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学院三亚校区如何 琼州学院三亚校区

琼州学院三亚校区,创办于1977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公办本科综合院校,荣获共青团中央颁发的2010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海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海南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琼州学院连续五年获得,2010年还荣获“全国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全国关爱女孩志愿服务活动优秀组织奖”、“海南省共青团创新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琼州学院三亚校区如何 琼州学院三亚校区


伴随南海涛声壮大

在美丽的三亚,耸立着一座别具特色、被喻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应用型人才孵化器的高校――琼州学院。

琼州学院创办于1977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公办本科综合院校,拥有两大校区――三亚校区和五指山校区。

2008年,随着省长罗保铭的一声开工令,三亚校区开工建设,标志着琼州学院的办学空间由五指山向三亚拓展,突破了在五指山办学空间狭小的瓶颈制约。2009年顺利实现主校区向三亚转移。目前,校园面积由771亩扩大到1522亩,校舍面积由17万平方米增加到50多万平方米。一个建筑一流、花园式的现代化校园已初见规模。

作为海南中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一所公办本科高校,琼州学院在海南省高等教育布局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前,海南公办高校绝大部分在省会城市海口,而在中南部公办本科高校只有琼州学院一所。这就注定了琼州学院必然要承担更多的海南中南部基础教育师资培育及民族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义务。仅2009年,在培训办班方面,全年共举办包括全省中、小学教师脱产培训、中学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中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与提高培训、中信泰富万宁公司员工技能培训在内的各类培训班 5个,培训总人数292人。琼州学院扎根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依托民族地区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成为其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独树一帜的办学优势和强项。

创新育人理念培养特色人才

近年来,琼州学院不断完善“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实行“基本素质+专业能力”(或“系统性+倾向性”)的教育培养模式,学生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注重理论学习向注重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转变。学校在2006年、2009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一等奖,也是海南唯一获国家一等奖的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005-2009年,连续五年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二是由注重校内转向校内校外联合培养转变。积极探索面向市场、“订单式”培养方式,如旅游管理学院与三亚的高级酒店合作,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每年在毕业前都被各星级酒店提前录用。各二级学院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三是由主要国内培养开始转向与国外高校培养相结合的转变。近几年来,学校对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教育部10家教育援外基地之一也落户该校,校际间合作领域不断拓展。2009年,学校先后与奥地利应用科学大学签署了本科双学位教育项目,与欧亚太平洋网签署了入网协议,与日本东京大学、城西大学签订了合作意向。同时,学校第一批留学互换生一行4人已于2009年11月12日到达乌克兰卢甘斯克达拉斯・舍甫琴科民族大学留学,该校的6名互换生也于当年11月19日到达琼州学院开始了为期半年的留学生活。互换留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标志着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 创建品牌高校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琼州学院根据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信息智能岛、生态省的社会发展战略,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大胆打破了原有12个教学系和教研室的建制,组建了人文社科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并按理论与实践教学自成体系的做法在全校组建九大实验中心,同时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组建起新的教学与科研创新团队。

琼州学院聚集着一大批富有人文情怀和理想追求的教授群体。学校现有教职工9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占60%以上,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30%以上,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45%以上,聘请外籍教师多名。各学科均有一批教学资质卓越、经验丰富且教学科研成果显著的学科带头人与中青年学术骨干,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省优秀专家津贴的专家、学者多名。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启动“百名博士”和重点学科人才引进工程,2年内已引进博士50多名和学科带头人若干名。聘请瑞典林雪平大学终身教授刘大可、德国柏林艺术大学马勒特教授、北京大学王建国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科带头人或客座教授。

随着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名师引进和学校原有教师的重点培养,推动了学校的蓬勃发展。2009年学校已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已有8门省级精品课程、4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3个省级筹建重点实验室。本专科专业从近30个增加到62个,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法、农等六大学科门类,现有环境科学研究所、食品研究中心、数学与信息科学研究所、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民族研究中心等5个科研机构,2008年12月,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获批在学校揭牌成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三亚城市节点也获批在三亚校区设立并已开通。学校将形成以旅游管理科学为龙头,民族研究(如黎学)、热带生物学、生态环境等学科为特色,汉语言文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与电子信息等新兴学科为主体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此外,在与中国音乐学院合作建设“海南民族音乐研究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中山大学等对口支援学校的合作,借助外部资源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联合办硕士生教育,为办硕士研究生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目前,生源扩大到全国26个省、市、区的琼州学院,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从2004年近3000人增加到今年的11000多人。

海浪滔滔,春潮叠涌。历史把琼州学院这所年轻的高校推向了新的潮头。面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她必将勇立潮头,去创造一片灿烂辉煌的新天地。

高起点促发展新跨越

――琼州学院正向新一轮发展目标迈进



今天,5月10日,琼州学院迎来了其办学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三亚校区落成庆典。

新校区位于三亚市育才路1号。新校区可容纳15000 人,用地规划面积为751 亩,加上坐落在海南中南部生态环境优美、四季如春的“翡翠山城”――五指山市校区,目前琼州学院两大校区的校园面积有1500多亩。

琼州学院现有教职工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占60%以上,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的30%以上,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0%以上,聘请外籍教师多名。各学科均有一批教学资质卓越、经验丰富且教学科研成果显著的学科带头人与中青年学术骨干,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省优秀专家津贴的专家学者多名。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行业兼职教师聘任,成效显著。聘请德国柏林艺术大学马勒特教授、北京大学王建国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科带头人或客座教授。

5月10日举行庆典,意味着经过琼院人整整三年的艰苦奋斗,琼州学院三亚校区正式落成。这是海南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和喜事,是琼州学院今后成长的新起点。

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年,琼州学院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一个小高潮。2010年12月25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和三亚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省市共建琼州学院,开创了海南高校省市共建先河。通过共建琼州学院,可以为三亚市和海南省中南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也进一步促进了琼州学院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提高琼州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使琼州学院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现代化和国际化特征更加显著,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罗保铭省长在共建协议签订仪式上指出,建设琼州学院三亚校区,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

琼州学院现有11个二级学院,62个本、专科专业,在校生11000多人,生源来自全国26个省区。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创新办学理念、育人理念,坚持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生荣获国家级、省级各类比赛大奖多项。在2009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琼州学院以一等奖一队、二等奖三队的傲人成绩再次居海南省高校首位。2010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海南赛区)的获奖情况,该校获省专业组一等奖2名,非专业组一等奖3名,位列全省高校第二。

最近,在纪念“五四”爱国运动92周年之际,琼州学院荣获共青团中央颁发的2010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海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海南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琼州学院连续五年获得,2010年还荣获“全国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全国关爱女孩志愿服务活动优秀组织奖”、“海南省共青团创新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0年11月――12月,教育部决定将首期“发展中国家旅游管理高级研修班”由琼州学院举办,不仅因为琼州学院是十个“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之一,更重要的是教育部看重琼州学院在旅游管理培训方面的实力。来自埃及、菲律宾、津巴布韦、肯尼亚等6个亚洲和非洲英语国家的20名研修班成员参加的高级研修班,旨在促进我国与亚非发展中国家间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亚非发展中国家培训所需人才。

来到三亚建校区后,琼州学院积极参加在三亚举办的各种国内外重大活动,如博鳌亚洲论坛、三亚国际数学论坛,2011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三亚公开赛、第35届国际比基尼小姐全球总决赛,及金砖五国峰会等重大国事活动召开,都派出大量青年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

兔年春节大年初一至初三,琼州学院25位志愿者到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三亚火车站、大东海广场等游客聚集的重点区域,为中外游客提供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获得了在三亚凤凰机场考察指导工作的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的表扬和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琼州学院办学综合条件不断改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馆藏图书、教学实验实践配置及多媒体等硬件设施均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本科院校办学标准。学校重视学科专业建设,拥有旅游管理和动物学两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建立了一批省、校级 “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与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等,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学校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根灌ROOT IRRIGATION”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非傍轴光束质量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挖地雷达反问题的同伦算法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0年获准国家级、省级立项课题51项,公开出版著作、教材27部,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学校重视海南黎、苗族本土文化的研究,成果丰硕,2008年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在我校挂牌成立,

琼州学院是我省中南部民族地区唯一一所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办学30 多年来,琼州学院累计为国家输送了3 万多名各类人才。

从1977年创办以来,琼州学院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为民族服务、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进步视为历史的使命,时代的重任,担负着海南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任,通过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及为民族师资提供脱产和函授教育,为琼南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历史性的贡献,学校曾荣获原国家教育委颁发的:“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和“海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学校已成为海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育的主要基地及民族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摇篮。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南中南部地区各市县中学教师中,毕业于琼州学院的教师所占比例约65%,有的学校最高达到78%,在其他行业的毕业生也不少,仅现在任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岗位就有200 余人,其中省部级领导干部5 人。如今,在我省各条战线,上至省委省政府、下至基层乡镇,都有琼州学院学籍的同志在那里乐业敬业。在琼南民族地区的近200 所初级中学,琼州学院培养的民族师资人员遍及所有的学校。三亚、五指山、白沙和保亭等市县教育局的同志这样说:没有琼州学院就没有琼南民族地区的初等教育。

学校办学坚持突出民族特色,特别是在科研方面十分重视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2009年建立中国音乐学院――琼州学院海南民族音乐教学实践基地。2008年“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在琼州学院隆重揭牌成立。海南省社科联决定与琼州学院共建“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以加强对海南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问题研究。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周洪晋在讲话中表示,选择在琼州学院建立民族研究基地,除了学校党政班子和领导对建设研究基地高度重视外,琼州学院具有独特的条件和优势。在海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学者对省属高校近几年的科研工作进行的首次检查评估中,专家组认为,琼州学院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在省属高校中是领先的,做了不少工作,有大量著作出版和论文发表,成果显著,希望继续把民族文化研究的成果加以巩固和发扬,因为这是学校科研的特色。

三十四年的坎坷艰难,三十四年的厚重底蕴,学校创新办学理念,借力后发优势,实现了从专科向本科、从师范性向综合性、从一般本科向应用型本科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转型。琼院人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本科教育,需要对原有的本科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大胆改革、全面创新。

学科专业建设是琼州学院建设与发展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各项建设的核心和与发展的“龙头”。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及学校所在区域的产业,行业结构、发展趋向以及学校现有的条件,琼州学院未来10年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为:以旅游管理与服务学科专业为龙头,理、工、文为重点,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重点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经过近10年的努力,形成以“国际旅游;民族文化;信息服务;环境、生态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生物工程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六大学科专业平台。

为实现自身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而采用的培养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机制的定型化模式,琼州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际敢于和善于从以下方面去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育教学方式。

琼州学院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与用人单位(企业、科研机构)有机结合、共同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教学环境和资源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有机地融于学生培养过程中,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强化能力培养。根据生产一线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构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创新能力培养,形成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琼州学院三亚校区2011-2020年总体发展规划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以“省市共建”为契机,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己任,秉承“育人为本、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服务旺校”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走高起点、高标准、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道路,突出人才培养,立足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结构优化,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实现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的转型,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办学水平在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若干优势学科专业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处于先进水平。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经过十年的努力奋斗,国际化、开放型、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品牌大学初步形成。

未来十年发展任务:

办学规模实现新突破:到2020年,办学规模达到20000人,其中本科生16000人左右,留学生2000人左右,各类研究生1000人左右,高职高专1000人左右。

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新成效:到2020年,力争建成8-10个省级重点学科(含重点扶持学科),力争有1-2个学科达到或接近国家重点学科水平。

形成以“国际旅游;民族文化;信息服务;环境与生态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生物工程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六大学科专业平台。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达到90%以上。

研究生教育取得新进展:以联合办学的方式举办研究生教育,为学校独立举办研究生教育创造条件。到2020年,研究生教育水平获得大力提升,硕士点达到30个左右,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学位点达到5个左右,力争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师资队伍建设达到新高度:到2020年,引进、培养30名左右学科专业带头人、重大项目负责人以及国内外同行认可的专家学者,形成6支以上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师生比达到1:17左右,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的比例达到65%以上,“双语“及外籍教师达到20%;双师型教师比例稳定在25%左右,各教学团队基本达到结构优化,师资水平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科研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20年,力争科研经费达到3000万元,建成一个国家级人文社科类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理工类研究基地,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达到20项以上,其中2个以上国家级科研奖励。

国际交流与合作出现新亮点:进一步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提升中外人才培养合作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到2020年,使交换学生人数增长到每年200人左右,留学生教育规模达到2000人左右,来校访学、交流的外籍专家每年达到20以上,与境外大学合作建立科研平台2-3个,合作开展前沿性科研项目3-5项。

办学条件明显提升,服务社会水平大幅提高:到2015年,按生均计算,占地面积达到60平方米/生,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7-30平方米/生。生均图书达到100册,生均科研仪器设备达到7000元;每100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10台以上,多媒体大、中、小教室、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座位数超越大学标准;各学科专业拥有相对应的校内与校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每个二级学院均有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实体。重点专业拥有必需的教学实习工厂和生产实习基地。到2020年,基础设施及教学设施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的生均要求指标达到大学设置标准的良好以上水平,服务社会水平彰显。

亮点解读:

1、学校类型定位:国立、省属、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开放型、特色鲜明的品牌大学。

层次定位:坚持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

总体目标定位:经过十年的努力奋斗,把学校建成国际化、开放型、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品牌大学。

2、坚持走应用型本科发展道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培养综合素质高、学科专业基础、应用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人才培养突出其“应用性”,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式办学模式,以“省市共建”为契机,积极与三亚市有关单位对接,建立校府、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合作为平台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方式,将“应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结合地方产业、行业,特别是新兴市场需求进行资源与学科专业的调整重组,集中力量发展应用性学科、特色学科、优势专业。以应用性特色学科为发展基点,以优势专业为成长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的对象,坚持本土化战略,坚定不移的培育地方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加快科技向地方转化,优化当地资源配置。

5、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功能,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社会服务项目。通过校府校企联盟,采用“合作教育”方式,使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完成相关课程学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实行真题真做,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

6、建立起适应自我的需要的教学系统。一是改变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开放式教学结构;二是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收敛式讲授方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结构;三是要从重视教学结果走向重视教学过程,建立全方位调动主体积极性的主体式教学结构。

7、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学校所在区域的产业、行业结构、发展趋向以及学校现有条件,以旅游管理与服务学科专业为龙头,理工文为重点,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重点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经过10年的努力,形成以“国际旅游;民族文化;信息服务;环境与生态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生物工程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六大学科专业平台。

8、2020年,本科专业总数达到50左右,其中管理学科、理学和工学的普通本科专业覆盖本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一级学科,专科专业控制在10个以内;力争建成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增至15门左右,获得1-2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奖励,2-3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9、推进搬迁三亚后五指山校区管理体制与办学规模的创新,探索实行独立学院等办学模式,推行相对独立自主、灵活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充分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五指山校区的办学资源。

10、坚持服务民族地区,打造民族品牌,形成优势。

11、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之路。把“高水平、有特色”作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目标。走个性发展之路,进行错位发展。把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创新作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切入点;把“点面结合、分类实施、鼓励交叉”作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策略。同时在建设中进行分类实施。

12、以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为重点,着力构建学术研究型、教学科研型和实践技能型三支教师队伍,实现学术型教师国际化、教学型教师专业化、实践型教师技术化。

13、积极承办各种国际性、地方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或重要文化交流活动,每年举办国际性、地区性会议或活动1次以上、全国性会议或活动2次以上。探索设立“三亚国际旅游文化高端论坛”。

14、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创建网络化、智能化校园,创造条件设立虚拟大学,实现教育信息化。

15、坚定不移落实为三亚及少数民族地区服务、为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以省民族研究基地为平台,强化对民族资源及文化的研究,设置适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有重点的扩大适合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16、努力构建适合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的校内环境。提升“三个体系一个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规律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测评模式。二是建立适应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的校内实践实习基地;三是创建校级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四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17、建立校外合作教育体系,一是建立校企协作机制;二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三是建立教育国际化合作机制。

18、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吸引新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机制。

19、实施项目驱动战略。以项目带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更好地实现教学、科研与行业、产业的对接。

20、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为重点,制定实施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方案。

21、积极发挥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的作用,逐年增加对外国友人的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主动争取教育部支持,在美国等国家创办“孔子学院”。

22、实施开放办学发展战略。不断拓展与国际院校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广度,整合外事工作资源,实行留学生教育管理与外事工作有机统一。加强对东亚、东南亚和俄罗斯的留学招生宣传,加快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加强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化水平。

23、力争教育部参照国家支持西部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待遇。在“省市共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硕士点的申报以及独立学院创办、中外合作等方面对琼州学院给予政策倾斜。

24、力争省委、省政府对琼州学院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产学合作、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办学和高层次拔尖人才、高学历骨干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引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25、力争三亚市政府在土地资源、校园规划、科技产业开发、后勤社会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6、在完善三亚校区建设的基础上,争取政府支持和周边单位的合作,适当扩大征地面积;在明确办学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科学完成五指山校区的改造规划,力争2020年学校校园面积综述达到2000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400103/87262.html

更多阅读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新校区与西营村 河北政法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新校区与西营村今天是2013年10月28日星期一 农历九月廿四,天灰蒙蒙的,空气质量严重污染。石家庄政法职业学院新校区位于友谊北大街东侧,学校大门北距学府路600米(政法职业学院西院),南距西营村2.5公里。友谊北大街这

声明:《琼州学院三亚校区如何 琼州学院三亚校区》为网友倾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