7‰。
东兰_东兰 -五乡之称
东兰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人文历史,素有“五乡”之美称。
将军之乡――东兰曾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革命先辈为之战斗流血的红土地,涌现出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等共和国第一代将军,为“将军之乡”。
铜鼓之乡――东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怀文化,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和“青蛙节”,布努瑶的“祝著节”等,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而且也集中反映了东兰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铜鼓是东兰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民间收藏的传世铜鼓达613面之多,占世界传世铜鼓总量的1/3强,东兰因而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
板栗之乡――东兰盛产板栗,其独特的风味在全国乃至海内外久负盛名,古时曾是皇宫的贡品。近年来东兰县板栗种植已发展到20多万亩,是中国重要的板栗生产基地之一,2001年被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
三乌鸡之乡――三乌鸡是东兰特有的珍稀家禽品种之一,因羽、肉、骨呈黑色而得名。全县三乌鸡饲养量达50多万羽。2001年8月东兰被授予“中国三乌鸡之乡”。
中国长寿之乡”――东兰县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6.2岁。2011年底,东兰县户籍人口为30.15万人,百岁以上老人有69人,占总人口的比例22.9/10万人;80岁以上老人达5032人,占总人口的1.67%,超过全国1.4%的比例。2010年以来,全县百岁及百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连续3年超过十万分之七。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东兰县“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东兰_东兰 -经济概况
近年来,东兰正在积极打造养生胜地。依托红水河两岸自然风光优美、田园风光秀丽等优势,鼓励和支持民间参与投资开发,打造“生态山水、养生天堂”生态度假旅游品牌。目前,长乐坡豪“
图片文化养生书院”第一期工程已对外开放接待游客,长乐坡豪福禄寿喜度假村主体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总投资11亿元的“月亮河长寿度假村”正在建设当中;长乐溶洞奇观已签订项目开发协议。
东兰是“中国板栗之乡”。东兰油栗果实均匀,色泽光亮,果肉细腻、糯香,适口性好,在区内外享有盛誉。板栗上市季节,全国十多个省市的商贾云集东兰收购,价格稳中有升,市场前景看好。
为推动全县板栗开发,提高板栗生产科技含量,我们坚持利用基地做示范,依托基地抓培训,通过培训引导农民大开发。做到县有示范村基地,乡镇有示范片,村屯有重点户。该基地是县扶贫部门于1998年底在隘洞镇创办,占地面积800亩,种植东兰油栗15000多株。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经营,从石山地区和库区吸收13个贫困农户进场开发,利益共享。项目设计目标为第四年挂果,第六年进入盛产期,盛产期亩产320公斤,年总产量25.6万公斤,年总收入128万元。2002年,大部分栗树都开花结果,开始产生经济效益。几年来在该基地进行农民技术培训39期,培养技术人员516人,农民12560人次;同时向全县提供优质接穗260多万芽。成为我县板栗种植、推广、管理、培训的重要基地。
由于科技先行、示范带动,四年来东兰板栗开发一年上一个台阶,面积由1999年的8.9万亩扩大到现在的21.5万亩,其中挂果9万亩,年产量400万公斤。板栗产业初步形成,为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夯实了基础。
东兰_东兰 -行政区划
东兰县辖5个镇、8个乡、1个民族乡:东兰镇、隘洞镇、长乐镇、三石镇、武篆镇、泗孟乡、兰木乡、长江乡、巴畴乡、金谷乡、三弄瑶族乡、大同乡、花香乡、切学乡。2003年东兰县行政区划一览(5个镇、8个乡、1个民族乡):
100东兰镇辖:城东、城西2个社区;新烟、巴拉、伦界、达文、委荣、同拉、那亨、水洞、田洞、百豪、板逢、乐里、弄华、仁义、五联、江洞、拉岜17个村。
101隘洞镇辖:板老、六通、纳就、纳怀、纳盘、纳乐、纳克、板康、同乐、拉社、拉板、香河、龙平、华龙、板开、旱洞、纳坤、林往、建开、坡拉、百建21个村。
102长乐镇辖:长乐、定安、板登、英发、楼华、华亨、纳标、永模、纳雄、更乐10个村。
103三石镇辖:公平、弄英、纳腊、巴造、巴王、纳合、美逢、泗爷、仁合、四合、板文、长峒、弄美13个村。
104武篆镇辖:中和、上圩、林乐、拉乐、巴学、那烈、东里、鸾坡、红里、纳论、江平、色故、坤王、弄竹、锐开15个村。
200泗孟乡辖:钦能、屯长、生满、坡里、弄平、弄目6个村。
201兰木乡辖:定桃、纳核、同仕、仁里、王里、弄台、弄占、弄辉、央佑、弄中、可隆11个村。
202长江乡辖:板隆、板林、巴挽、文旺、集祥、周赖、三堂、板甲、兰阳、纳洪10个村。
203巴畴乡辖:巴畴、板加、安桃、坡白、纳浪、巴英、六隆、板丁8个村。
204金谷乡辖:金谷、接浪、接桂、板路、牙能、纳立、隆通、隆明8个村。
205三弄瑶族乡辖:双苏、板兰、三合、全洞、深洞5个村。
206大同乡辖:和龙、民和、天然、平勇、信河、板坡、弄彦7个村。
207花香乡辖:花香、大乐、坡索、英兰、草坪、干来、乐廷、坡峨、和平、永安、弄兰11个村。
208切学乡辖:切学、英西、切亨、板烈、纳塘5个村。
东兰_东兰 -历史沿革
秦朝,今县地东部属桂林郡地,西部属象郡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县地称文兰峒(土名木兰峒),属郁林郡定周(今宜山)县地。
东汉三国时期,今县地属吴国郁林郡地。
晋,属桂林郡龙刚(今宜山)县地。
南朝,沿袭晋制。
梁朝,今县地改属马平郡。
隋朝,属郁林郡。
唐代,今县境分属岭南道和黔中道地域。
五代,今县境属楚。
宋崇宁五年(1106年),纳土归朝,置兰州、文州,属庆远府辖地。
元代,兰州改称东兰州,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州治今兰阳。境内还有文州、安习州、忠州。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并安习州、忠州、文州入东兰州,属庆远府管辖,州治今兰阳。成化十一年(1475年),州治迁今武篆镇旧州屯。嘉靖十四年(1535年),东兰土知州韦起云将州治由武篆迁至东院哨(今县城)。历经明、清至今,州县治所均未变更。
清初,沿袭明制。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归流,称东兰州,属庆远府管辖。
民国元年,改东兰州为东兰县,属庆远府管辖。2年,属由南道管辖。16年属田南区行政督察委员管辖。21年属柳州民团区。23年属百色行政监督区。
民国25年11月,改属庆远行政监督区。29年4月,庆远行政监督区改为第七区行政监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东兰仍属之。31年,第四、七区合并为第二区,治柳江。34年改属第五区,治百色。38年改属新成立的十二区,治凤山。
1949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兰县。1950年元月,成立东兰县人民政府,属宜山专区管辖。5月改屑百色专区管辖。
1965年8月,东兰县改属河池专区(后改为河池地区)。2002年6月河池地区该设地级河池市,东兰县属之至今。?年,东兰县辖2个镇、18个乡、3个民族乡:东兰镇、武篆镇、泗孟乡、隘洞乡、切学乡、坡拉乡、太平乡、四合乡、五联瑶族乡、中山瑶族乡、兰木乡、弄占乡、长江乡、兰阳乡、巴畴乡、金谷乡、堂房乡、长乐乡、三弄瑶族乡、大同乡、坡豪乡、板坡乡、坡峨乡。
2000年,东兰县辖5个镇、15个乡、3个民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东兰镇36379、隘洞镇25989、三石镇13378、武篆镇13194、长乐镇18486、泗孟乡11484、切学乡7599、坡拉乡8381、四合乡4857、五联瑶族乡5362、中山瑶族乡6836、兰木乡8315、弄占乡6504、长江乡13811、兰阳乡10013、巴畴乡7801、金谷乡10261、堂房乡4588、三弄瑶族乡4449、大同乡7034、坡豪乡6132、板坡乡5490、坡峨乡10372。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东兰_东兰 -科教文卫
东兰县卫生工作概况
目前,东兰县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9所,其中县直5所,中心卫生院2所,普通卫生院12所;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61人,其中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47人,初级职称305人。共设病床338张,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200张,乡镇卫生院138张。全县有卫生用房52385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30613平方米,主要医疗设备有救护车5辆,防疫专用车2辆,200毫安以上X光机12台,B型超声波诊断仪24台,心电图机25台,生化检验设备25套,CT机1台,纤维胃镜1台,体外震波碎石机1台。全县有个体医疗机构51家,村卫生室83个。个体医务人员68人,乡村医生(含接生员)253人。长期以来,东兰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和技术标准。从实际出发,制订全县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制定疾病防治规划,提出防治方案,做好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的防治工作。加强环境、劳动、饮水、食品、学校、放射性防护等卫生的管理,制定卫生标准,组织卫生监测,实施卫生监督。研究制定城乡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业务管理办法,做好干部保健工作,组织卫生技术干部职称考试和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卫生队伍,提高其业务水平。认真贯彻实施党的中医政策,继承和发扬祖国医疗遗产,积极发展中医(民族医)药事业,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发展医学教育,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制定与实施全县卫生干部进修教育发展规划。负责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的管理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县医疗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规划、计划,组织开展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的研究,引进新技术,组织科研成果的鉴定和推广使用,提高东兰县的医疗卫生技术水平。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倾力扶助下,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东兰县的卫生事业蒸蒸日上,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人民身体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为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坚强的健康保障。
东兰县人民医院简介
东兰县人民医院是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国家爱婴医院,是全县唯一集医疗、急救、保健、预防、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开放床位150张。现有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72人。医疗设备先进,现装备有德国西门子全身CT、德国西门子“小狮王”B超、日本“日立”B超、日本奥林巴斯电视显示纤维胃镜、日本血球计数仪、日本尿八项电脑自动分析仪、意大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多参数监护仪等一批进口高精尖医疗设备以及500毫安带电视遥控匹配原装法国汤姆逊显像系统的X光机、自动分析心电图机、体外震波碎石机、电解质分析仪、多功能麻醉机、除颤器、呼吸机、射频治疗仪等一批国内高科技医疗设备。县人民医院是全县医疗技术中心,医疗技术水平高,外科能开展腹部外科、胸腔外科、颅脑外科、创伤骨科、泌尿外科等20多种大难度手术;内科对各类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及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和抢救具有丰富的经验;妇产科能开展子宫全切除、巨大卵巢囊肿切除等大型手术;五官科能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术、泪囊、鼻腔吻合术、眼科显微手术等高难度手术,其他各科的诊治能力都具有较高的水平。2002年分别荣获地区“文明单位”、地区“巾帼文明示范岗”、地区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活动“先进集体”称号。东兰_东兰 -交通
2004年,实施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后,境内将开通二级路,实现了乡乡通四级油路、村村通四级砂石路、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基本解决了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看电视难等问题,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日益完善。全县的水路也比较发达,红水河东兰段现有航运机动船130艘,1000多个吨位,北上可达贵州,南下可达大化。邮电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全县城乡开通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完成了地下光缆铺设任务。整个城区商业、旅游、宾馆、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等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日趋完善。东兰_东兰 -旅游资源
位于东兰县城马鞍山脚,景区由良风洞,石云洞、天然石门、石壁崖刻、百年古榕、马鞍山营盘等多处极佳景点构成。
良风洞位于马鞍山脚的古榕树下,洞口宽约10米,洞深20多米;洞内有许多曲折小洞可穿通马鞍山后,洞内有清泉常流,三伏盛夏,洞里凉风习习,故名"良风洞"。1934年间,陆川萧道龙曾于洞边石壁镌刻"良风洞"三字,该洞历来为东兰山城百姓盛夏纳凉爽消遣去处。
石云洞(又称小月宫)位于马鞍山腰,山脚至洞口修有石阶60多级;洞深20多米,宽10多米;洞顶乳石垂吊,形状千姿百态,有如天上云朵,有如春笋倒立,栩栩如生。洞内尚有天然神台,卧态石龙等,每到春秋季节,洞内雾气升腾,景致独好。抗日战争时期,该洞曾是抗日军队秘密通信指挥电台设置地。1978年曾是电影"拔哥的故事"拍摄景点之一。
天然石门位于良风洞与石云洞之间的三角地,门高1.8米,天然雕凿,可供人穿入,门项端古人曾镌刻"石门"二字。
石壁崖刻位于良风洞景区内之石壁上,多处有古代文人墨客刻下"霸陵西照"、"万家生佛"、"霸陵小桥流水人家"等赞美东兰山城景色诗句。
百年古榕位于育风洞口之半山腰上,古榕盘根错节,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树荫覆盖数米,景色迷人。
马鞍山营盘位于马鞍山顶,石砌墙垣,为清顺治时绿营兵营地之一。自山腰修有石梯要通营盘岭。登至山顶营秀,可饱览东兰山城全景。
红水河从东兰境内穿越而过,全程115公里。长乐镇南面5公里的坡豪村,岩滩电站建成后,由于水位上涨,原低洼地带变成片片湖区,在果园与农田间形成大小湖泊十余处,大者数千亩,小的百余亩,相挨相连,高山、河流、湖泊、果园、农田和村落交相辉映,天造地设;身临其竟,心旷神怡,是休闲度假的理想胜地
出拉甲山谷,便是江平村,这里田园似景,青山起伏,曲水莹莹,翠竹掩隐的村落中,房舍俨然,炊烟缭绕,东平河在田园中蜿蜒欲醉的乡村田园风光画卷,是游人登山、野炊、山村话桑麻、田园风光写生、摄影创作的好去处。
红水河从东兰境内外内穿越而过,全程115公里。河道蜿延曲折,河岸百里翠竹葱葱;两岸奇峰异谷,层恋叠嶂;"皇帝岩"、"忘忧谷"、"虎蹲鹰"、"龙凤穴"、"狩猎山"、"苏仙岩"、"望夫岭"、"寡妇岛""断天崖"、自然天成,栩栩如生,千姿百态,景色十分迷人;长乐至坡豪段十余公里,由于岩滩水库封闸蓄水,地下河水位上升,小湖泊星罗棋布,湖光、山色、梯田、农舍,一派水乡田园风光;红水河流经板文峡谷呈"υ"字形大拐弯,奇伟壮观,堪称红水河第一弯。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东兰红河盖阳朔"的美称。河畔壮村瑶寨依山傍水,星罗棋布;灿烂的民俗铜鼓文化蕴藏其中,铿锵的鼓声,神奇的音韵,使您领略到壮家瑶民优美感人的"蚂拐歌圩"、"舂榔棍舞"、"铜鼓舞"、"猴鼓舞"等民俗风情。
位于东兰武篆镇西面5公里处。是沿东平河延绵几公里长的山系,这里群峰雄秀奇幽,山险洞奇,有号称粤西第一洞天的"列宁岩",有形象活脱的天门山、月亮山、小象山、观音山、骆驼山、内廊湖等,并有许多美妙的传说;东平河是一条伏流河,由"东里三潭"汇流而成,绕拉甲山脚而过,时而蜿蜒平静,时而潜入山中,欢快地向南奔流,最后汇入寿乡盘阳河。
益寿桥,位于东兰县县城马鞍山南麓,跨九曲河,为三拱结构石桥。长38.7米,高8.5米,宽4.6米;两端为石级,桥面两旁以石条作栏,系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东兰州土司韦应龙为其母金氏六十寿辰募款所建,故名"益寿桥"。据考证该桥是广西境内建筑年代较早的两座石桥之一(另一座在贵港市)。
位于武篆镇上圩村旧州屯到拉旧山地下,为明洪武年间韦氏土司开凿。隧道工程极大,长约2里,宽4.5尺,或2.3尺不等,设灯盏于其上,燃灯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处,建筑大都相同。转折之所,皆设门阖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旧州古隧道位于武篆镇上圩村旧州屯到拉旧山地下,为明洪武年间韦氏土司开凿。隧道工程极大,长约2里,宽4.5尺,或2.3尺不等,设灯盏于其上,燃灯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处,建筑大都相同。转折之所,皆设门阖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
位于武篆镇那烈村,距县城36公里,是座海拔747.3米,顶宽3万平方米的在土山。明代东兰州土司韦虎臣曾设跑马道、演武厅于此。现陈迹尚存。1922年重阳节韦拔群召集东兰、凤山、百色等地进步青年百余人在此举行同盟,提
位于距东兰县城35公里的武篆镇韦拔群烈士故居东里村,由仁潭、后皇潭和小龙潭组成。仁潭座落在一片田畴中间偏东方位,潭面约5000--6000平方米,夏秋水浊,冬春水清。相传五百多年前,地陷洼成潭。皇潭靠西面山麓,宽阔约3000多平方米,潭水从大山溶洞喷涌而出,浪高波急,景色非凡,常为游人兴叹。小龙潭居于村北,它半露半隐,水色湛蓝,晶莹如镜,鱼虾颇多,村民常划筏入内钓鱼作乐。1924年4月,韦拔群从广州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回来后,即在潭里挑灯办公,编写和印制农讲所各种学习资料和革命传单,当时人们称之为"秘密印刷所",是东兰县重点文保护单位。
蚂拐节又叫“蛙波节”,也叫“蚂拐歌会”。是红水河畔壮民族的重要节日,犹以东兰县长江、金谷、隘洞、东兰等乡镇为盛。蚂拐是壮族先民崇厦的雨神,传说古时一个牙游的妇人,家住雷乱塘边,因嫌蚂拐日夜欢叫不得安睡,就烧开水倒入塘里烫死蚂拐,侥幸活下来的蚂拐上告状,帝即令干旱三年,以惩罚人间。壮民始祖布洛陀为丞救子民,责令人们以厚礼埋葬和祭祀蚂拐,以感动上苍,赐予人间风调雨顺。节日从正月初一始至正月底或二月初,长达一个月左右。东兰县内红水河畔沿袭下来的蚂拐歌圩有100多处,最为著名的是巴畴乡的巴英村,节庆为时整一个月,活动的原生态性保存完整,风情独特,吸引力强,每年活动除本县歌手外,还有附近的天峨、凤山、南丹等县的歌手也幕名而来参加,每次活动万人以上。海外学者也慕名而来,一九九一年以来,先后有日本立教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法国科学院、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华南和印度支那半人类研究中心、泰国番诺拉玛有限公司、太平洋国际交流有限公司等民族历史文化考察团,还有台湾学者刘客养先生也慕名而至。
铜鼓舞流行于东兰县大同、三石等乡的壮族地区。多在节日、婚丧及其它祭祀活动中表演,该舞起源于宋代,内容为喜庆丰收,舞蹈语汇不多,支作精练,以铜鼓和皮鼓伴奏,舞者动作古朴粗犷,鼓声浑夺取雄壮,鼓点变化多端,舞蹈气势磅礴,气氛热烈,既有浓郁的生浩气息,又有强烈火的民族风格。曾多次在县、市、自治区舞台表演,获得有关部门的奖赏。并已入编《中国民舞集成广西》和《广西百科全书》等书籍。
祝著节
又称努节,是布努瑶族一年一度拜祭先祖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举行,是布努瑶族拜祭其始祖密洛陀的重要活动,过节这天,瑶族人家杀猪宰羊,摆设盛宴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祭祀仪式后,带上糯米粽粑、彩蛋等食品,纷纷赶到开阔的山腰或山口聚餐饮宴、敲打铜鼓、唱歌跳舞、射弩、捉迷藏、斗鸟、斗牛、赛马等,特别是男女青年日夜对歌。一般活动一天一夜方散,东兰以三弄瑶族乡为最盛行。
春榔舞
又叫“木棒舞”,流行于红水河畔东兰县的壮族乡村,壮话音为“特榔”,是壮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一种只打不跳的自娱性民音文艺活动。该舞始于宋代,是由壮族先民练武演变而成。春榔表现一种欢乐情绪,有时还以铜鼓、牛皮鼓伴奏,响声在群山中回荡,十几里外都可以听到。新加坡多次到县、地区演出获得有关部门的奖赏,并已入《中国民舞集成、广西》丛书,1989年9月被中国新闻社电影声像部拍成电影向国内外发行。1992年11月还被中国首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组委会邀请到桂林为首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演出,历时一个多月,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洲客的好评。
猴鼓舞
为东兰三弄瑶乡民间舞蹈。在节日和婚丧场期间表演。
列宁岩
列宁岩(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原名北帝岩,内设北帝庙得名。位于武篆镇南4公里的论硬山腰上。洞高45米,宽64米,深137米。1922年3月,韦拔群在此组织革命同盟会,1925年9月,韦拔群、陈伯民等在洞内开办了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右江各县农民运动骨干276人。农讲所宣传马列,培训农运骨干,功绩卓著,影响深远。1930年2月,经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提议,东兰县工农民主政府讨论通过,北帝岩改名“列宁岩”。1963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值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大庆,中央副主席叶剑英为列宁岩亲笔题字:“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镌刻在洞口上方。
魁星楼
(红七军前委旧址),位于武篆镇内,清光绪32年(1907年)武篆民众筹款兴建,是座木石结构的四层六角塔,楼底宽7米,高17.5米。1923年6-7月,韦拔群组织农民武装攻打东兰县城时,曾设作战指挥部于此。1926年至1927年间,是东兰县革命委员会和武篆区农民协会办公所在地。1930年春夏,中国工魁星楼
农红军第七军前敌委员会设于此楼,红七军政委邓小平、军长张云逸等曾在此楼办公。1932年8月27日,国民党廖磊部队对东兰进行第二次“围剿”时,把魁星楼尖顶拆平。解放后修复,1963年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魁星楼(红七军前委旧址)位于武篆镇内,清光绪32年(1907年)武篆民众筹款兴建,是座木石结构的四层六角塔,楼底宽7米,高17.5米。1923年6-7月,韦拔群组织农民武装攻打东兰县城时,曾设作战指挥部于此。1926年至1927年间,是东兰县革命委员会和武篆区农民协会办公所在地。1930年春夏,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前敌委员会设于此楼,红七军政委邓小平、军长张云逸等曾在此楼办公。1932年8月27日,国民党廖磊部队对东兰进行第二次“围剿”时,把魁星楼尖顶拆平。解放后修复,1963年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兰烈士陵园
原名“革命烈士公园”,位于东兰县城西更闹坡上,1957年修建,陵园占地总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50平方米,园内有韦拔群、陈洪涛、黄大权等三位烈士石雕像、农军英雄群雕塑像、革命文物陈列馆、革命烈士纪念塔、韦拔群烈士墓、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物。陈列馆内展出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文物、照片、文献、史料等共600余件。1963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把东兰“革命烈士陵园”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韦拔群烈士故居
位于武篆镇东里村东里屯特牙山腰上,分前后两幢泥砖瓦房,总面积250平方米。前屋为一幢内立四排屋架分成五个开间,屋顶设有了望台,屋内置韦拔群半身塑像一尊,四壁有韦拔群烈士生前革命活动简介,这里是当年韦拔群接待革命同志来往开会、研究工作和住宿的地方。1930年,邓小平、韦拔群等在此领导试办“共耕社”,开设农民政治夜校,推动了右江地区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距拔群故居约100米,为韦拔群祖父母、父母亲、妻子儿女、兄弟姐妹等烈士的墓地,其家属共有17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1981年拔群故居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兰_东兰 -特产
盛产水稻、玉米、黄豆、板栗、油茶、八角、油桐、三乌鸡、黑山羊、黑香猪等,尤其是板栗、三乌鸡、墨米、香粳、红七柚以其独特的风味,在全国乃至海内外久负盛名。板栗、三乌鸡,古时曾是皇宫的贡品。
墨米
壮话叫“候墨”。因其谷壳、米粒内外均为紫黑色而得名。此米成产于广西东兰县,故又称“东兰墨米”。东兰墨米是东兰县高寒山区野生墨谷经农家长期选育而成的一属珍稀稻种,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史,为粮中之珍品,所含氨基酸达18种之多,而其中的8种又是人体所不可缺少的,尤以苏氨酸、赖氨酸含量最高,粗蛋白、粗脂肪、硫胺素、核黄素及矿物营养元素均高于其它稻种。此外,墨米还含有脂肪、钙、磷、铁等多种营养万分,具有滋阴补脾、健暧肝、明目活血之菌效。除可作产妇和病弱者、老人的滋补食外,还可治疗一般性的铁打损伤、风湿病等,故又称“药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古籍药典详有记载:“墨米有滋阴补肾,健脾温肝,益气补血,生津润胃
,活筋壮骨,利便止泻,抗衰保颜等功效”。长期食用,有健体及延年益寿之功,因而古代宫廷把墨米列为首选贡米。该米酿成的墨米酒,浓郁纯香,口感至极,是绝佳的贵宾宴酒。
东兰墨米属感光、中迟熟糯稻,全生育期135―138天,株高120―125厘米,叶宽厚长,分蘖中等谷粒紫色,米墨色,结实率65%左右,具有耐荫、耐寒、耐瘠等特性,极适宜在高寒山区田洞栽培,单种一般亩产350公斤,与杂交稻混种一般亩产100公斤。经多年的生产栽培验证,该品种米质性状与产量比较稳定,是理想的优质稻种,目前种植规模为5000亩左右。板栗
板栗
板栗甘甜芳香,含淀粉51~60%,蛋白质5.7-10.7%,脂肪2-7.4%,糖、淀粉、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B:、C及钙、磷、钾等矿物质,可供人体吸收和利用的养分高达98%。以十粒计算,热量为204卡路里,脂肪含量则少于1克,是有壳类果实中脂肪含量最低的。普遍用于食品加工,烹调宴席和副食。板栗生食、炒食皆宜,糖炒板栗、拌烧子鸡,喷香味美,可磨粉,亦可制成多种菜肴、糕点、罐头食品等。板栗易贮藏保鲜,可延长市场供应时间。板栗多产于山坡地,国外称之为“健康食品”,属于健胃补肾、延年益寿的上等果品。板栗全身是宝,可以加工制做栗干、栗粉、栗酱、栗浆、糕点、罐头等食品,栗子羹则是老幼皆宜,营养丰富的糖果。板栗树材质坚硬,纹理通直,防腐耐湿,是制造军工、车船、家具等良好材料;枝叶、树皮、刺苞富含单宁,可提取烤胶;花是很好的蜜源。板栗各部分均可入药,板栗能健脾益气、消除湿热,果壳治反胃称做收敛剂,树皮煎汤洗丹毒,根可治偏肾气等症。
栗树坚果栗子在欧洲、亚洲和美洲被广泛应用作为食品。在南欧中世纪时是居住在森林中居民食物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
栗木非常坚固耐久,不容易被腐蚀,颜色发黑,有美丽的花纹,是非常好的装饰和家具用材。但由于栗树生长缓慢,大尺寸的栗木非常昂贵。
栗树皮可以提炼单宁酸和栲胶,是皮革工业的重要原料。树叶可以饲养柞蚕。
东兰三乌鸡
东兰三乌鸡是广西东兰县农村传统养殖的地方优良家禽品种之一,因其毛、骨、肉三者皆黑而得名,公鸡睾丸也呈黑色。东兰三乌鸡体型中小型,成年公鸡体重1.3~2.5公斤,成年母鸡1.1~2.0公斤,母鸡150~180日龄开产,年产蛋120~150枚,平均蛋重48克。
东兰三乌鸡,其肉质细嫩,肉味鲜浓,美味可口,营养价值高,含有1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氨基酸总量母鸡达18.52%,公鸡达20.53%;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钙、锌、铁等微量元素和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1、B1、B12、维生素C和E族。东兰三乌鸡年产100多万羽。
东兰_东兰 -历史名人
韦拔群
韦拔群(1894年―1932年)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百色起义领导者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领导者之一。曾用名韦秉吉、韦秉乾、韦萃。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人。壮族。韦拔群于1921年开始领导农民闹革命后,由于深受各族人民的敬爱,人们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拔哥”韦虎臣
韦虎臣(1495-1516年),壮族,明朝东兰第二十三任土知州。生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正月二十四日。少年时勤读书,好武艺,师从五台山觉空禅师,专习兵机韬略击技,并在州署附近银海洲上筑城堡、建演武厅,辟跑马射箭场,勤奋演练,精通韬略武艺,膂力过人。明正德四年(1509年),年仅14岁的韦虎臣随父韦正宝出征广东惠州、潮州一带抗倭。惠州行营命其父韦正宝率东兰“狼兵”为前锋,进攻敌九连山阵地,虎臣随军在营。后得知“狼兵”陷入敌阵、其父中箭负伤的消息,韦向官军求救无望,怒发上指,带领在营“狼兵”破入九连山,力斩敌酋,所向披靡,全歼九连山日本海盗,夺得父亲尸身回营。朝廷嘉其“忠烈”,准许接任东兰土知州职,护送父亲寝柩回东兰岩石山安葬。
正德八年(1513年),江西、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倭患又起。韦奉命率东兰“狼兵”跟随经略王阳明(守仁)征讨大帽山、大庚岭、横水、左溪诸地,历时3年多,经大小数十战,最后平定福建武夷山。战功卓著,获明皇帝钦赐“哀孝忠勇”匾额。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十二日,韦虎臣在福建、广东大败日本海盗,得胜班师途中,被奸臣以“犒师”为名,赐“御酒”毒害,时年22岁。后经王阳明据实奏报,朝廷追封为“五夷侯”。同时下旨征集工匠,在东兰州岩石山营造武夷侯墓,钦赐旌表碑铭,赐修石人、石马、石狮各物,并着赐进士出身前提督三边都察院左附都御史徐淮、赐进士出身前北直隶吏部文选司主事张恒、赐进士出身前巡按北直隶监察史余敏学三人分别篆额、书丹和撰文,永久褒扬。
韦起云
韦起云(1514年-1557年),字葵轩。韦虎臣长子,东兰第二十五任土知州。生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其父被奸臣毒死时,韦年仅3岁,由叔父韦虎林代理州务。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十八日,正式接掌东兰土知州职。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朝廷下令,以田州瓦氏夫人为总兵参将,东兰州韦起云为总兵副将,起调田州、归顺、南丹、那地、东兰等州“狼兵”共6800人,以韦起云为前锋,经广东、江西、江苏、浙江,历时数月,于次年农历三月中旬进抵抗倭前线,进驻金山卫(上海县境)。四月中旬投入以兵部尚书张经为总指挥的针对日本海盗集团的江浙会战。韦率东兰、那地、南丹“狼兵”配合官军邹继芳部,组成西路军,在浙江嘉兴、王江泾、石塘湾诸战役中,共歼敌3000余人。接着,乘胜追击至陆经坝,斩获日本海盗首级300余级,烧毁海盗船30余艘。此战威震江南,日本海盗闻风丧胆。战后,明朝奸相严嵩纵容义子赵文华冒功,陷害张经下狱,致使军无主帅,将士寒心。瓦氏夫人与韦起云愤而以粮草不断为由,撤师回乡。明嘉回乡。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韦因病去世,享年43岁,葬于隘洞龙盘山(隘洞圩边),1966年迁至拉州江坡山。
韦应龙
韦应龙(1535-1588)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壮族,韦起云长子。少年时期,随父出征上海金山卫等地抗倭,立有战功。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接任东兰土知州职加四级服色。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因驻守桂林城被古田农民军攻陷革职。明隆庆三年(1569年),奉调开赴广东南海卫抗倭前线,率部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未一月,斩获倭首1000余级,蒙两广军门据实奏报,恢复东兰土知州职加四级服色。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病故,终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