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正门西向,为五开间二层建筑。底层为门厅,有四大天王壁画和塑像,二层为“三界殿”,上下拉丈分列在寺门两侧。进入正门,是1100平方米的方形千佛廓院。
拉萨大昭寺
拉萨大昭寺 位于拉萨市八角街的中心。八角街最初是藏传佛教信教群众转经的路线,现已演变成商业街道,成为拉萨市最繁华的街道。大昭寺座东朝西,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1万平方米。建筑群由二至四层楼房组成,分南北两院。
北院是大昭寺的主体部分,以觉康主殿为中心。四周中环以佛堂、仓库、灶房等房屋,还有山门、千佛廓院、嘛尼噶拉廓等组成。
南院主要为传召法会服务,由传召机构、辩经台、灶房、仓库等组成。每年这里举行大召、小召两次法会,数万名僧侣云集大昭寺,进行讲经、传法、考格西学位宗教活动。大召寺的庭院、回廊,经堂等大空间建筑以及各类仓库、厨房等设置,满足了传召期间的宗教活动和喇嘛生活与物质供应的需要。 在大昭寺门口,还有三处重要文物,即唐柳《唐蕃舅甥会盟碑》高3.42米,宽0.82米,宽1.1米。《唐蕃舅甥会盟碑》高3.42米,宽0.82米,厚0.35米,是汉藏两族友好关系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物。此碑又称《唐蕃会盟碑》、《长庆和盟碑》,823年所立。碑阳及两侧以汉、藏两种文字刻载着盟誓全文及唐蕃会盟使臣的姓名、职位。碑阴以藏文刻载着唐蕃友好关系史实及长庆元年在逻些(拉萨)两地盟誓的意义。
大昭寺正门西向,为五开间二层建筑。底层为门厅,有四大天王壁画和塑像,二层为“三界殿”,上下拉丈分列在寺门两侧。 进入正门,是1100平方米的方形千佛廓院。院子四周环柱廓,廓内墙壁绘满千佛故事的壁画(1684年绘制),该院是传召活动的主要场所。
廓院东边的觉康主殿。高四层,有殿堂数十间,主殿在结构上彩了汉族的建筑形式,一、二层梁柱间、门框上,饰满了浮雕与彩绘,体现了唐代雕刻绘画艺术的风格。但瓦覆殿顶,包括金顶、宝瓶、法轮、檐角吊挂的一块块写着藏文的小经板,都是典型的藏族,造型和鎏金工艺水平极高。主殿内廓二、二层初檐与重檐之间,饰有一排排伏兽和108尊人面狮身像,这在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传说这都是松赞干布亲手杰作。
在大殿底层的释迦牟尼佛堂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藏传佛教历史记载,释迦牟尼在世时,由印度著名匠师毕畦噶麻塑造过八尊身像,四尊为八岁真容,四尊为十二岁真容。其中一尊十二岁坐像,由印度国王送给了北方的邻国中国。641年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时,唐太宗李世民将这尊稀世之宝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妆送往雪域西藏。文成公主亲自持修建了小昭寺,作为供奉这尊佛像的檀城。
松赞干布去世不久,拉萨盛传武则天已派出兵马,要将这尊佛像夺回长安,便把佛像从小昭寺转到大昭寺的密室里。710年,金城公主进藏,与藏王梅结为夫妇,她把佛像从密中请出,供奉在大昭寺的主神殿。
藏王梅阿充死后,大臣玛香・春巴杰执政时,曾将佛像度于风雪弥漫的吉隆山沟。后王子赤松德赞除掉玛香・春巴杰集团,迎回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重新供奉在大昭寺主神殿。现在这尊释迦牟尼像装饰一新,像前铜缸内酥油灯日夜长明,无数信徒香客日夜顶礼膜拜,祈求消灾降福。1983年4月17日(藏历三月十五日),大昭寺内酥灯辉映,香烟缭绕,古乐伴奏,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在这里举行释迦牟尼八岁身量像开座开光法会,迎接这尊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重返大昭寺。据藏文史籍记载。这尊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大昭寺主殿。松赞干布之孙芒松执政时,移奉小昭寺。此后,这尊佛像一直供奉在小昭寺的大殿内。十年动乱中遗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大革命”期间流失的文物陆续被找回。这一珍贵佛像是在故宫博物的大力协助下,西藏自治区文物部门在接收文物中发现的,经宗教界人士和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多主鉴定,确系原物。目前,这尊佛像供奉在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的对面,接受信教群众的顶礼膜拜。
在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前站立着四力士像,据说四力士是当年运送释迦牟尼塑像随文成公主进藏的四位壮士像。雄壮有力,衣饰有汉族特征。据《西藏王统计》记载,八世纪后期“赤松德赞曾依汉法塑造佛像”。唐塑已不存,现存修复品。
主殿二层,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松赞干布左手上套着一枚小小的玉石戒指,传说为文成公主送给他的定情信物。这些塑像,神态生动,形象俊秀。
觉康主殿还有多种形式的浮雕、半圆雕、圆雕,其中以唐代木刻浮雕最为著名。一、二层的梁、枋、柱、门框满饰飞天人物、飞禽走兽、卷草植物和花纹浮雕。如弥勒佛殿门楣上的“观音拂水”等浮雕,风格古拙浑厚,刀法模仿石雕,简练有力。
大昭寺内还存着大量精美的壁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西藏古代的社会生活。大昭寺内壁画面积达4400平方米,题材有佛教故事、历史人物传记、重要政治事件、西藏风土和民间传说等等,堪称西藏历史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