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泗州城位于江苏盱眙县的淮河岸边,唐代至明代,处于黄河与长江的漕运中心,有水陆都会之称,管辖着江苏、安徽的大片地区。公元1680年,泗州城被洪水淹没于地下,它是中国惟一一个灾难性古城遗址,被称为中国的“庞贝古城”。
泗州城_古泗州城 -概况
古泗州城
古泗州城遗址位于江苏盱眙县淮河镇沿河村、城根村一带,即洪泽湖西南方、淮河北岸的狭长滩地。根据勘探,泗州城呈椭圆形,共有5个城门,城墙厚达17米至24米,长2.05公里,宽1.2公里,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部分遗址淹没在淮河里。几百年来湖水中大量泥沙淤垫,导致湖底抬升水位退却,泗州城被深埋在地下3至6米处。
泗州城垣遗址由主城(外城)和瓮城(内城)组成,呈椭圆形,东北对西南走向,主城平面呈外凸形,瓮城平面呈扇形,两城墙之间相距约32―60米不等,墙体内、外砌砖石包墙,砖、石之间采用石灰与糯米汁黏接。汴河遗迹位于北城门和香华门之间,穿越南、北城垣,河道呈长条形,河面开口东西宽约50米,开口距地表5.5米。灵瑞塔遗址位于地下6.3米处,仅剩下50×60米正方形塔基。马面遗迹一处,平面约长方形,与主城垣组合成一个“凸”字形平面结构。
泗州城_古泗州城 -历史
截至2012年最早的泗州城地图,出于明代《成化中都志》,泗州城和明祖陵处于洪水中。
泗州城始建北周(公元557年),隋朝时毁于战乱,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迁徙盱眙城西淮河境内,宋时修汴河东、西土城两座,建城门5座,敌台六座,城外建筑6道月城,5座月门,城内外建筑桥梁十六座,其中南门修建一座横跨淮水、连接泗州和盱眙的浮桥。明初城垣皆用砖石而建,合二城为一城,建虹桥相连,周长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
泗州城地处淮河下游,汴河之口,泗州城从唐代至明代,是黄河、淮河、长江水道的中转站,是南北交通的必经通道,称之为中原之襟喉,南北之要冲,水陆之都会。据《帝乡纪略》记载,城内建有钟、鼓楼各一处,泗州院、泗州堂、泗州庵、寺、庙、庵、祠23处,坛、堂、亭、阁12处,表、坊、碑、碣21处。明洪武年间,贸易集市5处,街道15条,巷道34条;居民9000多户,4万多人口,朱元璋在泗州城北13里处建明祖陵。古泗州城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人口密集,是历史上重要交通枢纽,文化名城。
随着“黄河夺淮”、“蓄清刷黄”等政策的实施,泗州城频繁遭受水害。
清康熙19年(公元1680年),繁盛了千年的泗州城在一场持续数十日的暴雨中被洪水淹没于洪泽湖底,现代仍有1/10淹没在淮河水中,其绝大部分与盱眙县城第一山隔淮河相望。
古泗州城淹没后,原泗州府迁址至现安徽省泗县,所以一直以来,泗县又称泗州。当地的地方戏曲被称为“泗州戏”。
泗州城_古泗州城 -遗址开发
古泗州城遗址
古泗州城不是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垮,而是日积月累的洪水淹没,因此泗州城下的建筑根基、街道布局都保存完好,是中国惟一一个灾难性古城遗址,它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了清代的城市状况,被称为中国的“庞贝古城”。
1993年起,江苏省内外专家、学者对水下泗州城进行探测,并对照史书,确定古泗州城遗址,1999年完整探明了泗州城城墙位置的所在,除了西南一角仍淹在淮河里,泗州城90%的城址都埋藏在地下,距洪泽湖有11公里远。
2005年,江苏考古专家写出《古泗州城遗址考古钻探报告》。开发水下泗州城旅游景区,专家提出3种方案:一是四周用隔水墙阻水,透明钢化玻璃作盖罩,保留水下景观,恢复或部分恢复故城面貌,游人在其中观光;二是四周用隔水墙阻水,开挖部分街景、房屋等,上部用透明钢化玻璃作盖罩,游客只在规定的游道上通过透明盖罩观赏古泗州城;三是将街道、城楼等恢复成水下、陆上、半水淹等景观。
正在发掘中的古泗州城
2012年2月,经过半年多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古城西南角共发掘了2000平方米,已发现2处房址和3条道路,以及瓦当、滴水、屋脊上的吻兽等建筑构件,很多构件如石磨和石碾都偏离了原来位置,其中一个半人高几十斤重的抱鼓石更是被冲进了门内2米远。据史料记载,1680年夏,连续70多天的暴雨使得洪水冲破城墙,这些石构件的移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水流之急。
遗址上还发现了一口直径3米、一人深的大铁镬,但其用途仍是谜。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3只石香炉,上面的文字表明,这是明代正德年间佛教信徒为祈求平安而捐赠的。从建筑风格和出土遗物来看,考古人员初步断定发掘点是一座寺庙,很有可能是古地图上标明的龙王庙。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当年名刹普照王寺的大概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