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野骆驼 野骆驼-基本资料,野骆驼-形态特征

野骆驼(英文:Camelus bactrianus.)属哺乳纲、大型偶蹄目下动物,在历史上曾经存在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至今仍在野外生存的仅有蒙古西部的阿塔山和我国西北一带,这些地区都是大片的沙漠和戈壁等“不毛之地”,不仅干旱缺水,而且夏天酷热,最高气温为55℃,砾石和流沙温度可达71~82℃,冬季奇冷,寒流袭来时,气温可下降到零下40℃,常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恶劣的生活环境,使野骆驼练就了一副非凡的适应能力,具有许多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殊生理机能,不仅能够耐饥、耐渴,也能耐热、耐寒、耐风沙,有“沙漠之舟”的赞誉。野骆驼的体形高大而稍瘦,体长2.2~3.5米,尾长50~60厘米,肩高1.8~2米,体重450~690公斤。

双峰驼_野骆驼 -基本资料


野骆驼

沙漠之舟―野骆驼


野骆驼
野骆驼

别名 双峰驼、野驼

学名 Camelus ferus

英文名 bactrian camel

骆驼科 Camelidae

分布 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型偶蹄类。体躯高大,和家养双峰驼十分相似。头小,耳短,上唇中央有裂,鼻孔内有瓣膜可防风沙。背具双驼峰,尾较短。四肢细长,脚掌下有宽厚的肉垫。全身被以细密而柔软的绒毛,毛色多为淡棕黄色,吻部毛色稍灰,肘关节处的毛尖棕黑色,尾毛棕黄色。

生活于戈壁荒漠地带。骆驼性情温顺,机警顽强,反应灵敏,奔跑速度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饥渴及冷热,故有“沙漠之舟”的称号。野骆驼有季节性迁移及昼夜游移现象。主要采食红柳、骆驼刺、芨芨草、白刺等植物,吃饱后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卧息反刍。发情期在3月份,孕期13个月,每胎1仔。早在二千多年前,家养双峰驼就是中国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

双峰驼_野骆驼 -形态特征


野骆驼

野骆驼的体形高大而稍瘦,体长2.2―3.5米,尾长50―60厘米,肩高1.8―2米,体重450―690公斤。头部较小,后部具有分泌黑色臭液的臭腺。吻部较短,上唇裂成两瓣,状如兔唇。鼻孔中有瓣膜,能随意开闭,既可以保证呼吸的通畅,又可以防止风沙灌进鼻孔之内,从鼻子里流出的水还能顺着鼻沟流到嘴里。耳壳小而圆,内有浓密的细毛阻挡风沙,还可以把耳壳紧紧折迭起来。眼睛外面有两排长而密的睫毛,并长有双重的眼睑,两侧眼睑均可以单独启闭,在“鸣沙射人石喷雨”的弥漫风沙中仍然能够保持清晰的视力。据说它还能够预感到风暴的来临,《北史》中就有:“且末(新疆南部的一个县)西北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风之所至,惟老驼预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口,其风迅驶,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的记载。

野骆驼的颈部较长,弯曲似鹅颈。背部的毛有保护皮肤免受炙热阳光照射的作用。尾巴比较短,生有短的绒毛。背部生有两个较小的肉驼峰,下圆上尖,坚实硬挺,呈圆锥形,峰顶的毛短而稀疏,没有垂毛。过去曾认为驼峰是贮水的器官,但后来的研究表明,驼峰的结构主要是脂肪和结缔组织,隆起时蓄积量可以高达50公斤,在饥饿和营养确乏时逐渐转化为身体所需的热能。它还具有适当变化的体温,在傍晚时升高到40℃,在黎明时则降低到34℃,从而适应荒漠地带一天中较大的温差。

野骆驼的四肢细长,与其他有蹄类动物不同,第三、四趾特别发达,趾端有蹄甲,中间一节趾骨较大,两趾之间有很大的开叉,是由2根中掌骨所连成的1根管骨在下端分叉成为“丫”字形,并与趾骨连在一起,外面有海绵状胼胝垫,增大接触地面部分的面积,因而能在松软的流沙中行走而不下陷,还可以防止足趾在夏季灼热、冬季冰冷的沙地上受伤。它的胸部、前膝肘端和后膝的皮肤增厚,形成7块耐磨、隔热、保暖的角质垫,以便在沙地上跪卧休息。

野骆驼的全身的淡棕黄色体毛细密柔软,但均较短,毛色也比较浅,没有其他色型,与其周围的生活环境十分接近。每年5―6月换毛时,旧毛并不立即退掉,而是在绒被与皮肤之间形成通风降温的间隙,从而度过炎热的夏天,直到秋季新绒长成以后,旧毛才陆续脱掉。

双峰驼_野骆驼 -生长繁殖


野骆驼

野峰驼的活动,一般以十几头大小的集群为规律。在繁殖期,每个种群由一峰成年公驼和几峰母驼带一些未成年幼驼组成,有固定活动区域,除非季节转换时才进行几百公里的长途迁徙。另外,公的幼驼一旦到了两岁左右,就会被逐出种群,去别的种群争夺“领导权”。野骆驼的繁衍是在自然的优胜劣汰中进行的,能够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的个体存活下来,其它的便自然死亡被无情淘汰。野骆驼的寿命一般在30岁左右。

野骆驼有极强的交配和生殖能力,交配季节是冬末,这时雄驼显得非常暴躁,不吃不喝,甚至连觉也不睡。孕期13个月,每胎1仔。初生小驼,当天就能直立行走,两三天之后可又跑又跳。早在二千多年前,家养双峰驼就是我国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


野骆驼

在交配期后,雄骆驼会离开驼群。二、四月间你会看到一些孤单的野骆驼独自四处游荡,但他们不会离它们的家人太远,一旦有危险就会跑回去保护雌骆驼和小骆驼。过了13个月,雌骆驼也会悄悄地离开驼群去生小骆驼。1995年科学家在KUM Tagh库姆塔格沙丘附近曾幸运地目睹了一只刚刚生完幼仔的雌骆驼。小骆驼出生还不

到一天,科学家们设法拍下了唯一的一张Bactrian野骆驼幼仔的照片。

每年的1~3月是野骆驼的发情季节,雄兽争斗时,主要是将头部伸到对方的两腿之间,绊倒对方后再用嘴撕咬。这时常常见到单独行动的野骆驼,往往都是求偶争斗的失败者,也有发情的雄性跑到家骆驼群里,与雌性家骆驼交配的情况发生。雌性每2年繁殖一次,怀孕期为12~14个月,翌年3~4月生产,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后2小时便能站立,当天便能跟随双亲行走,一直到1年以后才分离。4~5岁时性成熟,寿命为35~40年。

双峰驼_野骆驼 -主要类别

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现圈养着7头双峰野骆驼(是国内外目前圈养最大的种群)。

野骆驼的分类问题一波三折,在我国科学家展开对野生双峰驼的研究过程中,在野骆驼的分类的争论已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当年斯文・赫定等人都认为野骆驼是人类驯养的家驼重返荒野的种类。但通过近一个世纪的科学研究,人们大多数已基本接受了普尔热瓦斯基给野骆驼的命名,然而,2001年2月6日据媒体报道,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世界正式宣布,新疆罗布泊地区的双峰野骆驼是一个新发现的哺乳动物新物种。对此,新闻工作者提出疑问,动物学界的分类学家提出质疑,作为新种的根据是什么?该新种又是如何重新命名的?

原来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99年5月11日上午,中外野骆驼合作考察队正在罗布泊南部地区纵穿库姆塔格沙漠。笔者探路走在考察队的最前方,突然发现一群十几只秃鹰在不远处争斗,多年的野外工作经验告诉笔者,附近一定是有什么大型野生动物的尸体,为拍下秃鹫打斗争食的场面,笔者带着500mm长镜头照相机弯着腰向前接近,还没照上两张秃鹰都飞走了,这时笔者发现是一只被狼咬死的野骆驼亚成体尸体,当约翰・海尔先生赶到后用笔者的防身匕首从野双峰驼腿部取下一块用于检测DNA的皮毛材料。后来该标本被送至在兰州大学就读博士学位的韩建林处,他在国外对该标本做了线粒体DNA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并与家养双峰驼作了比较,结果发现野生双峰驼与家养双峰驼的内在遗传学特征上发现一定的差异,在18种识别6个碱基的限制性DNA内切酶消化后的产物中,检出3种野生双峰驼所特有的限制性态型。这的确是人类首次对野生双峰驼的一个新认识,是中外科学家合作研究的一项成果。然而,要作为一个新物种似乎还缺些什么。仅仅是依据2-3峰野双峰的皮毛材料基因分析就可定论吗?

家养双峰驼与野生双峰驼之间的差别早已被公认,因此野生双峰驼才在一世纪前被命名为不同的种类,模式标本产地就是罗布泊地区。但当时这只是一个亚种级的差别,按国际动物命名法则的动物命名优先权原则,这是一个已被科学命名过的动物,在动物命名法则中,一个物种只能冠以一次新种(new species)的特别声明,对已命名过的动物要有变动,只能做分类地位的调整,要重新命名该物种、采取什么命名方法命名,在分类学上都是不成立的?实际也无法重新命名的,这是分类学上的一个基本常识。因此,所说的新种并没有经过任何学术论文来重新命名和调整。分子生物学显示遗传基因的差别恰巧更能说明其与家驼的不同,但若提高到种级阶元,仅仅靠现有的资料定论是不够的,在基因分型尚在探索、并且没有公认分类标准的阶段,基因分型还是需要精典的传统分类学方法来作佐证。但是,实际人们对野骆驼的分类研究工作还很欠缺,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实更多的种级差异,而且更难突破的是野生双峰驼和家养双峰驼之间根本不存在生殖隔离的问题。生殖隔离是目前传统分类学作为两个不同物种的一个最基本的分类指标,动物分类学对种这个基本分类阶元的定义是:“种是能够(或可能的)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

双峰驼_野骆驼 -历史过程

从哪里来

――野骆驼

几百万年以前,骆驼的祖先在北美Arizona沙漠中。它们体型较小,只有一米高。几百万年来,他们生存,繁衍,慢慢地从北美的老家迁居。一些走到南美,逐渐演变成南美的动物,比如羊驼,骆马。这些动物虽然没有驼峰,但它们都属于骆驼家族。

其它一些骆驼穿过当时连接着美洲和亚洲的白令海峡,到了一个很寒冷的地带,它们聪明地在背上长起驼峰,用来储藏脂肪(有些科学家认为是一个驼峰,有的认为是两个)。当缺乏食物时,脂肪就可以供给消耗。与此同时,骆驼也练就了长时间不喝水的本领。经过又一段时期的进化,它们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双峰骆驼。其中一部分骆驼留在了这片寒冷荒凉的地区,长出长长的驼毛当作御寒的大衣;其余的继续向南迁,进入阿拉伯和非洲的温暖地带。在这里它们既不需要长毛大衣,也用不了两个驼峰来储存脂肪,所以一些人认为他们渐渐演变成单峰驼或单峰骆驼。因为在温暖的气候里,一个驼峰的储藏量已经足够了。

曾有一段时期,人们认为双峰骆驼和它们的北美祖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大约4000年前,人们驯服了野骆驼,并教会它驮东西和载人。然而另一种双峰野骆驼仍在大自然里,那就是人们说的Bactrian野骆驼。

根据从戈壁考察中取来的死野骆驼皮样,科学家正在进行DNA也就是基因测试。测试结果表明,Bactrian野骆驼与其它双峰骆驼有3%的不同,看到这里你一定在想这没什么意思,可是人类与猩猩也只有5%的区别。

显然那些以驮着货物,成群结队由人们牵引着,走过丝绸之路和亚洲其他驼道的家骆驼,实际上和野骆驼是很不相同的物种。这就是这种动物的第二个奇特之处。

住在哪里

――野骆驼

人类把野骆驼逼进了戈壁沙漠,事实证明几世纪前它们住在更富饶的中亚大草原上。甚至今天一些沙漠里的骆驼还要冒着炎夏的酷热走到山中,去喝一喝清凉的冰雪融水,啃一啃新鲜的嫩草。

在野骆驼住的蒙古戈壁,不是所有的水都是咸的,但在中国戈壁的中心地带--嘎顺戈壁,也称苦戈壁,却只有盐水。盐水从地下沽沽地冒上来,看上去像雪一样。野骆驼就喝这种水,吃生长在盐泉周围的一些草。这些草都能忍受夏季 55摄氏度的高温,也能靠盐泉生长。与此相反,冬季气温会降到零下30摄氏度。难怪骆驼有它的长毛大衣了。可是这样的大衣在夏天显然又太热了,因此,四五月份野骆驼就要脱毛。脱毛后的野骆驼样子变了很多,不过到9月份它们又重新长毛以备冬天的来临。

戈壁滩就是石头沙漠,嘎顺戈壁的许多地方遍布着小小的黑石子,而在戈壁滩的其他地方,大山和丘陵上到处都是色彩斑斓的石头,看上去就象某个巨人曾经走过这里,在山上撒了大把大把的彩色石头。清晨和傍晚的时候,阳光照在山上,景色美极了。和甘肃戈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沙漠34万平方公里都复盖着沙丘,一些骆驼则生存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部边缘,靠近塔里木河的地带。“塔克拉玛干”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

这些沙漠每年都在不断扩大,人们一直在与沙漠侵吞农田作斗争。沙漠边缘地带的人们已经学会引高山融化的雪水来灌溉农田。几个世纪来,沙漠居民已在沙漠边沿地带开辟了丰饶的农牧场,但在别的一些地方,人们并未能战胜沙漠。有许多古代城市埋葬在沙漠底下。沙漠仍在越变越大,这被称为“沙漠扩大化”。虽然植树种草有利于人们控制沙漠,但对沙漠居民来说这会是一场持久的战斗。假如像有些人说的,世界正在越变越暖,那么沙漠里的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防止沙漠扩大化的斗争也会变得更加艰巨。

骆驼既不喜欢沙漠的美景也不爱它的荒凉,它只是想远离人类,因为猎人捕杀它们,而且一些非法开矿者也把骆驼肉当作食物。有一些非法开矿者趁骆驼停在盐水泉边喝水的时候,用自制的土炸弹去炸它们。骆驼被炸死后,这些人就割去一些骆驼肉当食物。

在蒙古和中国阿尔金山的野骆驼则有另一个威胁--狼。这些地区有充足的淡水,所以狼也能生存。在蒙古,牧人们被劝告迁移出野骆驼居住的地区,但同时住在那里的狼就不能捕捉牧人老弱病残的羊来充饥,它们就开始捕食骆驼。这已变成威胁骆驼生存的一大问题。

其他一些珍稀动物,象野羊、野驴、藏野驴和戈壁熊,也住在沙漠附近有淡水的地方。这些动物住在沙漠的边缘,每到夏季,高山的雪水就会潺潺地流进这里。但这些动物也受到人类猎杀的威胁。只有Bactrian野骆驼能生存在沙漠的中心,假如你去这种地方看看,就会发现根本没有其它的动物,甚至连只鸟也没有。这是因为这里完全没有淡水的缘故。只有一种吸血的大TICK住在盐水泉边专等着野骆驼来喝水,到时它就爬到它们的腿上吸血。

怎样生活

――野骆驼

一只雄性Bactrian野骆驼往往带着一群十多只雌骆驼和它们的小骆驼。1999年的一次考察中,在阿尔金山附近,人们惊讶地看到一只强壮的雄骆驼竟然带了17只雌骆驼和16只小骆驼,这是很不一般的情况 。为了争夺雌骆驼,雄骆驼们会打架,打败的那只有时会走上150公里去找别的雌骆驼。可能它会和家骆驼交配,生下的小骆驼就成了“杂交种”。无论中国还是蒙古的牧人都不喜欢这种“杂交种”,因为它们长大以后很难驯服。所以这种小骆驼往往会被杀掉。在科学家们看来这样有利于保持Bactrian野骆驼的基因纯正,此外野骆驼和家骆驼的不断交配也会使纯种Bactrian野骆驼渐渐灭绝。

野骆驼的第三个有趣之处就是它能够几百年来沿着同一条道路迁徙。在嘎顺戈壁中,野骆驼的脚印重重叠叠地从一个盐水泉延伸向另一个。当盐水泉边的植物被吃完时,它们就迁向别处。有趣的是这些野骆驼总是排成一队沿着老路走。由于它们个个紧紧跟随,所以在沙漠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从Kun Tagh沙丘就有一条非常明显的骆驼踩出的小路一直伸向阿尔金山。嘎顺戈壁的野骆驼每年都要经过这里,它们到阿尔金山的阴凉山谷里,躲避夏季沙漠的高温;冬天,它们又走回到沙漠的中心地带。

春天的气温稍温和,但野骆驼还有另一个威胁,那就是说来就来的沙漠风暴。当地人称为黄沙暴和黑沙暴。黄沙暴刮起时能挡住太阳,使周围的东西看上去都是金黄色的。更强大更可怕的是黑沙暴,当它来临时,遮天蔽日,把白天变成黑夜。黑沙暴里不仅有沙子,而且石头也随风乱飞。这时可怜的骆驼只能伸着长脖子躺在地上。

1997年的考察中,20只家骆驼有18只在黄沙暴中逃散;1999年,一次黑沙暴中,17只家骆驼失踪,有一只竟然跑了150公里去躲避这场及其可怕的沙暴。 骆驼的第四个惊人之处就是它会哭。骆驼都会掉眼泪,泪水从它的长睫毛下顺着脸颊流下来。虽然我想它在沙暴里一定很不快活,但它不是因为难过而哭,而是它在用这一绝妙本领来冲洗出眼里的沙子。它还有长长的鼻翼保护着鼻腔,所以在沙暴中也能呼吸。 因为骆驼具备了这些了不起的本领来适应沙漠生活,所以人们称它为“沙漠之王”。

双峰驼_野骆驼 -现状

野骆驼在历史上曾经存在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至今仍在野外生存的仅有蒙古西部的阿塔山和中国西北一带!这些地区都是大片的沙漠和戈壁等!

据中外科学家们调查,全世界的野骆驼只剩下不到一千只,而且仅存于我国新疆、甘肃及这两个省(区)与蒙古国交界地带的荒漠戈壁这极狭小的“孤岛”地区。

据专家们分析,五六十年代时罗布泊一带的野骆驼至少四五千峰,八十年代初估算也有700峰左右,而仅剩几十峰了。据1999年5月国际科考队称,在罗布泊南部的考察中,他们在头3天中先后见到54峰野骆驼,其中第一天就见到一群37峰的驼群,驼群中还有17峰小驼,这是很难得的。专家们说,这表明近些年来野骆驼的保护有了作用,同时也说明,罗布泊地区的野骆驼不止几十峰,很可能达到或超过100峰。专家们一致认为,罗布泊地区是野生双峰驼模式产地及纯血统种群的分布区,其它3个分布区与家驼放牧分布区都有重合现象。另据新华社报道称:“甘肃境内的野骆驼已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70多峰发展到400多峰。”其分布地除与新疆相联片的阿尔金山北麓的阿克塞安南坝外,还有敦煌湾腰墩、肃北马鬃山地区(笔者在马鬃山岩画中亲眼见到众多的野骆驼,证明历史以至史前时期这里是野骆驼的重要活动区)。

甘肃境内的野骆驼已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70多峰发展到400多峰。其分布地除与新疆相联片的阿尔金山北麓的阿克塞安南坝外,还有敦煌湾腰墩、肃北马鬃山地区。甘肃省野生动物管理局有关专家称。

种族数量:在百多年以前,全世界都认为野骆驼基本灭绝了,至少是在主要栖息地非洲和美洲。因为亚洲尤其中亚也是野骆驼曾经生息的家园。十九世纪中叶,从中国传出一个消息:有人在新疆荒漠看到了野生双峰驼。这个传闻震动了全世界,激起了动物学家和探险家们的浓厚兴趣。

据俄国人谢苗尔盖《新疆探察史》一书记载,1875年,俄国沙皇召募探险队赴中国新疆捕捉野马。当时,野马也处于同野骆驼同等危机状况,唯在中国仅存。曾在俄国皇家博物院当过实习生的曼斯特市教师普尔热瓦尔斯基报名获准,组建探险队,来到中国。他首次进疆是1877年初春,发现野马的存在,并带回了9张野马皮标本。普氏第二次进疆,虽没捕获到活的野马,但他先后在阿尔金山和罗布泊及北塔山一带,猎捕并制作了10大箱动物标本,其中就有4张在罗布泊捕获制作的野骆驼标本。据称,探险队在罗布泊荒漠,不止一次遇到野骆驼队群。

这是传说野骆驼在世界范围灭绝后的新发现,也是近代史记载中最早的一次野骆驼发现,因之,罗布泊地区成为野生双峰驼的模式标本产地。1883年,普氏在罗布泊发现的野骆驼被命名为“野生双峰驼西部亚种”。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到罗布泊探险考察时,也发现当时罗布泊荒漠时常有成群结队的野骆驼出没,他的考察日记里记载了他们看到的野骆驼的一些情形。又有国内电视台为介绍野骆驼,深入罗布泊荒漠进行“守拍”,也多不成功,所获无几。

1995年以来,国际性野骆驼考察队多次进入罗布泊地区寻找、考察和观测野骆驼保护区作出规划。考察队先后到达中蒙边境、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阿尔金山考察,并6次进入罗布泊荒漠无人区,累计行程3万余公里,终于找到了野骆驼,先后看到52个群落238头,基本摸清了野双峰驼在中国境内及中蒙边境分布区的环境、人类活动及影响,并对各区域野双峰驼的分布、数量、繁殖习性、食性、迁徙规律及天敌等作了研究,还完成了罗布泊自然保护区的规划。

阿尔金山北麓,是野骆驼生活的主要地区,种群较大。这个活动区主要在新疆若羌县境内和甘肃与新疆接壤的阿克塞县西部。这里荒漠比较好,灌木较多,又有一定量的水源,很适合野骆驼生活。经过调查估计,这一片的野骆驼至少在 300峰左右。因为国际科考队最近几年发现的200多峰野骆驼,大部分在阿尔金山北麓一带[]。甘肃境内的野骆驼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70多峰发展到400多峰, 其分布地除与新疆相连的阿尔金山北麓的阿克塞安南坝外,还有敦煌湾腰墩和肃北马鬃山地区。甘肃阿克塞境内现有野骆驼近200峰,敦煌湾腰墩和肃北马鬃山地区也分别有100峰左右。新疆哈密地区西北到北塔山与蒙古国交界地带,至少有100峰左右野骆驼。1998-2001年蒙古国科学考察队在蒙古国阿尔泰山以南地区发现76群586头野骆驼,每群平均7.4头,17~36头成群占12%、7~12头成群占21%、7头以下小群占67%。

双峰驼_野骆驼 -保护级别

一级保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红皮书的濒危物种

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一级濒危物种

1959年,中国对野骆驼做过一些调查,1986年建立了新疆若羌县1.5多平方公里的阿尔金山野骆驼自然保护区。

1992年,在甘肃建立了阿克塞安南坝自然保护区

2001年,建立敦煌湾腰墩自然保护区与阿尔金山野骆驼保护区相联结。甘肃还在有野骆驼的肃北马鬃山一带划定了保护区,和其它动物一起实施了保护。

2006年4月5日,甘肃安南坝野骆驼生活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5月19日,鄯善县决定将野骆驼定为城市吉祥物,将其作为一种旅游产品进行精心设计和开发。

2009年4月25日,内蒙古骆驼保护学会成立。

2012年11月24日,中国畜牧业协会骆驼分会成立。

2012年11月14日,8岁的野骆驼“那仁”登上英国Nature杂志官方网站的首页头条新闻,向全世界公布由内蒙古骆驼保护学会理事长吉日木图教授主持完成的《双峰野骆驼与家驼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解析》成果。

珍惜动物

作为一个独特的物种,野骆驼已成为地球上比大熊猫更为珍稀的野生动物。据中外科学家们调查,全世界的野骆驼只剩下不到一千只,而且仅存于中国新疆、甘肃及这两个省(区)与蒙古国交界地带的荒漠戈壁这极狭小的“孤岛”地区。这应该引起一切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人们的热切关注,因为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存在关系极大。

野骆驼,也即野生双峰驼,是世界上仅存的真驼属野生种。它的同族兄弟是野单峰驼,早已在数百年前灭绝,因此野双峰驼益显珍贵,成为世界上唯存的野生骆驼,属珍稀物种,在物种的遗传和科学研究上有重要价值。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干扰和自己环境的不断恶化,野骆驼数量急剧减少,分布和生活圈子越来越小,现已被列入中国一类保护动物和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

野生双峰驼现仅存在中国西北部和蒙古国,主要在中国。长期从事野骆驼研究并创办了“野骆驼保护基金会”的英国学者约翰・海尔说:“因为野骆驼的数量比大熊猫还要少,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能靠喝盐水生存的动物。作为一个古老的物种,野骆驼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约翰・海尔先后4次实地考察了中国新疆野骆驼生存情况,他说:现在只有中国新疆和蒙古国有少量野骆驼,而蒙古国境内的野骆驼是靠淡水为生的,中国喝盐水生活的野骆驼更有研究价值和物种保存价值。

人们对野骆驼这样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的认识是过于晚了,在盲目的开发、人类各种活动的侵扰以及猎人的枪口下,野骆驼已经朝不保夕,命悬于丝。而据一份报告称,新疆还有非法采矿者在野驼常走的路上炸杀野骆驼的情况。一位罗布猎驼人甚至自述6年用弓箭与绊马索捕获过13只野骆驼,他因此被视为当地的“英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野生双峰驼作为濒危物种列入红皮书,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其列为一级濒危物种,中国也把野骆驼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保护野骆驼的行动就开始了。1959年,中国对野骆驼做过一些调查,1964年,中国将野骆驼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当时一级保护动物只有7种);1986年,新疆环保局在阿尔金山建立了面积1.5万平方公里的野骆驼保护区;后在甘肃建立了阿克塞安南坝自然保护区(1992年)和敦煌湾腰墩自然保护区(2001年),与阿尔金山野骆驼保护区相联结。据甘肃野生动物管理局的负责人介绍,甘肃还在有野骆驼的肃北马鬃山一带划定了保护区(2001年),和其它动物一起实施了保护。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现圈养着7峰野骆驼(是国内外目前圈养最大的种群)。

1993年,中国发行了第一套野骆驼邮票。联合国环境署官员、英国野骆驼保护基金创始人简・海尔博士的加盟,使中国的野骆驼保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保护基金的资助下,1995~1996年,简・海尔博士和中国的袁国映等人冒着生命危险,骑着家骆驼在中国境内的4个分布区,对野骆驼的分布范围、繁殖习性、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等进行了调查研究。

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7.8万平方公里,是典型的极旱荒漠类型保护区,也是世界极度濒危物种――野骆驼的模式产地。

为保护罗布泊地区特有的荒漠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维持荒漠珍稀生物物种的天然栖息地,挽救世界上仅存于中国和蒙古的极度濒危物种――野骆驼,早在1986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就批准建立了“阿尔金山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省级)。1995~2001年间,中国政府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组成科学考察队,先后6次进入阿尔金山――罗布泊地区,行程近四万公里,对在中国的骆驼主要分布区嘎顺戈壁、阿奇克谷地、阿尔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及中蒙边境地区进行了科学考察。由于罗布泊北部嘎顺戈壁区域的野骆驼远离家骆驼,因此,被认定是世界上仅存的纯基因野双峰驼种群,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与国家环保总局通过联合国全球基金会(GEF)出资75万美元建设野骆驼保护区,保护区的建设还得到世界野骆驼保护基金会和英国电器公司的资助。2000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又以新政函72号文批准将保护区更名扩大为“阿尔金山――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建设是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具体体现。

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温带、暖温带荒漠地带,气候干旱、植被稀疏,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有多种独特的珍稀荒漠动、植物物种分布,这些生物不仅具有特殊的基因类型,同时又是罗布泊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峰驼_野骆驼 -相关邮票


1993年特种邮票

中国于1993年2月20日发行一套T野骆驼邮票。1套2枚1种,邮票规格为40毫米*30毫米。设计者殷会利,由河南省邮电印刷厂印制。

面值20分 野骆驼 6073.75万枚

面值1.6元 野骆驼 5380.25万枚

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野骆驼 野骆驼-基本资料,野骆驼-形态特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10103/89408.html

更多阅读

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藜科 藜科-基本内容,藜科-形态特征

藜科(Chenopodiaceae)是一种开花植物,有大约100属、1400多种植物,单单在中国大陆就已有有39属170种,在华北和西北生长。本科的主要特征:草本,具泡状毛,花小,单被,雄蕊对萼, 子房2-3心皮结合,1室,基底胎座,胞果,胚弯曲。在克朗奎斯特系统里藜科被

声明:《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野骆驼 野骆驼-基本资料,野骆驼-形态特征》为网友橘和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