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明称局儿胡同。清乾隆时称桔儿胡同。桔,两音。一读洁;一读橘。桔是橘的俗写。清末又谐音作菊儿胡同。菊儿胡同三号,五号,七号是清光绪大臣荣禄的宅邸。三号是祠堂,五号是住宅,七号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七号做过阿富汗大使馆。四十一号原为寺庙。据传,寺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菊儿胡同,1965年改称交道口南大街,“文革”中一度称大跃进路八条。后恢复今名。
北京菊儿胡同_菊儿胡同 -胡同特色
菊儿胡同菊儿胡同地区位于北京市二环路以内,鼓楼正东侧600-1100米处,整个街坊面积8.28公顷,分属菊儿胡同,南锣鼓巷,寿比胡同三个居委会管理。从1978年开始,由吴良镛先生领导的清华城市规划教研组对北京市旧城整治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1987年选定了菊儿胡同41号院作为试点。从南锣鼓巷出来,就近就可以到菊儿胡同。这一带已经是北京的东城,最沉重的地方也就是这里了。北京那些老城文化中最能沉淀下来的部分都以建筑的形式呈现在这里,这里的每个胡同都有着显赫的过去和令人胆颤的故事。比如说,东城菊儿胡同3号、5号和7号是清光绪大臣荣禄的宅邸。3号是祠堂,5号是住宅,7号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往后,7号做过阿富汗大使馆。41号原为寺庙。据传,寺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不过,那些和这些的陈年往事,任何一本老北京的书和网站上都能找到他们的来龙去脉,现在的他们只是2000年之后的北京一道显眼的背景,这里就不再多提。走到这里便是开始向东边的夜晚中心――三里屯一带开始进发了,算是一个过渡。也许正是和那片繁华相邻又有着浓重的历史书似的味道,很多迷恋中国又还不甚深入北京生活的外国人住进了菊儿胡同。每次去菊儿胡同找朋友的时候,都可以看见他们自在地在胡同口拉家常。菊儿胡同新建的房子因为建筑的特色曾经获奖,几年来渐渐聚集了一大批喜欢北京或者初到北京的外国人。现在这里住着法国、美国、意大利、德国、芬兰或者更多国家的友人。他们或者没有像生活在后海的外国人那么深入北京,却不约而同地聚集起来,因为这里有着胡同的外貌,同时也有着良好的内部生活环境,足以满足他们的北京梦。相比五道口的学生,他们的经济能力稍强,可以应付,最起码是几个人共同应付菊儿胡同完美的建筑设计和宽大的房间。
入夜,三三两两的外国人,如同自己人回家般在胡同中穿梭而行,一下就感觉在北京的外国人更容易将自己融进北京的生活。走到胡同口回头看去,那些匆忙回家的背影,和路灯下交头接耳的黑色影子,总有一种很超现实的感觉,那就是,大家都是一家人。
北京菊儿胡同_菊儿胡同 -历史意义
文物保护
菊儿胡同菊儿胡同内3号院,5号院,7号院是清直隶总督大学士荣禄府邸。3号院是祠堂,5号院是住宅,7号院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3号、5号于1986年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7号院曾作过阿富汗大使馆。41号院原为寺庙。据传,庙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
选入教材
北京菊儿胡同内容被选入人教版高中年级《政治思想》第三册-的第四课文化的传承性与发展第40页。